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全軍覆沒」180師榮辱六十年

2021-02-13 南方周末

2013年7月24日,在韓戰停戰60周年的成都老兵紀念會上,81歲的180師老兵汪元昌最終憤怒了,原因是「原本受邀與會的領導一個也沒來」。一百來個在臺下昂著白頭的老兵,在3個小時的會議時間裡也沒收到一句對其個人的致敬和感謝。

「這麼不重視還開什麼會呢?」汪走到籤到席把名字一筆劃掉,扭頭便走。這引發了風波,很多昔日戰友都看到了這一幕,但最終沒有人去勸這個倔強的老頭。

「很理解,也很無奈。」一位180師老兵說,「抗美援朝勝利60年了,我們卻仍活在失敗的陰影裡。」

在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戰爭中,180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於孤軍深入和執行錯誤指令,180師11000多人傷亡3000餘人,被俘3900餘人。這是志願軍成建制失利最嚴重的一次,六十多年來也在多種歷史敘述中被稱作「韓戰中唯一全軍覆沒的隊伍」。

倖存的180師老兵的餘生因這次失敗而改變。他們在政治運動中被視作恥辱而屢遭衝擊,或在異地他鄉忍受著奚落和冷遇。然而六十多年來,這支頭頂「汙名」的敗兵之師從未放棄過對歷史真相的追尋和維護。

從1991年起,老兵們以筆為武器,出書寫文章為自己正名,同時出版了二十餘本集體或者個人回憶錄,總字數達數百萬。但時光的敵人仍過於頑強——在慣有認知的影響下,這些文字從未被正規出版社接受。

如今,一本名為《我們沒有全軍覆沒——180師在朝鮮》的書準備在北京出版,由《瀋陽日報》記者關捷採訪一年而成。這些耄耋之年的老兵,用最後的力量再一次講述他們所執守的「正確歷史」。這是他們的最後一「戰」。

「把我埋了」

現在,81歲的原中國人民志願軍180師老兵肖德元住在成都一個叫九如村的小區,愛好中醫養生,擺弄自製藥酒。62年前,肖德元在這個城市參軍,成為180師538團的一名普通戰士。

但和平沒有持續太久。1950年12月10日,肖德元和180師1.1萬名戰士一起接到通知,奔赴3000公裡外一個陌生的國度——北朝鮮。這個半島在一年前爆發內戰,戰火還一度燒至鴨綠江邊。中國組成志願軍支持他的社會主義兄弟。

在從成都到朝鮮漫長的旅途中,年輕人們義憤填膺,一路高聲唱著《志願軍軍歌》。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海外作戰,「抗美援朝」標誌著新生共和國從人民戰爭到國防戰爭的過渡。在肖德元抵達前線的半年內,四次戰役已經相繼展開,中朝軍隊與聯合國軍逐漸形成拉鋸,志願軍司令部決心發起一次更大規模的戰役,打破僵局,爭取主動。

1951年春夏之交,志願軍決定「即使付出五六萬人的代價,也要消滅敵人幾個師」。17歲的肖德元早已等不住了,他聽說,美國人就要被趕下海了,再不去就沒機會啦。

在這樣的樂觀氛圍中,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打響,雙方共80萬人相持於北緯38度線附近。美軍不斷後撤的磁性戰術推高著中國軍隊的信心。180師領到的任務是從中線直插敵陣,割裂美軍和東線韓軍的聯繫。在五天的進攻中,180師前突了一百多公裡,順利割開美軍陣地。

此時第一個危險信號出現了——180師的乾糧和彈藥已告罄,突進也過遠。情況很快得到驗證,5月22日,隨著聯合國軍全線反攻,戰場態勢瞬間逆轉。美軍利用志願軍補給困難的致命弱勢,開始收「口袋」,180師首當其衝。

打還是撤?師長鄭其貴強調要聽從兵團指揮,顧全大局,但兵團下達一個事後證明是非常錯誤的命令——就地阻擊敵人,掩護兵團主力和傷員轉移。

這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538團戰士賴富柏躲在山道旁的樹叢中,看著美軍坦克在滾滾煙塵中如入無人之境,志願軍戰士拿著爆破筒衝上前去。一天的阻擊,整個連隊只剩下他一人。「他們有坦克飛機,我們什麼都沒有。」

