中國留學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前排左一:梁思成;前排左二:林徽因;前排居中:陳植。陳植家屬為「歸成」展覽供圖
現代中國的城市發展與建築事業發軔於20世紀初,在這一時期也正是初代建築師們嶄露頭角的時期,初代建築師的歸來也推動了中國現代建築以及高校建築教學體系的建立。近百年過去,建築師們的故事依然生動。
建築學在中國:從無到有
古代中國歷來重文輕工,從不將科技知識納入考試範疇。故此,雖有專門營造建築的匠人,甚至還有一部分文人擔綱園林設計者,但總體來看,專論建築的著作極少。縱觀而言,成書於春秋末期的《考工記》中有規劃設計都城、宮室的規範;成書於北宋的《營造法式》記載了建築設計、施工的一些規範;而成書於明代的《魯班經》則介紹了建造房屋的工序、架構形式等。
蘇州工業學校舊影。
到了明末,出現了世界範圍內第一部造園學著作《園冶》,作者計成,其人本工山水畫,又工詩,基本屬於文人士大夫行列。中年之後開始為人設計園林,在有了幾座代表作品之後,逐漸成為了造園大家。清代出版的《工程做法規則》則是由官方指定的建築設計規範及工料預算規劃。以上都算得上古代中國建築學文獻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在14世紀中葉開辦了藝術設計學院,15世紀時,米蘭學院設立建築專業;法國於1648年在巴黎皇家繪畫建築雕刻學院,即後來的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設立建築專業,這一時期基本對應中國的元末至明代。
與這些專論建築的文獻相呼應的是歷代都不乏描摹建築的文學作品。例如漢代班固的《二都賦》、張衡的《二京賦》,但都為抒發兩位作者對於政治的見解;唐代這類作品更多,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分別借題抒發了對自己前途的迷茫和對當時政治的議論。其中的描寫也多是文學性的,有不少文學上的虛構成分。可見,古代中國並不十分重視建築的系統研究。就連古代中國建築界的翹楚「樣式雷」家族如今被人了解,某種程度上也有賴於網絡文學,而非緣於建築藝術本身。故而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建築仍處於「營造術」的層面,傳承方式多以「樣式雷」式的家族傳承,師傅帶徒弟為主,系統的、科學的建築學體系還未建立。
賓夕法尼亞大學海登樓繪圖教室,攝於1910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檔案館為「歸成」展覽供圖
直到1923年9月,有建築界「三士」之稱的劉敦楨、柳士英和朱士圭在蘇州工業學校創辦了建築學專業學科,是為我國建築教育肇始。之後,一些大學紛紛設立了建築系,上海等地也出現了建築事務所,而這些系所的出現都與初代建築師有著很深刻的聯繫。
一戰結束之後,中國提出了停止賠償西方列強庚子賠款的要求,當時的政府遂決定用退回的賠款款項興辦教育,故此出現了留學熱潮。這一時期,中國一些高等學府設立了留洋預備班,還有一些學校專為國外的大學輸送學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家境殷實的學子遠渡重洋,赴海外學習。中國的初代建築師中,就有很多人從清華留洋預備班中走出,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學習。
二十世紀初,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在瓦倫·萊爾德和保羅·克瑞等傑出教師的帶領下,迎來了一個輝煌的發展時期。1921年,賓大建築系在全美院校中首獲法國建築師協會大獎;在1910年至1930年期間,來自該校建築專業的學生曾經連續四年獲得巴黎大獎,並獲得了將近四分之一的全美大學生設計競賽獎章。彼時,學生在各類設計競賽中的獲獎數量是衡量一所學校建築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也就是說,賓大在當時達到了美國建築教育的頂峰。在這一時期,賓大的藝術學院建築學專業迎來了第一批中國留學生。
中國學生留洋期間獲獎很多
根據資料記載,中國留學生中最先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的是朱彬,於1918年9月從清華學堂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2年6月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1923年6月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在賓大學習期間,朱彬成績優異,曾獲得國外的設計獎項。
1922年的某期《託皮卡日報》上曾經有過題為《戰勝美國人——中國留學生獲得賓夕法尼亞州建築獎》的報導:「美國費城,3月8日——來自中國廣東的朱彬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的一名留學生,經過與數百位來自美國各個大學學生的角逐,他憑藉中式大門這一設計獲得了由紐約布扎設計學院頒發的建築獎。朱彬說:『隨著一些西方學科被引入中國,中國的理念和表達方式也將使中式建築無法被超越。』」據介紹,朱彬的獲獎設計正是融合了中國建築和西方古典建築中的元素。
范文照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時間比朱彬稍晚,在進入賓大學習之前,范文照曾經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1922年2月,范文照就獲得了建築學學士學位。之後回國,1927年創建了私人建築事務所,並接受邀請與上海基督教青年匯建築師李錦沛合作設計了八仙橋青年會大樓,在此期間結識了另一位參與到該項設計中的中國建築師趙深,在1928年至1930年期間,趙深作為范文照的合伙人在建築事務所中工作。
有意思的是,趙深也是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的。趙深1921年9月由清華學校來到賓大,1923年2月取得了建築學學士學位,同年6月取得了建築學碩士學位並回國。趙深之所以能夠用兩年的時間就在賓大取得學士學位,與當時北京清華學校的學制有很大關係。
如前所述,北京清華學校是利用庚子退款設置的,分為4年學制的中等科和同樣為4年學制的高等科,中等科和高等科分別同時設有偏向文法的文科和偏向理工類的實科。根據學制設計,中等科畢業後學生能達到美國高中一二年級的水平,而高等科畢業之後學生能夠達到美國大學一二年級的水平。赴美後可以直接上美國大學的三四年級,縮短海外留學的時間。
