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輩子也練不出的可怕功夫 傳統武術的六合勁

2021-02-07 黛壁說球

功夫

在大家的認識中,武術多少是帶有神秘色彩的,也確實如這樣,武術中很多功夫都是科學目前沒法解釋的。說到武術,大家想到的是搏擊,實戰,防身。常能看到武打電影裡面的主人公出拳有聲響,很乾脆,感覺有勁力。其實在現實的武術當中,也是存在的。這是中國武術獨有的發力方式,威力也極其強大,也是所有武術習練者終身追求的一種勁力。六合勁。

太極拳中的六合勁

上面的圖大家仔細看看,是不是覺得很有力量。出拳像炮彈一樣一瞬間崩出去,這一拳直接被打到,外傷不會有,那種瞬間巨大的力量會對身體造成不可恢復的內傷。如果覺得不直觀,接著看。

六合勁在武術中各種叫法都有,整勁,鬆勁等等都有。如果非要來很形象的說六合勁到底是什麼樣,有什麼用。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橄欖球運動員的衝撞。一拳出去的力量永遠沒有一整個人撞擊的力量大。而武術中強調的六合勁(整勁等),就是讓人打拳的時候,每一拳出去的力量都是整個身體發出去的。並不是單單一隻手臂出去。每一拳的力量都好像整個人去衝撞別人。這種力量是中華武術獨有的。看了圖片的人,如果覺得不真實,那麼設想一下,一個大漢奔向你,撞擊你,能不能把你撞飛呢。我想是能的。那為什麼武術一拳就不能打飛人呢。包括太極拳中的推手,也確實能有這樣的效果。但是並不是那些假大師的放電神技。

橄欖球

六合勁到底是什麼?(淺談,字數有限)

心意六合拳的習練者對於六合勁,是再熟悉不過。「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這幾句話可能都倒背如流。形意拳的習練者知道整勁。八極拳會說架子要穩。八卦掌講踩步要練好。太極拳說松沉。

其實各門各派說的都沒錯,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人類學會像動物一樣去發力。

力量

此時試著握緊一隻拳頭,用你最大的力量去把拳頭握緊,向前出拳打一拳,是不是覺得出拳很沒力。放鬆拳頭,再打一拳,會感覺更有些力量。在人攥緊拳頭時,影響你出拳的叫做對抗肌,當我們放鬆攥緊的拳頭出拳時,手臂的對抗肌或多或少還在影響著出拳的速度和力量,並不止如此,身體全身的對抗肌,也在影響著出拳的力量。

減少對抗肌已經很厲害了。 而中華武術還能更厲害。

當然,中華武術發展了幾千年,我們的先輩對力量的追求遠遠不止如此。在武林先輩們把手臂的出拳方式研究透之後,發現還是不夠理想,還能更厲害更迅猛嗎?於是乎他們去研究動物,老虎,熊,螳螂的攻擊方式,發現了大自然中每個動物都是用整個身體的勁力去攻擊對手的。於是先輩們開始研究整勁,研究六合勁,用整個身體去擊打對手。 因此武術習練者,常講意,講氣。講拳到意到,一方面是為了讓出拳更有力量,一方面是協調整個身體。如果武術習練者,沒有六合勁(整勁),練了再久,他的功夫也不能算作厲害。

武術中常講,走路,要落地生根,腳是根基。打拳先從腳起,然後到腿,到胯骨的擰轉,到腰的擰轉,再到脊椎的扭轉,再到肩膀的運送,最後這之前所積蓄的力量,到了拳頭,打了出去,這一拳的力量和你平時隨意打一拳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便是武術中常談的「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功夫

六合勁(整勁)

簡單來說,六合勁是人在很放鬆的情況下(這裡的放鬆並不是說不用力,指的是不用任何多餘的力量)通過調動自身所有合理的關節給自己的拳頭或是其他攻擊部位一個很強並且順暢的力量。當然這裡說的很淺顯,意念的控制,呼吸的把握,腰胯擰轉的感受,整個身體的控制,去完美的擊打出這一拳,才是六合勁,做到這樣,很辛苦,需要日復一日的訓練和積累,一天天的感受,一天天的進步。馬步,垛子,震腳,套路練習,吐納的控制,抖大杆等等,在武術中,所有一切的練習,都是為了去熟悉自己,為了有一天能學會運用身體打出上面圖中兩位師傅那樣漂亮的一拳。

想練好六合勁並不容易。今天也並不談太多六合勁怎麼練,萬丈高樓平地起,先練根基。我們剛習練武術的時候, 先學會站樁,學會把馬步蹲好。學會腹式呼吸。學會腳踏實地的把每一天努力好。你的功夫才能漸漸長進。

