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家的認識中,武術多少是帶有神秘色彩的,也確實如這樣,武術中很多功夫都是科學目前沒法解釋的。說到武術,大家想到的是搏擊,實戰,防身。常能看到武打電影裡面的主人公出拳有聲響,很乾脆,感覺有勁力。其實在現實的武術當中,也是存在的。這是中國武術獨有的發力方式,威力也極其強大,也是所有武術習練者終身追求的一種勁力。六合勁。

上面的圖大家仔細看看,是不是覺得很有力量。出拳像炮彈一樣一瞬間崩出去,這一拳直接被打到,外傷不會有,那種瞬間巨大的力量會對身體造成不可恢復的內傷。如果覺得不直觀,接著看。
六合勁在武術中各種叫法都有,整勁,鬆勁等等都有。如果非要來很形象的說六合勁到底是什麼樣,有什麼用。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橄欖球運動員的衝撞。一拳出去的力量永遠沒有一整個人撞擊的力量大。而武術中強調的六合勁(整勁等),就是讓人打拳的時候,每一拳出去的力量都是整個身體發出去的。並不是單單一隻手臂出去。每一拳的力量都好像整個人去衝撞別人。這種力量是中華武術獨有的。看了圖片的人,如果覺得不真實,那麼設想一下,一個大漢奔向你,撞擊你,能不能把你撞飛呢。我想是能的。那為什麼武術一拳就不能打飛人呢。包括太極拳中的推手,也確實能有這樣的效果。但是並不是那些假大師的放電神技。

六合勁到底是什麼?(淺談,字數有限)
心意六合拳的習練者對於六合勁,是再熟悉不過。「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這幾句話可能都倒背如流。形意拳的習練者知道整勁。八極拳會說架子要穩。八卦掌講踩步要練好。太極拳說松沉。
其實各門各派說的都沒錯,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人類學會像動物一樣去發力。
力量
此時試著握緊一隻拳頭,用你最大的力量去把拳頭握緊,向前出拳打一拳,是不是覺得出拳很沒力。放鬆拳頭,再打一拳,會感覺更有些力量。在人攥緊拳頭時,影響你出拳的叫做對抗肌,當我們放鬆攥緊的拳頭出拳時,手臂的對抗肌或多或少還在影響著出拳的速度和力量,並不止如此,身體全身的對抗肌,也在影響著出拳的力量。
減少對抗肌已經很厲害了。 而中華武術還能更厲害。
當然,中華武術發展了幾千年,我們的先輩對力量的追求遠遠不止如此。在武林先輩們把手臂的出拳方式研究透之後,發現還是不夠理想,還能更厲害更迅猛嗎?於是乎他們去研究動物,老虎,熊,螳螂的攻擊方式,發現了大自然中每個動物都是用整個身體的勁力去攻擊對手的。於是先輩們開始研究整勁,研究六合勁,用整個身體去擊打對手。 因此武術習練者,常講意,講氣。講拳到意到,一方面是為了讓出拳更有力量,一方面是協調整個身體。如果武術習練者,沒有六合勁(整勁),練了再久,他的功夫也不能算作厲害。
武術中常講,走路,要落地生根,腳是根基。打拳先從腳起,然後到腿,到胯骨的擰轉,到腰的擰轉,再到脊椎的扭轉,再到肩膀的運送,最後這之前所積蓄的力量,到了拳頭,打了出去,這一拳的力量和你平時隨意打一拳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便是武術中常談的「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六合勁(整勁)
簡單來說,六合勁是人在很放鬆的情況下(這裡的放鬆並不是說不用力,指的是不用任何多餘的力量)通過調動自身所有合理的關節給自己的拳頭或是其他攻擊部位一個很強並且順暢的力量。當然這裡說的很淺顯,意念的控制,呼吸的把握,腰胯擰轉的感受,整個身體的控制,去完美的擊打出這一拳,才是六合勁,做到這樣,很辛苦,需要日復一日的訓練和積累,一天天的感受,一天天的進步。馬步,垛子,震腳,套路練習,吐納的控制,抖大杆等等,在武術中,所有一切的練習,都是為了去熟悉自己,為了有一天能學會運用身體打出上面圖中兩位師傅那樣漂亮的一拳。
想練好六合勁並不容易。今天也並不談太多六合勁怎麼練,萬丈高樓平地起,先練根基。我們剛習練武術的時候, 先學會站樁,學會把馬步蹲好。學會腹式呼吸。學會腳踏實地的把每一天努力好。你的功夫才能漸漸長進。
寫文章很辛苦,小哥哥們小仙女們,麻煩多多關注評論。謝謝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放棄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