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生味道(上)

2021-01-18 作家薈原創文學

文/張中傑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味道,是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作為一位味覺正常的健康人,無疑是幸福和幸運的。每天一日三餐,上班空閒的清茶咖啡,休閒之餘的零食牙祭,酸甜苦辣鹹,來自大自然的動植物或本色或加工的味道,都會刺激你的味蕾,滿足你的口腹之慾,讓你暢享生命的美好。

1

酸,通常被排在生命中的第一味,每個人對她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鎮江醋酸的清香素雅,山西陳醋的綿延醇厚,各有千秋。由於南北水質差異,更因為南北方人對於酸的口敏感度不同,究竟誰比誰更酸爽,自然很難分出伯仲。

相對於工業勾兌工藝,最難忘的還是自然酸,母親的手工柿子醋的味道。立秋,母親將成熟的新鮮柿子摘下,去掉柿蒂,用清水洗淨陰乾,放進一口用開水燙過的乾淨大缸。缸要放在人不常走動的屋子,上面蒙一層細密白紗布以防灰塵蚊蠅汙染;缺中還要放置一個用高梁杆子密織的無頂的圓柱形過濾網。

經過1個多月自然發酵後,柿子水就是柿子醋原液,約摸兩個月,等能聞到有醋的酸味時,缸內柿子水的上面有一層乳白色半透明的醋衣。這種前期發酵不會太酸,略有甜味,顏色就像紅葡萄酒一樣透明。用木質的勺子先撇去浮在上邊的醋衣,再把柿子醋原液灌入經過消毒的瓶子,包裝密封,放陰涼處後期發酵,即可食用。調蘿蔔海帶絲,或吃撈麵、湯麵條時,只需一小勺,舌尖酸香沁涼,吃嘛嘛香。於是,盤淨碟光,大快朵頤。

甜,無疑是生命中極為宜人的味道。小時候正值大集體尾聲,物質生活極端睏乏,潔白而甘之若貽的白沙糖只能是海市蜃樓,能吃到的甜只有象味精形狀的糖精。炎炎夏日,火麥連天,揮鐮如雨小歇,家裡負責後勤供應的妹妹會遞上一大鋁壺涼開水。我揭開壺蓋,從口袋裡掏出五分錢一包的幾乎能見到麥秸底色的小紙包,僅需從中捻出四五粒,往壺裡一撒,再蓋上蓋子抱住壺猛搖數下。譁啦啦倒進一隻大粗瓷缸,我只聽自己喉嚨裡「咕咚咕咚」響,幾下便見了底,雖帶著工業化苦澀的涼甜,那種暢快淋漓直搗心窩的甜令人終生難忘。

即使是那種幹大農活場面,由於家裡人多,一缸水也是限量供應的。後來,鄉裡工作的大姐買的整斤白糖,那是全家人計劃一年吃的,被勤儉持家的母親放置小孩子不易夠到的大立櫃頂。我常半夜裝作夜起出去撒尿,從門後拉上一把早已相中的椅子當「作案」工具,偷偷爬上柜子,憑白天的腦袋記憶的位置,摸黑解開十字扣的紙麻繩結,用小手捻一捻兒,塞上一小口,連做夢都是甜的。但也許是先入為主的緣故,那種甜美也被原始的糖精甜味打了不少折扣。

一個人命苦,俗習往往以黃蓮自比。也許對於註定每個人都要吃苦的辯證法有些早悟,對於苦味,我從小便不怕。看到別的小夥伴被父親挾裹著,連哄帶嚇,夾雜著誇張的打屁股動作,一把鼻子兩行淚哽咽著吃藥,我便在一旁暗自竊笑。西藥的小白片即便不用水也可幹吞,有水更是抓上一把藥片,眉頭都不皺一下。即便是有黃蓮的中藥,我也毫不畏懼,把母親精心熬製好的一大碗充滿苦味的黃湯,一把端過來大口喝下。此番壯舉每每為鄉鄰誇為榜樣,讓同齡小夥伴們羨慕嫉妒恨。這種與生俱來的初生牛犢般的勇敢,至今也難以究其源。當然,只有打針是例外。

至於辣,也並非四川人的專享,把麻辣特色風味的餐館開到全國各地。許是生於北方,身體出於自我保護禦寒性需要,自幼在我們家便無辣不歡。

小時候,沒有蔬菜的只有鹽的兌碗面、蒜撈麵,或者哪怕只有熱饅頭,辣椒可以代替任何一種菜,或撒或夾,享受一頓美味大餐,吃得滿頭大。每次吃飯,只要有辣椒,無論青椒紅椒,還是紅豔透亮的辣椒油,都能把應該七分飢的習慣改成十分飽,十分酣暢淋漓。