一天之後,所有的友軍已經撤退了,180師卻等來了美軍機械化部隊。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兵團電令部隊向鷹峰撤退,說到了那就有接應,可到達後,卻發現敵人的照明彈已經將山谷映成一片慘白。

鷹峰標高1436.9米,這一天,細雨如絲,雨點落在身上,異常寒冷。

這是斷糧的第5天,一萬餘人的180師只能集合起一千來人,靠野菜和樹葉勉力維持,重機槍因為搬不動被丟棄,剩下的二十餘挺輕機槍,只有一挺還能打幾分鐘的子彈。

張城垣是師部的宣教幹事,他聽見師長鄭其貴在喃喃自語,「完了,完了。」隨後,師長命令機要科長將聯絡密碼全部燒掉,這位一直在機關工作的老知識分子嚇得哭了起來。

28日,剩下的人決定翻過鷹峰再次突圍。在一條山溝下,他們發現了數百名傷員。重傷員在死前大喊「把我埋了,把我埋了」,他們卻只能在死者的臉上覆上樹葉。

馮志誠在山腳的另一支突圍隊伍裡,他是180師539團的作戰參謀,集合起一百多人,下意識地朝北走,團政委韓啟明負傷掉隊,選擇自殺,甚至沒人注意到。

肖德元掉隊了,他站在北漢江邊,江水茫茫,手邊只有一支蘇制步槍。江對岸,群山之中,炮聲隆隆,那裡有他被圍困的戰友。

一個朝鮮老婦人站在木屋前,不斷說著什麼,他聽不懂,大概明白是讓他帶走屋子裡的一具戰士遺體,遺體的頭上蓋著紅布。

這個新兵無法理解眼前的一切了,他在心裡喊著:「毛主席啊,這個仗怎麼打成這樣?」

戰俘營

炮擊終於停了下來,敵軍開始搜山。180師538團衛生員鍾俊驊就是這時被俘的,他在溪邊喝水充飢,槍口忽然捅到了腰間。

張城垣和吳成德一直留在山裡,吃光了山溝裡的青蛙後,他們決定下山找糧。晚上,張帶著四個士兵溜下山,毫無意外地被敵人發現,他們跑啊跑,黑暗中看不清,紛紛墜落懸崖,等他醒過來,兩個士兵已經死去,活著的小聲告訴他,張幹事,我們被俘了。

直到一年後,他才知道180師政治部主任吳成德在山裡又堅持了一年才負傷被俘,成為志願軍被俘的最高級別將領。

張城垣被送往巨濟島上的志願軍戰俘營。在五次戰役之前,志願軍戰俘不過兩千餘人,五次戰役之後,陡增至一萬五千人。

作為宣教幹事,他原來在部隊中負責氣節教育,第一條就是不能被俘,想到如今的處境,感到非常羞愧。他在戰俘營認出了許多180師的士兵,對方卻低著頭不願看他。

180師的被俘軍人成為戰俘中堅決回國的領導者。按照《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戰俘不等於罪犯,戰俘營中實行戰俘自治。利用這條規定,1952年,他們在戰俘營裡成立了共產主義團結會,發展了兩千餘名團員,張城垣任副書記兼宣傳委員,還有一張機關報《消息報》,用以鼓舞教育被俘同志。

戰俘營是另一個戰場,這裡有各色人等。從臺灣過來的國民黨特務混進戰俘營策反,甚至強行在戰俘身上刻上反動口號,讓他們不敢回國。如果抵抗就被淹死在廁所。

180師的幹部們也針鋒相對發起打擊叛徒的運動。「經我批准處死的叛徒就有17個。」張城垣說。

1952年4月8日,在美軍正式「甄別」被俘人員遣返意願之前,180師的士兵們趕製了一面五星紅旗,材料是脫膠了的雨布,原本打算各人獻血染紅,但收集了一斤後卻發現鮮血凝固變黑,最後用的是醫務室的紅藥水。

