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宣布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空間結構

2020-12-20 澎湃新聞

2月19日凌晨,西湖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刊發文章稱,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

該文章稱,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

這也是西湖大學承擔的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應急科研攻關任務的重要成果。

ACE2-B0AT1 複合物的冷凍電鏡密度圖。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疫情爆發後,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和2003年的SARS病毒一樣,也是通過識別ACE2蛋白進入人體細胞的,ACE2是「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的關鍵。研究發現,在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的過程中,ACE2就像是「門把手」,病毒抓住它,從而打開了進入細胞的大門。

ACE2-B0AT1 複合物結構圖。

上述文章稱,此前,曾有研究解析出ACE2的一個胞外結構域與SARS病毒S蛋白形成的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最近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又展示了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構。然而,ACE2到底在細胞膜上是以什麼狀態存在?新冠病毒對比SARS病毒與ACE2結合有何異同?獲取ACE2的全長蛋白及其與S蛋白的複合物結構,將大大有助於解答上述疑問。

周強實驗室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攻堅。第一步,他們要獲取ACE2蛋白全長蛋白,但作為膜蛋白的ACE2本身很難在體外穩定獲得。周強及博士後鄢仁鴻在文獻中發現ACE2與腸道內的一個胺基酸轉運蛋白B0AT1能夠形成複合物。根據他們過去的研究經驗,這個複合物極有可能穩定住ACE2。果然,他們通過共表達的方法獲得了ACE2與B0AT1優質穩定的複合物,並利用西湖大學的冷凍電鏡平臺成功解析了其三維結構,解析度達到2.9埃,對於病毒識別至關重要的胞外結構域解析度為2.7埃。

ACE2-B0AT1 複合物和之前解析複合物(SARS-CoV的S蛋白與ACE2的PD結構域的複合物)的比較,兩種複合物通過PD結構域錨定在一起。

上述文章還指出,通過分析ACE2的全長蛋白結構,周強實驗室發現ACE2以二聚體形式存在,同時具有開放和關閉兩種構象變化,但兩種構象均含有與冠狀病毒的相互識別界面。

這一研究發現為進一步解析全長ACE2和新冠病毒的S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奠定了基礎。而這個工作本身為理解新冠病毒侵染細胞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線索。比如,ACE2的二聚體與新冠病毒S蛋白的三聚體是否可以發生更高層級的交聯,從而促進病毒與宿主細胞膜的融合或者內吞?之前有研究表明ACE2的胞外區如果被切割,將會更有效地促進冠狀病毒的侵染,但是ACE2與B0AT1的複合物結構顯示B0AT1的存在有可能阻礙蛋白酶靠近這個切割位點,這是否解釋了病毒侵染症狀主要發生在沒有B0AT1的肺部?

這一系列通過結構研究揭示的問題有待未來多學科探索。

周強(右)和鄢仁鴻(左)

「總體而言,ACE2全長結構的解析,將有助於理解冠狀病毒進入靶細胞的結構基礎和功能特徵,對發現和優化阻斷進入細胞的抑制劑有重要作用。」上述文章引述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教授的評論稱。