寫文章很辛苦,小哥哥們小仙女們,麻煩多多關注評論。謝謝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放棄更新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形意拳,如何練出功夫?
    如果不是,又是怎麼練出來的?我們現如今欠缺的又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練不出那樣的功夫?其實,就是民國大師輩出的時代,一個師傅門裡也鮮能出來幾個。比如按照李忠軒老所說,李存義門下就出來了唐維祿、尚雲祥、傅劍秋、薛顛,但那幾十年和李存義學武的人不計其數,尤其是在天津的國術館。因此,不是現在人不行,過去也是如此。說明武術並非是想學就能出來,需要極其高明的悟性才行。
  • 系統之神化——武術內外家出功夫之秘奧
    他說:站渾圓樁要用眼神把人帶出去。雙手環抱,眼睛微微上瞥。瞥什麼?李存義一門不站三體式,功夫都是從五行拳裡出來。樁,也只有這個渾圓樁。這裡頭就有個絕大的問題,形意拳到底練的是個什麼? 作為百年之後的習武者,對以前的傳統武術功夫如何認識?如郭雲深的半步崩拳發人於丈外,尚雲祥一個踐步三丈遠,孫祿堂一個人打一百多個,這些神功奇技是真是假?如果是假的,那麼以前的這些大師就都是騙子。
  • 白眉拳黃國建: 武術傳承關鍵在「有緣人」
    武術或者功夫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不是十分明確的,其實功夫主要是用來防身的,甚至可以用於攻擊的,這才是功夫。後來延伸的含義變成強身健體。       白眉拳,從外在看,有一種以柔制剛、柔中生剛的特點,其中有一項叫「彈簧手」,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快,像彈簧一樣彈出去。
  • 用「力」不如使「勁」,認識武術練功的誤區
    很多人練拳的時候喜用「力」,而非用「勁」。在武術裡,力這個詞的作用往往代表拙,勁代表巧。所以文獻中常常會出現「拙力」與「巧勁」這兩種用詞。拙力,意思是笨拙的死力,用「死力氣」練拳往往會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僵硬,是不可取的。 一般來說,拙力屬於後天所形成的肌肉的力量,比如推拉搬抬,這一種就是拙力。
  • 有功夫質疑傳統武術,不如多讀書
    一位曾經與陳進生交過手的黑市拳手說:「弗蘭克陳的踢腿踢出時非常隨意,就好像一把大斧能從任意角度砍人。看上去好像是隨隨便便踢出來的,但力量實在太大了。以前我在觀看他的比賽時就總是覺得非常奇怪,因為他的對手總是非常輕易地被他砍倒;哪怕只是擦到一點。直到我自己被擊中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真是太可怕了。 」這個陳最後死於黑市拳場裡,被對手找到弱點,是戰死的。
  • 道韻筋骨開發 門內原傳武學核心拳理分享之拳怎麼練也就是怎麼用
    #筋骨開發#在沈門學生出現之前,傳統武術領域鮮有聽聞「筋骨論」和「筋骨體系」,而今廣為習練傳統武術的愛好者所推崇、所知曉,其中必有大眾能接受而且能快速出功夫的竅門所在。而我們磨練的正是針對這些武術要素提煉的一些核心動作,開發出身體的最大潛能。師父沈老爺子經常說,拳不分內外,也不分好壞,如果都是圍繞這些運動要素去練習,何嘗不是好拳?大多數練習傳統武術的都會把「身勁」、「整勁」放在第一位,但是真正明白身勁和整勁的練習者少之又少。何為身勁?
  • 抖勁能要人命,功夫深淺看此勁
    練傳統武術的人都知道有彈抖勁, 今天日記君要記錄的是抖勁 在大眾比較認知的拳種中太極拳和形意拳
  • 內家功夫的核心竟然是這個,可惜很多人都不懂
    什麼是勁呢,拳經有云「練勁不練力,勁力打拙力」。凡能抬舉、提拉重物而不能運力達於四肢者,武術稱之為有「力」,但叫它為死力、拙力。
  • (專訪)少林弟子釋行宇:中國散打如何借鑑傳統武術功夫?
    因為散打是從中國功夫演變過來的,源自中國功夫這種國粹,而中國功夫的內容和技法本身就是很全面系統的。釋行宇(右)記者:作為傳統武術家,你認為中國散打還能從傳統武術中獲得哪些有效的擂臺技術釋行宇:傳統的東西非常豐富,有很多值得借鑑的。比如,傳統武術有很多的貼身摔打技法,就很值得散打吸取。功夫都是從傳統來的,現在練散打的人比較多,但求快。作為一個長期接觸傳統武術的人來看,比較難。
  • 傳統武術技擊談
    傳統武術技擊特點中國傳統武術技擊具有鮮明濃鬱的民族風格和特點,其本質特性是她千百年來不斷發展的內因。歸納起來,傳統武術技擊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一、拳無空出手無空回《拳經》中講,「拳無空出,手無空回,拳打不空回,空回不為能」。「出手如飄風,收手如狡免,出手要抖,回手要勾;出手如鋼銼,回手如鉤竿」。
  • 太極拳的核心,不明白苦練一輩子也是白費功夫
