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2月8日電 (蔡敏婕 成廣聚)創意設計的分類投放點成為「城市風景線」,市民、學生組團到資源熱力電廠觀光「打卡」,街坊鄰裡和志願者們站桶指導分類投放……記者8日走訪廣州多個垃圾分類點,發現在廣州的小區垃圾分類處,不少居民從被動幹預變自主投放,反映著環保意識的轉變。
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廣州市生活垃圾處理規模和建設難度最大的園區,該產業園園區佔地約1600畝,生活廢棄物總處理規模每天達到1.26萬噸,目前正進行二期工程,提高處理能力,計劃2021年建成;在越秀區廣九社區的街道上,有臺長了「眼睛」又會「說話」的垃圾櫃,當有人在投放垃圾時分錯了類別,智能垃圾櫃的攝像頭就會「看到」,而後出現錯誤投放的提示音,提高居民投放垃圾準確率;
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據廣州市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日產生活垃圾超過3萬噸,且每年仍以6至8%的幅度在增長,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巨大。
近年來,廣州高度重視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在破解「垃圾圍城」困境上不斷取得新突破,通過科學規劃和建設終端處理設施,解決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目前,廣州已建成16座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焚燒處理能力達每天1.55萬噸,生化處理能力每天達4680噸。
但是根據廣州城市高速發展形勢和垃圾增長趨勢,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仍是實現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實踐,也是減輕垃圾終端處理壓力的關鍵所在。
據介紹,早在2012年,廣州就確立了「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乾濕要分開」的垃圾分類原則,現在,廣州形成「家裡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垃圾分類投放原則,「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專運」垃圾分類收運原則,「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垃圾分類處理原則等三方面共識。
2020年以來,廣州市推動全市1.8萬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升級改造,截至11月底,升級改造率已超過90%。
垃圾分類已日漸成為社會文明的「必修課」之一。在農村地區,探索垃圾分類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步推進垃圾分類,實行廚餘垃圾不出村模式,湧現出白雲區大源村、花都區竹洞村等一批示範點。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垃圾處理終端設施建設的推進,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將不斷提升,垃圾分類出實招見實效,部分行業、地區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效果初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