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出招破解「垃圾圍城」困境 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效果初顯

2021-01-08 中國發展網

中新網廣州12月8日電 (蔡敏婕 成廣聚)創意設計的分類投放點成為「城市風景線」,市民、學生組團到資源熱力電廠觀光「打卡」,街坊鄰裡和志願者們站桶指導分類投放……記者8日走訪廣州多個垃圾分類點,發現在廣州的小區垃圾分類處,不少居民從被動幹預變自主投放,反映著環保意識的轉變。

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廣州市生活垃圾處理規模和建設難度最大的園區,該產業園園區佔地約1600畝,生活廢棄物總處理規模每天達到1.26萬噸,目前正進行二期工程,提高處理能力,計劃2021年建成;在越秀區廣九社區的街道上,有臺長了「眼睛」又會「說話」的垃圾櫃,當有人在投放垃圾時分錯了類別,智能垃圾櫃的攝像頭就會「看到」,而後出現錯誤投放的提示音,提高居民投放垃圾準確率;

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據廣州市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日產生活垃圾超過3萬噸,且每年仍以6至8%的幅度在增長,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巨大。

近年來,廣州高度重視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在破解「垃圾圍城」困境上不斷取得新突破,通過科學規劃和建設終端處理設施,解決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目前,廣州已建成16座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焚燒處理能力達每天1.55萬噸,生化處理能力每天達4680噸。

但是根據廣州城市高速發展形勢和垃圾增長趨勢,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仍是實現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實踐,也是減輕垃圾終端處理壓力的關鍵所在。

據介紹,早在2012年,廣州就確立了「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乾濕要分開」的垃圾分類原則,現在,廣州形成「家裡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垃圾分類投放原則,「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專運」垃圾分類收運原則,「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垃圾分類處理原則等三方面共識。

2020年以來,廣州市推動全市1.8萬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升級改造,截至11月底,升級改造率已超過90%。

垃圾分類已日漸成為社會文明的「必修課」之一。在農村地區,探索垃圾分類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步推進垃圾分類,實行廚餘垃圾不出村模式,湧現出白雲區大源村、花都區竹洞村等一批示範點。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垃圾處理終端設施建設的推進,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將不斷提升,垃圾分類出實招見實效,部分行業、地區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效果初顯。