鍾俊驊被選定為升旗手,清晨,戰俘們集合起來高唱國歌,許多人熱淚盈眶,他們說這是兩年戰俘生涯中最光榮的一天。

「當時有兩條原則,如果交換戰俘就堅決回國,不然就自己解放自己。」60年後,張城垣說,「我們是軍人,為了榮譽也得回去。」

已有定論

第五次戰役後,兵團決定嚴肅處理180師,對其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內部整肅。

敗軍的名聲很快在軍內傳開,打飯時,師傅問戰士石敦豪,你是哪個師的?得到回覆後,圍觀者開始起鬨:「就是那個吃屁火的嘛。」

1951年10月,志願軍對失利作出了正式結論,「180師突圍並沒有經過嚴重戰鬥,但是一個師損失殆盡,給黨和人民招致不可彌補的損失」,不能從軍事指揮上找原因,而是「政治上動搖逃跑,貪生怕死,把一個師讓敵人消滅了」。

隨後,師長、副師長被撤職,團以上幹部黨內留黨察看,行政上一律降職、撤職。軍部甚至一度考慮撤銷180師番號。

539團政治部主任李全山,因為在檢討中表示自己曾有「萬一負傷被俘,也要堅持鬥爭」的思想,被軍部嚴厲批駁,認定「一個團級政治幹部,竟準備屈膝作俘,是叛變行為」,給予黨內外雙重處分,調離軍隊轉業地方。

1952年,對180師的問責再次升級。中共志願軍黨委發出文件,強調了「180師全師被殲滅」,該師各級幹部犯了「右傾逃跑主義錯誤」。

539團戰士童志安參加了團裡的排以上幹部「180師受挫學習會」,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師會背上政治動搖的惡名,「當時不敢說,許多人都是違心做檢查」。

後來,539團團長王至誠無可奈何地說:「這種情況下,我們滿身是嘴也說不清。」1954年,180師參謀長王振邦曾向軍部提出,失利主要是兵團指揮失當,不能把責任全推到180師頭上。這被批評為已有定論。

韓戰最後一年,整頓後的180師被重新帶回戰場,用「一切為了翻身」做了動員口號。

肖德元記得一個連長就死在打翻身仗中,他衝得太急,腳下踩了地雷,「怕是憋了一肚子氣吧。」賴富柏再次參加了阻擊戰,堅守陣地三天三夜,沒有水時,甚至只能喝尿。

作戰參謀馮志誠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通過他設計的作戰方案,攻克了韓軍的陣地,一直打到停戰那一天。

第三兵團司令許世友隨後宣布,「180師打了翻身仗」。但這個喜悅隨即被更大的喜悅衝散。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籤字生效,韓戰正式結束。

人民「罪人」

韓戰結束後,180師一部分官兵隨部隊駐防南京,一部分士兵轉業復員。180師的戰俘,營以上幹部轉業地方,連以下幹部戰士保留軍籍者全部復員還鄉。

肖德元轉業回到成都一家木材公司,報到時,經理聽說他是180師的,大吃一驚,「就是那個全軍覆沒的啊。」

賴富柏也回到了四川安縣老家,重操理髮舊業。「文革」中,他因為開理髮店被打成當地最大走資派,在一次批鬥會上,一個曾經的戰友突然站出來,揭發他所在的180師打了敗仗,他是其中的逃跑分子。

「你們說,這樣的人該不該鬥?」戰友喊。「該鬥,該鬥!」群眾們揮舞起拳頭。「

嚴汝賢則是禍從口出。這個180師539團的文教員,戰爭結束後進入樂山第五絲織廠。反右時,他和單位同事在茶館聊起抗美援朝。同事說,打敗美帝國主義指日可待。可嚴汝賢多嘴,偏要用自身經歷潑冷水,告訴他180師失利的事實。