該項研究成果的論文已公開發表,論文第一作者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鄢仁鴻,通訊作者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他們均為西湖大學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成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的空間結構
    都市快報訊 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新冠病毒如何侵入人體細胞?專家最新成果揭曉答案
    答案來了: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兩項最新成果,分別揭示了ACE2蛋白的全長結構,和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詳細過程。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員(中)。 西湖大學供圖(下同)ACE2與S蛋白都是什麼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的最新解析結果顯示,新冠病毒S蛋白以三聚體形態存在,每一個單體中約有1300多個胺基酸,其中300多個胺基酸構成了「受體結合結構域」(RBD),即S蛋白與ACE2相聯結的地方。
  • 清華團隊準確定位新冠病毒和受體相互作用位點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準確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體ACE2的相互作用位點,闡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導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及分子機制,從而為治療性抗體藥物開發以及疫苗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42天解鎖病毒入侵「密鑰」:新冠病毒陌生又狡猾
    兩個課題組決定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進而探索病毒入侵之奧秘。可新型冠狀病毒,是那麼陌生,又是那麼狡猾,每一天的疫情數據,都讓張林琦和王新泉感到焦灼。兩個課題組的研究不斷提速、提速,以期儘快看到病毒的模樣,找到解鎖病毒的「密鑰」。
  • 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2020-09-15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ell: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截至目前(9月15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925萬例,死亡人數達93萬。
  • 群馬大學教授人工合成新冠病毒成功 邁出對抗病毒重要一步
    11月5日今天據日媒報導,群馬大學大學院的神谷亙教授宣布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獲得成功,對今後徹底了解病毒構造以及感染原理等提供巨大幫助,在人類對抗新冠病毒過程中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 科學家成功改造ACE2受體,發現人體器官受新冠病毒損害機制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成為了第1個在老鼠身上製造出新冠病毒基因的人,並以此展示了這種疾病是如何損害肺以外的其它器官的。利用這一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新冠病毒傷害心臟、腎臟、脾臟和其它器官的機制。小鼠是醫學上最常用的實驗動物,它們數量多、容易培育,還性格溫順,而且基因序列和人類也相似。
  • 關於新冠病毒,北大團隊新發現
    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新冠病毒原子圖曝光:低溫電子顯微鏡助力研製疫苗
    (cryo-EM)技術,創建了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結構圖。該研究團隊已向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發送了新冠病毒S蛋白高清結構圖片,包括中國的許多團體,這將有助於中國疫苗的研發。該模型結構還能夠幫助科學家開發新蛋白,結合到刺突的不同部位,阻止其發揮功能,治療已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
  • 結構生物學家之痛:愛滋、新冠等囊膜病毒,為何長相如此不同?
    圖源:李賽團隊 引 言 近期,清華大學李賽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結構,為人們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直觀的認識。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李賽不僅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結構研究,還解讀了新冠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的結構研究。
  • 結構生物學家之痛:愛滋、新冠等囊膜病毒「罪犯」,為何長相如此不同?
    圖源:李賽團隊 引 言 近期,清華大學李賽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結構,為人們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直觀的認識。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李賽不僅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結構研究,還解讀了新冠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的結構研究。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來源:新華社作者:彭茜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05-19 09:11,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
  • 《科學》雜誌:高福等學者發現2種阻斷新冠與受體結合的抗體
    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從一名新冠康復患者中分離出的兩種單克隆抗體B38和H4抗體,可以阻止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之間的結合。隨後在小鼠模型中的治療研究證實,這兩種抗體可降低小鼠感染後肺部的病毒載量。
  • 解藥|多個中國團隊發現抗新冠中和抗體 或嘗試雞尾酒療法
    南京醫科大學國家衛健委抗體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馮振卿曾向財新記者介紹,中和抗體是有抗病毒活性的抗體,可以識別病毒表面蛋白,阻斷病毒與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結合。「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做中和抗體?首先是因為它特異性強,且高效抗病毒。」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姜世勃說。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7期:科學家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 瑞士團隊...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
  • 率先向世界公布新冠病毒真實完整結構!這個年輕團隊只用了百餘天
    2020年攪亂全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著怎樣神秘而又強大的結構?這一課題,令國內外的結構生物學家著迷。自年初以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80後」研究員李賽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8歲的年輕隊伍,持續奔跑100天,在新冠病毒結構解析之路上迎來重大突破。
  • 新冠病毒這次的突變毒株太可怕,與人受體親和力提高了1000倍,傳播...
    英國發現了一可怕的新冠病毒突變毒株,S蛋白與人ACE2受體結合親和力提高了1000倍,傳播速度比之前的毒株高達70%;很快就成為了倫敦地區的主要毒株。英國為此採取了更為嚴格的禁令。(圖1.這一新毒株在RBD的6個關鍵交界面胺基酸中,發生一個突變N501Y(圖4);而Furin切割位點毗鄰位置發生了P681H突變。Furin蛋白酶切割位點對SARS-CoV-2的結合宿主細胞能力影響巨大,Furin切割後的S蛋白穩定性降低,因而暴露出開放結構域,從而使S蛋白與人ACE2受體結合親和力提高了1000倍。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