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中國第一代留洋建築學生,為何大師輩出?

2020-12-23 騰訊網

中國留學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前排左一:梁思成;前排左二:林徽因;前排居中:陳植。陳植家屬為「歸成」展覽供圖

現代中國的城市發展與建築事業發軔於20世紀初,在這一時期也正是初代建築師們嶄露頭角的時期,初代建築師的歸來也推動了中國現代建築以及高校建築教學體系的建立。近百年過去,建築師們的故事依然生動。

建築學在中國:從無到有

古代中國歷來重文輕工,從不將科技知識納入考試範疇。故此,雖有專門營造建築的匠人,甚至還有一部分文人擔綱園林設計者,但總體來看,專論建築的著作極少。縱觀而言,成書於春秋末期的《考工記》中有規劃設計都城、宮室的規範;成書於北宋的《營造法式》記載了建築設計、施工的一些規範;而成書於明代的《魯班經》則介紹了建造房屋的工序、架構形式等。

蘇州工業學校舊影。

到了明末,出現了世界範圍內第一部造園學著作《園冶》,作者計成,其人本工山水畫,又工詩,基本屬於文人士大夫行列。中年之後開始為人設計園林,在有了幾座代表作品之後,逐漸成為了造園大家。清代出版的《工程做法規則》則是由官方指定的建築設計規範及工料預算規劃。以上都算得上古代中國建築學文獻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在14世紀中葉開辦了藝術設計學院,15世紀時,米蘭學院設立建築專業;法國於1648年在巴黎皇家繪畫建築雕刻學院,即後來的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設立建築專業,這一時期基本對應中國的元末至明代。

與這些專論建築的文獻相呼應的是歷代都不乏描摹建築的文學作品。例如漢代班固的《二都賦》、張衡的《二京賦》,但都為抒發兩位作者對於政治的見解;唐代這類作品更多,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分別借題抒發了對自己前途的迷茫和對當時政治的議論。其中的描寫也多是文學性的,有不少文學上的虛構成分。可見,古代中國並不十分重視建築的系統研究。就連古代中國建築界的翹楚「樣式雷」家族如今被人了解,某種程度上也有賴於網絡文學,而非緣於建築藝術本身。故而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建築仍處於「營造術」的層面,傳承方式多以「樣式雷」式的家族傳承,師傅帶徒弟為主,系統的、科學的建築學體系還未建立。

賓夕法尼亞大學海登樓繪圖教室,攝於1910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檔案館為「歸成」展覽供圖

直到1923年9月,有建築界「三士」之稱的劉敦楨、柳士英和朱士圭在蘇州工業學校創辦了建築學專業學科,是為我國建築教育肇始。之後,一些大學紛紛設立了建築系,上海等地也出現了建築事務所,而這些系所的出現都與初代建築師有著很深刻的聯繫。

一戰結束之後,中國提出了停止賠償西方列強庚子賠款的要求,當時的政府遂決定用退回的賠款款項興辦教育,故此出現了留學熱潮。這一時期,中國一些高等學府設立了留洋預備班,還有一些學校專為國外的大學輸送學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家境殷實的學子遠渡重洋,赴海外學習。中國的初代建築師中,就有很多人從清華留洋預備班中走出,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學習。

二十世紀初,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在瓦倫·萊爾德和保羅·克瑞等傑出教師的帶領下,迎來了一個輝煌的發展時期。1921年,賓大建築系在全美院校中首獲法國建築師協會大獎;在1910年至1930年期間,來自該校建築專業的學生曾經連續四年獲得巴黎大獎,並獲得了將近四分之一的全美大學生設計競賽獎章。彼時,學生在各類設計競賽中的獲獎數量是衡量一所學校建築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也就是說,賓大在當時達到了美國建築教育的頂峰。在這一時期,賓大的藝術學院建築學專業迎來了第一批中國留學生。

中國學生留洋期間獲獎很多

根據資料記載,中國留學生中最先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的是朱彬,於1918年9月從清華學堂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2年6月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1923年6月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在賓大學習期間,朱彬成績優異,曾獲得國外的設計獎項。

