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陳明忠:我不是藍不是綠,是紅的

2021-01-12 澎湃新聞
「大陸對臺灣內部情勢了解的不多。一般人只知道臺灣有藍綠。有個大陸人來問我,是藍還是綠,我說,我不是藍不是綠,是紅的。他嚇一跳。」

4月16日,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牡丹花開得正旺,往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的山路上滿是踏青的人,可以聞到牡丹花香。87歲的陳明忠坐在輪椅上,把手中的資料包往緊摟了摟,沒說一句話。當天一大早,澎湃新聞記者陪同這位從臺灣來的老人來祭拜他的戰友們。

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是為紀念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國家統一事業犧牲於臺灣的大批隱蔽戰線無名英雄而建立的。廣場上立著吳石、朱楓等人的雕塑,兩邊的花崗巖牆壁上刻著到目前為止、經各方查找發現的846個當年犧牲於臺灣的烈士名字。

安息吧!死難的同志,別再為祖國擔憂。你流的血照亮著路,指引我們向前走。你是民族的光榮,你為愛國而犧牲。冬天有悽涼的風,卻是春天的搖籃。安息吧!死難的同志,別再為祖國擔憂。你流的血照亮著路,我們繼續向前走。

一曲唱畢,眾人散開,這位因坐「老虎凳」刑而腿部受傷的老人坐在輪椅上,面對著一牆已故戰友們的名字,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4月16日,北京,陳明忠先生坐著輪椅在西山附近的無名烈士紀念廣場前緬懷逝去的故人。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誰是陳明忠?

1929年出生於高雄岡山的陳明忠是臺灣著名社會運動家、「統左」組織的代表性人物、「二二八」事件的親歷者、前後兩次入獄共二十一年、臺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

年過八旬,回顧一生,他說:「亂世的人本來就不如太平時代的狗,我不過生錯了時代,並沒有走錯路。」《無悔》正是他口述回憶錄的名字。

回憶錄工作由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呂正惠發起並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娜承擔採訪、錄音的工作。

2011年6月到9月間,李娜有時和呂正惠,有時和陳福裕或藍博洲先後對陳先生和夫人馮守娥女士進行了19次訪談,隨後整理、編輯出文字稿,交陳先生往復修訂,又經呂先生的進一步編排校訂和陳福裕等人的增補,由臺灣人間出版社出版繁體字版。該書的簡體字版由三聯書店刊行。

這本回憶錄封面上寫到:「一個日據時期的「臺灣日本人」如何明白自己是中國人?一個大地主的兒子如何成為社會主義者? 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為何是堅定的兩岸統一派 ?請讀難得的精神履歷:暗夜行路,矢志不渝。」

陳明忠

「和日本人打架,被打成了中國人」

陳明忠1929年生於高雄,家境殷實。小學時帶便當上學,用白米飯換同學的番薯籤,覺得很美味,暗中認為同學是傻瓜。在「皇民化」的教育下,他以為自己是臺灣人,自然也就是日本人。

不料上中學時被日本同學稱為「清國奴」。彼時,陳明忠和一個日本學生打架。「我們在休息時打,我打贏了。結果第三節下課後,老師一離開,教室門被關起來,十幾個日本學生打我一個,打得我哦眼睛都張不開。打完了,一個日本學生對他說『你可以打架,但不可以打贏。』」從此,陳明忠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少年陳明忠看不起「皇民化」的臺灣人,覺得他們沒骨氣,像奴才一樣。可是,自己家的成人佃農用巴結的口氣對他這個孩子說話時,和「皇民化」的臺灣人對日本人恭順的態度沒什麼不同。換個立場看,在佃農眼裡,自己就等同於日本人。他突然覺悟到,雖然自己憎恨壓迫和歧視,卻從小就扮演了壓迫者和歧視者的角色。

他說:「在學校,我受日本人欺侮,當一個臺灣人,一點尊嚴都沒有,動不動被打,政治上給人欺負,這是民族壓迫;但作為一個地主的兒子,經濟上我欺負別人,這是階級壓迫。我知道被欺負的痛苦,討厭給人欺負,所以開始覺悟到自己也不應該欺負人,甚至,世界上根本不應該有壓迫存在。我的社會主義意識,就這樣很樸素地產生了。」

