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視障女孩,我偏不做「盲人推拿」|深度人物

2021-02-13 北青深一度

採寫/紀佳文

編輯/計巍

馬寅青在錄播客

「視障人士將來就是去做推拿」,從記事起,馬寅青便不止一次地從老師和長輩口中聽到這樣的話,好像人生就只有這一條走得通的路。

作為中國1800萬視障人士中的一員,馬寅青不喜歡推拿,也不想成為一名盲人推拿師,26歲的她,成為了一個打破視障者的職業「魔咒」的人。

和媽媽在一起的馬寅青

「讓他們去後悔吧」

錄屏軟體將電子書的內容以3倍速的機器人聲念出來,主播聽到耳機裡的機器人聲後,要一邊對著話筒以正常速度複述出上一句,一邊在心裡同步記住下一句,做到「一心二用」。

將文字變成聲音,是馬寅青團隊的工作日常。這是一家特殊的有聲書製作公司,團隊共有20多名成員,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員工和馬寅青一樣,是視障人士。

「視障人士將來就是去做推拿」,從記事起,馬寅青不止一次從老師和長輩口中聽到這樣的話。按照馬寅青母親宣麗英的想法,學習中醫專業推拿的馬寅青,畢業後可以進入社區醫院做一名推拿醫生,或者是家裡出錢幫她開一家推拿店,「不管怎麼樣,憑著推拿的技術,她總不至於被餓死」。

除了推拿,我還能做什麼?馬寅青從大二就開始琢磨自己的出路。同專業的學長學姐畢業後大部分都進入了推拿按摩行業,但馬寅青無法從那些穴位經絡中獲得任何樂趣,「我的手太小,也不適合做推拿」,馬寅青伸出自己的手,手指細長,關節分明。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硬著頭皮學推拿的同時,馬寅青也兼職製作有聲書,積攢下不少經驗。能不能試著找有聲製作方面的工作呢?她希望能選擇一份可以發揮自己真正價值的,而不是視障人士「應該去做」的職業。

2018年6月,「寅青之音」工作室成立。讓馬寅青決定創辦工作室的直接原因,是一次面試失敗的經歷,「就是想向這家公司證明,我是可以做好有聲書的,讓他們後悔去吧。」

臨近畢業,馬寅青接到一家有聲書製作公司的面試邀約,可還沒來得及高興,就陷入了忐忑:如果對方知道自己是視障,還願意給這次面試的機會嗎?要不要先告知對方?

在簡歷上,馬寅青並沒有刻意提及自己的「特殊」,她覺得看不到並不影響她做有聲書的工作。但學長學姐也跟她說過,視障人士想要找推拿以外的工作非常困難,「如果有健全人,誰會願意招一個殘疾人呢?殘疾人行動不便,公司怕出現安全問題承擔責任。」

做好了被拒絕的心理準備後,馬寅青在面試前告知了公司自己是一名視障者,對方當時的答覆讓她放下了心,「沒關係,我們做的是聲音方面的業務,你有豐富的經驗,比較符合我們的要求。」

兩輪面試過程都很順利,雙方商定了薪酬——月薪一萬,並讓她回去等最終結果。「視障人士找工作,也沒有那麼難嘛」,面試完的馬寅青鬆了一口氣,回家就向媽媽炫耀,自己找到工作了。

過了兩個月,一直沒有等到錄取通知的馬寅青通過QQ聯繫了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對不起,領導考慮到您的情況可能不太適合這份工作。」讀屏軟體讀出這句話時,馬寅青懵了,趕走了坐在身旁的媽媽,關上房門。「為什麼說我不適合?」她打字追問。對方打來電話解釋,這個職位需要到公司坐班,領導覺得視障人士不方便,和同事交流也會有困難。「他都沒有見過我,怎麼就覺得視障會給我的工作造成不便?」掛掉電話,馬寅青憤怒又委屈,趴在自己平時錄有聲書的桌子上大哭。

此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馬寅青面試過兩家公司的電話客服職位,對方以相似的理由拒絕了她。因為不是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工作,她並沒有將這兩次失敗放在心上。但有聲書不一樣,這是她最擅長、經驗最豐富,也最有可能從「視障人士只能做推拿」的成見中「突圍」的領域。

見女兒一直沒出來,宣麗英打開門,看見馬寅青正一個人坐在桌前發呆,衣服袖子都是哭溼的水印。她勸馬寅青放棄,「不如爭取一下社區醫院推拿師的名額。」

馬寅青不打算「認命」。她開始盤算其他出路,既然自己熟悉有聲書的製作流程,能不能開工作室自己幹?

