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吃雞

2021-02-17 薔薇與叉燒


(過年過節,拜神指定白斬雞)

後生仔女,三幾件白斬雞算乜嘢

2005春節,父親有些低落。

「兩斤重一隻雞,年三十吃到初二還有剩」,他搖頭:「隔壁捉了一隻三四斤的,一餐就搞定,他們家兒女都回家,而且兒子剛上大學就把女朋友帶回家了哦!」

那年我和我哥回家時身邊都仍然只得一個背包。我眼看就要研究生畢業,我哥也工作好幾年了,這個局面好像顯得不太對。

「一間廠過萬人,適齡女孩子起碼超過六千,你身為HR大部分都見過望過,難道竟沒有一個投緣?」當然,他只在我面前這樣說說,畢竟父子交流貴在含蓄,他在我哥新房間搞了那麼多卡通公仔,意思很清楚了。

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父親,他看不過眼小孩賴床也就是發簡訊叫早而不是咣咣敲門。所以他只會在餐桌上指點:這塊雞翼最靚……不要怕大件!後生仔女,三幾件白斬雞算乜嘢!

是啊,過年過節,沒有白切雞怎麼行。

(在老家樓頂上)

我們鄉下所在,是北回歸線上成片的丘陵地帶,方圓幾十裡沒有特別高的山,離海更是隔了幾百公裡遠。山貨少,海產無,歷史以來唯有規規矩矩地吃自己種的自己養的。這是其一。還有一個原因是家家都需要一隻整雞來拜神。和煲、烤、焗比起來,搞一隻白斬雞容易很多。而且剛撈出來的白斬雞形態飽滿、色白、清香,周身散發著自然的氣息,在質樸當中流露出端莊和大方,就是經典兩個字的代表。

粗略一想,做個白斬雞大概很簡單。

兩斤多的雞項(母雞),或者三四斤的大閹雞裡外搞乾淨,肚子裡放一小撮鹽,爪子折好窩著。水裡放兩片姜,也可以不放。燒開了把雞放進去,幾分鐘後調成小火。

做白切雞,要點只有一個字——「浸」。沒有咕嘟咕嘟大力冒泡的猛火,只見水面輕微搖動。隔一陣子用筷子翻個面,寥寥幾滴清油跟著蕩漾。這樣的溫火是一出迷魂記,燙熱的湯水密實地裹住雞的表面,逐漸滲透自己的能量而不至於引起反抗,所以肉不柴也不硬,嫩得來又保留著肉絲的口感。火力到了雞肉的深處,力道漸弱,及至骨骼外邊已經基本停頓。晾涼斬件,會發現它其實層次豐富。雞皮脆口,再下一層的肉鮮甜而爽,咬開有肉絲,跟著再往下,肉因為火力的緣故更軟更嫩,甚至摻雜著淡紅色的血絲。骨頭的切口,紅色的骨髓將流未流——這滑溜溜的口感和鮮明的顏色,愛的很愛,怕的很怕。

斬件拼盆,看的是刀工乾淨與否。白斬雞,雞如其名,需要大力斬下去出品才幹淨漂亮。叫它白切雞?一個「切」字就已經很猶疑,哪裡還有氣勢。

父母親結婚的第一年回門,外婆一家備了飯招待新女婿。雞熟了晾好了,外公外婆操刀動手斬了兩下,刀下的樣子不大漂亮。老兩口都在破落小地主家長大,一窮二白,可是一起生了六七個孩子還是不太擅長燒菜。父親挽起襯衫袖子手起刀落,一盆靚雞即刻搞定。從此,每年初二回丈母娘家,父親都會自動進廚房開工,開始是幫忙斬一碟雞,慢慢發展到帶上材料辦兩桌飯,一做就是二十年。