陳明忠從「中國人」和「社會主義」這兩個基本立場出發,貪婪地從理論書籍和社會實踐中學習、思考,從獄友中的共產黨人和來自大陸的普通戰俘的言行中獲取切身感受,逐漸形成了自己堅定的信念。為明其志,他和同樣是政治犯的妻子,為兩個女兒取名「志民」和「志平」,即「志在為人民,志在為民主;志在為和平,志在為平等」。

為戰友送行的《安息歌》。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二二八』事件後,我加入了共產黨」

「『二二八』讓臺灣年輕人很苦惱,也開始想出路在哪裡?」陳明忠介紹,「當時我們讀了很多大陸過來的雜誌,有民主黨派的《觀察》和共產黨的《展望》 ,慢慢大家了解,原來祖國有兩個,一個是現在欺負我們的、以國民黨政權為代表的白色祖國,一個是要打倒國民黨政權的、以共產黨為代表的紅色祖國。」

「很多臺灣青年都是在『二二八』後,從白色祖國轉向紅色祖國,開始左傾的。臺灣的共產黨地下組織,『二二八』擴大了,從七十多個成員到1948年就有了四百多人。」陳明忠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入黨的時間是1948年3月2日。入黨的地點是在臺中陳福添的家裡。牆上貼一塊紅布,李舜雨帶著我們三個宣誓。李舜雨(後改名李紹東,2011年九十二歲逝於上海)是職業革命家。」

1950年,在白色恐怖中,臺共黨人陳明忠被捕,表面的罪名是參加「二二八」,暗地裡被懷疑是共產黨員。

在憲兵隊,陳明忠「被刑求(刑訊逼供),先灌水、夾手指,然後老虎凳,老虎凳的磚頭一塊一塊往上加」,刑求人員警告他,「再加一塊,你腿骨會斷,人可就終身殘廢了」,他依然不承認——承認了自己是共產黨人,一定會被槍斃。

這本書收錄的老照片中,有一張是陳明忠坐在臺北馬場町槍決紀念丘前拍攝的。在臺灣五十年代持續多年的白色恐怖中,日據時代臺北的跑馬場——馬場町,是槍決共產黨人等政治犯的刑場。殺一個人,就撒一層土掩蓋血跡,殺的人多,慢慢就形成了一人多高的小丘。可見當時恐怖之甚。

逃過一死的陳明忠,關在獄中十年,目睹了很多人赴死,其中多有堅定的共產黨人,也不乏受屈的冤魂。

「有一個叫馮錦輝的被叫出去槍決了。他和同牢房的每個人握手,帶著微笑走出去。和我握手時,他的手是溫熱的,我非常佩服。我在臺南憲兵隊誤以為要被槍斃時,因為有點緊張而感覺到自己腦袋頂部突突地跳,他居然這麼鎮靜。我們唱著安息歌送他走。」「很久以後,我終於知道,馮錦輝是宜蘭地區(臺共)的負責人……他早知道自己一定會死,所以視死如歸。」出獄以後,陳明忠和馮錦輝的妹妹馮守娥女士結了婚,了解到:「馮錦輝是我嶽丈最喜歡的兒子。」

「過了幾天,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也被叫出去了。本來基隆中學案,凡是外省地下黨員一律判死刑,本省人一律判感訓。鍾浩東(本省人)堅決不接受感訓。」「按照慣例,我們唱安息歌送他,他要求我們加唱《幌馬車之歌》。他說,他太太跟著他到大陸參加抗戰,他太太很喜歡這首歌。」

「張伯哲在大陸時是東江縱隊團級政委,來臺後是臺中市、臺中縣地區的地委委員,他當然一定死。我看他很平靜,好像等待的不是死亡。我問他:『你不怕死嗎?』他說:『孔子不是說過嗎,朝聞道夕死可矣。』對他來說,『道』就是共產主義。」

「我看到了馮錦輝、鍾浩東、張伯哲臨刑前的勇敢與堅定,他們的影子一直留在我腦海中,讓我下定決心,要跟著他們的路走下去……這是我在牢房裡最大的收穫。」

陳明忠在牢房中見到的三個外省人,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個人,來臺之前見過毛澤東和劉少奇,後來槍決了。他曾跟我講,毛澤東對他們很親切,像好好先生;劉少奇看起來很嚴厲,對他們一個一個追問,什麼事情都不放過。他認為,是因為劉少奇在白區領導地下工作,毛澤東沒有這種經歷,所以做事風格不一樣。」