鹹者,鹽也。作為生命之必需,淡則無味,鹹則傷腎,如今已成共識。但那些成功火爆飯店背後必有一深諳用鹽之道的高手大廚,因為眾口難調,能夠掌控大多數人對於

鹹的敏感口感與舒適度,自然令人肅然起敬。

當然,以上五種僅僅是生命中最主要的味道。此外,如香、辛、麻、臭、淡、鮮等等,不一而足。從美食角度而言,豐富了我們的味蕾,也因此讓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滿了快樂。

2

酸甜苦辣,這些源自生命的味道,一旦融入人生百味,便常常會使人百感交集,莫可名狀,慶幸自己不枉入世一場。

翻開四十多年的人生書卷,驀然回望,時常感嘆自己生命之苦與人生之苦居然不謀而合,驚人地保持同步,一波三折,此消彼長。

早在青春年少時,命運就與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1989年,我終因嚴重偏科,僅僅以兩分之差而遭遇高考失敗。我矛盾,我傍徨。那段時間,我窩在家裡整日不再出門,那種糾結與痛苦真的是一種煎熬,甚至一度產生輕生的念頭。白天,一百多斤的麥袋壓在我稚嫩的肩頭,一天下來骨頭象散了架。不服輸的清高堅強與人生初次大敗的殘酷事實如冷暖流的對峙交鋒,也如挑戰失利的鬥牛士被傷的體無完膚,那種撕心裂肺的辛酸滲潤開來,盤桓在心頭,至今揭開都是一種無奈的酸痛。

在北京邊工作邊求學的三年之苦,始終縈繞腦海。十九歲那年,在首善之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大都市,每一個跋涉的腳步都舉步維艱。離別家鄉的鄉情苦,思念親人的牽掛苦,遊子漂泊感的孤獨苦,對愛情和事業發展的迷茫苦,相互交織滲透,實在苦不堪言。記得我當時少年意氣,自填過一首詞來表達青春期人生的如鐫刻在滄桑年輪的那一段苦楚。《鬱梅香【秋思】》:

「 碧雲天,芳草地。雪飄獨行寂。夢裡香山春日融,醒來秋深淚雙滴。花開時節人情暖,楓葉凋零客悽戚。一年一度紅復綠,君為誰豔何處覓?思無寐,心已碎,宴盡雨不霽。

霞尚暖,秋雁去,月落寄心語。醉望清湖蕩微瀾,蕭音太息含眉宇。萬水千山今非昔,拭卻迷霧春滿溪。鏡裡流年鬢髮白,往事如煙夢難棲。雨有情,人無跡,鳥飛思依依。」

那種穿越歲月流光的激昂悽美,那種蒼涼悲壯的人生況味,使我至今感覺恍若隔世,難以釋懷,陡生蘇軾「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慨嘆。時過境遷,如今再寫,感覺江郎才盡,恐怕是再也寫不出這類詩詞了。較之於一位家境優裕以咖啡喻人生之苦比擬的朋友,他那種「為賦新詩強做愁」的偽裝苦,自與我的真情苦有天壤之別,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說還有人生濃釅的辣,那便是回到家鄉從政後的變故。在縣公安局辦公室上班兩年後,由於能力突出被借調到縣委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如一頭老黃牛一般邁力工作,榮譽證書自然不少,但借調的名份名不正言不順,始終沒有上進的機會。無奈之餘給時任縣委書記寫了一封信,反映懷才不遇的事實。很快得到「如屬實,可予調入」的答覆。且根據工作組調查的實際情況,可以調入縣委,本以為苦盡甘來,卻不想臨到節骨眼上,由於領導們之間的矛盾,讓自己無辜成了替罪羊,做了無謂的犧牲品。於是,我被一把「鑰匙」改變了命運,結果是書記批示被莫名其妙弄「丟」了!進步一事自然而然就泡了湯。

人生的辣,好像一記重重的耳光,讓你嘗到爆炒火辣的疼;又似一杯高度的二鍋頭,濃烈地封住命運的咽喉。

於是,憤而辭職下海,打拼十載,正欲計劃四十歲退休,過周遊列國著書立說閒雲野鶴的日子。不虞,天性善良被利用,所有的積蓄被一位三年高中同學借款跑路,讓自己既苦且辣的多難人生又裹上一層辛酸。為溫飽計,只好重新找單位上班,回到從前過的安步當車四平八穩的日子。

