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巖》:他的成功不值得羨慕

2021-12-20 GQ報導
《徒手攀巖》記錄了一次完美的極限挑戰,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樣的最高認可。可攝影團隊說,Alex徒手攀爬酋長巖那天是他們生命中最恐怖的一天,再也不想經歷第二次了。這部電影實際上向所有人提出了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除了技巧、毅力和周密的準備,極限運動最終還要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我們能每次都這麼幸運嗎?觀眾們正在把Alex塑造成一個人定勝天的英雄。可是我們更覺得Alex很可憐:這個人無法從平凡生活中獲得滿足,也沒有可以依賴的親密關係。他所有的只剩下攀巖,而且還是最危險的一種。


 摩擦力的遊戲 


《徒手攀巖》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第二天晚上,我在大理住的老院子裡組織了一次內部放映。這部片子以真實的驚悚攀巖鏡頭為看點,我們不想在小電腦屏幕上毀了它。絞盡腦汁,高個子美國翻譯家室友從他房間搬來一塊落滿灰的電腦顯示器。6個成年人擠在一起,做好了將被嚇壞的準備。


紀錄片全長100分鐘,講述了33歲攀巖家Alex Honnold在2017年6月徒手攀爬1000餘米高酋長巖的故事。影片拍攝歷時兩年,記錄了Alex從準備到最終完成這次史無前例的攀登全過程。


酋長巖是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巖壁之一,位於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它看上去幾乎是一塊直上直下、沒有植被的花崗巖巖壁。Alex的這次經歷之所以值得被記錄,是因為他全程徒手攀爬,不使用繩索作保護,只有一個人、一雙攀巖鞋、一個鎂粉袋。


圖片來源: Samuel Crossley, National Geographic


酋長巖剛在屏幕上出現,我們就「哇!」地驚嘆了一聲,大家都是攀巖人,越是有經驗,越明白這件事的難度——酋長巖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攀巖的宇宙中心」。就像創業的人去北京,攀巖的人都想去酋長巖一展身手。攀爬酋長巖大體兩種方式,攀爬能力較弱的人利用器械來輔助攀登(Aid climbing),另外則是全靠個人雙手雙腳來攀爬的自由攀登(Free climbing),注意,這兩種方式都繫著攀巖繩。而徒手攀登則相當於不繫繩子的自由攀登,沒有任何外部保護措施,一腳踩空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除極個別奇才外,大部分自由攀登高手能在4天左右登頂。我攀巖近6年,至今連去酋長巖的信心都沒有。即便是帶繩子的自由攀爬,完成酋長巖也是世界無數攀巖人的終極夢想,大多數攀巖人則想都不敢想。


我只認識兩個自由攀爬過酋長巖的人,一男一女,都是澳洲最頂尖自由攀巖高手。他們是贊助運動員,攀爬年限是我的好幾倍,即便如此資深,二位也會驕傲地把「爬過酋長巖」寫到個人簡歷的前面。目前還沒中國人自由攀爬過酋長巖,就在Alex 完成他歷史性的徒手攀爬後沒幾天,一隊由阿迪達斯贊助的專業德國攀巖隊在上面爬了5天也沒能完成。而在片中,Alex只用了3小時56分鐘就登頂了。

那麼難,還一點錯都不能犯,這自然很驚悚。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


我曾在加拿大攀巖地Squamish度過兩個夏天,這裡在攀巖圈內有「小優勝美地」之稱,有一堆與酋長巖類似的光滑花崗巖,攀巖風格也類似,只是角度不如酋長巖那麼陡峭,難度因此也小得多。


在Squamish,我每天都能看到人徒手攀爬,他們常常是一群人結伴,爬到三四十米就登頂從上面走下來。不過高度並不重要——離地十幾米後掉下來後果都一樣。更重要的差別是攀爬的線路類型:絕大多數徒手攀爬的人,只選擇那些帶裂縫的、能把手掌塞進去的路線。Alex在紀錄片裡也提到,當你把手塞進巖石裂縫裡,以一種特定方式轉動它,就能感到骨頭和肌肉被牢牢卡在裡面,很穩當,也很有安全感。除非你選擇放手,否則不會脫落。



影片中Alex面對的挑戰是,一千多米長的酋長巖,不可能一路上都是完美的手掌尺寸裂縫,甚至不可能一路上都有裂縫。整個巖壁涉及數十種不同風格的線路,每一種涉及不同技巧,得全部精通了才有可能。