1922年的某期《託皮卡日報》上曾經有過題為《戰勝美國人——中國留學生獲得賓夕法尼亞州建築獎》的報導:「美國費城,3月8日——來自中國廣東的朱彬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的一名留學生,經過與數百位來自美國各個大學學生的角逐,他憑藉中式大門這一設計獲得了由紐約布扎設計學院頒發的建築獎。朱彬說:『隨著一些西方學科被引入中國,中國的理念和表達方式也將使中式建築無法被超越。』」據介紹,朱彬的獲獎設計正是融合了中國建築和西方古典建築中的元素。

范文照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時間比朱彬稍晚,在進入賓大學習之前,范文照曾經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1922年2月,范文照就獲得了建築學學士學位。之後回國,1927年創建了私人建築事務所,並接受邀請與上海基督教青年匯建築師李錦沛合作設計了八仙橋青年會大樓,在此期間結識了另一位參與到該項設計中的中國建築師趙深,在1928年至1930年期間,趙深作為范文照的合伙人在建築事務所中工作。

有意思的是,趙深也是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的。趙深1921年9月由清華學校來到賓大,1923年2月取得了建築學學士學位,同年6月取得了建築學碩士學位並回國。趙深之所以能夠用兩年的時間就在賓大取得學士學位,與當時北京清華學校的學制有很大關係。

如前所述,北京清華學校是利用庚子退款設置的,分為4年學制的中等科和同樣為4年學制的高等科,中等科和高等科分別同時設有偏向文法的文科和偏向理工類的實科。根據學制設計,中等科畢業後學生能達到美國高中一二年級的水平,而高等科畢業之後學生能夠達到美國大學一二年級的水平。赴美後可以直接上美國大學的三四年級,縮短海外留學的時間。

趙深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父親去世很早,家境更加窘迫,家中的開銷曾一度需要父親的世交資助,後來趙深的兩位兄長外出工作維持家中開銷。趙深幼年多病,還曾開刀治療重症。他深感家庭不易,刻苦讀書,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在此學習8年。1921年赴美後成了瓦倫·萊爾德和保羅·克瑞的學生。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專業接受的是由歐洲導入美國的「巴黎美術學院」教育體系。

賓大的建築教育認為設計研究是建築師的重要技能,也是建築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被分配到各個圖房之中,接受曾經在巴黎美術學院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建築師的具體指導。賓大的建築專業教育非常強調建築構造與建築繪畫這兩方面的基本功訓練,因此在展覽現場可以見到,當時的中國留學生的作業都十分完整精緻。

由於賓大建築教育十分強調藝術與技術並重,認為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如詩歌、音樂、建築、繪畫與雕塑構成了文化性的整體,因此對於學生在藝術方面的素養有較高的要求。這也是為何在「歸成」展覽現場可以看到多幅初代建築師們在留學期間的繪畫作品。

留美建築師呂彥直

設計中山陵

除了留學賓大的建築師們之外,同時期還有很多建築師並非畢業於賓大,但同樣活躍在建築領域,為中國建築學專業貢獻了重要力量。前文提到的創建蘇州工業學校建築專科的「三士」都是留學日本歸來的。

初代建築師中有一位重要的建築師莊俊也是中國建築界最早的留學生之一,1910年他考取了清華留美預備班之後即赴美留學,1914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建築工程系,回國後於1914年到1923年期間任清華學校建築師,協助美國建築師墨飛設計建造了清華圖書館、大禮堂等建築。1923年再赴美國帶領學生留學,本人也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進修。一年後回國,辭去清華的職務到了上海,開設了私人建築事務所。之後與范文照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建築師學會,任會長。

