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的鬥士:陳明忠先生追思會」28日在臺北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我再講兩點。第一,我生錯了時代,但沒有做錯事,就這一點來講,我沒有遺憾。第二,我大概在有生之年還看不到兩岸統一,這是小小的遺憾。不過,沒有關係,大趨勢是擋不住的,我已經知道,統一不成問題。」陳明忠先生在回憶錄中的這句話,在今天的追思會上被反覆的提起,「無悔的鬥士」,是今天追思會上的主題,也是對其一生的定評。
陳明忠先生生前是臺灣島內愛國統一陣營的傑出領袖,也是臺灣最早一批追求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驅。他因病於2019年11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2月28日是陳明忠先生逝世百日,追思會適逢「二·二八事件」紀念日。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知名導演侯孝賢,以及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張安樂等多位島內統派人士均到場悼念。
青年時期意識覺醒 我的祖國在大陸
1929年1月,陳明忠出生於臺灣高雄,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度過的。受當時「皇民化」教育的他,一度誤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但在學生時代,陳明忠飽受日籍師生的歧視與欺凌,這讓他的中國意識逐漸覺醒。在陳老先生的回憶紀錄片中,他曾提到,「有一次我同一個日本人打架打贏了,結果下課後十幾個人圍毆我一個。我問他們,為什麼要打我?同學說,因為臺灣人不可以打贏日本人。」正是在那一天起,陳明忠意識到,自己並不是所謂的「受天皇疼愛的子民」,他的祖國在對岸。
1945年臺灣脫離日本殖民之後,對當時國民黨腐敗統治大失所望的陳明忠,開始積極地參與島內的學生運動。1947年,臺灣爆發「二二八」起義,他參加臺灣共產黨人所領導的民主聯軍「二七部隊」在埔裡與國民黨軍隊作戰,並戰至最後一刻才離開戰場。
在生前接受採訪時,曾有記者問他,是不是因為「228事件」而改變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他卻回答道,在殖民時代,自己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對日本人低聲下氣的「三腳仔」(指日據時期為日軍效力的臺灣人)。然而,當他看到自家的佃農對自己也是一樣點頭哈腰時,他突然意識到,日本人對自己的霸凌,似乎也是同樣出現在自家的佃農身上。從那時他就明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平等社會,只能靠社會主義。
追求理想放下仇恨 力促連戰破冰之旅
「228事件」後,臺灣島內開始了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陳明忠曾兩次被捕入獄,受盡嚴刑拷打,前後服刑長達21年,甚至曾瀕臨死刑的危機。1987年,在時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等人的幫助下,陳明忠才獲準「保外就醫」成功出獄。出獄後,雖然身體情況不佳,但他依然沒有忘記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理想。2005年2月,在馬英九等人的邀請下,陳明忠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發表演講。演講結束後,陳明忠將一把象徵兩岸和解的「和解之鑰」交給連戰,期許他能擔起結束國共內戰的責任。2個月後,連戰首次訪問大陸,成就了永遠銘記史冊的「破冰之旅」。
馬英九在追思會上回憶道,「當時陳明忠先生在會上強調,『228事件』不是『臺獨』運動,而是當年國共內戰所遺留下的時代悲劇。他主張兩岸必須和平和解,這樣的悲劇才不會再次重演。他的演講深受國民黨內高層的認同,於是才有了兩個月後連戰主席的登陸之旅,也為後來的兩岸關係破冰,以及和解和平合作奠定了基礎。」
張安樂在追思會上表示,陳明忠先生一生最讓人欽佩的,除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外,更重要是他能放下仇恨的精神。「明忠先生一生飽受的苦難,有大部分是深受國民黨所害。可是為了國家民族的統一,他能毅然決然的放下仇恨,選擇在2005年到國民黨的中央黨部拜訪連戰,這點讓我很欽佩。」
晚年不忘初衷 著書立傳盼統一
晚年,陳明忠先生仍不忘自己青少年時期追求階級解放的樸素願望,撰寫和口述《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無悔》等著作。他在繼承臺灣人民反帝愛國主義傳統的基礎上,批判「臺獨」,開島內思想風氣之先,豐富發展了臺灣對祖國統一的理論和社會進步的主張。他的這些思想觀點,啟迪並鼓舞著大批臺灣有識之士,走上了追求統一與進步的道路。2019年11月21日,陳明忠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當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原顧問、夏潮聯合會原會長陳明忠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1月21日在上海逝世,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謹致沉痛的悼念。她說,陳明忠先生是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是臺灣人民反殖民、反壓迫的光輝典範,臺灣愛國統一陣營的傑出代表。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事業。他的愛國情懷值得兩岸同胞永遠銘記。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洪偉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