本質上,攀巖爬的是巖石的弱點——裂縫是弱點,巖面上的巖石凸起也是弱點。要一路爬到頂,就要找到一系列持續、不間斷地巖石弱點。Alex選擇了一條叫「搭便車」(Freerider)的線路,全長900多米,只有差不多100米的完美手縫,其餘是只能塞進手指一兩個關節的手指縫,或者是要塞半邊身體的寬縫,或者是沒什麼巖點的大光板等。


「大光板」是一種線路類型,指沒有真正巖點的巖壁,整個人全靠摩擦力掛在石頭上。我們戲稱這種攀爬主要靠「信」,信念越大,腳踩得越狠,摩擦力就越大。越是害怕,越不敢下腳,就越可能會掉下去。這是我最害怕的一種線路類型,在繫著繩子時,我也常常怕得動彈不得,因為它毫無安全感可言。

想像一下,你趴在一個幾乎垂直的巖壁上,指尖扣著巖壁上一個小凸起,腳尖和巖壁的接觸面積只有小指甲蓋大小,全靠攀巖鞋底上的粘性橡膠和巖石間的摩擦力承受一個人的身體重量。摩擦力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對這麼小的接觸面積而言,哪怕腳尖稍微轉了一點點方向,摩擦力也許就小了,平衡瞬間消失……光想想我已經雙腿發軟。


這種緊張讓我反胃,我打心眼裡沒興趣,即便是徒手攀巖的人,對大光板這種線路也總是避而遠之。大家選擇徒手攀爬有很實際的原因,比如不好找搭檔,或者時間有限,不帶裝備爬更快。我聽說過最實際的一個理由是腰不好,穿不了攀巖安全帶,只好徒手爬了。Alex 二十歲不到時開始徒手攀巖,起初只是因為太害羞,不敢開口找搭檔。


顯然,十幾年後的他離這個初衷已經太遠了。

這傢伙的所作所為不是一般的瘋狂。


 ❷

 攀巖教科書

Alex並不是個瘋子,《徒手攀巖》拍攝的是一個周密的攀巖工程。


事實上,影片中真正驚悚的無保護攀爬酋長巖的鏡頭只有13分鐘,前一個半小時講這個目標在Alex心裡怎樣醞釀了8年,他又如何集中花2年時間來準備。在奇觀背後,整個準備的過程像是一本攀巖教科書,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是所有人都能學習的。


不知情的人看到Alex不帶繩子攀爬的視頻時,往往以為這是他第一次爬這條線,自然覺得他這種想法和他所表現出的能力一樣不可理喻。其實在真正不帶繩子攀爬之前,Alex會在繩索的保護下一次又一次地練習線路,直到弄清楚其中的每一個細節。

拿酋長巖來說,他記得線路上1000多個動作中的的每一個,知道每一個手點摸起來、每一個腳點踩上去的感覺。他甚至特意爬錯,這樣萬一出錯也不會慌張,知道怎麼應對。那段嚇人的大光板,他繫著繩子至少練習了90次以上,有次他連著不用手爬了5趟。


為了訓練頭腦,Alex專門採用一種叫「視覺心像」的技巧。他會在麵包車的地板上打坐,閉著眼睛在腦子裡爬這條線。如果爬錯了,或感覺不對,他就從頭開始再想一次,直到對每一個細節胸有成竹為止。不僅如此,他還會想像所有出錯的可能性,體會自己墜落入百米空氣、身體撞擊地面爆炸的感覺。



這個技巧在攀巖中運用很廣,屬運動心理學範疇。它一方面也能增強肌肉記憶,同時有助於突破頭腦裡的障礙,不管這個障礙是對墜落的恐懼,還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


我也在使用「視覺心像」這個技巧,在攀爬難線時,我難免會在同一個難點處掉入空氣幾十次,這種挫折記憶對人的自信心打擊巨大,以至於下次我再爬到同樣地方時,在脫落之前便期待著失敗,連試也不想試。克服這種困境,我會躺在床上在腦子裡「爬」這條線,從繫繩子、穿攀巖鞋開始想,做每一個手部動作,精準地踩上每一個腳點,畫面以與現實中攀爬同樣的速度展開。


儘管躺在床上不動,隨著腦子裡爬得越高,我會開始感覺到手臂酸脹,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我強迫自己更深長地呼吸,將心跳慢慢降下來。我來到掉落了無數次的難點,看著頭頂那個要抓握的手點,沒有絲毫猶豫地出手,因為用力而不自覺地發出吶喊聲——想像中的這次攀爬沒有掉落,一路爬到了線路頂端。


