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途中娶婚
婚期到了,李家的迎親花轎來了,依娘悵然若失,但又不敢違抗父母之命,只得換上豔麗的新嫁女裙,坐上花轎。
一路上,迎新的隊伍敲鑼打鼓,吹著鎖吶,燃響喜炮,好不熱鬧。不料到了鳳山寺附近,忽然颳起了一陣大風,吹得人眼睛睜不開。只覺得花轎輕了三下,又重了三下。轎夫心裡都一陣驚異,卻不曾想到發生什麼意外。到了李家後,鄰裡親友都爭相來到轎前,等待觀看新娘,誰知轎一掀,那裡有新娘的影子呀?只見轎中不過入著三塊長方形的土壞。這一來,李家的人不由大驚失色,在場的親友也議論紛紛。有的說,敢情是黃法師為騙取聘禮,故意賴婚吧?有的說,難道嬌夫在路上出了差錯。事情鬧到黃法師那裡,黃法師叫苦不迭。他想:也許又是鳳山寺的木偶神作怪!他匆忙趕到鳳山寺查看,果然看到女兒依娘早已化身為神,和郭聖王並肩坐在殿上。
黃法師氣得臉變黑了,他指著郭聖王大罵:「郭忠福,我跟你沒完!」
說罷,氣衝衝地走出寺門。
(十二)翁婿鬥法
黃法師是一個有名的道人,他法術高明,能呼風喚雨,驅邪避難,他見自己的女兒被郭聖王搶去,恨不得把郭聖王立時吞下肚子裡,以洩心頭之恨。一進家門,他立即吩咐老婆娶出一架紡車,一個鐵鍋,一些油麻,要她將油麻放在鍋裡煎好,用紡車急轉之後,他自己帶了一支「哨角」,獨自跑到鳳山寺,大喊:「郭忠福,還我女兒來!」郭聖王抬頭一看,見是嶽父大人駕到,正要還禮,只見黃法師又逼上一步,一連迭聲地罵道:「你這個有傷風化的木頭神,拐我的女兒,今日要你看看我的厲害。」說罷用力吹起哨角來。
只聽得「嘟嘟」的「哨角」聲一吹,鳳山寺的四周立時洪水滔滔,洶湧而來,不一會兒,幾乎把寺的周圍牆壁全部淹沒了。事有湊巧,寺裡剛好有個賣瓷的德化人,正在裡面休息,此人也很有法力,又愛好抱不平。聽說黃小姐乃是自己收受郭聖王的聘禮與他相好,做父親的怎可錯怪他人。於是便隨手從碗籃裡拿起一大疊碗來,口中念念有詞把碗擲入水中,說也奇怪,他擲一塊碗,水便退三尺,又擲一塊,又退三尺。可是黃法師的哨角又一吹,水便又漲三尺。賣碗的把碗直擲,黃法師也把哨角直吹。賣碗的把碗擲盡了。黃法師的哨角還在吹。郭聖王一見急了。他連忙化做一個老人跑到黃法師家裡,哄騙黃法師的老婆道:「水已淹沒鳳山寺了,你丈夫叫你把紡車倒轉,讓他回去。」黃法師的老婆不知是計,信以為真,遂把紡車倒轉,不一會兒水盡退了。這時任黃法師哨角吹得嘴角邊出血,也無法把水吹上來。
(十三)變牛身死
黃法師吹不起水來,知道他的法術被破了,馬上改變方法,變成一條水牛。要惡狠狠地向大殿奔去,他要用兩個牛角,把郭聖王抵倒。
郭聖王見來者不善,猜出他的用意,立即化作一個屠夫,操起一把明晃晃的屠刀,猛力向水牛的心窩刺去,那水牛終於被殺掉。
黃法師的老婆得知丈夫化牛被刺死,忍不住悲從心來,放聲大哭。黃法師自知命該如此,反而安慰老婆道:「我死之後,你在我的棺材四角放上四塊燒紅的木炭,我便心足了!切記!切記!」
他要用這法子把鳳山圭燒光,報此一仇之恨。說罷,便兩腳一伸死了。
黃法師出殯時,他的老婆果然依計而行,燒紅的四塊木炭準備放置在丈夫的棺材裡。那知此事早被郭聖王知道了。就化了許多人前來送殯。當他們看到黃法師的老婆要把四塊燒紅的木炭放進棺材,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這不是要把棺材都燒掉嗎?就是要作法,放一塊也夠了。」
黃法師的老婆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只在棺材的左角放上一塊火炭,其餘的三塊就都丟掉了。