「還有一個『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的。他的一個同學是共產黨,讓他給對岸發電報,他拒絕了,但沒有檢舉。」他原以為自己只是會被判徒刑,「結果有一天竟然叫到了他的名字,要叫出去槍斃了。他整個人呆了一陣,然後說:『我不相信!』又再說:『我不相信!』他走出牢房時,長嘆了一口氣,說:『啊——算了。』」 他的判決書上寫著:「『中央政治學校』的校長是蔣委員長,你是他的學生,竟然不檢舉共產黨!」

另一個人叫劉鳴鐘,估計自己要被槍斃,說:「共產黨人被槍斃的時候都會喊『共產黨萬歲』,我不是共產黨,不能喊『共產黨萬歲』,但也不能喊『國民黨萬歲』啊——國民黨都要槍斃我了。我喊什麼呢?』他想了一下,就說:『我要喊「劉鳴鐘27歲!』」但當他被叫出去的時候,「太緊張了,『劉鳴鐘27歲』,忘記喊了。」

1978年的陳明忠。

「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

1976年7月4日,臺灣仍處在「戒嚴」時期,出獄16年的陳明忠再次入獄,所依據的是《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執行。」這個罪名的唯一刑罰是:死刑。

一進監獄,「上峰」就發了指示:「不管用什麼手段,一定要口供。」「就算人進了棺材,口供也要留下了!」此後三個月,陳明忠經歷了四輪刑求:第一輪,六天五夜;第二輪,五天五夜;第三輪,五天五夜;第四輪,五天五夜。疲勞審訊、拶指、牙籤插指甲縫、老虎凳、電刑、灌辣椒水和汽油以及赤身捆在冰塊上九小時等等。陳明忠甚至被打到脊椎錯位。「問案的人事後對我說:『我們刑求分四個階段,一般在第一階段,大部分人都會承認罪狀;到了第二階段,剩下那些不肯承認的人,連叫他承認『偷古井』(閩南話諺語),他也會承認。所以第三、第四階段的刑求,我們從來沒有機會用過。你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通過四個階段還不肯認罪的人。你練過什麼武功?」

刑求的痕跡大多消失後,陳明忠被起訴。被以種種低劣的手段剝奪了辯護權的陳明忠,幾乎肯定要在秘密審判中面臨死刑判決。消息洩露後,在美國、香港等地的親屬、留學生及大量國際人士紛紛行動,舉行記者招待會、聯署、募捐、示威遊行,甚至集資在《紐約時報》第一版刊登全頁廣告,呼籲免除陳明忠死刑,「公開活動的規模之大,堪稱1971年保釣『四〇一大遊行』以來所僅見」。

迫於種種壓力,臺灣當局不得不臨時改判陳明忠15年徒刑,「法院的打字員小姐,連夜打字一個晚上,打到手酸、發炎,第二天去醫務室打針」。判決當晚,蔣經國發表電視講話說:「陳明忠意圖從東南亞運送武器發動暴動……」因為政治犯的判決問題,蔣經國親自在電視上露面,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1987年,通過時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的幫助,陳明忠保外就醫。

出獄之後,陳明忠仍關心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勉力推進臺灣的民主進程和兩岸統一。2005年2月27日,他親赴國民黨中央黨部,以「『二二八』事件當事人、臺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的身份發表講話,呼籲臺灣各政黨真正理解和徹底反省「二二八」事件,解決發生悲劇的歷史根源,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締結兩岸和平協議。講話後,他「將一把象徵兩岸和解的『和解之鑰』交給(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期許他勇敢負起結束國共內戰的責任」,「連戰當場指定(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率團登陸破冰」,後來又親自正式訪問大陸。

陳明忠介紹,「二二八」之後,臺灣青年向左轉,就是因為了解到:只有搞革命,才能重建中國經濟,才能根本解決內部很多矛盾問題。大陸經過經過重重困難,終於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全面發展起來。

