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複習累了,來包薯片。
半夜追劇餓了,來包薯片。
高興了,來包薯片。
傷心了,來包薯片。
...
日本電影《洋芋片》裡,因為嬰兒時期被錯抱、一個人背負著兩個人希望活著的小人物本來無法釋懷,卻因為女友關于洋芋片的一句話逐漸開朗:
「本來是想吃肉湯味的,不過吃了鹽味之後覺得也不錯,雖然搞錯了,或許反而更好。」
正如日式溫情雞湯裡所說的,如今薯片的口味,真是和人生的選擇一樣多。這種零食從紐約東部發家,在短短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風靡了全球。
曾經有人做過一項調查:人們最喜愛的休閒零食是什麼?結果顯示,薯片最受歡迎。無論大人小孩,幾乎人人都愛。
打開一袋(筒)散發著迷人香味的薯片,看到它金黃酥脆的外表,拿起一塊放入嘴裡,隨著「喀吱」一聲,馬鈴薯特有的清香加上油炸賦予食品的香脆,唇齒之間立刻充滿了幸福的味道,那種感覺直沁心脾。
當你滿足的吃著各種味道薯片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想:這炸土豆片怎麼可以這麼好吃?
那麼,市面上賣的薯片就是炸土豆片嗎?
薯片剛剛面世的時候,還真的是炸土豆片,但用這種方式製成的薯片無法保證形狀。
關於薯片的由來眾說紛紜,流傳最久並且大家都一致認可的是喬治·克拉姆(George Crum)發明了薯片。在美國一所叫月亮湖的旅館餐廳,客人覺得廚師喬治製作的炸薯條太厚,拒絕買單。
多次加工後仍不能使這位客人滿意,於是憤怒的喬治決定報復一下客人,他將薯條做的又薄又脆,以至於叉子無法使用,一插就會碎裂。
可是,結果卻讓人十分意外,客人覺得又薄又脆的薯條非常好吃,並且鄰座的客人見了也要求上這道菜品,從此這種又薄又脆的薯片就成了這家餐廳的特色美食。
後來,餐廳又對薯片進行包裝,方便顧客帶走食用。由於當時土豆去皮依賴手制,薯片產量極為有限。
直到1920年代,馬鈴薯削皮機的發明才使得馬鈴薯片從小規模製作變成銷售量最大的零食。推銷員豪·文利用汽車把薯片運到美國各地。1961年他把自己的薯片公司和德克薩斯州的弗裡託公司合併,大力推銷他的豪文利薯片,從而使薯片逐步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如果現在還是在用以前的方式來生產薯片的話,是不會見到外形統一、擺放整齊的薯片的。後來品客 Pringles 發明了用土豆泥壓製成馬鞍形薯片的方法,並通過充氮氣來防止薯片被壓碎。
現在工業化生產的薯片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呢?
薯片的製作配方是三分之一的水和三分之二的馬鈴薯全粉,再加入一些玉米澱粉。將混合物送進研磨機內充分混合。
隨後傳送到生產線上,在4噸的壓力下,混合物被擠壓成一條長長的馬鈴薯大面片,
旋轉的切割器將大面片衝壓成無數個小的橢圓形薯片。
剩下的邊角餘料會被生產線回收再擠壓成大面片後重新送回生產線。
被切好的橢圓形薯片會被送至油炸機。當它們經過油炸機的時候,滾動的模具會將薯片定型成統一的凹型,以便於疊放。
薯片需要在熱油中炸11秒,使其發脆。然後傳送到鼓風機以去除多餘油分。
炸好的薯片表面會被撒上一層調料,然後傳送機將其反面傳至另一臺傳送機整齊疊放。
根據包裝規格,自動勺子將薯片推入包裝內。機器將包裝封口。
製作一筒薯片大約需要20分鐘,但是吃掉這筒薯片卻不用那麼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