黃法師安葬不久,鳳山寺的左邊後房,忽然被火燒掉一角。傳說這就是黃法師的棺材裡放了一塊木炭的緣故。
然而,不管黃法師與郭聖王怎樣過不去,黃依娘小姐成為聖母,和郭聖王形影不離,並肩坐在鳳山寺大殿上。
(十四)太子金身
傳說黃依娘成為聖母號懿德,敕封「妙應仙妃」,與郭聖王並肩坐在鳳山寺大殿上,成為人們供奉崇拜的聖王聖母后,既然成為夫妻,必有孩子。據傳鳳山寺中主持和多位和尚,連續幾夜聽到從聖母房中傳來嬰兒的哭聲,大家不約而同地前往聖母房中看究竟,卻不見嬰兒的影子。
當天夜裡,聖母託夢給寺中主持:「嬰兒哭聲,是我的孩子出世,你可取龍床下凸起的紅土塑金身像為太子。」
主持銘記在心,以後每逢聽到聖母房中嬰兒的哭聲,便從龍床下取凸起的紅土塑金身為太子,前後計有十三位。後來,十三太子都安排了各自的管轄範圍,大太子在詩山公園內龍山宮,二太子在安溪金谷河內鄉威鎮廟,三太子在南安詩山舊門鄉鰲峰宮,四太子在溪頭,五太子在殿坂,六太子在大庭,七太子在宮下,八太子在溪東,九太子在山兜,十太子在坑柄,十一太子在羅埔,十二太子在古宅,十三太子在仙境。
民間中流傳這麼一句話:「大子顧祖,二子顧墓,三個顧半路,」來歷是這樣的。
(十五)皇宮滅火
宋朝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南安人吳德到京城辦事,隨時帶著郭聖王的香火同住。
一日下午,忽然皇宮那邊濃煙滾起,火光沖天。嬪妃、宮娥、太監皆大呼起來:「皇宮失火了!」
忽然,一個身穿白甲,跨著白馬的將軍,揮動白旗,衝入火海。霎時間,天上一片濃雲,一聲霹靂,大雨傾盆而下,頓時大火被雨淋熄了。
高宗皇帝正下旨滅火,看到此情此景,高興地問道:「為何剛才睛天無雲,火勢正旺,突然開昏地暗,暴雨傾盆,俄頃火滅,這是什麼緣故呢!」
在場的大臣和太監稟道:「皇上,微臣剛才都看到有個白甲將軍手揮令旗,跨著白馬衝進火海,大雨便下了。」高宗皇帝道:「如此說來,白甲將軍滅火有功,請接受聯的封賞。」可是,無人知道白甲將軍的姓名。
大臣吳德忙稟道:「微臣從福建老家省親歸來,隨帶郭聖王香火入京。騎白馬,穿白甲的將軍正是郭聖王顯靈。」
宋高宗皇帝聽罷,便說:「郭聖王有功社稷,朕敕封為』威鎮廣澤候』,賜建』威鎮廟』。」
當然,鳳山寺掛匾「威鎮廟」,廟宇修得金碧輝煌,更加聲振四方。
(十六)抗倭保民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倭寇騷擾福建東南沿海一帶,到處掠奪民財,姦淫燒殺,無惡不作,人們怨聲載道,又逼於無奈。當倭寇迫切南安時,鄉親們準備逃離家鄉,臨走時,上廟求卜,得到的是陰杯、笑懷、郭聖王不準鄉親們離家。大家憂心仲仲,擔心倭寇到來。
第二天,忽然一陣暴雨,溪水猛漲。雨漸漸停了,倭寇大隊走到溪邊,正為過不了溪焦急,只見一個穿著白衣騎著白馬的大漢走過來,自告奮勇地說:「我家住在溪邊,我知道溪流深淺,願為你們帶路過溪。」倭寇大喜,說:「帶過溪去,必有重賞。」
白衣大漢領著倭寇朝溪流走去,果然水勢不大,領隊的倭寇頭目覺得這大漢老實。又拍著他的肩膀說:「到了措,臉色徒變,白衣大漢把手一揮,只見上遊潮水蜂湧而下,嚇得倭寇大驚失聲,嗷嗷亂叫……頓時間,有的下沉了,有的被水衝走了,全部葬身洶湧的浪潮之中。
鄉親們都說:「郭聖王顯靈,誘敵下水,殲滅在水中,保護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
地方官員上報郭聖王顯靈抗倭有功,高宗皇帝加封「威鎮忠應孚惠廣澤候,」又晉封「提伯王」。