善良是一種品質,雖然也許已經被一些崇尚物慾的人們擯棄。她是是雨天你無意中自然伸過來的雨傘,是陽光下你溫暖淺淺的一瞥,是盲道上你攙扶的呵護;是課堂上,你注視朗朗的書聲中憐愛的目光,是天橋上你面對乞討者那俯身的一躬。善良,不是一個虛偽的表像,是一種自我修養良好的必須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就不會認為付出就必須有回報,凡事只有不計回報,方能踐行以德報怨。為了保留善良這個天性,做人的良知,我寧願選擇吃虧。

當然,人生是辯證的,也常常是公平的。你只要付出了,你最初吃的那些辛苦,受的那些辛酸,甚至是疼出淚花的猛辣,最終會以甜來湧泉相報。

回到家鄉工作十幾年,新聞報導方面連續六年獲得省級以上優秀通訊員榮譽稱號,兩年時間僅在《人民日報》上就刊登十八篇新聞作品,《法制日報》曾刊發過整版報導。省級報刊頭版頭條和市級整版報導也有建樹。

在文學創作方面,我先後在中央和省級報刊發表詩歌、散文、雜文和小說等各類文學體裁文章500多篇800多萬字,有多篇作品獲獎。《坐種心田》、《夢裡酒香》、《父親的榮譽證書》、《臘八粥的回憶》等一系列真情散文的刊發引發廣大讀者關注。我堅持用筆寫下家鄉滄桑巨變的進步和驚喜。今年以來,全面介紹澠池的長詩《我家在韶山坡---澠池自述》、長篇通訊《韶山腳下拓荒牛》、反映家鄉五年巨變的散文《我與嶽父的戰爭》和清風正氣的小小說《哪位同學幫的忙》,以及為大型現代曲劇《大山的兒子》寫的劇評《匠心獨具樹豐碑》,為宣傳家鄉鼓與呼,引起讀者的良好反響。

高考落榜至今,我經歷過社會上諸如農民、工人、教師編輯、記者、詩人、作家等職業,在公安局和法院從事過宣傳,在縣委政法委做過秘書,下海後做過保險公司經理,客串過培訓師,在菸草行業,直到目前的文化行業,品嘗過大大小小十幾種行業的酸甜苦辣。在外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儘管歷經劫波,命運如山般的重壓,但我仍然以苦為樂,苦中作樂。我助人為樂,自得其樂,不卑不亢,笑對一切。工作之餘,以筆為刀,嬉笑怒罵,揮斥方遒,爬格伏耕,為真誠而歌,人生依然充滿了向善向上向美的陽光味道。

我懂得感恩,所以便分外珍惜生活,珍惜當下。珍惜,是一種要把生命之根留在心靈深處的味道。在新單位工作,辦公室我年齡最大,但我從不「倚老賣老」。一如年輕時的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懈怠。每天提前十分鐘上班,迎著窗外明媚的陽光,哼著喜歡的歌曲或者戲曲小段,彎下腰用力把辦公室外面的走廊拖的一塵不染,然後微笑著看同事們來上班。獨自承包了並不屬於自己的衛生區,沒有人要求我這麼做,我要做的是給自己鍛鍊身體的一個方式,也為年輕人做一個表率。

除了把分內的文秘工作做好外,還利用外宣方面的特長,寫出反映單位文化扶貧「一建五進」改革和身邊陳琳琳、崔濤這樣的先進典型文章。沒有固步自封,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了年輕坐辦公室時「把辦公椅當牢底坐穿」那樣的戲謔與調侃。

在最忙的時候,沒有過雙休日,甚至在九天裡加過八天班,連國慶節也不敢外出,生怕值班單位領導臨時有事需要加班,結果還真的應驗加班,也毫無怨言。

如今,除了拿到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和中國當代格律詩學會會員外,我還是世界保險業兩大殊榮之一的世界華人保險大會銅龍獎會員,被評為三門峽市勞動模範。

一個人,不管重於泰山抑或輕於鴻毛,終會老去。我們需要琢磨考量生命存在的意義和質量,活出有滋有味的尊嚴。只有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你的生活便不再如味同嚼蠟,而到處充溢陽光普照的溫暖。

(圖片來自於網絡)