「這等於實現了當年臺灣左翼青年嚮往的目標。『中國崛起』的事實已經不容否認。現在和未來的兩岸關係,關鍵還在於:臺灣肯不肯承認『中國崛起』的客觀現實?李登輝、陳水扁都瞧不起大陸,但如果未來臺灣還維持這種態度,不肯承認大陸的發展,不願跟大陸和談、合作,那還會再吃虧的。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我可能看不到了,但一定會實現的。對此我深信不疑。」陳明忠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年過八旬的陳明忠在書中自述:參加「二二八」事件抗爭,是我自己選擇拿槍。七十年代臺灣民族運動剛萌芽,我雖然知道坐過牢的人參加這類活動相當危險,但我認為應當為臺灣的民主盡力;同時也不願意臺灣繼續做美國的附庸,希望中國統一,希望中國富強,希望中國人擁有自尊,不再被人歧視;並且希望在這基礎上實現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永遠不要再出現人欺負人、人歧視人的不正常現象。

在從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回來的路上,我問陳明忠「在廣場上,你一個人面對戰友們在想什麼?」

陳明忠從資料包拿出一打資料,指著其中的幾張照片說你看:「這是戰友行刑前的照片,他們是笑著的,為什麼笑啊,因為他們有必勝的信念。我在廣場上,心裡默默地和戰友說話,我告訴他們『你們放心吧,離我們當初的理想越來越近了,我也快來了』。」