這樣的練習一次又一次,直到我能打破頭腦裡的障礙,下次在現實中攀爬時不再期待失敗。


當然,所有技巧和方法管用的前提是攀爬實力,這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Alex從5歲起就開始攀巖,至今他爬了28年。在這28年裡,他幾天不爬就不舒服,就算不能去野外,也要去巖館裡練一練。任何人在任何一件事上投入這麼多時間都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Alex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身體也被訓練得專門化了。


Alex的手指不同常人地粗壯,他自己開玩笑說是「香腸手」。指力是攀巖人的「超能力」,我自己才爬了不到6年,已經能負重幾十公斤,懸掛在10mm寬的木條上,此時手指和木條的接觸面積不到第一個指節的一半寬度。我這種指力在攀巖界不值一提,Alex可以在這種大小的木條上做引體向上,而最強壯的攀巖人甚至只靠小拇指,就能把身體拉上去。


一個冷知識是,手指其實沒有肌肉,主要由骨頭和肌腱構成,有研究發現攀巖人的手指肌腱比普通人要粗一倍。從這個角度看,攀巖人的手指和能在水下幾十分鐘的自由潛水家的肺一樣變態。


攀巖人的身體肌肉,也不像健美運動員那樣大塊。因為攀巖是一項對抗自身重力的運動,講究肌肉力量和重量的比例,這主要有兩點表現。一是攀巖人的肌肉更細長,更追求效率而不是大小,看起來就是精瘦型。再則上肢肌肉明顯比下肢發達,所以攀巖人的腿往往細如竹槓。


攀巖人最發達的上肢肌肉,主要集中在背部,因為攀巖時要用肩背將身體往上拉,結果造成後背用於上拉的肌肉與前胸用來下推的肌肉大小不均衡,出現典型的攀巖人含胸駝背身姿,Alex 在這點上也挺明顯。



影片就是這樣用了一個半小時細緻地塑造Alex這個人物,展現他作為攀巖人的生活狀態和為了徒手攀登酋長巖所做的準備,所有這些鋪陳,都是給最後的驚人壯舉祛魅,也更容易讓大眾從中得到共鳴。


 不,我不想成為Alex 

「那麼你想成為他嗎?「電影結束,室友轉頭問我。潛臺詞是,既然你也是攀巖人,又覺得他這麼了不起……


答案是否定的,可千萬別成為他。


一個人做事的動機也許很複雜,在影片裡,Alex把這種極限挑戰簡單總結為「武士精神」:在拿生命當籌碼的這場攀爬中,他逼近個人極限來獲得完美體驗,哪怕只有短短一刻也會滿足。這光聽聽就覺得熱血沸騰,誰不想在這個缺陷的世界上,以不完美的人類身份去接近完美呢?


我差點就全信他了。可惜這個誠實到殘酷的人對自己也不例外,Alex在片中暴露了另一個動機——片中2016 年他第一次嘗試攀爬酋長巖,到達大光板一段時感覺不好,便放棄了。之後開車離開優勝美地,他喪氣地說,「也許我就是爛透了」。


哈,原來這傢伙跟我一個樣:厭惡自我。


我多麼熟悉這感覺,一種自我厭棄的無底洞。某種程度上,我成年以後的人生幾乎都被這個東西驅使著。它是只住在身體裡的飢餓怪獸,以人類的自我厭棄為食。「你爛透了」,「你一無是處」,「你的人生沒有意義」…… 它通過發起周期性存在危機達到目的。


在心理學家看來,厭惡自我與童年經歷息息相關。Alex自稱小時候有顆「黑暗之心」。父親被懷疑患有艾斯伯格綜合症,從小到大很少與他交流。「我們會開幾小時的車都不交談,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他來說不太舒服「,他在自傳中回憶。


母親則很少鼓勵和讚賞他,不管他做什麼,總是「還不夠好」,Alex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家裡人從不擁抱,也幾乎不用「愛」這個字眼,是個非典型的美國家庭。


幸好他年幼接觸攀巖,一拿起就再未放下。等到19歲時,Alex儘管考上加州伯克利大學,卻與環境格格不入,在這個理應充滿了有趣靈魂的精英環境中,他交不到朋友,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度過了一生中最隔絕和孤寂的一年後,Alex選擇退學,向攀巖尋求庇護。