據說到了明代嘉靖末年,倭寇又來侵襲詩山,村民在威鎮廟北面築城保,躲進堡中,倭寇圍攻不下,認為是郭聖王保護,於是便放水,企圖燒毀廟宇。
晴朗的藍天一聲霹靂,頓時烏雲密布,大雨傾盆而下,頃刻間大火淋熄了,並把倭寇攻堡的火藥衝散,倭寇沒有辦法,只好垂頭喪氣地撤走。
村民都說:「只有郭聖王的神力,才能使賊寇撤走。」
郭聖王愛鄉保民,殺敵驅邪,成為鄉人的擋境佛。
十七)治病救世
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皇太后突然病重,臥病不起,眼看生命岌岌可危,而朝中太醫束手無策,理宗皇帝只好出榜告示開下,廣徵良醫,治癒者,賜官重賞。許多名醫應詔入宮,均告無效,理宗皇帝憂心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一日,有個穿白袍的醫生,揭了皇榜,入朝拜見皇帝。皇上見他相貌堂堂,目光炯炯,談吐不凡,一看就知道不是個等閒之輩。當下他號了脈,開了藥方,讓太后服下靈丹妙藥。不一會兒,太后大汗淋漓,感到舒服了許多。服藥三日,病情日見好轉;服藥五日,能起床走動;服藥七日,竟安然痊癒。
理宗皇帝龍顏大悅,詢問道:「神醫尊姓大名,家居何地?」白袍醫生道:「福建南安郭山人也!」說罷,不領賞銀,不道姓名,告辭而去。
後來,理宗皇帝多方探查,才知道福建南安鳳山寺又稱郭山廟,郭聖王是郭山人,常乘白馬,身穿白衣袍做好事,自然是郭聖王前來皇宮治病無疑了。於是,便加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
(十八)海外顯靈
在東馬來西的砂勞越省古晉,有一座古晉保安宮,早有清朝時候,便供奉著廣澤尊王。這裡的海外華僑,流傳著一個郭聖王海上顯靈的故事。
古晉有個華僑漁民,祖籍建興化人,這漁民有個怪癖,他每天劃著漁船,撒了十八網,能捕撈不少海魚,因此便不再捕撈了,趕緊划船返回,趕到街上魚市場趁早賣個好價錢。
這一天,他撒了十五網,捕到不少白魚,往日有時撒十八網,還沒有這麼多,但是,他還是照例撒到十八網,最後一網好沉呀。他收起網,不知何處漂來一尊神像,被他撈上來了,神像的衣衫和臉部都脫落了,一時難以辨是何方神明。可是有一點能夠看出,從雕刻的風格得知來唐山老家,是中國的神像。他用清水洗乾淨,恭恭敬敬地供奉在桌案上。
這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只見一個身穿龍袍,童顏紅臉的少年走上前對他說:「感謝大叔從大海中撈回我的神像,我乃廣澤尊王是也,至此庇護海外僑民。」
漁民一聽驚醒過來,心裡十分歡喜,第二天便請來華人長輩,許多華人兄弟和地方人士都到他家細察,有個泉州來的華僑說:「廣澤尊王是福建南安鳳山寺的郭聖王,是唐山老家的神明呀 !」
於是,華僑兄弟份份集資,給神像重新描漆上金,興建一座保安宮,供奉廣澤尊王。華僑下海捕魚,上山採果,到街上做生意,都到保安宮行香;患病逢災,也到保安宮乞求保佑,香火十分旺盛。
卻說砂勞越的地方長宮叫拉耶查理士布洛克,為官清正,愛護百姓。每日除處理政務之處,在清早之時,總喜歡騎馬到郊外運動,鍛鍊身體。有一天清早,他途經保安宮時,忽然馬的前蹄高舉,狀似朝拜,一連向前方叩首。拉耶覺得奇怪,透過薄薄的晨霧,他看到一個活潑可愛的兒童,倚立於馬前,他身上著一個紅肚兜,上身赤膊,漫步走進宮內。
「這是哪裡來的兒童」拉耶覺得奇怪,便跳下馬下宮尋找兒童,而宮裡沒有邊門後門,不見兒童的蹤影,不由得聲聲稱奇,他隨後詢問鄰近的街民。有個華僑對他說:「這裡祀奉廣澤尊王,一定是神明顯靈啊!」拉耶聽了也深信不疑。