雞斬好了擺一邊,只差一個味碟。薑絲、醬油、蔥白切細絲,再加上切段芫荽就成了。

外間做白斬雞,為了吃口嫩用冰水淋過,一味要滑,卻不夠爽。沒有肉絲的白斬雞,叫什麼白斬雞呢?恐怕生前也不能算一隻活潑的雞。我們鄉下人看來,買不到家養的走地雞,至少也要買只果場雞(在果場放養過一段時間的肉雞),肉實一點才有味道嘛。

       

年三十,白斬雞要去幾個地方

小時候,每年除夕一早,父母親就一人一部單車載著我和我哥回老家。從出生開始,我們一直住在鄉下唯一的九年制學校裡。學校最早是一個地主的大宅子,建在一個地勢較高的坡地上,往北邊走個二十分鐘有山,往南下一個長坡有河。房子在坡頂上蓋了很大一圈,成圍合之勢。

進家門喝口水,父親的圍裙就圍上了。母親也去幫忙備菜,包粽子。無所事事的我們,常常會被阿婆(奶奶)喊去拜社公。

準備年菜,第一件事是燒水,一邊搞白斬雞,一邊煮扣肉、成條的豬肉。

雞熟之後撈上來晾一晾,馬上裝盆交到阿婆手裡。這時候大概是上午九、十點鐘。她已經備好了兩隻竹籮筐,一頭放一碗切片擺好但未蒸的扣肉,一條煮熟的豬肉,一隻雞,另一頭裝上酒壺、小杯子、香燭、福餅(一種圓形小米餅,面上印「福」字)、年桔和鞭炮,用扁擔挑上,晃悠悠出門拜社公。

(去拜社公的路上,總要經過這兩棵不知道有多老的榕樹)

村頭土坡下的田邊有一處空曠,背靠一棵榕樹,用青磚砌成了幾米長、半人高的平臺。榕樹恰好環抱平臺,根須向兩旁延伸,跟土臺融為一體。除夕這天的上午,社公前總被三三兩兩的婦女和孩子佔滿。奶奶把菜、餅和水果擺好,讓我們把一排小酒杯每個倒上一點酒,然後從臺前退下,雙手合十,周詳地把希望社公保佑的事情說上一遍:家宅平安,外出的人順順利利,小孩讀書進步……

她倒是沒有說六畜平安,大概覺得額度有限,要以人為本。畢竟,一家人齊齊整整吃雞,就是最好的。

拜好社公,這些材料都交回給廚房。這天午飯簡單,由廚房隨意搞上幾味。什麼酸菜豬肚,紅糟大腸,再來一大盆清炒菜心,搭配臘肉炒年糕和白粥,吃個十成飽。

廚房陣容強大。領銜的是阿公(爺爺)。早前家裡住大合院,幾個叔叔家一共三個廚房,這天全部徵用。供銷社時代,阿公在「食品公司」做事,一直以來,跟各種肉打交道都是他的正經事。

當老大的,最要緊是把控時間節點。幾點雞浸好,哪一個廚房蒸扣肉,誰負責湯水,材料是否齊備,香菇泡發到什麼程度,樣樣心中有數。

到下午兩三點、三四點,白切雞再次登場。這次,要拜神、拜太。拜神在院子裡,當天而拜。母親給我解釋說,就是要請天上神仙;拜「太」就是拜祖宗,菜、餅和水果要放在堂屋供桌上。

阿婆、母親和嬸嬸們是拜神和拜太的主力。她們抬頭望望天,跟著便念念有詞,語氣鏗鏘有力又有禮貌,嘴巴裡說出來好幾個神仙的名字(好像對他們很熟悉似的),然後恭敬地表示,四面八方沒有喊到名字的神仙們請不要見怪,也都來喝上一杯吧。

敬好神,菜從院子撤回到供桌上。奶奶低聲請祖宗入座,慢慢享用,保佑家宅平安。然後她放大嗓門,招呼我們站定鞠個躬,說點祝福的話。可是小孩子們早就玩瘋了,往往故意趁她在往杯子添酒的時候往堂屋門墩子上坐——拜太的時候這麼做可是大不敬——等她著急著趕走一個,另一邊門墩子上又有一個嘎嘎笑著裝作要坐下來。偶爾有乖巧的站好了,勉強學著她的話說了半句,就被旁邊憨蹦傻笑的兄弟姐妹帶偏,嘎嘎又笑起來。