當時同事不說話,直到有一天單位開大會,領導在會上突然點名批評,「某人竟敢污衊志願軍,居心叵測。」隨後,嚴汝賢被單位開除,打成右派,只好回家務農。

曾經的俘虜,日子更不好過。戰爭結束後,一共有六千餘名志願軍戰俘回到祖國。他們被統一安置在遼寧昌圖的歸國戰俘管理處。

在歸管所,戰俘們被要求以「狼牙山五壯士」的高標準對照自己,交代錯誤。張城垣的處理意見上寫著,「受敵嚴刑拷打較多,是否有失節行為,要在今後長期工作中考察」。他不服,跑去找歸管處的領導,領導嚴厲地說,「被俘回來就是人民的罪人。」

吳成德則被定性為叛黨、叛國,開除了黨籍、軍籍,分配到東北的農場。「他是被俘的最高領導,180師打了敗仗也要算在他頭上」,張城垣跑去看他,兩個人坐在屋子裡無話可說,吳成德突然哭出聲來,那一年他已經48歲。

六千餘名志願軍戰俘,隨後在他們的檔案袋裡,都加上了「特嫌」、「控制使用」等字樣。

由於戰俘身份,復員回到地方後,張城垣先後被縣廣播站、鄉信用社開除。「文革」中,他被打成叛徒、現行反革命,只能在村裡放羊為生。

80歲的鐘俊驊如今已經垂垂老矣,1954年,當20歲的他回到成都,街坊鄰裡慢慢都知道了他的戰俘身份。女友的母親逼他們分手,「她家裡人說,難道你想和一個歷史不清、政治動搖的人在一起嗎?」這句話,折磨了鍾俊驊十多年。

「180師是個悲劇,戰俘更是個悲劇。」張城垣無奈地說。

兩岸書

1988年,山西聞喜縣桃溝村的史興福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一個不認識的人從臺灣寄信過來,詢問自己是否還在人世。

他讓二兒子回信過去,「還活得好好的」,然後問問,是誰呢?

下一封信時隔數月後寄到,署名已經換成了他熟悉的名字——史興貴。他失蹤四十年的弟弟。

1953年,由於身上的刻字,史興貴不敢回大陸。戰爭結束後,和其他一萬四千名戰俘去了臺灣。他被編入炮兵營,駐守臺南,1969年退役,搬到眷村。

退役後,史興貴加入了一支由大陸戰俘組成的榮工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臺灣經濟騰飛的時候,他們給高速公路打地基,也給鐵路鋪設枕木,一幹又是十二年。

當年,和他一同下山投降的180師戰俘一共8人。他們時常約著假期裡見面,說一說近況,不覺間就都老了。

8個人中沒有一個能夠在臺灣結婚成家。

「在部隊不準結婚,退役了年紀大了,人又窮,哪有人要呢?」史興貴所在的眷村,大陸戰俘有二十多戶,只有兩戶結了婚,一個娶了瘸子,一個娶了啞巴。孤獨的戰俘們唯一的消遣就是打麻將、賭博。史興貴有時一輸就是幾千臺幣,他也不在乎。

也有人給史興貴說媒,對象是一個山村的寡婦,拉扯著幾個孩子。他拒絕了。「成家了就回不來了。」

1949年,他參軍離家的時候,家裡有一個兄長,妻子才17歲。他想妻子應該改嫁了,哥哥應該還在等著他。

1987年,臺灣開放了赴大陸探親。史興貴決定給家裡去一封信,詢問他的哥哥是否還在人世。署名時,他耍了一個心眼,用上了假名。他想,若是哥哥不在了,那麼其他人也無須知道他還活著。

收到回信的那一天,史興貴就決定無論如何要回到老家,再也不離開。

1991年,69歲的史興貴娶了同村一個63歲的寡婦,成了家。他的哥哥將第四個兒子過繼給他,為他送終養老。

「不會再有人寫信了」

1982年,留在成都的180師老兵韓戰後第一次聚會,地點選在肖德元的單位,一家蔬菜公司下屬的職工學校。

話題總離不了180師。這麼多年過去,大家心裡一直不服氣。「我們也是為了榮譽而戰,卻背了這麼一個惡名。」

老兵們最不能容忍的是把戰爭失利的責任都推到180師身上,扣上「政治動搖」的帽子,「180師只是棋盤上的一顆棋子,怎麼動,不是我們能決定的。」童志安說。

在山西和北京,另一撥180師的老兵行動了起來。他們決定出一本180師自己的書。書名取為《歷史的回音》。張城垣受邀擔任該書的執行主編,請各地的180師老兵寫自己的經歷。「就是為了給180師正名。」張城垣回憶道。

