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在芝加哥文化中心(Chicago Cultural Center)舉辦了在她去世後的首個展覽,她的黑白中畫幅正方形照片備受世人喜愛,但直到現在,她的彩色照片仍然是個謎。
薇薇安·邁爾的攝影作品展也成為了芝加哥文化中心開展以來參觀人次最多的一個展覽。人們大多都知道,薇薇安的作品是由前房地產開發商約翰·馬盧夫(John Maloof)發現的——馬盧夫在四年前的一次拍賣會上僅花了380美元就買下了她的一整套底片。實際上,他當時並沒有想到過,他即將發掘出一個完全沒被發掘的天賦凜然的攝影藝術家。處於對薇薇安的背景與生活狀態的好奇,馬盧夫隨後又積累了更多的關於薇薇安的資料,衝洗了大量封存的未衝洗的黑白膠片。
Vivian Maier, Chicago, 1962
Vivian Maier, unknown location and date
芝加哥的那次展覽,迅速將薇薇安的作品滲透到藝術界和主流文化的意識中,甚至包括2014年奧斯卡提名的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Finding Vivian Maier)。馬洛夫點燃了邁爾的名聲,並擁有了她的大部分資料。但是他還沒有衝洗過她的彩色膠捲,其中有700卷未衝洗的膠捲和40000張Ektachrome反轉片,大部分都是在她生命的最後30年裡拍攝的,通常被認為是她最神秘的時期。
Vivian Maier, Chicagoland, 1975
未能第一時間著手處理彩色膠片,主要是由於一些關於版權的法律糾紛,直到2016年才得以調解。這些膠片將出現在她的首個彩色攝影畫冊:《薇薇安·邁爾:色彩作品》(Vivian Maier: The Color Work,2018)中。看著這些照片,我們得以縱觀她工作和生活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包括,她的作品受到了誰的影響,有哪些原因使得她改變了攝影風格,她是如何選擇拍攝對象的,以及她個人生活是否影響了她的創作等等。
Vivian Maier, unknown location and date
Vivian Maier, unknown location, May 1958
圖書的策劃人科林·韋斯特貝克(Colin Westerbeck)在《彩色作品》的前言中斷言,薇薇安不是「原創者」——也就是說,雖然她有天賦,但她的作品並不是在與主流攝影隔絕的「真空」中進行創作的。因為根據目前收集到的資料,邁爾保存了很多自己的物品,根據一些票根顯示,當她住在紐約時,她曾參觀了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兩個重要攝影展覽:1952年的「五位法國攝影師」展覽,展出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布拉薩、羅伯特·多尼奧、威利·羅尼斯和伊茲(Henri Cartier-Bresson,Brassaï,Robert Doisneau,Willy Ronis,Izis)的作品;還包括1955年的轟動一時的《人類一家》(The Family of Men,她看了兩遍)展覽。在那裡,她或許可以看到像羅伯特·弗蘭克和海倫·萊維特(Robert Frank,Helen Levitt)這樣的攝影師的作品。
Vivian Maier, Chicagoland, 1972
她也可能參觀過另一場具有代表性的MoMA攝影展——1972年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在世界範圍內轟動一時的回顧展。韋斯特貝克在《彩色作品》中寫道,能夠明顯看到她的作品深受黛安·阿勃絲的啟發。
在《色彩作品》一書中,我們也能看到薇薇安從祿來中畫幅雙反相機過渡到35毫米相機的過程。目前還不清楚何以令她改變了拍攝方式,但這一改變確實改變了她的街頭攝影風格。由於祿來雙反相機採用腰平取景,而35mm相機當然是要放在臉的前面取景,因而在畫面中加入了更多相機的存在感。雖然我們能感受的到,薇薇安喜歡儘可能地隱形,所以轉變為35mm相機成為了不尋常的選擇,儘管我們可以在她的自拍中看到相機的身影。
Vivian Maier, Self-portrait, 1975
很顯然,在當時,薇薇安更喜歡黑白膠捲,因為相比之下,同時期她拍攝的彩色膠捲數量相對較少,而且早期柯達膠捲感光度很低,使用起來更有難度。考慮到這一點,很奇怪她為何仍然拍攝了這麼多照片。看著這些照片,她似乎在嘗試著理解35毫米的風格:在她的彩色作品中出現了此前沒有的模糊和抖動,雖然她的目的可能是純粹的好奇心。但是無論她正在拍什麼,她都能看到她身上招牌的「黑暗」,無論是夏令營裡男孩子們冷酷的目光,還是在粉紅色的垃圾桶裡挖掘的婦女,或是在綠色的垃圾桶裡一隻孤獨的手套。
Vivian Maier, Self-portrait, Chicagoland, October 1975
Vivian Maier, Self-portrait, Chicago, February 1976
雖然疑惑重重,但並不代表薇薇安未曾相信自己是個好攝影師。有消息曾透露,她曾聯繫過法國一家照片印刷公司,製作過她的一些照片,並且當時她很可能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作品集。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她20歲的時候,那是她已經在紐約生活了。但或許,資金問題甚至是健康問題使得她望而卻步。正如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中所推測的,在她30年的創作時間裡,至少有一段時間,薇薇安曾經一度失業並無家可歸,並且正在與心理健康問題作鬥爭,她可能沒有錢或空間用於衝洗和放大照片,甚至沒有錢繼續拍攝下去,直到馬盧夫發現了她的作品。
Vivian Maier, New York city, 1959
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導致薇薇安的作品都沉浸在悲傷中。邁爾確實經歷過流離失所:小時候,她和母親從紐約搬回法國的一個小村莊,同時她的父親拋棄了他們的家庭;在她20多歲的時候,她又回到了紐約。而在她晚年時,她可能與上文提到的精神疾病鬥爭。這一切都在包括那些彩色作品在內的畫面意像中得以表達,包括她晚年作品中明顯的憂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