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突發撤檔的《八佰》再次定檔本月21日上映後,圍繞這部影片的各種爭論的聲音就沒停止過。
先是定檔後網絡流傳的發行版本的時長只有147分鐘,比去年原版的165分鐘相比刪減了18分鐘的內容,接著出品方華誼兄弟趕緊出來澄清,對網絡流傳的發行版本進行闢謠,但是最終上映的版本仍然只有147分鐘,和網絡流出的時長一致。
接著在8月10日多個電影院線的微信群裡傳出《八佰》在發行上將實行分帳制和買斷式,即大中型影院仍然實行原有的和片方的票房分帳,而以往小影院若要放映該片,則只能實現20萬買斷影片的方式,此舉在保證影片方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讓眾多抱著指望《八佰》救市的小影院「雪上加霜」。
隨後又在11日鬧出《八佰》的點映事件,影片在點映上將對影院進行篩選,其中包括2019年票房必須達到一千萬的影院才有資格進行點映的硬性要求,這也直接將全國一半影院排擠在外。
實際上,以上3把利器,狠狠地插在小影院的心臟中,《八佰》的上映對於它們是一個艱難的選擇,若影院選擇上映,則付出高昂的20萬元的買斷式代價,後續也可能遭遇更多重磅級影片效仿;若不上映,好不容易等來復工,又將因當下缺少無重量級影片上映而失去核心競爭力,只能眼看著觀眾流失,去其它影院觀看《八佰》,自家的影院即便度過了漫長的疫情危機,卻要在《八佰》上映後倒下。即將上映的《八佰》對於它們不是雪中送炭,反而更像是趁火打劫,被狠狠撈一把。
相反對於華誼兄弟等出品方而言,買斷式發行也獲得了比以往分帳更可觀的收益,畢竟這部分的收益完全歸出品方,不再通過分帳。而如果依照當前全國12000多家影院以及影院在大中型城市的發布衡量,即便是四線城市,也將有4000家影院實行買斷,如果每家影城都支付20萬買斷費用,最終帶來的收益也達到8億多(相當於影片票房24億帶來的分帳票房),數據上非常可觀。
因此,買斷式分帳模式對於影片的華誼兄弟等出品方而言,更像是一門生意經,指望這些偏僻的影院獲得的分帳票房本就有限,但若是買斷式,其結果完全不同。只是這種行為在「肥」了自己的同時,更多的小影院只能在被狠狠被「割肉」和選擇留住觀眾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而無論選擇哪一種,其生存也只能是更為艱難了。
《八佰》是來救市了,但拯救更多的是大影院,以及影片方自身,對於更多本來就生存艱難的小影院,《八佰》上演的不是雪中送炭,而是落井下石。
當然,《八佰》之所以敢於向小影院下手,而不是針對全國所有影院,也是由於其本身的兩點考慮。首先,如果一刀切,看似帶來的收益更好,比如全國一萬兩千多家影院,都支付20萬元買斷費用,帶來的收益超過20億元(對應影片票房60億),看似非常可觀。但實際上,若是對全國所有影院實行,那結果只能是遭遇更多大影院的牴觸,最終的結果是全國絕大多數影院乾脆放棄上映,其結果便是《八佰》只能在極少的影院進行放映,最終的結果是極少數影院獲得的買斷式收益非常有限,反而沒有在更多的影院實行分帳票房獲得的高。
其次,影片在大的影院獲得的票房本就可觀,即便片方按照當前三分之一的分帳票房算,其最終的收益並不比買斷式發行帶來的低。所以從利益衡量上,對大影院實行分帳式票房更符合影片方的利益。
實際上,在疫情的波及下,受到更大衝擊的是那些本來實力就很弱的小影院,大的影院反而有更多的資金挺過難關,這也意味著小影院也更需要《八佰》這類具有高票房的影片來同舟共濟。但如今等來的買斷式發行以及點映在票房等硬性條件的苛刻選擇,都阻止了它們的翻身之路。
誠如電影《八佰》裡的經典臺詞「這邊是天堂,那邊就是地獄!」,在當前的影院上,大影院和小影院在生存上也存在這種「天堂與地獄」的「一河之隔」,對岸再美,他們就是跨越不了。
當然換一種思路,這些盈利困難,缺少足夠競爭力的影院或許本就是當前影院極速擴張帶來的後果。只是《八佰》加速了它們市場的出局速度。
孰對孰錯,只是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利益衡量的結果。本文並不站隊,只是從多個角度來探討當前《八佰》的發行策略,而對於後續結果,以及是否引起更多的重量級影片跟風,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檢測。但無疑,中國的影院在當前的洗牌仍在加速上演。
作者:雪夜我獨行filmer
郵箱:625149349@qq.com
聲明: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若未經作者同意,私自轉載到其它平臺擅自使用原創功能的,一經發現,作者將對其投訴並追究其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