設計了中山陵的建築師呂彥直也是留學歸國的初代建築師。1911年,呂彥直考入清華留美班,1913年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起初學習的是電學,後來因為性不相近改學建築。1918年畢業後參與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北平燕京大學的設計規劃;1921年回國後先後在上海開辦過三家設計公司。1925年,在有四十餘位中外建築師參加的南京中山陵設計方案競賽中獲獎,並由此負責設計中山陵。1927年5月,呂彥直設計的中山紀念堂和紀念碑再度奪魁。1929年,中山陵竣工,也是在這一年,呂彥直逝世,年僅35歲。

1930年中山陵園管委會決定為呂彥直建立紀念碑,可惜此碑在抗日戰爭中丟失,至今下落不明。呂彥直紀念碑是我國至今為建築師樹立的唯一紀念碑。

近百年過去,建築師設計的很多建築卻仍在見證著時間。如今,走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依然能感受到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們對這一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的作品開啟了歷史,也記錄了歷史。

《英國林肯古城門》

歸國後設計大量建築

這一時期,楊廷寶、童寯、陳植等建築師都赴美國賓大學習建築,梁思成、林徽因也在這一時期赴賓大學習。這些初代建築師在留學期間同樣獲得過許多建築設計獎項,可以說,前文提到的賓大建築專業獲得的獎項中,有很多都是中國留學生取得的。除了朱彬之外,「歸成」展覽現場還可見當地報刊關於陳植改造市政廳西北角的設計方案獲得了柯浦紀念獎的報導、楊廷寶獲得碩士學位並且在留學期間多次獲獎的報導。

帶著這些榮譽,初代建築師們歸國了。初代建築師在建立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建築學科與建築職業體系以及採用現代知識體系來梳理中國營造這一古老議題中發揮了奠基性的作用,正是他們開拓了中國現代建築學科的發展之路。

而隨著西方建築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的引入和傳播,剛剛登上了時代舞臺的第一代建築學人肩負起了梳理、定位自己的傳統建築的任務。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梁思成與林徽因是最傑出的先驅者,他們不僅對中國建築歷史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而且與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事一起,開創了用科學的方法分析中國傳統建築的新途徑。他們不僅發現並記錄了大量重要的中國建築遺構,而且為當代的中國建築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還於1928年在瀋陽東北大學創辦建築系。同年,北平大學藝術學院也建立了建築系。

初代建築師們的成就還集中在建築設計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趙深、陳植、童寯(Jùn)三位賓大的師兄弟合辦了名為華蓋的建築事務所。起初,這一事務所是趙深獨立於范文照的事務所之後自己創辦的,之後又找到了在金融界頗有關係、對於擴大建築事務所經營頗有益處又同是建築師的陳植。後來,又邀請童寯南下共同創辦的事務所。事務所之名「華蓋」義為「為中華蓋樓」。華蓋事務所創立之後設計了原上海大戲院、原上海金城大戲院等建築。

