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書畫攝影收藏家、雲志藝術館館長劉雲志,收藏的大量上世紀初的老照片。他在朋友圈上發出了這一張日本人在博山拍的照片和他的"尋問"——博山市區一條主要街道遠望,請問是現在的哪個位置?
從這張圖上看,場景與現在的博山火車站內景極為相似,站內舊的鐵軌布局與今天的布局無異,應當是博山火車站。
理由如下:
一是拍攝位置的這個制高點,是博山火車站北邊的白虎山。往南看的視野裡,是沒有什麼高度的博山老城區。越過老城區,遠處是東西走向的鳳凰山。從拍攝點到山影的直線距離,大概兩公裡左右。
二是往右手引出的,是通往雙山煤礦和鋁土礦的鐵路。在這條鐵路旁,比照片晚的時期,建有散裝貨料條狀裝卸塔樓,有鐵路借右邊的臺地引入到塔內,運輸所用的車輛可能是小型翻鬥料車。此塔現仍存在,為磚混結構。
三是往左手引出的是通往八陡站的鐵路,修有高臺路基,引向孝婦河鐵路大橋。從這張圖上看,有左轉線路引出,說明此時鐵路大橋已經建成。四是在博山,很少有博山站有這麼大的面積,能整齊地容納多條線路並行,並且在終端處不再前行延伸。五是照片左邊的建築布局,是車站貨場倉儲建築的位置,以及南邊的候車室與行李房。
這種分析的理由,源自我前幾年對博山火車站的一次徒步訪問、實地觀察,以及對這個站的童年回憶。訪問時間是2012年10月14日。
那天,參加在博山鳳凰山腳下的三十周年同學聚會。我決定對自己熟悉的這座出生地城市,來一次陌生的訪問。從張店乘公交到博山,先到我與兒子小時都經常遊玩的博山公園;聚會後再經過公園,沿孝婦河步行至車站;自車站孝婦河鐵路大橋進入車站,看故舊的景物。
對於這座車站的印象和記憶,1970年學齡年前後比較清楚:到站內看裝卸糧食,隨母親到張店親戚家,然後是乘車到張店借讀小學。六七歲時,已能獨立乘車來回。
再早的印象,已經像這張黑白的照片,淡化掉了色彩。三十年前離開這座城市到張店工作,雖不間斷地回去,但火車站——這座博山過去最現代化的城市建築設施,已隨著公路交通的便捷化,淡出了我關注的視野。偶然一次進去,恍若是隔世的陌生訪問,異度空間的對接。
以上為孝婦河大橋
見證人
夕陽下的內燃機。
這方式有點原始,興許高鐵上的人不會這活路。
紅磚地站臺路,幾十年前的樣子,高鐵它老爺爺輩的。
老候車廳的窗口,用了一些非常刺眼的鋁合金窗戶。一種文化的粗糙。
行李房和票房。當年的乘客都是從這裡檢票跑向綠皮火車的,但從各個方向進入車站的地方很多。
德式水樓。要特別保護好。
西出口的地磅。
這就是裝料塔。
從火車站料塔,眺望車站內景。
白虎山路。火車站料塔的西側。
新汽車客站,時尚新異。從四周山上看,象一塊切片的麵包。
看到那三個字了嗎?博山原來確實很牛。
博山火車站孝婦河鐵路大橋。是我們百年工業城市的工業文物。
要像保護地下文物一樣保護他。它是城市的記憶標誌。
【本文來自洛父的博客,淄博二三事整理,特此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