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伊講(伊曉婷)
上世紀80年代初,薄一波曾問鄧小平對「黑貓白貓」這個說法現在怎麼看?
鄧小平回答:「第一,我現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說的。」
「當時」是何時呢?
那是1962年7月2日。
1962年7月2日,黑貓白貓論第一次被記載了下來。
這一年,延續了三年的災荒基本結束了。
中國1958-1961年饑荒是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饑荒,非正常死亡人數估計數值在1650萬至4300萬之間變動,這樣的規模是1943年「孟加拉大饑荒」的10倍。
1962年,正是為了應對饑荒和自然災害,某些農村地區自發產生了包產到戶、責任田等各種各樣的生產形式。
7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包產到戶」問題。鄧小平認為,哪種生產形式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他引用劉伯承經常說起的四川諺語:「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同年7月7日,鄧小平接見出席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再次借用這句諺語來表述他對恢復農業生產和包產到戶的看法。(《鄧小平文選》)
「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本是四川農村的一句俗語。鄧小平的同鄉和戰友劉伯承,每逢大戰在即,經常脫口而出的就是這句話。
黃貓訛傳成了白貓,是偉人的改動。1976年前後,毛澤東點名批評鄧小平:「他這個人是不抓階級鬥爭的,歷來不提這個綱。還是『白貓、黑貓』啊,不管是帝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黑貓白貓論」就此成名。
1985年,鄧小平第二次當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被摘登在《時代》周刊上。「貓論」的影響擴大到世界。
1992年,那是一個春天(此前的3年都在「治理整頓」鄉鎮企業)。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徵途上揚起浩浩風帆。春風啊吹綠了東方神州,春雨啊滋潤了華夏故園。啊,中國,中國!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
這一年,我剛剛大一,還在聽講「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以及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市場經濟。
但第二年,1993年,市場經濟正式寫入憲法。
白貓黑貓論從未比那時更令人信服。
此時,如果還有人向鄧小平提出質疑,鄧小平大概還是會這麼回答吧:「第一,我現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說的。」
法學與社會學,曾經向醫學學習了「循證」——基於證據的實踐。
因為立場不同,觀念經常被表述為事實。
但事實就是事實。
與其考察立場,不如考察事實。
黑貓白貓六十年,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仍舊是我們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