在趙深獨立開設建築事務所之前,曾經與范文照合開建築事務所,這個事務所曾經設計建造了南京大戲院(上圖,今上海音樂廳)、美琪大劇院等一系列公共建築,大受好評,到今天上海市民還在使用。前文提到的較早留學賓大的朱彬和楊廷寶在歸國之後成為了上海基泰工程司主要的建築師。基泰工程司是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最重要的建築事務所。在上海設計建造了今天的上海第一百貨,至今仍被稱為上海經典建築。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大師輩出,來得太早又去得匆匆,為何說他們是一股清流?
    作者不囿於故有定論,依據翔實的史料,書寫被遮蔽的歷史,刻畫真實生動而豐富的人物命運,立體式地彰顯了民國大師們獨特而複雜的文化品格和人格。「民國清流」為何民國時期大師輩出?汪兆騫認為,當時軍閥混戰,沒有時間整肅文化和思想,為文人提供了一個非常自由的發展空間,且那代人不但有深厚的國學基礎,還留學國外,學貫中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必然大師輩出。為何把民國時期的文人稱為「清流」?
  • 上海這些經典建築,出自中國建築師之手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鄭時齡表示:上海的很多老建築出自於中國建築師之手他們和外國建築師一樣佔據了魔都建築界的半壁江山下面請一起去看一看— 百樂門舞廳 —百樂門是老上海繁華時尚的象徵,有著「東方第一樂府」美譽,由中國本土培養建築師中的佼佼者楊錫鏐設計。建築外觀採用美國近代前衛的裝飾藝術建築風格。建築共三層,底層為廚房和店面。二層為舞池和宴會廳,三層為旅店。
  • 國內家居建築風水師現在中國最出名的風水大師最新排行榜單
    國內著名家居地產建築風水大師,全國風水大師排名,現在中國最出名的風水大師,全國第一名風水師求前大師顏廷利,風水是漢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也稱青烏、青囊,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這是一門十分深奧的學問,風水的核心思想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講究的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風水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古老的同時卻蘊涵了千百年的歷史積澱。
  • 這些日本建築大師,原來都是他的學生?
    建築大師的傳承像一條河流,穿越時間和空間,歷久彌新。在數不勝數的大師中,日本建築界的師生關係最為清晰。在東京,今天最為新穎和解構的建築設計,通過一代一代的師承,竟可以上溯到百年前的巴黎。這個影響了無數日本建築師的名字,就是勒-柯布西耶。
  • 緬懷今年離世的大師,他們留下的終有人傳承,聽學生談記憶中他們的...
    正是他們曾經的成就參與創造了今天的歷史。他們是真正的大師,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先生。 他們中有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萬衛星、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張新時、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鬱銘芳、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著名醫學大家陳灝珠等數十位兩院院士,還有知名建築歷史理論家和建築教育家羅小未、著名的雷射物理學家李鬱芬等一批知名的大學教授和教育家。
  • 「中國味」建築大師——貝聿銘(周思涵/朱亞芳)
    祖籍蘇州的貝聿銘或許此生的那一刻起,命運就縈繞著一縷名為「中國味」的情愫。他是在獅子林中度過童年的「富15代」。是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更是中西文化縫隙中優雅的擺渡者。對於這位華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建築師,我們對其的了解不應僅僅停留在其建築的風格與成就,更應該去探尋他為人處世的個性因素給予我們的關於中國精神的啟示。
  • 從五祖到一休,禪宗為何大師輩出?︱佛坐嶺宿世因果
    大師隱修之處,被人們稱為「仙居谷」,半山腰那塊兒蓮石是大師經常冥想的地方,這座山也因這樣的因緣被稱為「佛坐嶺」。作為五祖弘忍大師的修行道場,後人在佛座嶺半山腰上建起一座五祖禪院。不可思議的法脈佛教傳入中國,經過演變、發展、改革,至晚唐已逐漸分出八個宗派(三論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禪宗」便是其中一派。
  • 建築大師Alvaro Siza中國大陸首座建築作品啟用
    國際建築大師Alvaro Siza 中國大陸首座建築作品  「實聯水上大樓The Building On the Water, Shihlien Chemical」啟用儀式  國際建築大師Alvaro Siza在中國大陸首座建築作品, 實聯化工( 江蘇) 有限公司之水上大樓於2014年盛夏8月30日正式啟用。  實聯化工(江蘇)有限公司座落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鹽鹼科技產業園,是一座全球標竿性的聯鹼生產工廠。第一期工程佔地面積3,500畝,全廠採用世界最先進位程及技術,生產純鹼和氯化銨。
  • 她是中國第一代鋼琴家,流亡海外50年,悽美愛情化神曲聽哭千萬人
    來源:銳視界她出生名門望族,外公是孫中山辛亥革命的恩人,父親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大師,她年少成名,享譽國際曾被周總理親自接見,但最終卻因小人陷害被迫逃離中國,孤身一人在外漂泊50餘載。她便是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巫漪麗先生,愛情絕唱《梁祝》鋼琴版的創作者和首演者。她這一生,活成了一代人的驕傲,被稱為中國女性美的典範。