在一片「祖宗這樣就算吃飽喝好了嗎」的嬉笑聲裡,阿婆認真地在地上謝過三杯酒,把鞭炮交給其中一個叔叔。炮燒過,她把菜端回廚房。接下來的程序就從天上回到了地上,從先人轉到家人,從虔誠的祈禱落實到團圓的宴席。

(坐到廳屋的門墩子上,等著阿婆來趕人)

這個時候,扣肉已經在蒸鍋裡待了兩個鐘頭。五香粉、鹽、耗油、米酒、湯混合的湯汁已經深入到了預先炸過的扣肉裡,和它一起慢慢變爛。大條鯇魚切段下豆瓣醬和紫蘇葉燒好了。自家做的香腸和臘肉蒸好了切成薄片在快炒過的荷蘭豆上碼成幾排。芥藍菜杆兩頭劃十字下熱鍋一炒捲成了花,它們用來配炒雞丁和雞雜。黃筍絲粉絲香菇絲和肉絲鬆鬆地炒出黃澄澄的一碟。

做白切雞的那鍋清湯,切了雞雜雞紅(雞血)和生菜(生財)進去滾了個「順」。湯?這個字和劏同音,要快快改口說「順」。同樣地,豬舌也不要再提,「折本」的事情誰會喜歡,改個名叫「大利」好得多了不是嗎。紅燒肉切成長方塊,肥瘦相間好幾層,面上的油光亮晶晶。

廚房在等的,是這隻輾轉了幾個地方的雞。斬好擺盆。齊齊整整,吃雞,過年。

逐漸地,叔叔們每家都開始獨立拜神,但幾家仍然合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樣一來,就算每家只斬半隻,大家也只能望雞興嘆。

還好,剩下的半隻雞,會成為特別的美味。

辦法很簡單。把鹽抹在表面,灑上本地三花米酒,放到冰箱裡過夜。第二天取出來重新蒸蒸,肉吸收了米酒和鹽的味道,因為水分析出變得更緊更實,又多了幾分鹹香和酒香,禁得起唇齒的細品。

再後來我們一家搬到別處,開始在自己家裡吃年夜飯。雖然略去了拜社公、拜神和拜太的環節,四口之家的除夕夜菜單仍然沿襲傳統——一隻白切雞,一鍋清雞湯,一條魚,一盆紅燒肉,一碗扣肉,一碟炒菜心。

    如果不曾忘記

   2005年後的幾年間,父親「多點人一起吃雞」的願望成真。我和我哥先後結了婚。長期以來,父親的夢想是我們兄妹倆都回老家教書,各自找一個同行,這樣每年寒暑假六個老師都能組團旅遊,每個春節都可以大口吃雞。然而我們兄妹從未把他的夢想列入計劃,所踩的每個步點都隨自己心意,遠娶遠嫁,不在話下。

父親看起來挺想得開。他用連我們都聽不太懂的正宗廣西普通話說:「湖南,平南,河南,三家都有一個南字,差不多的啦!」

總之,人口壯大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在傳統菜單上多加一兩道新菜。飯桌上擠擠攘攘地,很熱鬧。

這樣熱鬧了幾年,父親突然走了。

沒有他的年夜飯,我們已經吃了六年。

這六年當中,我先是生了第一個孩子,等到她一歲多時帶她外婆家過年。這時候家人都住在廣東,我們決定就地過年,到年初二再回廣西老家走親戚。那年除夕,雞照例是母親從老家帶過來的。我和哥哥做了鮑魚燜雞,還就手滷了一隻雞帶回老家——這是母親的意思。老家平日空關,並無存糧,不如帶一點現成的菜回去方便些。