4月16日,北京,陳明忠坐著輪椅,在旁人的推扶下在西山附近的無名烈士紀念廣場緬懷故人。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灣最後一位政治死刑犯的無悔人生 陳明忠回憶錄
    2005年2月27日國民黨邀請「二二八」時間當事人陳明忠(中間者)於「二二八」紀念會現身說法。 1995年,臺灣導演侯孝賢拍攝影片《好男好女》,著名女藝人伊能靜出演白色恐怖時期的犧牲者、共產黨人鍾浩東的夫人蔣碧玉。蔣碧玉父親的角色,侯孝賢特意邀請鍾浩東曾經的獄友陳明忠先生扮演。陳明忠,臺灣「二二八」事件親歷者,前後兩次入獄共二十一年,臺灣最後一位政治死刑犯,統派的旗幟性人物之一。
  • 他是臺灣最後一位政治死刑犯,「統派」的旗幟性人物
    他是臺灣最後一位政治死刑犯,「統派」的旗幟性人物之一。年過八旬,回顧一生,他說:「亂世的人本來就不如太平時代的狗,我不過生錯了時代,並沒有走錯路。」 1950年夏天,因被懷疑是共產黨員,我(註:本文作者陳明忠)在高雄岡山農校被捕,先被送到岡山憲兵隊,又轉移到彰化憲兵隊,然後是臺南憲兵隊、臺北「保安司令部」、「保密局」南所、北所,最後到「軍法處」。
  • 陳明忠,一個鐵骨錚錚的臺灣人
    他是「二二八」暴動的參與者,早期中共地下黨員,臺灣白色恐怖年代最後一個被判死刑的政治犯……          在第三次駐臺記者任期告一段落之際,特別是在「二二八」這個特殊的日子,我覺得有必要,也有責任把他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 【薦讀】臺灣最後一位政治死刑犯自述:我所親歷的「二·二八」事件
    是臺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一共坐了二十一年黑牢,也是臺灣最重要的統派,曾促連戰訪大陸實現大和解。2016年,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陳明忠先生的《無悔:陳明忠回憶錄》一書(陳明忠 口述 / 李娜 整理編輯 / 呂正惠 校訂),親口講述那段無悔的青春歲月,他說:「參加『二二八』事件抗爭,是我自己選擇拿槍。這都是我自己選擇的路,這條路就是要提著腦袋走的,坐牢和犧牲都不能埋怨。假如人生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同樣的路。」1947年2月28日,我還在農學院讀三年級。
  • 「二二八」臺北舉行追思會,悼念知名愛國臺胞陳明忠
    「無悔的鬥士:陳明忠先生追思會」28日在臺北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我再講兩點。第一,我生錯了時代,但沒有做錯事,就這一點來講,我沒有遺憾。第二,我大概在有生之年還看不到兩岸統一,這是小小的遺憾。不過,沒有關係,大趨勢是擋不住的,我已經知道,統一不成問題。」陳明忠先生在回憶錄中的這句話,在今天的追思會上被反覆的提起,「無悔的鬥士」,是今天追思會上的主題,也是對其一生的定評。陳明忠先生生前是臺灣島內愛國統一陣營的傑出領袖,也是臺灣最早一批追求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驅。他因病於2019年11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
  • 紅配綠、紅配藍、紅配黃,從來都不是搭配禁忌
    俗話說「紅配綠,真俗氣」,在大家的認知中,紅色和綠色是絕不能搭在一起的,但小狸老師覺得,紅配綠,也可以很美麗。紅配綠紅配綠的秘訣,其實本文一開始就劇透了,那就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有三種可能:一、綠的面積肥,紅的面積瘦比如,把清透鮮嫩的草綠,翠綠欲滴的深綠,通透鮮豔的碧綠一齊鋪灑在畫布上。然後點綴一抹亮眼的胭脂紅。就像這幅經典的《水月觀音》,胭脂紅只起到一個點綴的作用,各種綠色層層疊疊地鋪開:
  • 李義虎:臺灣政治新態勢
    某些小綠政黨所起的作用,促使了社會氣氛更獨,是危險性更大的一股勢力;某些小綠政黨則也不排除有第三種選擇。但它們在臺灣政治勢力消長中,是不是還能夠進一步獲取較多政治資源,吸引更多支持者,是需要冷靜看待的。 中評社記者:目前島內政治「綠大藍小,綠長藍消」的結構對國民黨有何影響?
  • 政黨惡鬥失民意 不藍不綠得人心 ——「侯友宜現象」給臺灣政治的啟示
    新北市正當臺灣藍、綠等各黨派在為年底的縣市長換屆選舉擺開架勢奮戰之際,政壇上豁然出現一個不同凡響的景致,觸發黨派、政客、學者和媒體議論紛紛目前臺灣六都當中,國民黨僅剩新北一都,作為藍營最後堡壘,如果失守,就不是「斷手、斷腳」的問題,而根本是直接「斷頭」。因此,不論藍營最終推出的參選人是誰,初選過後必須團結,一旦黨內出現「初選裂痕」,正式選舉將大大不利。況且,該說的,平時也可以說,無需透過辯論才說。鑑於此,侯友宜在整個初選過程中,從未出言傷及其他參選人。而面對民進黨的新北市參選人,侯友宜一定願意與之辯論,該戰就戰。
  • 是藍還是綠?看看就知道!盤點臺灣演藝圈「深綠藝人」
    臺海網5月1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 臺灣資深藝人餘天、李亞萍夫婦,18日召集五六十位演藝圈人士,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座談。餘天是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在臺灣演藝圈,像他這樣政治色彩分明的藝人很少,大多數藝人都害怕被「染色」。