相關焦點

  • 破解「垃圾圍城」 廣州「十三五」期間利用垃圾發電超50億度
    近日,記者走訪了廣州多個垃圾分類點,不少居民從被動幹預變自主投放,環保意識的轉變讓小區環境變得更宜人了。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廣州市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日產生活垃圾超過3萬噸,且每年仍以6至8%的幅度在增長,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巨大。
  • 廣州基本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到去年,廣州基本破解垃圾圍城的難題。」1月15日上午,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在廣州代表團媒體開放日活動上回答南都記者關於垃圾分類的問題時如上回應。現場分享廣州三個先行做法廣州市2019年第三季度起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其中,推進樓道撤桶、實現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模式成為各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之一。
  • 「垃圾圍城」「垃圾圍村」 垃圾處理「困」在何處?
    作為一個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社會治理支撐力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垃圾處理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依然面臨較多挑戰。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我國垃圾處理行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為突出,不同發展階段的矛盾同時存在,不同性質的問題複合交織,導致媒體報導和公眾認識垃圾處理困境時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偏頗。客觀認識我國垃圾處理困境,有助於儘快走出困境。
  • 廣州:匠心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12月10日至1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廣州市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與會代表現場觀摩了廣州市垃圾分類工作,代表們表示,廣州因地制宜構建出「三化四分類」的垃圾分類體系,即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建立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鏈條,初步探索出一條適應超大城市發展和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路子。
  • 【特寫】「垃圾圍城」能否破解?從源頭到末端,記者跟著生活垃圾遊...
    北外灘街道社區自治辦相關工作負責人孫銘浩指出,雲舫小區5G垃圾廂房的乾濕垃圾稱重、環境監控等後臺數據已直接接入虹口區的管理平臺,這與北外灘「全球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典型示範區」的規劃定位相適應。界面新聞記者看到,虹口區「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實效監管平臺」大屏上實時顯示區內795個小區的分類垃圾收運量。
  • 寧波市生活垃圾現狀調查 破解"垃圾圍城"迫在眉睫
    儘管成績喜人,但盛夏的寧波,垃圾瘋長現象仍然不容小覷:6月底以來,日均垃圾量接近5000噸,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同比增長近8%。  在寧波垃圾焚燒發電廠、填埋場,垃圾處理設施已超負荷運轉;在中心城區的居民小區,生活垃圾數量居高不下。  連日來,記者兵分多路,進社區、訪中轉站、探垃圾山,跟蹤生活垃圾足跡,尋求治理良策。
  • 垃圾圍城無解? 專家:明確規定垃圾分類和投放方法
    ◇正是看到執法效果不大,公民即使受到生活垃圾汙染侵權損害,也不願意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完善垃圾收費制度,對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焚燒廠執行排汙許可證制度,並進行跟蹤管理,進而倒逼源頭分類與減量。   ◇應當將民眾的環境保護教育納入到立法體系中。
  • 湘城社區自製環保酵素,開展「光碟行動」助推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為倡導居民養成愛惜糧食、健康文明生活的好習慣,提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意識,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深化垃圾分類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的內涵,七星街道湘城社區婦聯、組織餐飲行業經營者、垃圾源頭減量達人、巾幗志願者、退役軍人家屬、困難婦女開展自製環保酵素活動。
  • 破解「垃圾圍城」補齊處理短板
    中山正在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于濤攝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翔宇 通訊員鍾軒)7月15日,中山市召開創文工作第4場新聞發布會,聚焦守護城市潔淨和環境整治等工作。會上,中山市城管和執法局副局長陳飛國介紹了城管部門加強環境衛生保潔、破解「垃圾圍城」、推進垃圾分類的相關工作情況。
  • 垃圾圍城怎麼辦?垃圾產業鏈不賺錢是難題
    目前,世界範圍內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填埋、焚燒、堆肥。填埋是應用最早、最為廣泛的一種方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提出「衛生填埋法」,處理量大,投資和運行費用較低。填埋是中國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垃圾填埋處理量大約佔垃圾總量的 60%。隨著人口數量的迅速增長,垃圾清運量快速增加,垃圾處理壓力越來越大,垃圾「圍城」的現象普遍發生。
  • 智能技術加持,廣州垃圾分類來得更輕鬆更高效
    垃圾箱人臉識別監控、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垃圾焚燒發電效用大......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不僅市民參與率高、垃圾分類氛圍好,而且通過智能科技加持,提高了分類效果,探索出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新路子。9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深入走訪各社區和垃圾處理站,對廣州市民身邊的垃圾分類「硬實力」進行了一番了解。
  • 垃圾圍城這一現狀如何根本解決?
    中國廢舊物資網資訊平臺:一個人平均一天要產生一公斤生活垃圾,「垃圾圍城」正在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普遍難題!垃圾填埋所消耗的土地資源,已成為城市發展中不能承受之重。1.7日,武漢兩會代表委員共同呼籲,從源頭上破解垃圾圍城!武漢市曾在1996年、2008年兩次推行垃圾分類,均因「水土不服」,無疾而終。居民生活習慣難以改變,後期分類收運、處理體系跟不上,是試點失敗的兩大原因。
  • 明年起,廣東扔垃圾不分類,個人最高罰500元
    此外,條例還提高了對單位和個人未按分類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罰款額度,對單位最高處罰50萬元,對個人最高罰款500元。增設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機制規定源頭減量的具體措施垃圾處理,源頭減量是關鍵。此次,條例明確垃圾源頭減量總體要求,新增「源頭減量」專章,明確規定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家庭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投放義務,承擔生活垃圾產生者責任,按照規定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
  • 垃圾圍城怎麼破?為解決難題 這個活動啟動了
    2018-03-02 20:0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方臻子「垃圾圍城」,一直是讓城市尷尬又苦惱的現實問題。怎麼破解,是每個市民都不可迴避的時代之責。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思想統領,浙江穩紮穩打,全面破解生態與發展的命題,一場如火如荼的生活垃圾分類綠色革命,成為提升城市氣質和居民生活品質的關鍵落子。3月2日下午,省建設廳、省文明辦、團省委、杭州市政府聯合主辦的「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齊參與」浙江省暨杭州市垃圾分類志願服務活動啟動儀式在杭州市市民中心舉行,約500名志願者參加了啟動儀式。
  • 看紹興如何破解「垃圾圍城」之困
    連日來,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大塢岙垃圾填埋生態修復工程現場,工人們勘查地質,為後續修復項目做好準備。這裡原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點,通過該修復項目,填埋場庫區生態景觀復綠面積將達到12萬平方米,能有效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大塢岙垃圾填埋場的新生,是紹興市創建「無廢城市」的一個片段。
  • 「零廢棄」:破解垃圾圍城的現實路徑—新聞—科學網
    公元2700年,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卻因汙染和生活垃圾大量增加使得地球不再適於人類居住。
  • 中國多舉措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中國多舉措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在垃圾處理場裡插入管道  上述例子是中國各地尋求破解「垃圾圍城」困局的嘗試之一,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如何處理日益增多的城市垃圾已經成為中國各地普遍面臨的難題。  此前出版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介紹,「垃圾圍城」將使京津冀地區深陷窘境。以北京為例,2009年全市生活垃圾產生量669萬噸,日產生量1.83萬噸,但全市垃圾日處理能力卻只有1.27萬噸。
  • 連城縣實驗小學開展「學好垃圾分類 逃離垃圾圍城」主題活動
    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既是寶藏,那麼只要放對地方,就能充分挖掘和發揮垃圾最大的價值。為了增強學生們的環保意識,知道資源的可重複利用性,從而培養孩子們綠色、環保、低碳、文明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11月27日,連城縣實驗小學四年段特邀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志願者,開展了一次豐富多彩、意義非凡的垃圾分類主題活動。活動伊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志願者們結合PPT和小視頻,讓孩子們對地球目前形勢嚴峻的環境現狀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 【綠水青山新湖南】益陽:「垃圾圍城」紓解有道
    益陽市謝林港鎮青山村,城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圖。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記者 彭雅惠 人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產生垃圾。當前,我省城鎮生活垃圾產生量以5%至8%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垃圾圍城」危機日益緊迫。
  • 民生智庫 | 智能技術加持,讓垃圾分類更輕鬆更高效
    垃圾箱人臉識別監控、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垃圾焚燒發電效用大......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不僅市民參與率高、垃圾分類氛圍好,而且通過智能科技加持,提高了分類效果,探索出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新路子。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