誰說不是呢。

打開大門,商鋪的租客早已經回家過年。屋裡寂靜一片,樓梯和扶手上籠著一層薄塵,我牽著女兒拾級而上,一時間竟想不起自己的房間在哪一層。

其實很多東西都沒有變。我和父親一起去選的電視櫃裡擱著過年用的格子果盆。書櫃裡碼放著我小時候的日記、中學以來的書和作業,一頁都沒有少。走進我的房間,打開柜子,是十八歲那年母親給我選的床罩和十六歲時抱的布娃娃。所有的碗碟和鍋都在廚房櫥櫃裡放著,沒有油煙,只有淡淡的灰塵味。

一切都很熟悉。一切都不太熟悉。

父親還在老家。父親不在家。

我們開火燒飯。地板拖過,樓梯抹過,孩子們在走廊裡跑來跑去,我們追著他們,不要他們自己高高低低爬樓梯。我們計算好菜的種類和數量,因為我們只會在這裡吃上幾頓飯,就會再次離開。在廣東時,我們說還是要回家,於是我們驅車回老家。在老家數日後我們跟親戚道別,因為孩子們已經等不及要回家了——他們說他們的家在廣東,在上海。他們喜歡吃白斬雞,也喜歡炒雞烤雞鹽焗雞炸雞。

上一個春節,正好碰上我生好二姑娘在坐月子。母親和哥哥一家都來了。母親按照每天最少四分之一只的配額,從老家帶著土雞到廣東又帶到上海。這一年除夕我們仍然沒有吃白切雞。母親和哥哥給我燉了一鍋豬肚雞。看我身型已經肥腫難分,她燒湯前先一點點把雞油先去掉,中間又撇了好幾次油。勺子在鍋裡轉的時候,胡椒味一圈圈跟著熱氣在空氣裡飄蕩。

(這樣的雞湯再來一碗吧)

「快點快點趁熱吃」,我哥把碗在我面前擺好:「哎!你居然敢不穿襪子!」

母親在對面示意:「我聽說,吃飯的時候這樣把腿並著坐,吸收得最好。」

我和我哥哄然大笑,笑得快要從椅子上滾下來。

記得小時候我們最喜歡趁電視劇演到要結尾時輪流去擋住電視機,看她急哄哄的樣子笑得直蹦。那一年的白斬雞究竟是什麼味道?如果我一點也不曾忘記,有多好?