  • 黃智賢:綠頭藍身,未來一年臺灣政治會很弔詭
    所以他是非常謹慎地站在國民黨的立場上,但他又說他沒有要講藍綠,他是不講藍綠的藍了。因為在臺灣你如果反對民進黨,他就把你抹紅抹藍。所以所謂的韓國瑜現象其實就是臺灣人民再一次覺醒的現象,臺灣人慢慢地感覺到一點什麼變化。可是我必須要講,臺灣民眾這一次讓國民黨贏這麼多,並不是他們喜歡國民黨。
  • 臺灣網紅報告|網紅?還是政治宣傳?
    臺灣網紅報告(一)|臺灣網紅政治已打敗樁腳政治臺灣網紅報告(二)|網紅?    但更要令人深思的是,臺灣政治娛樂化又達到一個更變幻莫測的境界。這讓花錢看「中立觀點」的民眾,實際上看到的卻是藍綠陣營花錢買來的「政治宣傳」話術,等同於觀眾是花錢買洗腦廣告來收看,如何令人不生氣。    過去傳統媒體在承接廣告時,都會標註「廣告」字樣,以供閱聽眾作為判斷標準,而網紅在承接政治脫口秀時,卻沒有告訴觀眾此次節目有無收費、承接商品或利益交換。
  • 臺灣網紅報告|臺灣網紅政治已打敗樁腳政治
    ,更凸顯一個臺灣近來的政治現象,「樁腳政治」幾乎全軍覆沒,取而代之的是新世代的「網紅政治」。      事實上,2018年「館長」與「韓國瑜」貌似一拍即合的姿態,一度成功補足了藍營在「網軍」經營上的短板,順利將韓國瑜推上了政治高峰。
  • 被臺灣青年遺忘的愛國志士,大陸人還記得嗎?
    這讓他想起1950年代入獄的那段悲情時光,熱愛新中國的獄友們一個個走出監獄趕赴刑場,出門時高喊「中國共產黨萬歲」。馮錦輝與他道別握手的時候,手卻是溫熱的,視死如歸。大陸來的地下黨員張伯哲赴死前說:「孔子不是說過嗎,朝聞道夕死可矣。」獄中安靜了下來,他已成為臺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因為臺灣保釣人士在國際上大力呼籲援救他,他終於被免死刑,最後由蔣經國昔日秘書馬英九出面斡旋,1987年獲準保外就醫。
  • 李娜:暗夜行路——《陳明忠回憶錄》後記
    呂老師主持整個工作,我做了整理和初步的編輯工作,交與陳先生往復修訂,呂老師再做進一步的編排校訂,同時請福裕大哥、傑哥增補。最後由夏潮聯合會的李中和人間出版社的鈺凌做統合出版。總之,《陳明忠回憶錄》是臺灣統左陣營的一個集體工作,我有幸參與其中,要感謝陳先生、呂老師和大家的信任。對我,這也是一個不平靜的學習過程,帶著我的「大陸背景」,我試著從統左派的血脈和現實,來理解臺灣、思考我們欲求共同進步的未來。
  • 臺灣網紅政治已打敗樁腳政治
    不出意料之外的,民進黨「罷韓」成功了,各界除了檯面上的藍綠之爭的此消彼長,更凸顯一個臺灣近來的政治現象,「樁腳政治」幾乎全軍覆沒,取而代之的是新世代的「網紅政治」。事實上,2018年「館長」與「韓國瑜」貌似一拍即合的姿態,一度成功補足了藍營在「網軍」經營上的短板,順利將韓國瑜推上了政治高峰。然而,隨著「館長」與原本的網絡直播平臺解約,加上甫選上高雄市長不及一年的韓國瑜宣布投入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館長」與韓國瑜的關係宣告決裂, 「館長」從原本支持面瞬間翻成對立面,種種批評毫不留情面,完全的「昨非今是」。
  • 死刑犯最後槍決時,為何會出現救護車?不是救人而是大有用處
    法庭在審判過程中,會宣判罪犯執行死刑的日期,到了那一天,死刑犯會在警方的安排下到達刑場接受槍決。但令人好奇的是,為何死刑犯最後槍決時,隨行隊伍中會出現救護車呢? 雖說救護車大部分情況都是用來急救的,但在刑場外,顯然不是為了救人,而是大有用處。
  • 《檢察組》:陳明忠假意背叛,張友成做了一個大局
    韓童生在《巡迴審查組》這部電視劇中,扮演的張友成,是一個知人善用,而且能區分短長的人,他有素心、有底線,非常緊張的是有本領,即使張友成云云有才氣
  • 臺灣《中國時報》:庶民再也不是「沉默羔羊」
    上周末凱達格蘭大道上紅滾滾的人海無比壯觀,勢必讓臺灣政壇與媒體中許多等著「冷眼看笑話」的人們為之傻眼語塞。在郭臺銘宣布出馬競選之後,國民黨支持陣營裡開始分離出一些看不慣韓國瑜政治言行的藍營菁英,分析其關鍵原因還是在對於「政治領袖的刻板印象」。
  • 知名愛國臺胞陳明忠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中新社臺北2月28日電 「無悔的鬥士:陳明忠先生追思會」28日在臺北舉行。臺灣愛國統一陣營的傑出領袖和革命家、理論家、社會運動家陳明忠先生,因病於2019年11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出生於臺灣高雄的他,曾因追求祖國統一和社會進步,兩度被臺灣當局監禁,前後服刑長達21年。2月28日是陳明忠先生逝世百日,適逢「二·二八事件」紀念日。出席追思會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表示,陳明忠先生是「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的雙重受害者,即使長期遭遇磨難,也絲毫未損其對自己理念的堅持。他是大時代的勇者,是滄桑歷史的見證者。
  • 這部片子讓你看懂臺灣黑金政治
    ,所以推薦一部反映臺灣政治黑幕的電影——《黑金》。說的政治人物都跟跟童話故事裡的王子是的,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都是野心家,是拿著刀分配豬肉的人,渾身都帶著腥味,制度的好壞,無非決定著屠夫身上血腥味的多少。《黑金》這片就是反應了臺灣政治背後最黑的那一面:不是藍的,也不是綠的,是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