「番仔長官的馬見了郭聖王,也要朝拜三叩首!」這個新聞在古晉傳開了,到古晉保安宮的善男信女更多了,連馬來亞人也來行香了。
(十九)萬代封侯
郭忠福十六歲坐化成神,威鎮鳳山之後,屢次顯靈,從皇宮滅火到護國抗倭,從愛民濟世到治病救災,郭聖王受到歷代皇帝的封爵。宋高宗紹興年間敕封為「威鎮廣澤候」,敕建「威鎮廟」;宋寧宗慶元年間敕封「威鎮忠應孚惠廣澤候」,晉封「提伯王」;宋理宗開慶元年敕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郭聖王簡稱:「廣澤尊王」,他的神名傳遍海外。
歷代名士遊覽鳳山寺,書碑、題匾、賦詩、作聯、表達對廣澤尊王崇敬的心情。宋代狀元曾從龍親筆手書碑文,明代通判顏廷渠題匾「鳳山勝覽」,明代翰林檢討張潛夫題篇「英異靈光」。清左庶子陳遷鶴題聯:「遙看一鳳翔丹穴,不見全牛化道身。」清泉州名士蔣玉蟾詩云:「閩南多奉佛山靈,平昔傳聞耳慣聽,記的英名推最盛,歷年香火鳳山青。」……真是不計其數。《閩書》、《泉州府志》、《南安縣誌》對廣澤尊王郭忠福都有列傳記載。
在閩南及臺灣一帶,都有「做十六歲」的習俗。男孩子見識少,力氣小,幹活算童工,在碼頭在店鋪做工都只能拿少量的工資貼補家用,到了十六歲,他會高興地說:「郭聖王十六歲成神,我十六歲長大成人了!」農村的男孩子會說:「我十六歲能挑『畚桶尿』了!」城裡的童工會說:「我十六歲能領:「大人錢」了!」父母也把兒子十六歲當作小孩與大人的分界線,備辦三牲豬頭,備辦生羊鮮果,到鳳山寺祀敬郭聖王,燃香叩拜,念念有詞,祝願自己怕兒子十六歲後象郭聖王那樣大有作為,之後宴請親朋。「做十六歲」的習俗,實際上也是在紀念郭聖王呢!
華僑出洋到東南亞、歐非拉去,臨走前也不忘到鳳山寺去。請一尊「郭聖王」木雕神像,帶一面「鳳山寺」領旗,取一包香灰裝在香火裝裡,帶在身邊。清朝道光年間,南安華美十幾人搭剩大帆船到南洋去,在伶仃洋遇到了大風暴,由於這十幾人隨身分別帶有郭聖王的神像、令旗、香火袋,船隻竟然平穩地停泊在鄰近一個孤島邊,直到風暴過後啟航,順利到達目的地。大家無不由衷地說:「是郭聖王庇護,讓我們順利到達番平啊!」
郭聖王是「白目佛益外境」,「越遠求越顯靈」,因此,深受華僑的崇拜。華僑把神像、令旗、香火袋供奉在異域他鄉的寓所裡,郭聖王會保佑海外遊子身體健康、生意興旺。郭聖王祖廟在鳳山寺,在國內已經分爐到臺灣、港澳、江浙、兩廣等地。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的華僑聚居地,許多華僑賺了大錢發了財,集資在僑居地建起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鳳山寺」、「威鎮壇」、「保安宮」、「廣澤尊王廟」,祀奉廣澤尊王郭忠福。
郭聖王在未成神之前曾說:「我不做一朝天子,我要萬代封候。」寺鎮鳳山香火紅,萬代封候郭聖王。要問海內外有多少廣澤尊王廟?說也說不清,廣澤尊王郭忠福的故事,世世代代在民間永遠流傳。
附記:
廣澤尊王郭聖王的故事,在海內海外流傳多而廣,這裡搜集的只有其中一部分。有關郭聖王婚姻的傳說,一說聖母姓黃,尤溪人,父為法師,筆者據此整理。二說聖母姓陳,也尤溪人,其父也為法師;三說聖母姓楊,詩山社壇附近鳳翔院楊道士之女,溪邊浣衣,漂來描金漆盤,盛放金手鐲,楊女戴在手腕上,居然脫不下來,此為郭聖王行聘之物也。基它細節大同小異,特此說明。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鳳山詩廣澤尊王傳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