相關焦點

  • 港臺腔:臺灣過年為何愛「吃雞」?
    (孫立極/攝)臺北的「過年」預告是從「年菜」「年夜飯」的預訂廣告開始。距離春節還有兩三個月,五星級酒店、餐廳和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就紛紛推出各色「年菜」,有些店還推出「年菜」試吃活動。可能應了「民以食為天」的古訓,儘管很多臺灣人抱怨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過年只是「吃飽睡、睡飽吃」,年夜飯仍然堪稱每家一年裡最隆重一餐。不僅要全家團圓,年夜飯還要有很多規矩:「一定有雞,因為『吃雞』閩南話發音是『起家』。」「一定要有魚,還不能吃完,因為年年有餘。」
  • 過年吃雞迎大「吉」,這隻燒春雞年味帶給你!
    相信各位心靈手巧的V星人已經開始為年夜飯做準備啦~ 小v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回家吃大餐了!每年必備的爆炒豬腸、發財豬手、雞鵝魚…… 所以年夜飯有很多菜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有一道菜那就是——雞。
  • 除夕過年為什麼要吃雞,原來是取意吉祥之意,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除夕準備的祭祀東西中雞是必不可缺的供品。這個特殊家禽「雞」到底與中國文化有什麼淵源?雞作為家禽類動物中唯一納入十二生肖。為什麼不是鴨、鵝、鴿……等別的家禽?先讓我們了解下「雞」在古代有著何種神奇之處。古代人們佔卜、祭祀、求雨、結拜兄弟……等活動中將公雞之血滴入有酒的碗裡,並以此酒祭拜神明。
  • 過年,為啥得吃東北菜?
    畢竟當你撐到實在吃不下繳械投降之時老闆會向你投去心疼的眼神「哎,挺好個小夥子連一個菜都吃不了紅酒雪梨這時候再來一盤東北人過年必吃的主食粘豆包色澤金黃軟軟糯糯味道老bì了!泛著油光的雞架脆骨相連、緊緻入味熱愛生活的東北人也將雞架的烹飪方式做到了極致
  • 廣東特產,過年的伴手禮,風味雞仔餅,在家輕鬆做
    廣東特產,過年的伴手禮,風味雞仔餅,在家輕鬆做 又是一年的春節來臨,過年送禮
  • 臘月二十七 今晚吃雞,趕大「吉」!
    臘月二十七習俗——宰雞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仿佛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殺只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其實,臘月二十七殺雞也是有講究的。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
  • 過年這4種食物不宜多吃,吃多增加身體負擔,小心尿酸增高
    過年這4種食物不宜多吃,小心尿酸增高。1、雞頭過年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殺雞宰魚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地方還有吃雞頭的講究,要把雞頭盛給家裡的長輩,以示尊敬。2、雞屁股雞屁股和雞頭一樣,都是屬於雞肉中比較差的部位,但還是禁不住有人愛吃雞屁股。雞屁股之所以不能吃,是因為在這其中有兩個腺體,分別是維脂腺和腔上囊,這兩者裡面都含有毒素,會增加身體的尿酸,所以吃雞的時候要清理乾淨,儘量少吃雞屁股這些。
  • 過年必吃特色小食,你今年都吃了哪些?
    今天是大年初三,想必小夥伴們已經品嘗過了今年不少家鄉過年必備的特色小食。小編整理了清新特色過年小吃,來看看你都吃過哪些?油炸類年貨美食還有油餈、笑口棗等,這些香脆美味的年貨不僅可以放在家裡招待客人或者自己吃,還可以拿去探親,比買回來的年貨乾淨好吃,心意也是滿滿哦!想要健康又好吃,非炒米餅莫屬啦。口感鬆脆、甘甜可口,一天吃三四個不是問題!
  • 《絕地求生》神還原春運大片,有雞沒雞回家過年才是王道!
    在《絕地求生》裡的花樣腦洞吃雞選手們最近也卯足馬力開始了年底衝業績原本以為人海刀戰古惑仔素質廣場吃雞搖踩過LYB的鞋底具有闢邪的功效,從此遠離翻車吃毒天火崩的一聲巨響個別趕不上火車的快遞員盒子精和不中用的自己說再見,來年一定吃雞!
  • 雞年大吉 新春音樂作品特輯伴你過年
    1雞年春節歌曲精選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馬上就要到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在這裡先給朋友們拜個早年,祝大家新春快樂,雞年大吉。話說回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春節期間的老習俗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 寧波人過年一定要吃的東東!一年好福氣~