「不行!」馬寅青在飯桌上說出要創辦工作室的打算時 ,從事服裝生意多年的宣麗英第一個投了反對票。

在母親宣麗英看來,創業除了體力上的勞累,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以及失敗的風險。在現有的社會條件下,推拿按摩仍是多數視障人士的就業選擇,而創辦有聲書工作室,怎麼看都不是一條穩妥的路,她不想讓馬寅青去做第一個「探險家」。

「我必須去嘗試,不然肯定會後悔的。」馬寅青態度堅決。在她和父親的輪番勸說下,宣麗英妥協了,拿出兩萬塊錢,作為馬寅青工作室的啟動資金,「讓她去撞吧,撞疼了她就回來了。」

馬寅青在家裡錄製有聲書


聲音世界裡的「主角」

「正如大家看到的這樣,我是一名視障者。但與多數視障者不同的是,我不想做推拿,也不喜歡推拿。」站在「未來企業家精神獎」領獎臺上的馬寅青,講述著自己的創業之路。

現在,「視障」、「勵志」已經成了馬寅青的標籤,她不反感這些標籤,但也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勵志典型。「我只是一個有點努力,又恰巧非常幸運的人,能夠將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做職業。」對於一個視障女孩來說,在這個時代遇到「有聲」,是她幸運的起點。

1994年,一個只有兩斤多重的女嬰出生,早產的馬寅青被放在暖箱裡,吸氧過量導致她視網膜病變,自小便失去了光明。上幼兒園時,父母在杭州做生意,馬寅青留在上海,在爺爺奶奶家和親戚朋友家「漂泊」。本就內向的她因此變得更不愛與人交流,「我想讓大家注意到我,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表達。」

成績中等,不愛說話,小學時期的馬寅青是班裡的「小透明」,得不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這讓她感到沮喪。「女生我就揪她辮子,男生我就和他『智鬥』,總之沒有我打不贏的架。」提起和同學打架,馬寅青來了精神。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喝茶」、被叫家長、老師當面批評,馬寅青發現,做「壞學生」似乎能得到更多的關注。

但這種關注並不能給她安全感,被叫了幾次家長後,馬寅青開始覺得「沒意思」。

「你很適合我的劇本的女主,要不要來試試?」初中的課本劇大賽上,馬寅青的表演得到了一位老師的讚賞,稀裡糊塗地,馬寅青被「抓」進了校話劇社,接觸了話劇和廣播劇。「大家的焦點都在我身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我、聽到我,這種感覺多棒啊。」她享受在舞臺上被關注的感覺,即使自己看不到舞臺。

發現自己在廣播劇方面的天賦和興趣後,馬寅青開始在網絡上上傳一些自己的配音作品。那時候她還不會使用讀屏軟體,只能聽一句,用盲文寫一句,最後再摸著盲文讀出來。一篇20分鐘的錄音稿,抄下來就要花兩個小時。上傳的作品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點擊量也不高,「但做這些事就是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2014年,馬寅青步入大學校園,學習推拿按摩的她並沒有放棄配音的愛好,了解到有聲書開始興起,她開始嘗試錄製有聲書。慢慢地,馬寅青接觸到了一些有聲製作的兼職渠道。收到第一筆兼職薪水的情景,馬寅青記得很清晰——那是一本長篇,馬寅青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錄完,收到稿費後,她馬上去淘寶下單了一大堆零食,「我也能靠有聲書掙錢了!」這讓她看到了視障人士的另一種職業可能性。

「我不是一個很長情的人,對喜歡的東西從來都是三分鐘熱度。」馬寅青從2010年開始接觸「有聲」,到現在已十年。在有聲書的世界裡,她找到了一種成為「主角」的感覺。

馬寅青在上班路上使用讀屏軟體聽微信

從零業務到年入百萬

工作室成立了,可現實遠沒有馬寅青想像中那麼簡單。自己雖然了解有聲書製作的流程,但她沒有管理經驗,沒有資源和人脈,如何去找合作方?如何對接主播?問題一個一個蹦到了她眼前。

十幾天沒有接到單子,馬寅青對自己說,工作室剛成立,接不到單很正常,沒關係。在網上瀏覽潛在的合作信息,看小說,是她每天的必修課。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個月,焦慮感開始襲來,「接不到單怎麼辦?」成了她每晚睡覺前的「拷問」。