  • 中國著名建築房產家居風水大師排名榜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娛樂星聞就會知道,有很多明星買樓,或求子都會找到風水大師,尤其是香港明星更是常常爆出相關新聞,可見現在的風水大師多麼的吃香,像是在首都北京,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錢人扎堆之地,相信風水的有錢人也更多,這也催發了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風水師傅,所以本期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國內的風水大師有哪些
  • 豆瓣9.3分的紀錄片,請記住他們,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
    他們每一位,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這一天,要特別推薦一部紀錄片,豆瓣評分9.3分,任何時候看,都讓人極為觸動。這是一部講述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的紀錄片,《沖天》。這些鮮活的抗日民族英雄都出自筧橋中央航空學校,這所由當時的國民政府成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航校,是中國空軍的搖籃之一。正是這所航校,培養出了中國第一代飛行員。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中不少人都出身名門望族,都是風華正茂的青春年華。
  • 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眼中的設計生活
    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溫州肯恩大學理事長林衛平(左)為格雷夫斯介紹校園大衛.莫尼參加格雷夫斯媒體見面會【環球網綜合報導】80歲高齡的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從美國遠道而來,專程指導溫州肯恩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的組建,並帶來他親自手繪的設計與建築學院大樓的圖紙。
  • 中國現代建築史上的「失蹤者」丨李瀅,國產化裝配式建築研究人
    他們曾經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閃耀學識才華的光芒,但隨著歲月長河的流逝,他們或者花果凋零、或者淡出學界,曾經的名山事業、規劃理想、設計流派,也往往束之高閣,甚至零落成泥,不為當代建築界、特別是年輕建築師所熟悉。然而當下,這些前輩先賢對在中國傳統背景下如何發展現代建築的研究和解讀,穿過半個多世紀的風塵,卻依舊閃爍出智者的光芒。
  • .|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和迎接世界級經濟學大師在中國輩出時代...
    今天非常高興來和各位談談我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以及大家會有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因為這將是一個經濟學的大師在中國輩出的時代,這是我想講的主題。我知道現在大家在家裡抗擊肺炎疫情,同時又非常辛苦地準備高考。大家是年輕人,毛主席說你們像早上八九點的太陽,你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高考對你們來講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選擇,你們的選擇不僅會決定你自己的一生,而且也會決定國家的未來。
  • 建築大師貝聿銘,令其一生驕傲的不是建築,而是他的老婆
    人們對於建築大師的了解,除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之外,了解的便很少了吧,然而我國還有這樣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他一生所設計的作品遍布於世界各地,如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等都是他的作品,這位傑出的建築大師就是貝聿銘。
  • 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的學生告訴你
    金陵女子大學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圖中的學生正在練習射擊金陵女子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建校時間為1913年。民國時期國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上大學的女性更是只佔極少數。1919年,金陵女子大學的首屆畢業生是5位女大學生,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屆在中國的高等學府獲得學位的女大學生。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走進梁思成眼中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他們看古寺第一反應是「望氣」,即看看是什麼樣的氣氛,梁先生當時一看佛光寺東大殿「鬥栱雄大,出簷深遠」,就很興奮,因為它的鬥栱和他之前見過的兩個古建築(建於公元984年的獨樂寺觀音閣、建於公元1056年的應縣木塔)十分相像,他覺得東大殿明顯是遼代或遼代以前的建築,但這還只是個氣氛。
  • 格拉納達等待許久的中國球員不是韋世豪?留洋更需要自信與勇氣
    近期,西甲勁旅格拉納達想要引進一名中國球員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球迷和媒體紛紛猜測會不會是當前效力於廣州恆大隊的前鋒韋世豪最有可能,畢竟在國內,韋世豪的實力和名氣都是最接近留洋的,備受期待的他被譽為除了中國球星武磊之外的第二人。
  • 專訪中國建築大師何鏡堂:寧波地標建築應體現文化特色
    他是中國建築界無人不曉的建築大師,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是寧波幫博物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師……今天,寧波特別邀請到這位重量級嘉賓——何鏡堂,為熱愛建築的250名人士做了一堂有關城市重大文化建築的講座,甬派記者有幸專訪到了大師。他的一生和作品,都是國家的寶藏「重大文化建築往往是城市一定歷史階段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