點讚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散文:五味》,每一種味道都有滋有味,人生得意須盡歡
    《汪曾祺散文:五味》,每一種味道都有滋有味,人生得意須盡歡汪曾祺先生在《五味》這篇散文中描述的並不僅僅有酸甜苦辣鹹這五種常見味道,而且還重點講述了「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味道?初次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就能從其中讀出生活,他是個很樸實的散文家,也能用簡單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似曾相識的畫面。他的每一篇散文裡都是他的親身經歷,不然他也不會將散文寫得這麼成功。就拿《五味》來說,對於有著豐富閱歷的汪曾祺而言,他用簡單質樸的文字重點描述了五種味道,並且在其中用筆墨介紹了自己對各種味道的不同見解以及他的個人親身經歷。
  • 情懷決定人生格局——讀楊曉升散文隨筆自選集《人生的級別》
    ——讀楊曉升散文隨筆自選集《人生的級別》 秋風黯淡了星辰,夜晚來臨得越來越早了。書是楊曉升散文隨筆自選集《人生的級別》(2020年9月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厚厚一冊書,像秋天濃烈的色彩,既斑斕炫目又華章紛呈。 「散文寫作是眾多文學體裁中最自由、最隨性的文體。散文從來就是作者內心最清晰的映象,是作者思想和情感最真實的結晶,是作者生命和人生旅途中最珍貴的記錄。所謂文如其人,最直接最真實的印記,恐怕也非散文莫屬。」
  • 從《林清玄散文精選》中得到的人生感悟
    林清玄,臺灣著名散文家,他的寫作之路可謂是少年即大放異彩。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30歲前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35歲入山修行寫成「身心安頓」系列,40歲完成「菩提系列」,作為一個文人來說,這些成就於一生足以夠矣。
  • 散文:悟透是歲月,經歷才是人生
    ↑↑↑點擊上方藍字散文雜談,查看更多精彩
  • 《半局——張曉風散文精選》:寫給年輕人的人生解答書
    曉風的散文淡然平和,兼具知性與深情,內在深沉廣闊,富於哲思,兼具濃厚的文化情懷。代表作有《地毯的那一端》《步下紅毯之後》《再生緣》《玉想》等。余光中稱其文筆「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而即使在柔婉的時候,也帶有一點剛勁」,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內容簡介】    生活就像一條河流,後浪推前浪,不斷逝去,又不斷湧來。
  • 散文:「耳巴子」的味道
    其味道若甜、酸、辣、腥、羶、香、臭,什麼都有。這些味道對應的食物,品味較多的,或者至今仍在不時地享用著的,記憶當然是會清清楚楚的。但對於時間已經久遠的,記憶無疑會很淡、很模糊,甚至根本說不出當時的味覺。然而,我孩提時代吃過的一種食物的味道,卻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 陳鴻宇就是陳鴻宇,那個能將民謠唱出散文詩味道的大男孩
    而無論是《濃煙下的是個電臺》還是《一如年少模樣》,陳鴻宇就是陳鴻宇,那個能將民謠唱出融化的散文詩味道的陳鴻宇。 在網易雲和陳鴻宇的微博下面有人親切的叫他「陳叔」,但看照片上或視頻中音樂現場的他,白襯衫,圓圓的眼鏡架在鼻子上,安安靜靜地抱著吉他,怎麼看都像是那個鄰家的大男孩。
  • 人生的味道
    人活一生,匆忙勞碌各種味道嘗盡人走一程,起起落落味道五味雜陣酸甜苦辣鹹,生活滋味苦累痛樂愁,人生味道人生,沒有坦途走過坎坷,淋過風雨才知人生累又累得到失去,成功失敗是必不可少的經歷無人可靠,無人訴說責任一肩挑,痛苦心中藏難說的味道
  • 火山啟示錄(散文)
    一座火山,如同人生。火山的噴發過程,就像人的生命歷程。火山有心音,宛如人類有心臟;火山有巖漿,好比人類有血液。火山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有物格,也有人格。它格調高邁,氣勢凜然,本色質直。人生講究境界。如同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之說。火山也有境界:沉默,積累,噴發。如果說人有內涵,那麼火山也有精神和思想。
  • 謝沁宏:塔吊上的歌聲|散文
