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意思是說,螃蟹一年四季都能吃,但是秋天是吃蟹最好的季節。中國民間素有「蟹肉上席百味淡」的說法,美食家將吃螃蟹作為「秋天最隆重之事」,就連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也在《雅舍談吃》裡讚美「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秋蟹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在即將蟹肥膏黃的金秋時節,不吃上幾隻鮮美的螃蟹,就好像端午沒吃粽子,中秋忘記月餅一樣,讓人心裡空落落的,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與大部分的傳統食材相比,中國人吃蟹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史學家推斷,早在5000多年前,太湖流域的古人就開始吃蟹,在如今遺址發掘的大量蟹殼殘餘提供了佐證。《周禮·庖人》篇中首次將「青州之蟹胥」列為御膳,也是文獻典籍中關於食蟹最早的記載。魏晉時期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首次提到了「蟹藏法」,《世說新語》中亦載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這是古代文人的快意人生,魏晉以降,吃秋蟹、飲美酒、賞菊花、賦詩篇,就成為歷代文人騷客盡顯風雅之舉。北宋還專門出現了《蟹譜》《蟹經》等食蟹美食叢書,可見中國傳統文化食蟹的歷史悠久,博物之深。
蟹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尤其是蟹黃,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磷脂、維生素等營養素。
另外,螃蟹不但為食中佳餚,作為藥用也有奇功。《本草拾遺》說:「其功不獨散,而能和血也。」中醫認為,螃蟹性寒味鹹,蟹肉有清熱、散血結、續斷傷、理經脈和滋陰等功用;其殼可清熱解毒、破瘀清積止痛。
螃蟹不宜與水果同食
蟹肉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還含有鈣、磷、鐵和維生素A等。因此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但是如果和水果同食,很容易與水果中含的鞣酸結合形成鞣酸蛋白,不容易消化,加重胃腸負擔,會出現腹瀉等症狀。因此,吃完螃蟹不要馬上吃水果,特別是柿子等含鞣酸高的水果。
螃蟹忌與酸奶同食
螃蟹是寒涼的食物,本身就容易引起腹瀉,而酸奶含有豐富的乳酸菌,有加快胃腸蠕動的作用,因此,酸奶與螃蟹同時食用,特別是對於脾胃虛寒的人更容易出現腹瀉情況。
螃蟹忌與啤酒同食
很多人在吃螃蟹時都愛喝啤酒,這很有可能就會引起痛風發作。螃蟹屬於高嘌呤食物,嘌呤在人體內的代謝終產物尿酸會加重痛風病情。因此,嘌呤代謝異常或者痛風患者一定要慎食螃蟹。
忌食死螃蟹和未蒸熟螃蟹
不要食用死螃蟹和未蒸熟煮透的螃蟹。吃活螃蟹要蒸熟煮透。活螃蟹可以通過新陳代謝將體內細菌排出體外。螃蟹一旦死亡,體內細菌就會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細菌還產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1、肝功不好的人,不論是急性或是慢性肝病,為了減輕肝臟在消化代謝上的負擔,對於富含蛋白質和胺基酸成分的螃蟹應當少食或不食。
2、蟹黃與蟹膏的膽固醇含量很高,因此,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病人不宜多吃。糖尿病患者及腎病患者往往血壓偏高,因此也不宜多吃螃蟹。膽囊炎、胰腺炎、膽息肉、膽結石、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也應少食或不食,以免加重病情。
3、螃蟹雖肉嫩肥美,但中醫學認為其味鹹、性寒,實屬寒涼之物,故脾胃虛寒的患者包括孕婦都不應過多食用。
4、由於蟹肉難消化,腹瀉、胃痛、感冒發燒的人不宜進食,以免加劇病情。體質虛寒的人,如經常手足冷冰、容易頭暈、體倦者,最好還是別吃,以免引起身體不適。
5、關節炎、痛風患者,尤其是痛風患者應忌食蟹,更不可同時飲啤酒,否則會加重病情,或誘發膽結石、腎結石等。
6、老人的消化功能減弱,蟹冷又屬發物,其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所以應慎食。
吃螃蟹不但要講究適宜人群,它的前處理同樣重要。前處理包括「四清除」,及蒸煮熟透為原則。吃熟透的鮮活螃蟹無疑是公認的最為安全衛生的吃法。江湖中的淡水蟹往往以動物屍體或腐殖質為食,因此鰓及胃腸道中往往有各類汙泥、細菌和寄生蟲。
因此螃蟹的四大部位——蟹腮、蟹心、蟹胃、蟹腸,不僅無食用價值,更有藏汙納垢之嫌,因此食用之前要謹慎剝除,做到「四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