徒手攀巖帶有一望即知的危險性,後果越嚴重的極限運動,在做成之後成就感越高,越能讓那個哇哇大叫的怪獸閉嘴。Alex 承認自己好幾次因為經歷感情的失敗而去徒手攀巖,聽來其中不乏自我毀滅的意味。



在看完紀錄片後,我和攀巖的夥伴們,有兩三天時間,一湊到一起就會反覆熱烈地討論這部《徒手攀巖》。大理小院的居民們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全職攀巖之前,我們都曾有一份主流社會認可的學歷和職業,也許更容易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回看Alex。

在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後,我在很多文章中發現,觀眾們正在把Alex塑造成一個人定勝天的英雄,大家同時對影片的另一個重點避而不提:他與女友的相處。

在「正常人」女友的對照下,Alex的很多想法顯得又可怕又可憐。女友問他,在做決定時能否將她考慮進去?「如果我有要活得久的義務,顯然我得放棄徒手攀巖」,Alex回答,「但我覺得,我沒有這個義務。」

「你總說讓我小心,我已經盡力了。我可以不再做(徒手攀巖)這些事,但這會讓我對你生出憎恨,因為我此生最熱愛的事情被碾碎了。「Alex的回答冷靜,又冷酷。

這讓我更覺得Alex很可憐:這個人無法從平凡生活中獲得滿足,也沒有可以依賴的親密關係,他所有的只剩攀巖,而且還是最危險的一種。

我如今也離不開攀巖,對我們這些人而言,攀巖是個人身份認同的關鍵。如果幾天不爬,就開始焦慮不知所措,心裡反覆質疑自己:你還是攀巖人嗎?如果不是攀巖人,那你是誰?這是個可怕的無底洞。我不希望自己成為Alex 那樣為攀巖一次又一次放棄親密關係的人,更成熟的態度是正如他的女友所說,「你可以魚和熊掌兼得」。

對Alex而言,攀巖的籌碼更大。不管Alex怎麼將徒手攀巖去危險化,怎麼在外人面前不把它當一回事,都無法改變它極其危險的本質。

四五年前,Alex在墨西哥徒手攀爬了一條500多米的大巖壁線路,那裡是一種石灰巖的巖石,跟花崗巖不一樣,幾乎沒有裂縫,而且石頭質量差很多,巖點更容易斷裂。他成功完成了攀爬,跟徒手攀爬酋長巖的瘋狂程度有得一拼。


幾年前我也去了那裡,當地攀巖人告訴我,因為風化,Alex曾經抓握的一個大石片已經崩塌掉落了。我忍不住想,如果Alex正好遭遇了崩塌呢?除了技巧、毅力和周密的準備,極限運動最終還要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他能每次都這麼幸運嗎?


回到影片,Alex2016年的第一次嘗試因為感覺不對勁,提前結束。下山後,攝影團隊、合作的朋友都告訴他,這次放棄是好事。然而Alex後來承認,如果沒有攝影團隊在,那一次他很可能會硬著頭皮繼續爬——硬著頭皮的結果,也許就是失敗,失敗就是喪命。


《徒手攀巖》記錄了一次完美的極限挑戰,獲得了奧斯卡這樣頂級行業獎項的最高認可,可攝影團隊說,Alex徒手攀爬酋長巖那天是他們生命中最恐怖的一天,再也不想經歷第二次了。