趙深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父親去世很早,家境更加窘迫,家中的開銷曾一度需要父親的世交資助,後來趙深的兩位兄長外出工作維持家中開銷。趙深幼年多病,還曾開刀治療重症。他深感家庭不易,刻苦讀書,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在此學習8年。1921年赴美後成了瓦倫·萊爾德和保羅·克瑞的學生。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專業接受的是由歐洲導入美國的「巴黎美術學院」教育體系。
賓大的建築教育認為設計研究是建築師的重要技能,也是建築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被分配到各個圖房之中,接受曾經在巴黎美術學院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建築師的具體指導。賓大的建築專業教育非常強調建築構造與建築繪畫這兩方面的基本功訓練,因此在展覽現場可以見到,當時的中國留學生的作業都十分完整精緻。
由於賓大建築教育十分強調藝術與技術並重,認為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如詩歌、音樂、建築、繪畫與雕塑構成了文化性的整體,因此對於學生在藝術方面的素養有較高的要求。這也是為何在「歸成」展覽現場可以看到多幅初代建築師們在留學期間的繪畫作品。
留美建築師呂彥直
設計中山陵
除了留學賓大的建築師們之外,同時期還有很多建築師並非畢業於賓大,但同樣活躍在建築領域,為中國建築學專業貢獻了重要力量。前文提到的創建蘇州工業學校建築專科的「三士」都是留學日本歸來的。
初代建築師中有一位重要的建築師莊俊也是中國建築界最早的留學生之一,1910年他考取了清華留美預備班之後即赴美留學,1914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建築工程系,回國後於1914年到1923年期間任清華學校建築師,協助美國建築師墨飛設計建造了清華圖書館、大禮堂等建築。1923年再赴美國帶領學生留學,本人也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進修。一年後回國,辭去清華的職務到了上海,開設了私人建築事務所。之後與范文照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建築師學會,任會長。
設計了中山陵的建築師呂彥直也是留學歸國的初代建築師。1911年,呂彥直考入清華留美班,1913年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起初學習的是電學,後來因為性不相近改學建築。1918年畢業後參與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北平燕京大學的設計規劃;1921年回國後先後在上海開辦過三家設計公司。1925年,在有四十餘位中外建築師參加的南京中山陵設計方案競賽中獲獎,並由此負責設計中山陵。1927年5月,呂彥直設計的中山紀念堂和紀念碑再度奪魁。1929年,中山陵竣工,也是在這一年,呂彥直逝世,年僅35歲。
1930年中山陵園管委會決定為呂彥直建立紀念碑,可惜此碑在抗日戰爭中丟失,至今下落不明。呂彥直紀念碑是我國至今為建築師樹立的唯一紀念碑。
近百年過去,建築師設計的很多建築卻仍在見證著時間。如今,走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依然能感受到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們對這一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的作品開啟了歷史,也記錄了歷史。
《英國林肯古城門》
歸國後設計大量建築
這一時期,楊廷寶、童寯、陳植等建築師都赴美國賓大學習建築,梁思成、林徽因也在這一時期赴賓大學習。這些初代建築師在留學期間同樣獲得過許多建築設計獎項,可以說,前文提到的賓大建築專業獲得的獎項中,有很多都是中國留學生取得的。除了朱彬之外,「歸成」展覽現場還可見當地報刊關於陳植改造市政廳西北角的設計方案獲得了柯浦紀念獎的報導、楊廷寶獲得碩士學位並且在留學期間多次獲獎的報導。
帶著這些榮譽,初代建築師們歸國了。初代建築師在建立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建築學科與建築職業體系以及採用現代知識體系來梳理中國營造這一古老議題中發揮了奠基性的作用,正是他們開拓了中國現代建築學科的發展之路。
而隨著西方建築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的引入和傳播,剛剛登上了時代舞臺的第一代建築學人肩負起了梳理、定位自己的傳統建築的任務。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梁思成與林徽因是最傑出的先驅者,他們不僅對中國建築歷史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而且與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事一起,開創了用科學的方法分析中國傳統建築的新途徑。他們不僅發現並記錄了大量重要的中國建築遺構,而且為當代的中國建築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還於1928年在瀋陽東北大學創辦建築系。同年,北平大學藝術學院也建立了建築系。
初代建築師們的成就還集中在建築設計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趙深、陳植、童寯(Jùn)三位賓大的師兄弟合辦了名為華蓋的建築事務所。起初,這一事務所是趙深獨立於范文照的事務所之後自己創辦的,之後又找到了在金融界頗有關係、對於擴大建築事務所經營頗有益處又同是建築師的陳植。後來,又邀請童寯南下共同創辦的事務所。事務所之名「華蓋」義為「為中華蓋樓」。華蓋事務所創立之後設計了原上海大戲院、原上海金城大戲院等建築。
在趙深獨立開設建築事務所之前,曾經與范文照合開建築事務所,這個事務所曾經設計建造了南京大戲院(上圖,今上海音樂廳)、美琪大劇院等一系列公共建築,大受好評,到今天上海市民還在使用。前文提到的較早留學賓大的朱彬和楊廷寶在歸國之後成為了上海基泰工程司主要的建築師。基泰工程司是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最重要的建築事務所。在上海設計建造了今天的上海第一百貨,至今仍被稱為上海經典建築。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