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加繆早有答案

2021-02-28 十點讀書

很多人都聽過「漁夫與富翁」的故事。

富翁和漁夫都在海邊曬太陽。富翁告訴漁夫:「天氣這麼好,你應該去打更多魚,買更好的船,賺更多的錢。這樣你就可以僱人出海,自己舒服地躺著曬太陽。」

漁夫反問說:「我現在不是正舒服地躺著曬太陽嗎?」

我們也常常在疲憊時問自己:每天沒日沒夜地奔波,日復一日地重複,到底在追求什麼?

《紅樓夢》裡,妙玉最喜歡範成大的一句詩: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如果每個人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抔黃土,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

在所有關於「人生意義」命題的解讀中,諾貝爾獎得主加繆的《西西弗神話》,有著最為深刻、透徹的解讀。


這本書名為《西西弗神話》,實則是一本哲學隨筆。


西西弗身上,有著所有人類都必須遭受的命運。

加繆

在希臘神話裡,西西弗是人間最足智多謀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國王。

因為他太聰明,設計給死神戴上了手銬,導致人間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人死去。這個行為惹怒了諸神,西西弗被打入冥界。

在被打入冥界之前,他叮囑妻子不要埋葬他的屍體,因為一個沒有被埋葬的人,是沒有資格待在冥界的。

於是,他請求冥界的管理者給自己三天時間回到人間處理後事。

這當然又是他的計謀,回到人間,他就沒有再回去,直到自然死亡。

一系列的舉動,讓諸神感覺自己被一個凡人戲弄了,很生氣,就在他死後將他打入地獄。


他所受到的地獄懲罰,是每天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再眼看著巨石滾到山腳下,他要永遠地、沒有止境、沒有希望地重複這個艱難又毫無意義的動作。


眾神認為,沒有什麼比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嚴厲的懲罰了,西西弗就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永遠循環下去。

但是荷馬說,西西弗是終究要死的人中最聰明、最謹慎的人。

因為他知道推石頭沒有意義。

這麼說很拗口,我們轉換一種思維。

如果你不知道推石頭沒有意義,你就會以為,把石頭推上山是意義,每次在石頭滾落山腳的時候,你都會經歷一次打擊和絕望。


而西西弗知道這個行為沒有意義,也不會執著於山頂,所以他更在乎推石頭的過程。

那麼,這樣的人生究竟有意義嗎?

加繆說:「沒有,人生是荒誕的,本來就沒有意義。」

但是,「登上頂峰的鬥爭足以充實一個人的心靈」。

「生存本身就是對荒誕最有力的反抗」,這句話,也預言了加繆的一生。

他從出生起,就在經歷生命的荒謬與無常。

加繆兩歲時,父親在一戰的戰場上身亡,母親只收到了他死去之後留在體內的彈片。

受到打擊的母親,整日沉默,耳朵也出現失聰的症狀。

為了撫養孩子,她帶著加繆住在貧民窟裡,四處打零工。荒謬的是,她曾在一個彈藥廠裡負責填充彈藥。

年少時,加繆是學校足球隊的門將,結果他得了肺結核,不得不結束了足球生涯。


也許是從小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朋友說他有一種「天使的心態」,總是費盡心思希望拯救別人,可惜最終於事無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聖母心」。

比如他的第一任妻子,她有驚人的美貌,生活方式卻離經叛道。從14歲起,她就吸食嗎啡,為了得到毒品,不惜和醫生私通。

備受打擊的加繆,被激發出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和文學上的激情。


1942年,26歲的加繆完成了自己最經典的代表作《局外人》,在文學界一舉成名。

隨後,他開始創作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

長按識別二維碼,收聽《西西弗神話》精講

1957年,44歲的加繆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當年瑞典文學院給他的授獎詞這樣寫到:

「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永不停息地將巨石推向山頂,而巨石又一成不變地滾下來。這在加繆的一篇隨筆裡,成了人類生活的象徵。

然而,依照加繆的解釋,推石上山這場搏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一顆人心,因此西西弗是幸福的。

對於加繆,本質的問題已不是人生是否值得一過,而是如何帶著與生俱來的傷痛去生活。

三年後,一場車禍結束了風頭正勁的加繆的性命,當時他只有47歲。

最荒謬的是,他的朋友都知道,加繆最討厭開快車,他曾說:「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比死在路上最愚蠢的了。」

結果這句話卻在他身上得到了應驗。

終究是命運弄人。

在《西西弗神話》的結尾,加繆寫到:「世界只有一個,幸福與荒謬是同一大地的兩個產兒。


這塊巨石上的每一顆粒、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顆礦砂,他爬上山頂所要進行的鬥爭,本身就足以使一個人心裡感到充實。

應該認為,西西弗是幸福的。

每每讀到這裡,都讓人不由得一陣激動。

縱然世界有其荒誕性,人生有其虛無性,但人生本就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受,一種積累。

木心說:「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

如果你正對日復一日的勞碌感到疲憊、厭倦;