    假如家庭成員除夕夜趕不到或不回家過年,桌上也要給他預備碗筷、酒杯,並倒滿酒,盛滿飯,視作人齊無缺,全家團圓。醬雞  「雞」和「吉」同音,表示吉利  老底子寧波人比較考究,雞殺掉處理乾淨後,醬著吃。不僅是雞,還有醬鴨,醬肉等等。
  • 過年怎麼吃?吃什麼?這七種春節必吃食物,既討喜氣又能吃得健康
    農曆新年是很重視的佳節之一,它既代表新一年的開始,也是家人團聚的絕好機會,很多在外打拼的孩子都會提早返鄉過年,為了趕在除夕夜吃年夜飯。在傳統的華人思想中,單單吃飯無法帶出新年的喜氣氛圍,所以我們才會準備各樣能象徵新年祝福的料理,以下舉出7個春節必吃食物,趕快趁過年前先去採購吧!
  • 南方過年無雞不成席,分享8道雞肉做法,簡單易上手,宴客有面子
    快過年了,想必很多南方小夥伴的父母已經在老家把雞鴨養肥了,等著兒女們回家過年吃雞肉了。說到過年吃雞,我們當地人真的是「無雞不成席」,逢年過節必須要有雞肉,各種家宴、待客也是少不了雞肉的身影。可以說是從除夕一直吃到十五都不帶膩的那種。我們當地人吃雞肉最地道的做法當屬白切了,白切雞蘸上特調的蘸料真的是特別鮮香,每次都能吃好幾塊。第二天還能接著吃的那種。
  • 廣西過年過年4種不一樣的傳統美食,吃過3樣就算是老廣西了!
    廣西過年過年4種不一樣的傳統美食,吃過3樣就算是老廣西了!每逢佳節胖十斤,朋友圈很多人用曬體重的方式,來告慰春節期間為我們死去的,魚、雞、鴨、鵝、豬、牛……雖然是個玩笑,但回想春節在家的日常就是吃吃吃。
  • 廣東人吃雞,全國第一!
    廣東人是一群很誠實的小可愛 他們口中的「吃雞」 就真的是字面意義上的「吃雞」哦! 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廣東 「吃雞」遊戲玩得6不6不重要 重要的是論吃雞,廣東人絕對是No1
  • 春節過年有啥吃的?kfc新春巨大金桶,看到裡面烤春雞後網友笑了
    馬上又是過年了,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就是各種餐廳推出特色菜的時候,像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都會在這段時間推出特定的食物,那麼春節過年我們都可以吃到哪些有趣的食物?春節過年有啥吃的?kfc新春巨大金桶,看到裡面烤春雞後網友笑了。
  • 在大連過年,就得這樣吃!
    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一張大連人的典型年夜飯菜單,看著就好期待過年了呀。在過年的時候蒸紅棗饅頭,寓意在新的一年裡生活紅紅火火,早早起來,還有驅邪祈福的含義。主要是為討一個吉利,在大連過年基本家家戶戶都會蒸的,還有的會 有很多花樣,做成魚的形狀或者是十二生肖的形狀,都是為了圖個吉利。家裡有小孩的還會做小刺蝟和小兔子,逗孩子們開心。
  • 隱於市的老式點心鋪,一到過年就想吃!
    再有幾天就過年了大家的年貨都準備的怎麼樣了?媽媽見我難受的厲害,就尋覓到一個偏方,就是吃雞膽。雞膽是我至今為止吃過最苦的一味藥材,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它的苦澀,每一次下咽收拾一場博弈。每每被雞膽苦的齜牙咧嘴是,媽媽就會掰一塊聯大的雞蛋糕塞在我嘴裡。甜甜的綿軟蛋糕,瞬間洗刷口腔裡澀口的膽汁。
  • 張家界過年必備菜!各地美食你吃過哪些?
    血豆腐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在過去,只有年底時候,家裡殺了年豬,有了新取下來的豬血,才能變成一個個溫潤平和的血豆腐,過去吃血豆腐意味著「過年」。在過去,它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地道下酒菜。芥末墩兒是老北京漢族傳統風味小菜。芥茉墩兒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講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兒。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吃得油膩,換換口味,芥茉墩最好不過了,清爽、利口,頗受老北京人喜愛。豬肉燉粉條
  • 中秋本是吃月餅,但這個地方還要再吃一隻雞!
    作為雞的起源地之一,中國人與雞的緣分更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要說在中國眾多省份中誰最愛吃雞,誰最能把雞吃出花樣來,非廣東莫屬。就算是中秋,大家都在吃月餅,但廣東人除了吃月餅,吃雞也不會落下~~在關於廣東人飲食的話題中,網絡搜索指數最高的一個問題是「廣東人是不是什麼都吃?」關於這個問題五花八門的回答,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廣東人愛吃、會吃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