影片是結束了,可Alex 的生活還會繼續。他會就此收手嗎?█

紀雲,前網際網路媒體人,現定居雲南,全職攀巖。


 彩蛋時刻 

在公眾號後臺回復彩蛋,送你一個彩蛋


撰文:紀雲

 編輯 :劉敏

運營編輯:佟通通     微信編輯:尹維安

相關焦點

  • 《徒手攀巖》主角:徒手攀巖不可怕 拍攝期間曾來中國攀巖
    807天,影片記錄了2017年6月3日,亞歷克斯在不依靠任何護具的情況下,徒手攻克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910米高的酋長巖的全過程。被稱為「攀巖宇宙中心」的酋長巖,在攀巖領域幾乎是登月一般的難度。2017年6月,亞歷克斯用時3小時56分成功登頂。
  • 《徒手攀巖》:最危險的運動———不成功則成仁
    《徒手攀巖》 (Free Solo), 如果你有時間,還有好心情,不妨靜下來看看這部電影。如果你只能擠出不到半小時的空閒時間,那就看電影的最後攀巖的那一段吧。不過一定要記得,這二十幾分鐘絕對不要快進。在第91屆奧斯卡電影節上此片獲得最佳紀錄長片獎項,這是名至實歸的。
  • 《徒手攀巖》:記錄的不僅是無保護攀巖的故事,還有他個人魅力
    他在2017 年 6 月 3 日,用時 3 小時 56 分鐘,完成無保護攀登酋長巨石的目標,成為全球首位徒手最快登頂酋長巖的人。這也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的所記錄的整個事件。紀錄片的鏡頭下都是真正的英雄。真實是紀錄片的核心,紀錄片以真實生活為素材,展現的也是最真實的本質。《徒手攀巖》更是如此,一旦失誤,就是死亡。
  • 徒手攀巖:Alex憑藉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成功挑戰徒手攀登酋長巖
    攀巖需要一種巨大的勇氣,而徒手攀巖是攀巖運動中最危險、最極限的一種。在不了解攀巖的人們來說,攀巖是一種酷酷的極限運動,徒手攀上將近3000英尺的幾乎垂直地面的巖壁本身就足夠匪夷所思,更何況亂是赤手空拳的情況下,因為走錯一步,面臨的就是粉身碎骨。
  • 徒手攀巖,無限靠近死亡的自由
    亞歷克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是在攀巖中度過的。沒有繩索、安全帶及其它防護設備,只憑四肢,成功地挑戰完成了徒手攀登3600英尺(1000餘米)的酋長巖,用時3小時56分鐘,創下世界紀錄。雖然亞歷克斯所從事的「徒手攀巖」又酷又有賺頭,卻很難成為傳統定義上的「成功者」,觀影過程中我有意克制自己的崇拜,因為他的需求過於獨特,以至於早早被我扣上了一頂斷章取義的帽子「不值得」。
  • 《徒手攀巖》解讀:極致的專注,才是成功之道
    《徒手攀巖》,2019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主角埃裡克斯是富有盛名的徒手攀巖大神。2017年,他用3小時56分鐘,創造了一個奇蹟。無保護,徒手登上了 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3000英尺的酋長巖。觀看《徒手攀巖》的過程,就是一個手心不斷冒汗,又不斷擦汗的過程。除了驚嘆他不會恐懼的腦迴路。
  • 奧斯卡佳作《徒手攀巖》首映 徒手攀巖第一人親述幕後難事
    8月31日,《徒手攀巖》將開啟全國30城IMAX點映活動,將於9月6日正式與全國觀眾見面。導演親述幕後難事 未雨綢繆造就「攀巖界登月之旅」首映禮當天,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導演身著一身休閒服飾,彰顯本人輕鬆心態的同時不失大氣端莊,雖然只能用英語與觀眾交流,但華裔的身份讓顏值超高的她又有著獨特的東方之美,現場觀眾笑稱她是「被導演才能耽誤了的女演員」。
  • 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FreeSolo)被稱為十大危險運動,是指單人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自由攀爬,攀登者不允許使用攀巖工具,只能使用攀巖鞋和火藥袋,禁止使用繩索和機械插頭,不得使用上升器等任何輔助設備。很多人說這是最純粹的攀巖,這不是空話,這是人類原始意義上真正的攀登,就相對於的巨大體力消耗而言,freesolo也是一種心理競爭,根本不允許有任何錯誤,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一次錯過就意味著死亡,攀巖者的結尾類似於古羅馬競技場角鬥士,或者成功或者死亡!
  • 《徒手攀巖》帶給我們的啟發
    你要知道這是沒有任何限制、世界上難度最高、不容出半點閃失的運動。因為它的對手是死神。《徒手攀巖》中這個穿紅色短袖的男人叫Alex Honnold,美國著名的攀巖專家。該片記錄了他經過八年努力後,成為第一個徒手登上酋長巖的攀巖者的心路歷程。
  • 徒手攀巖第一人亞歷克斯:成功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
    電影《徒手攀巖》講述了著名「徒手攀巖」(也稱「無保護攀巖」)大神亞歷克斯·霍諾德挑戰徒手攀登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3000英尺巨型巖壁——酋長巖的經歷。酋長巖聳立於美國加州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是一塊全球最大的花崗巖巨型獨石。酋長巖巖壁高約3000英尺,幾乎呈90度山體,高聳入雲壯闊偉岸,是全世界攀巖愛好者都想徵服卻無法徵服的聖地,有「攀巖界的宇宙中心」之稱。