    常會給人一種其鋒銳可當之的感覺。而後人卻誤認為此勁一定要使勁才能練成。假如真那樣做的話即使你苦練一輩子也是白費功夫。所謂暗勁,是指先天功能使後天形質進一步發生變化,先天一氣由體內出露體外,使先天功能由習練者的形體本身擴充到形體之外,與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氣相互融合。所以習練者在平日的練習或是在技擊當中,其形體上表現得好似輕描淡寫,給人一種毫不經意之感。
  • 太極內練之層層破關
    練若舉輕若重也,用則舉重若輕。此陰陽之妙。起點即終點,終點即起點,全在神意之流連。形雖斷,意纏綿,前後融接,滾滾難絕。      打拳不是手上功夫。周身的勁練得齊整了,是從腳上走出來的。腳上走出節奏,用神氣驚起尾椎,腰胯裡頭出消息,手只是個連帶的,意動而手到。就不能用快來形容了。快是人間氣象。沒有快慢的概念,神意到了手就到。甚而,神意沒發手亦到矣,即是本能功夫。
  • 少林寺方丈:我這樣練功夫
    你是否知道武術還可以與禪修結合,達到「以武入禪」的境界?天下武功出少林,今天,鳳凰網佛教小編選取了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少林功夫」的最特別之處。一起來看:我學習少林功夫,還是採用比較傳統的學習方法,學功夫的同時要背歌訣,歌訣像一首一首小詩,很好讀、很好記憶。每套功夫、每個套路都有自己的歌訣,背會這些歌訣,就能很容易掌握其特點。通過理解歌訣來掌握少林功夫,是我當時練功的一大特點。少林功夫有總的歌訣,像三節四梢、八打八不打、三十六合上法……就是總的通用歌訣的一部分。
  • 揭秘真正的中國傳統實戰武術
    在金庸的小說中,高手層出不窮,每次鬥起來,常常是雙方交手了多少回合,不分勝負。在古龍的小說中,從來沒有描寫出什麼招,怎麼去打,大部分都是一招解決掉勝負和生死的。很多年來,總覺得實戰武術應該像金庸的那樣,因為電視上各種的格鬥比賽,都是交手很多回合的。後來了解了真正的傳統武術之後,才發現高手過招更接近古龍寫的那樣,一招見勝負,快的你都看不出過程。
  • 站樁養生怎樣才能站出混元力或者是說練出六合之力?
    六合之力也是需要身體各部經過合理調節之後,正確理解配合,才能形成的以本身中線為中心同時存在的向上向下的力,向左向右的力,向前向後的力,一點兒都不玄幻。什麼是六合之力?六合之力也就是同時存在的上下之力,左右之力和前後之力。六合之力也分靜態的和動態的。站三體式樁練的是相對靜態的六合之力。先說一下上下之力。站樁養生身形要求第一要旨就是虛領頂勁。
  • 拳法無好壞 功夫有高低——傳統武術能不能打是個偽命題
    最近兩年,關於傳統武術能不能打的問題甚囂塵上,原因主要是之前的「雷某」「閆某」、最近的「馬某某」之流用什麼「雀不飛」「隔空打人」「唱著歌只手破裸絞」等亂七八糟的東西攪亂了傳統武術。有些人為了出名,言行無下線、無底線,無所不用其極,這已經不能用無恥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無恥之極,如跳梁小丑。一些人武術沒練幾天動不動就開宗立派,其實可笑可嘆!
  • 練則有,不練則無
    比如對「用意不用力」這個說法,我認為它有些片面性。從我練陳式拳的實踐來看,「用意」是對的,「不用力」是不對的。恩格斯說:「從靜止到運動,就是力的表現。」這裡講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運動即是力的表現。打太極拳怎能不用力呢?我的老師陳照奎先生針對上述說法就曾說過:「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天下哪裡有不用力的武術?」撇開單純的發力不說,即使是「用意」的意,也是一種力的表現。
  • 練武術還需要練發聲嗎?
    我們練功夫要發聲嗎?很多功夫門派都有發聲的要求,為人熟悉的如洪拳、蔡李佛,甚至內家拳如陳式太極拳等,都存在著不少隨勁發聲的動作。
  • 中華武術歷代功夫高手輩出,為何到現在難出高手了呢?
    中華武術歷代功夫高手輩出,為何到現在難出高手了呢?武行在現在有個說法,甭管多高的天分,甭管有多麼刻苦,甭管師徒緣分有多好,一個人能成就,要熬過三關。能通過這三關才能練出高深的功夫。一關,是體力關。武術要出平常人沒有的功能,所以要訓練平常人用不到的地方。所以不管是多壯實的人,身體素質再怎麼好,體力再怎麼強,剛開始練都是一樣遭罪。以前有個說法,不教傻的,也不教精的。傻的學不會,精的呢?不肯吃這個苦。從招式動作入手還好說,一開始就是抻筋拔骨,壓腿站樁的,那真的是和受刑差不多。遭得住這個罪,受得了這個刑,才能往道上走。
  • 不贊成一桿子打翻傳統武術,看了日本你會反思
    ▲太極大師架不住劈面而來的直勾拳 網上一片對「太極大師」的挖苦諷刺,順帶著大罵「傳統武術」的虛假。 筆者仔細看了視頻,覺得那個「太極大師」沒有個練家子的模樣,躲閃不敏捷,要害的頭部也沒有護住。這麼差勁的功夫,出來打擂臺,不知道是不是主辦方故意想要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