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裡見到李叔同先生,即後來的弘一法師。
我們上他的音樂課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嚴肅。搖過預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進門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臺上。以為先生總要遲到而嘴裡隨便唱著、喊著,或笑著、罵著而推進門去的同學,低著頭紅著臉,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裡,偷偷地仰起頭來看看,看見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唇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藹的表情。這副相貌,用溫而厲三個字來描寫,大概差不多了。
△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藝術教師時的李叔同
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以及他的教課筆記簿、粉筆。鋼琴琴蓋開著,譜表擺著,琴頭上又放著一隻時表,閃閃的金光直射到我們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寫好本課內所應寫的東西。到上課鈴響出,他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課就開始了。這樣地上課,空氣嚴肅得很。
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吐痰在地板上,以為李先生看不見的,其實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後,他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於是這位某某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說過之後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出來的人大都臉上發紅。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他出身於富裕之家,他的父親是天津有名的銀行家。他墜地後就遭父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著他的生母南遷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奉母時,他是一個翩翩公子。
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徵文,名字屢列第一。後來他母親死了,他赴日本留學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詞曰: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悽風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讀這首詞,可想見他當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我曾在照片中看見過當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後面掛著胖辮子,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於眉目間。真是當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徹底地做一個翩翩公子。
他回國後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師範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應杭州師範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我就是杭州師範的學生。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生變為教師。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另具一種樸素的美。
我發現他的生活日漸收斂起來,不久他就學佛。李先生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裡,把房間裡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三人。第二天,我們三人送他到虎跑。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我從此改口,稱他為法師。法師的僧臘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我顛沛流離,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進愈深。律宗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復興,所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初出家時的弘一大師在杭州玉泉寺(攝於1919年)
他的生活非常認真。舉一例說: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餘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以後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明:餘多的送與法師。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裡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弘一法師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都是認真的緣故。
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一九四三年四月,作於四川五通橋客寓
原文有刪減
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
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
做話劇,像個演員
學油畫,像個美術家
學鋼琴,像個音樂家
辦報刊,像個編者
當教員,像個老師
做和尚,像個高僧
李叔同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他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填上富有中國古典詩詞韻味的歌詞,二者相得益彰。他的作品《送別》《憶兒時》《夢》《夕歌》等廣為傳唱。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選作插曲或主題歌。
《送別》節選
近代·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蓮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憶兒時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飄泊。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小川遊魚,曾把閒情託。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李叔同也是把西洋畫引入中國的第一人,為中國油畫的開拓者。他善於將西洋畫法與中國傳統美術融為一體,先後培養了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等。他與弟子豐子愷合作的《護生畫集》,他撰文,豐子愷作畫,詩畫合璧,圖文並茂,為世人所稱道。
△李叔同在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前為母校作的自畫像
(油畫,作於1911年)
李叔同的書法藝術精湛,魯迅曾以得到他的一幅字而感到榮耀:「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晚年弘一大師所書的條幅
內容來源:央視新聞及CCTV-1《經典詠流傳》
今日話題
你是否聽過李叔同所創作的歌曲?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