  • 《徒手攀巖》主角:拍片期間曾來中國攀巖
    紀錄片中,亞歷克斯成功登頂以後立即投入鍛鍊,並沒有去慶祝。亞歷克斯說,攀巖已經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即便是這次來中國宣傳,他每天都會堅持在酒店房間鍛鍊。而對於片中他和女朋友的關係有沒有進展,亞歷克斯坦言,兩人還沒結婚,「婚姻和攀巖一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徒手攀巖》,一個奇蹟締造者的現實與神話
    如果說九月份有什麼值得去電影院的電影,9月6日上映的《徒手攀巖》一定居於其中。不繫繩子、不藉助輔助工具、全程僅使用雙手進行攀登,光是想想就讓人雙腳發軟,但這就是對攀巖技巧要求極高且極具危險性的一種攀巖方式——【徒手攀巖】(Free Solo),正是因其極高的危險性,徒手攀巖又被列為"世界十大極限運動之一"。
  • 《徒手攀巖》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就電影劇情而言,經管在觀影前已經知道了主人公成功攀巖的結局,但影片本身依然可以為觀影者帶來極大的震撼。在觀看這部影片之前,筆者一度認為:在已知男主最後成功Free solo(徒手單人攀巖)的情況下,等於給觀眾餵了一顆定心丸,所以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觀眾的體驗。但隨著劇情的推進,筆者發現這部電影的敘述方式依然會很大程度上帶動觀眾的情緒。
  • 徒手攀巖不是冒險,人生才是
    而影片中那位讓人倒吸冷氣的勇士,站在你面前時和他在銀幕上一樣,有些瘦小(也許體重和體積更小才能更好攀巖),有些侷促,有些神經質或者說與眾不同,不太會講話技巧更不會和人打交道,很顯然,在眾人面前拋頭露面遠比不帶任何保護裸露在3000英尺高的懸崖峭壁上更讓他難堪。為了顯示自己會聊天,Alex甚至當眾表示他當天所穿的鞋子和拍攝《徒手攀巖》時的是同一雙。
  • 比《徒手攀巖》更好看的攀巖電影,恐高症慎入
    「徒手攀巖」,比無保護攀巖更進一步,不藉助任何攀巖器材和保護設備,是難度最大也最危險的一種攀巖方式。就連女朋友在他心裡的地位都遠遠比不上攀巖,甚至會抱怨對方在和他一起攀巖時的不專業害他受傷。當Alex終於踏上徒手攀爬酋長巖之路的時候,她獨自開車離去,既是不敢親自去看,也是為了不幹擾對方,眼中淚光閃爍。這是整部電影中最動人的一段戲。
  • 看《徒手攀巖》有感
    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被譽為史上最棒的攀巖電影。影片講述了美國攀巖大師亞歷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2017年6月3日無輔助徒手攻克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3000英尺(約914米)高的酋長石(El Capitan)的全過程。
  • 徐崢好評《徒手攀巖》亞歷克斯8年逐夢 靠3個好品質成功登頂
    這部電影就是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及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的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說實話吧,如果你沒看過這部電影,也許覺得這部電影沒什麼值得評頭論足的,畢竟也是一部紀錄片而已,類型就跟貝爺的荒野求生差不多,內容還沒有荒野求生豐富。
  • 《徒手攀巖》定檔,致敬那些相信不可能的人 |【經緯低調出品】
    這是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故事,和創業很像。《徒手攀巖》對於身處創投圈的我們來說——特別動人。張穎去年看完這部片子的第一刻,就認定它是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有力衝擊者。生與死、決不妥協……《徒手攀巖》記錄了一個由渺小人類創造的冒險奇蹟。片子本身的力量極其強,一系列的獎項是給予這部片子真實和動人的獎賞。
  • 《徒手攀巖》中國首映 「攀巖大師」如何克服恐懼?
    導演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和亞歷克斯·霍諾德★同場加映前晚,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在北京舉辦中國首映禮,導演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攜攀巖家亞歷克斯·霍諾德現身,分享有關攀巖、電影和人生的思考。
  • 《徒手攀巖》看得人嚇出一身汗
    關鍵詞:徒手攀巖一個失手就意味著死亡《徒手攀巖》由9位攝影師兼攀巖好手背負攝像機,在繩索的幫助下攀爬拍攝。影片第一個鏡頭,就讓人震驚到說不出話——光禿禿的懸崖巖壁下方是萬丈深淵,一個紅色身影正在緩慢攀爬,身上除了粉袋和鞋子外, 什麼保護措施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