得到試音的機會後,把小樣發給公司,卻遭到對方的拒絕,這樣的場景在馬寅青的夢裡出現了不止一次。

三個月,零業務,零收入。

「媽媽,我到底行不行?我是不是這一步走錯了?」接不到單子的日子裡,家中客廳常常出現她一個人搓著手踱來踱去的身影,用宣麗英的話說,像「祥林嫂」附身。看到女兒這個樣子,宣麗英又心疼又生氣,「當初你非要開工作室,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不然就別說是我女兒。」

又一次向一家公司發送試音小樣後,馬寅青收到了對方的合作邀約。

幾天後,馬寅青登上了去杭州的高鐵——她要去籤下第一單合同。宣麗英當天有事,不能陪馬寅青一起去杭州,把她送上高鐵後,她對乘務人員百般囑咐,請他們到杭州後把女兒送上計程車。

坐在高鐵上,馬寅青腦子裡有一堆問題:怎麼告訴對方自己是個視障人士呢?對方會不會又因此拒絕和我的合作?想了很久,馬寅青最終不打算將「我是視障人士」提前說出來。打車到了公司樓下,她打電話,「你好,我對這裡不熟悉,能下來接我一下嗎?」見到馬寅青後,對方才知道,她是一名視障人士。

合同籤得很順利,按下手印的那一刻,馬寅青心裡的石頭總算落了地,「工作室,活了!」

工作室走上正軌,馬寅青又有了新的想法,「這條路我行得通,別的視障人士是不是也可以?」2019年2月,上海寅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了,團隊成員由最初的三個人,擴大到了現在的二十多人。2020年,公司的總營收近百萬。

「這個語速可以嗎?」2020年12月底,辦公室裡,馬寅青正在幫助前來面試的員工範俊哲使用讀屏軟體。「這麼快的語速,你怎麼聽得懂的?」沒有使用過讀屏軟體的範俊哲,完全聽不懂軟體裡「飛速」的機器人聲。

大二那年,視網膜色素變性讓範俊哲的視力出現斷崖式下跌,他的世界突然陷入一片黑暗,走路、吃飯、上課這些日常小事對他來說變得陌生而艱難。擺在他面前的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自己要如何就業?學環境規劃專業的範俊哲,畢業後嘗試著學了兩個月的推拿按摩,卻陷入了更深的迷茫,身形瘦弱的他手部力量不夠,做起按摩很吃力,「突然意識到,視障人士能做的工作太少了。」

前不久,朋友轉發給範俊哲一篇有關馬寅青的報導,這讓他看到了新的機會,範俊哲從齊齊哈爾趕到上海,希望能在「寅青之音」,有一個新的開始。


馬寅青與團隊成員

還不夠「火」,還要讓更多人看見

「你火了!」前來採訪的記者對馬寅青說。

可她覺得自己還不夠「火」。「你說,微博話題的熱度那麼高,我走在街上怎麼還沒有人認出我?」

公司成立後,許多媒體來採訪馬寅青和她的團隊,最多的時候,她一天要接受四家媒體的採訪。馬寅青不排斥媒體的採訪,「如果有更多人了解到我和我的團隊,也就會有更多人看到背後的1800萬視障人士。」

一位來自牡丹江的視障人士曾和馬寅青談到過出門的不便,小城市裡沒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因為看不到,他還經常被計程車司機拒載,和正常人一樣出門幾乎成了一種奢望。「他們不是不願意走出來,而是走不出來。」

小時候的馬寅青,也不願意走出來。看不到的世界,意味著未知,加上長期寄宿在別人家,馬寅青害怕與陌生人交流,「就有一種天然的恐懼,我害怕他們會欺負我」。

為了讓馬寅青克服這種恐懼,父親有意帶著她到外面逛,參加各種聚會,讓她去認識更多不同的人。「別人跟我打招呼,我只能硬著頭皮回答」,與外界交流變多後,馬寅青發現,和陌生人說話也沒有那麼可怕。現在的馬寅青成了一個「閒不住」的人,在助理王江的眼中,馬寅青「愛湊熱鬧,哪裡人多,她就往哪裡去」。