    文學天空關注原創,主發小說、散文和詩歌等作品。如果你喜歡文學天空,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文學天空。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散文之窗:晨曦中,傳來陣陣歌聲,時高時低、斷斷續續。但見音色明亮、音域寬廣,應是被風吹散了略顯得有些縹緲。我從25樓玻璃窗口循聲望去,卻發現了歌聲的源頭。
  • 田友泉散文詩丨美麗人生,無限風光,細細品賞
    繽紛色彩(攝影:田友泉)攝影作品與散文詩,雖都屬藝術範疇,但似乎並無必然聯繫——前者是色彩在自然界排序後,再換個地方通過電子信號讓人家還原;後者卻是碼字搬磚的夥計,沒事了就在那煽煽情謹以此拋磚引玉,歡迎各位來拍磚……——2020.12.10(庚子年十月二十六) 田友泉 於深圳寓所美麗人生,無限風光,靜待我們細細品賞
  • 散文怎麼寫?
    在散文理論中有一句最經典的話,叫「形散而神不散」,有的人依此為據,就一廂情願地認為散文是最好寫的。如果真這樣認為,其實也就大錯而特錯了。俗話說「文無定法學必有法」,任何一種文體都有自己獨特的體式要求,散文也不例外。
  • 陳麗娟的散文:《童年往事》
    大人們白天都忙著收割早季稻,哥哥和姐姐們在外地上大學也都回來了,他們在忙著幫父母雙搶,每天從早忙到晚,連吃晚飯都是月亮上樹梢的時候,才從打穀場裡疲憊地回來。我和三哥互相配合著給家人們做飯。他煮飯,負責到菜園裡摘菜;我負責折菜、洗菜和燒菜。有時,我燒好春香茶水,裝在一個軍用水壺裡,讓三哥送到田地去。
  • 散文:告白母親
    散文:告白母親 2020-05-09 22: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臺灣女性散文的審美創造
    這不但表現在50多年來湧現出的蘇雪林、張秀亞、琦君、林海音、胡品清、羅蘭、三毛、張曉風、龍應臺、簡媜、席慕蓉、方娥真和楊小雲等代代相繼的、富有個性特徵的女性散文作家身上,而且表現在她們對於現代散文懷鄉與性別主題的開拓上;不僅表現在鄉愁散文、浪漫抒情散文、遊記散文、哲理散文、雜文等散文「型類」的創作以及「知性」等新的散文品格的創新與探索上,而且表現在她們多樣化的散文風格及其審美創造上。
  • 彭程:真實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譬如寫到歷史上的某個人物,在面臨重大抉擇時內心的矛盾衝突,雖然史料中沒有記載,但基於對人性、人情和具體的時代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寫作者完全可以將自己代入進去,通過設身處地的想像,進行一些場景的設置,一些細節的編織。這樣的「虛構」,是對中斷之處的接續,是對空白之處的填補,是使其殘缺漶漫之處恢復完整清晰,其本質是一種藝術提煉,當然是允許的,甚至是必要的。
  • 鄭麗霞 | 京派散文與「魏晉風度」
    那麼在大致相似的社會環境下,京派散文作家選擇怎樣的人生態度呢?1926年,朱光潛在《談美》中以王羲之的「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3] 為卷首語,這是京派散文繼承魏晉風度的總旨。如何在有限的事物中感受到「新」?就是用自我新的心靈、新的精神,重新看待世間萬物一切。京派散文為世間現象而傾心,反對道德禮教約束思想,用「適我」的「藝術家的感情」進行審美觀照,追求無功利人生的審美態度。
  • 散文:槐花——尋找媽媽的味道(王小俠)
    小時候,每到四月份滿村子都會有濃鬱的槐花香味飄來,嘴裡就會有甜津津的唾液泛起,於是放學後就等不得放下書包,走到不管是誰家的前院後院,上樹爬房,美美地捋上一把嘴裡塞得滿滿的,不等吃完又接著一把,這東西幾乎家家都有,並不金貴
  • 散文的孤獨與大愛
    學會享受孤獨的人才能直面人生,會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感受「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沒有孤獨,何來《紅樓夢》?何來千年文化經典?  《所有的燈盞都暗下去了》,向我們暗示了楊光祖的孤獨,他正是那個享受著孤獨的人。
  • 王必勝:散文如何是好(作家談)
    一是,這事有了小二十年,縱然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經不住長年累月,無有新鮮感也正常;二是,這類選本舉凡也是多家,天南地北,也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和篇幅推出,其內容雖有區別,卻也有不少相同,出新出彩,也非易事;三是,原料上的侷促和選料上的踟躕,這一點,或許堅持了標準和要求,看似浩若煙海的此類文字,如是執意在遴選上的高門檻、嚴要求,你會覺得,並沒有想像的好,沒有達到一年最佳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