書成後,他們讓北京的老首長去請了薄一波作序。薄老評價180師「是一支有光榮傳統的老部隊」。1993年,張城垣拿著書稿找到一家出版社,希望能公開出版,對方卻以事涉歷史太過敏感,不肯合作。

「我們只好自己籌錢出了,第一次印了1000本。」他們通過北京的戰友將書送給軍內高層,也沒收到什麼回音。

《歷史的回音》首開180師老兵寫書的先河,包括集體書寫和個人回憶錄,如今已有了二十多本,成都老兵出的集體回憶錄,名叫《烽煙人生》。

「不會再有人寫了,都老了。」早已從國防大學教授任上退休的馮志誠指著桌子上的一堆書,有些落寞地說,志願軍司令部早已解散,180師的番號也在1960年代被撤銷,180師的失利,到底是誰的責任,軍內已經不關心這段歷史了。

在成都,一起寫書,讓180師的突圍和被俘老兵重新建立了聯繫。每年成都老兵的聚會,戰俘都會受邀參加,雖然早已平反,但後者願意前來的還是寥寥無幾。

「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童志安肯定地說。

2011年,180師的年度聚會正式取消,每一年都有老兵過世,健在的年紀也越發大了。

如今,180師的後代積極地想為自己的父輩正名,他們在網上抱團,建立QQ群,在網站發帖,與攻擊180師的網友對罵,聯繫媒體採訪,甚至還有一個建立180師博物館的願望。

「應該記住這些老兵,他們做出了這麼大的犧牲。」石敦豪的女兒石京秀是180師後代群的主要組織者之一。

但在做韓戰口述史的張鳴(化名)看來,這樣似乎有些徒勞,「在美國,這場戰爭叫做被遺忘的戰爭,在中國,也快被遺忘了吧」。

「這可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石京秀為父輩的歷史尋找到宏大的敘事,但在韓國,她驚奇地發現,他們的父輩戰鬥過的鷹峰,如今已被改名為「戀人山公園」。