偶爾去菜市場買菜時,有個攤主婆婆見到馬寅青,常常嘟噥著「瞎子又來搗亂了」。「殘障人士就應該好好在家裡待著,不要出來給社會添麻煩。」每當在網絡上看到類似的話語,馬寅青還是會感到憤怒,「我不覺得視障人士就應該待在家裡,視障和高矮胖瘦一樣,都是人的一個特點,不該被投以異樣的眼光。」

馬寅青說,身邊也有一些視障朋友,不願告訴別人自己是視障,「視障像是一個弱者的標籤,大家會下意識地將你歸入弱勢群體,用同情的目光去看你。」

這樣的擔心,她也有過。從幼兒園到高中,馬寅就讀的都是盲校,很少有機會接觸健全的同學。而有聲書,給了她與「大世界」交流的機會。因為錄有聲書,馬寅青在網絡上認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大學時,有一次要和這群小夥伴們「面基」,馬寅青失眠了兩個晚上。躺在床上,一連串疑問在她腦子裡打轉:要不要去?他們知道我是視障的話,會不會嫌棄我?會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

「你平時怎麼看手機」、「你出門會使用盲杖嗎」,見到馬寅青後,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好奇,沒有把她當做一個「特殊者」。她發現,阻礙視障群體融入社會的,不僅僅是外界的偏見,還有視障者自身對外界的恐懼,「我需要去主動融入大家,而不是等著大家來接納我。」

2020年8月參加央視《創業英雄匯》後,一個女孩發來的私信讓馬寅青印象深刻。她說,自己的爸爸是個白化病患者,因為視力限制有很多事情做不了,但他依然很努力地去創業,現在是一家推拿店的店主。馬寅青的故事讓他深受感動,他想託女兒向馬寅青表達祝福和鼓勵。

這讓馬寅青意識到,「被看見」對視障群體,甚至整個殘障群體來說很重要,「如果能讓大家知道,殘障人士其實對社會也是有價值的,不僅是給社會添麻煩的,那大家就會改變對殘障群體的刻板印象。」

「我去創業和我是視障,這兩者之間其實沒多大關係」,馬寅青不喜歡別人將她的創業與「視障」聯繫起來。在她看來,這種聯繫像是在渲染視障者的不易與悲涼。

她希望的是,在實現自我價值這條路上,自己能被當做一個普通人。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樹木計劃作者【北青深一度】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信息網絡傳播權獨家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大頭娃娃」診斷醫生發聲:外源性激素導致患兒滿月臉、水牛背、毛髮重

消失的左腎:答案在我身上,開腹驗腎是唯一的選擇

是我的頭髮不再唱歌

相關焦點

  • 視障=全盲?盲人只會按摩?你得重新認識視障朋友了!
    「盲人以後不就是去按摩店工作嗎?」「盲人都沒法上網啊。」許多人都對視障朋友有著類似的誤解。你有真正了解過視障群體嗎?視障不完全等於全盲,而是視覺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需要透過輔助器具(如放大鏡)才能看清楚東西。除了全盲的情況,還有弱視、色盲、青光眼、白內障等。
  • 《推拿》:盲人的世界都是殘忍的
    「這是一個犯忌諱的小說,可以說是問題巨大。」畢飛宇這樣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自己的編排,「為什麼沒有主人公?因為平等觀念是這個小說裡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我要求自己從寫作的第一步就開始實踐這個觀點:不能再讓小說的盲人分出等級——誰是主要人物、誰是次要人物。」這種設計要轉移到電影、電視裡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意味著要給予每個出鏡人物平等的時間和空間。
  • 【有好物】電視劇《推拿》的「客觀」與「不客觀」
    ;而視障觀眾,則認為這部電視劇並沒有原原本本地反映推拿店的生活。但是,我個人在看完後,總體覺得這部電視劇還是比較客觀的。下面就讓我來談談,作為盲人客官,我是如何看到這部電視劇裡的客觀的,具體細節體現在:1.心態刻畫相對客觀在很多人看來,盲人大部分都是自卑、敏感的。事實上,視障人有自卑的,也有充滿自信的。在這部電視劇中,曲芒來,就是一個比較自卑,且敏感的人。
  • 《推拿》:拍給健全人看的盲人電影
    他就像風中那朵雨做的雲,讓人看得見卻摸不著。他的影片擺脫不了關於愛的永恆命題,他對市井的迷戀,對朦朧影調的熱愛,都成為了他影片的註腳。與他合作10年的秦昊如此評價他:不演婁燁的電影我就渾身難受。婁燁的《推拿》明日(7月10日)要在臺灣重映了。
  • 「因為你是我的眼」:一個視障極客和他要改變的世界
    「跑去做這個測試,我感覺有點荒唐,」張海彬自顧自地笑了。他是杭州一家盲人推拿店的6號推拿師,一米六五的身子,整天都罩在肥碩的白大褂裡。工作通常從夜間八點開始忙碌起來,十一點後結束。他每天要經手六、七個客人,自己吃住都在店裡。在網絡上,張海彬的身份是「盲人安卓愛好者」。
  • 專為盲人開發的培訓網站,盲人卻操作不了
    健康時報客戶端11月28日消息,「我幹這一行(盲人按摩)都20年了,我也報告好幾年了,但沒有證明,考試就報不了,而且考試培訓網站我也根本不會整。」據中國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秘書處發布《中國網際網路視障用戶基本情況報告》顯示,從事推拿按摩的視障者佔絕大多數,為63%。對於盲人來說,從事按摩是比較體面的工作。「我沒讀過什麼書,其他工作基本幹不了,就按摩這個我能幹,願意幹。風颳不著、雨淋不著,挺好的。」老旺對健康時報記者表示,作為盲人來說,能選擇的職業非常有限,按摩對他們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工作方式。
  • 《推拿》:盲人承受不了多大的恩澤,但他們眼睛一瞎就學會了感恩
    盲人群體,一個生活在現實邊緣地帶的隱秘人群,曾一度是被文學遺忘的群落,甚至是被文學和社會所誤解的群落。畢飛宇的長篇小說《推拿》首次把筆墨對準這一群體,塑造了一群有高度尊嚴感的盲人推拿師形象,對他們的成長、生活、工作、情感、心靈世界做了全方位的深度探視。
  • 全省唯一盲人高級調音師:21歲我才邁出獨自出行的第一步
    回憶那次邁出的第一步,瓊卉還是有點興奮,「對我們來說,能不依賴他人,儘量少麻煩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家人,卻獨自完成一些事情,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渴求,非常強烈,獲得的滿足感也很大。」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700多萬視障人士。
  • 婁燁作品《推拿》中國臺灣重映!盲人也可以「看」的電影
    《推拿》改編自畢飛宇所著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少年的一場意外讓男孩小馬(黃軒 飾)的雙眼失去了光明,自殺未遂後,小馬來到由沙復明(秦昊 飾)所經營的盲人按摩中心就職。這裡聚集了很多和小馬一樣的盲人,共同生活在黑暗中的他們相互之間慢慢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王大夫(郭曉冬 飾) 和女友小孔(張磊 飾)遠道而來投奔沙復明。
  • 影視評論盲人還是黑戶? ——電視連續劇和電影《推拿》觀後
    電視劇《推拿》由康洪雷執導、陳枰編劇、濮存晰、張國強等主演,2013年在CCTV-1黃金檔播出。電影《推拿》由婁燁執導、馬英力編劇、郭曉冬、黃軒等主演,2014年底在國內正式上映。經過改編後的《推拿》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各自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我不確定我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是《推拿》。氣派如斯的民國小洋房會是「沙宗琪推拿中心」嗎?