這裡是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相關焦點

  • 中美將士傷亡比7:1---你所不知道的韓戰真相
    韓戰結束幾十年後,世人才知道了戰爭的真相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韓戰的出版物不斷增多,中國方面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史中記述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卷冊、軍事科學院編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國防大學編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等很多「正史」,有《彭德懷自述》以及眾多志願軍將領的傳記和戰爭回憶錄(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韋傑將軍去世前關於180師那些令人心碎的談話
  • 「韓戰」紀錄片收藏目錄
    戰鬥中,志願軍九兵團以16萬優勢兵力在朝鮮東北部的長津湖地區成功分割包圍了美軍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共約3萬人。但由於嚴寒、補給不足、火力差距和美軍空中優勢等原因,志願軍未能達成全殲陸戰1師戰役目的,並付出了傷亡6萬餘人的慘重代價。陸戰1師的驚險生還也使美國軍政高層信心大增,最終確立了繼續將韓戰持續下去的決心。
  • 盪氣迴腸的最後一戰:炮火映紅了天空,奇襲白虎團,180師雪恥
    1953年的春天,美國新當選的總統艾森豪迫於國際社會和國內的壓力,想要體面地結束韓戰,停戰談判的美方代表跟中朝方代表恢復中斷6個月零18天的板門店停戰談判。 在中朝軍隊強大軍事力量的壓力下,談判異常順利。6月15日,朝鮮停戰談判終於達成了全部協議。
  • 韓戰的三次轉折
    1950年到1953年的韓戰(含抗美援朝階段)的戰爭形勢實際發生了三次顛覆性的轉折,使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
  • 雪邦解密丨揭秘韓國人眼中的韓戰:實拍韓國戰爭紀念館
    在這篇詳細記錄韓國戰爭紀念館的遊記中,所有的圖片均拍於戰爭紀念館,主要的圖片說明翻譯自展廳內英文或者韓文。據統計每年有數百萬的中國遊客到韓國觀光遊覽,然而卻很少有人來到並面對這個用韓國人的眼光講述和記錄韓戰的紀念館。
  • 180師遭重挫代政委被俘,彭德懷大怒,軍長韋傑:哪能全怪我們
    1953年,韓戰結束,因為身上的刻字,他們幾個同時被俘的180師戰士都不敢回到大陸,於是和其他中朝兩方一萬四千名戰俘去了臺灣。「1951年,第五次戰役,60軍180師,遭到圍殲,被俘刻字。」通過信上這五個短語,我們就已經清楚史興福的弟弟史興貴失蹤40年的原因。那麼,當年的180師重大失利事件,到底該由誰來背這個鍋呢?
  • 韓戰,麥克阿瑟如何「親手」打碎美軍的「不敗神話」?
    1950年6月25日韓戰打響後,弱小的南朝鮮軍隊被朝鮮人民軍打的潰不成軍,一路南逃。時任駐日美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認為,如果丟了中國大陸後再丟了朝鮮,必將導致美國全面撤出亞太地區,於是多次對美國政府提出出兵的要求,並獲得了準許。
  • 韓戰中,美軍發起的第一次反攻,被北朝鮮人民軍輕鬆瓦解!
    #韓戰美軍炮兵營也使用105毫米的榴彈炮,不斷地在向北朝鮮人民軍的這兩輛坦克射擊。但是由於他們缺乏反坦克炮彈,所以沒有產生什麼效果。而第九師炮兵營的155毫米大口徑的榴彈炮,因為炮筒的位置太高,沒辦法調低到足以打擊北朝鮮人民軍坦克和火炮的高度。最後,北朝鮮人民軍的步兵就佔領了美軍炮兵營的陣地。而美軍炮兵第九師營的陣地,也遭到了北朝鮮人民軍步兵的全力攻擊。
  • 韓戰,美國三易主帥,為何最終還是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韓戰期間,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司令,首先由麥克阿瑟擔任,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後,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調離朝鮮後,由克拉克接任。三易主帥,最終,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三位美國主帥在韓戰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導致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 血染北漢江:第五次戰役志願軍180師遭受重大挫折始末
    1951年3月,駐紮在河北滄州古運河邊泊頭鎮的180師奉命赴朝參戰。這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卓越功勳的英雄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回撤中,面對數倍之強敵,在饑寒交迫、缺乏彈藥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奮戰受挫,1萬多名壯士4000多人突圍,3000多人受傷犧牲或打遊擊失蹤,還有3000多人被俘陷入魔窟。這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損失最大的1個師。