  • 95後盲人女孩:不被看見,比看不見更可怕
    在永無止境的黑暗裡,這個女孩可以獨自外出,還能和普通人一樣交友、讀書、學習樂器。 更難得的是,她已經帶著更多的「見視者」,設身處地地體驗到了像「視障者」一樣身處黑暗的感覺,進而更多地理解這個群體。5歲就與這個世界失去視覺聯繫的Lily,用另一種方式,將自己與這個世界的紐帶重新連在了一起。
  • 盲人電影院:聽電影能給視障群體帶來什麼
    在中國,約有1700萬視障人士,他們原本與感受電影光影藝術徹底無緣。而「無障礙電影講述」作為一種欣賞電影的輔助方式,結合電影放映以生動的語言對畫面進行視覺講述,讓視障人群在看不見畫面的情況下,依然能享受電影帶來的樂趣。為盲人觀眾進行「無障礙電影講述」,這件事王偉力已經堅持做了16年。
  • 黃軍軍:被婁燁選中,和秦昊搭戲,我的第一份實習是拍電影
    如果你也想成為這個計劃的封面人物,請在後臺回復「星連星」。正式採訪的前一天晚上,我又看了一遍電影《推拿》。在一眾婁燁式人物轟轟烈烈的情愛悲歡中,有一個角色顯得有一絲不同,藏著一種不顯山不露水的魅力。他是徐泰和,一個低調少言的視障青年,有著尋常大眾普通而又甜蜜的煩惱,苦於無法回應女孩子的心意。這個角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覺得他在婁燁光怪陸離的人物設定中,平凡得有些清新脫俗。看到他的時候,好像你從來沒有認真審視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沒有發現它如此殷實且值得讚美。賦予這一角色以力量的,是泰和的扮演者黃軍軍。
  • 電視劇《推拿》:帶您走進盲人的情感世界!
    盲人需要的不是廉價的同情,而是起碼的尊重;不是得到煽情式的幫助,而是享有應得的社會資源,正常地生活在人群之中。最近,由畢飛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推拿》在央視熱播,收視口碑俱佳。一部關注盲人按摩師群體的作品在眾多的影視劇及觀眾挑剔的眼光中脫穎而出,再一次證明,非典型性的社會生活樣本具有較大的市場張力。
  • 國際盲人節 | 你是我的眼 讓我「看見」世界就在我眼前
    ,不容易。建古打算在家門口挑戰今年12月舉行的莞馬全馬,他想要做東莞首個跑全馬的莞籍視障業餘跑者,「我們出門很麻煩,希望能成功報名家門口的馬拉松」。在正式加入無障礙跑團前,建古也曾「看」過新聞裡直播馬拉松比賽的場景,大家加油助威的聲音讓人振奮,「可是那對我遙不可及,加入跑團前,我已經20多年沒有跑過步。」回顧自己加入跑團的初衷,建古說自己也就是「觀望」的心態。
  • 《推拿》:對盲人的情感欲望書寫背後,是對邊緣群體的關照
    在這部影片中,婁燁通過對盲人推拿師的愛恨情慾書寫,再現了盲人,這一社會邊緣群體的心理世界和現實生存狀態。影片以盲人推拿師小馬的成長經歷作為主線,通過推拿館中,一群盲人推拿師的愛恨人生,讓我們得以窺探盲人在他們黑暗的世界裡,與健全人一樣的鮮活人生。
  • 《推拿》盲人中的世界,黑暗中展現的生命,大千世界我們都一樣
    生活如此不易,人心如此難測,但我依舊努力的活著,因為活著才能選擇。即遍是盲人或是健全人,我們都一樣。就像《推拿》電影中的推拿中心的盲人們一樣,就像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們一樣。生活面臨著艱難與困惑,我們掙扎過,努力過,放棄過,茫然過,但是卻依舊朝著生活的遠方一步步前進。看過電影後我們不禁感嘆導演的獨到之處,他善於運用各種鏡頭的捕捉,善於用鏡頭來掩蓋眼神上的感情。
  • 電影 《推拿》 背後的真實盲人按摩師 職業
    眼睛看不見就用耳朵、手指去感覺,就像沒有手的人要學會用腳,「最重要是,你打心底能不能接受自己看不見的這個事實。接受,就沒那麼難受了。」「為什麼要讓自己不好過呢?」他問我,又像是問自己。可即便再積極陽光、再懂得如何安慰自己,總有一些讓黃傳濤感到沮喪的時候。
  • 荔枝主播用聲音記錄視障兒童的不凡人生
    《推拿》作者畢飛宇這樣形容盲人的世界:「目光明亮的人們由此可以去想像世界的另一重面相:一切都看不到,沒有注視沒有目光的交流,只能靠聲音靠手和身體去感受、認識和表達。」我要灑在春天的土地上,讓種子發芽;我要飄在夏天的樹林裡,讓樹葉茂盛;我要飄進秋天的夢鄉,讓奇妙變成現實;我要飄去北方的家園,裝扮著世界的角落。做主播遇到的挫折,可能是甜蜜的負擔盲人做主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對於還在讀書的他們。首先,他們沒有文稿,基本都是憑著自己的記憶朗讀。
  • 《推拿》:盲人與髮廊女的情慾書寫下,是對邊緣群體的生存關照
    在這部影片中,婁燁通過對盲人推拿師的愛恨情慾書寫,再現了盲人,這一社會邊緣群體的心理世界和現實生存狀態。影片以盲人推拿師小馬的成長經歷作為主線,通過推拿館中,一群盲人推拿師的愛恨人生,讓我們得以窺探盲人在他們黑暗的世界裡,與健全人一樣的鮮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