  • 韓戰最初的空戰
    這種飛機廣泛參與了韓戰,由於空戰性能不如米格15,在戰爭後期主要作為對地攻擊機使用。1947年美國空軍成立,重新調整了轟炸機部隊結構,原來的道格拉斯A-26入侵者轟炸機正式升級為轟炸機,獲得了B-26的編號。該機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活塞式轟炸機,參加了二戰,韓戰,法越戰爭,越戰,古巴的豬灣事件和非洲60年代的軍事衝突。該機42年服役,72年才從國民警衛隊徹底退役。
  • 韓戰前,解放軍究竟有多少朝鮮族官兵返回北朝鮮?超過4萬人
    1948年4月28日,朝鮮勞動黨政治局委員金一到達中國,正式向毛主席提出「希望將解放軍中的朝鮮師送回朝鮮」的要求之後,出於中朝友誼,毛主席十分爽快的答應了。1949年時,第四野戰軍中朝鮮族官兵大約有三個師,其中,兩個師駐紮在瀋陽和長春,擔任衛戍任務,而另一個師分散在各支主力部隊,仍在前線作戰。
  • 美國歷史是怎樣記載韓戰的?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韓戰
    實際上僅僅只是我國抗美援朝戰爭,但是對於韓戰的詳細起因並沒有太多介紹。但是美國歷史記載了韓戰的詳細原因。那就是1950年6月25日,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派遣軍隊入侵南方(也就是韓國),而美國政府顯然不能置之不理,杜魯門政府立刻命令美國海軍和空軍支援韓國。
  • 韓戰最大的輸家
    林彪當年不肯打韓戰,是怕死嗎?他知道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是一群十足的中國農民,在國際政治方面沒有任何經驗,於是就開始把中國玩弄於掌股之間。 A、唆使金日成侵略南韓,在二次大戰剛剛結束五年,人們享受和平還很短暫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突然打破國際公認的劃分南北朝鮮的三八線,進攻南朝鮮,並且長驅直下,幾乎滅了南朝鮮。
  • 麥克阿瑟晚年談韓戰:如果按照我的計劃來打,美國早贏了
    然而,就是這個「堪稱美國戰爭史上的奇才」的麥克阿瑟,韓戰成為其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夢魘。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杜魯門下令美軍支援南朝鮮的作戰,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起草的決議,組織聯合國軍參加韓戰,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戰爭期間,麥克阿瑟組織策劃仁川登陸將朝鮮人民軍攔腰切斷,戰爭形勢被完全逆轉。
  • 《跨過鴨綠江》真實的韓戰(一):戰爭是如何打響的?
    於是在中蘇談判結束後一個月,金日成也訪問蘇聯,史達林一改之前的態度,明確表示支持朝鮮南北統一。韓戰一旦爆發對於蘇聯來說有兩個好處,首先就是可以控制朝鮮,藉此就可以掌握整個朝鮮半島的不凍港;其次便是借援助中朝之名可以繼續在旅順和大連港口駐軍。事實也正如史達林計劃的那樣。因為韓戰,1952年9月,中蘇雙方又協商延長了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的期限。
  • 美韓中朝電影中的韓戰
    韓國民眾時刻關注有關朝鮮的新聞六十多年前的戰爭悲劇和六十多年以來由於時時刻刻的戰爭危機而帶來的焦慮感,絕對不是我們這些旁觀者能體會到的,所以韓國拍攝的韓戰題材電影總會給我們一種別樣的震撼和感動。2005年拍攝的《歡迎來到東莫村》和2009年拍攝的《小小蓮池》都以一個小村莊的視角來表現戰爭的殘酷和無情,在南北大和解的思維影響下,美國這個盟友甚至還承擔了一些反面角色的任務。
  • 韓戰:比利時軍慘敗臨津江
    1951年1月31日,比利時派一個步兵營入朝,當時為558人,到1953年7月不斷增兵到944人。比利時營隸屬於美軍第一軍團指揮。美軍第一軍團共下轄5個師、4個旅、4個獨立營,他們是美軍第3師、第9師和第18師,韓軍第1師和第9師;英軍第28旅、第29旅,土耳其旅,加拿大旅;比利時營,泰國營,韓軍第5陸戰營,希臘營。
  • 韓戰:泰國精銳團隊落花流水
    韓戰中泰國士兵在給傷員灌水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泰軍戰死、戰傷、失蹤、被俘共計1273人,超過1950年11月初到朝鮮的1057人。也就是說,倘若後來不增兵,泰軍21團侵朝部隊已經全軍覆沒。泰國武裝部隊總兵力25萬多人,其中陸軍15萬人,海軍6.6萬人,空軍4.3萬人。另有警察部隊8萬人。其總人數多於英國,僅次於印尼。
  • 用七十年來忘記一場戰爭:美國對朝鮮半島的往事,為何如此健忘?
    朝鮮半島上的微妙平衡在1950年6月被打破了,在蘇聯的默許下,北朝鮮發動了統一半島的韓戰,一開始戰局順利,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開戰三天便攻佔南韓首都漢城,兵鋒直指釜山。於是在1950年9月15日,替韓國出頭的美軍在仁川登陸,美軍的介入瞬間讓戰爭的天平傾斜了。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不僅丟掉了先前的戰果,還丟掉了自己的首都,整個政權風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