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聽一聽《西西弗神話》,加繆會給你答案和力量。

同時,我們將加繆的哲學思想梳理為精講音頻,把晦澀的哲學語言變成更通俗易懂的講解,讓每個人都能輕鬆聽懂加繆的深刻洞察

領取「十點聽書會員免費體驗卡」,即可收聽《西西弗神話》精講

找到人生的意義,未來,才更值得期待。

還可免費加入

《非暴力溝通》讀書營

《終身成長》讀書營

連續打卡,瓜分萬元現金

相關焦點

  • 思考生活的意義到底有什麼意義
    那麼你是否會在某個深夜,對著沒有開燈的天花板,思考著人生的意義:把自己搞得那麼累,到底是為了什麼?也許,今天看完這本書,你可以找到些許的答案。父親在一戰中戰死,加繆從小就伴隨著貧窮與死亡的陰影長大,這段經歷直接影響到他未來的思想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總是揭示著人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他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真正的勇士,擁有敢於直面慘澹人生的勇氣,同時他也是荒誕哲學及其文學的代表人物。那麼什麼是荒誕?荒誕與人生的意義又有什麼關係?
  • 加繆的作品怎麼讀 重讀他有哪些現實意義
    荒誕的命運無法避免,但人類必須直面  張博介紹,作為天才型的作家,加繆二十九歲便隨著《局外人》的出版在法國文壇一舉成名,更在四十四歲時收穫象徵世界文學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雖然因為車禍荒誕地結束了他過於短暫的一生,但在他僅僅四十七年的人生中,已然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經典,不僅有《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話》《鼠疫》《反抗者》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著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檢察官則一口咬定,種種跡象表明默爾索是有預謀的殺人。默爾索看著激烈爭論的他們,顫動著嘴唇似乎想要說著什麼,可律師和檢察官都沒有給他插嘴的機會,在這一刻他的命運完全不在自己的手中,沒有人在乎事實的真相是什麼,無論他是預謀殺人,還是因為害怕對方會傷害自己猜扣動板機。
  • 荒誕文學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加繆《加繆文集1:局外人·西緒福斯...
    作者:【法】阿爾貝·加繆出版社:譯林出版社譯者:郭宏安一、感受閱讀「荒誕」的作品時,我們本身就產生了荒誕,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也發現了。閱讀感覺就像用嘴拔雞毛。有關荒誕。黑格爾有一句話: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從克爾凱郭爾開始就有了對黑格爾客觀辯證的批判,而加繆的荒誕更是:存在的不可理解性。
  • 《局外人》:人生是什麼?人生就是,在虛無之中創造意義
    這三個問題,可以延伸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何在?對於人生,人們一直在不同角度上思考探索,並得出不同結論。有人認為是一場輪迴,有人認為是一場救贖,有人認為是一場歡宴,也有人認為是一場修行。然而,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世界本無意義,人的存在也無意義,人生的意義,就是在這所有的無意義之中,創造意義。
  •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稻盛和夫88年的人生答案,精闢!
    其實他的人生經歷並不是跟我們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小時候因為肺結核住進醫院,在醫院的日子,惶恐與不安一直緊緊將他圍繞。直到有一天,當時住在隔壁的人借給稻盛一本書看,書中有段話:「所有的災難都是由我們的內心吸引而來的,自己的內心不子呼喚的東西,絕不會來到我們身邊。」也就是這段話,讓稻盛明白了:一味恐懼,厭惡、躲避疾病,反而把疾病給招來了。
  • 看了這部片後,工作與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說到人生的意義,這個可能在上班多年後,已經變得不會多加思考。就像以前我也會做夢,後來不會了。可能知道的太多了,就不會想像了。人生沒有經歷太多,每天重複再重複,就像機器的一個齒輪,沒壞掉前,不會思考,因為知道沒意義了。加繆說:「人生的意義,在於承擔人生無意義的勇氣。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生活。」等看了《白日夢想家》,我想再做做夢。
  • 《局外人》:為什麼它是加繆作品的起點
    —— 加繆出版於1942年的《局外人》,早已是當之無愧的二十世紀文學經典,論其讀者之多、譯本之眾在世界範圍內均屈指可數,其文學和文化影響力早已超越了一時、一國、一語。而在中國,早在1961年便有孟安先生的譯本問世並小範圍傳播,並經過八九十年代柳鳴九先生與郭宏安先生的再次譯介在漢語世界廣泛流傳,其小說意涵在中文讀者中引發了持續性的廣泛探討,成為現代小說的經典範例。
  • 加繆《西西弗裡神話》反覆的人生,還值得你過嗎?
    這則神話之所以悲壯,正因為神話的主人公是有意識的。」在加繆眼裡,西西弗神話,帶來的悲壯,源於神話的主人公有意識,因其有意識,他的每一分行為都被放大,成為一種選擇,這選擇,對於有些人來說,更像是宿命。走在人生的軌道上,靜靜徐徐,不爭不鬧,只靜默地做著所能奮力超越的事情,而這事情,就如同所推的巨石,巨石變成一種力量的根基,讓其在根基的推動下,看見自己所擁有的力量。西西弗的悲壯,被加繆用及其美好而力量的話語,帶來了心靈的超越,而這超越,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啟發?這讓我們去看其根源。
  • 加繆《局外人》:不老實、演戲作假的人,會是什麼後果?
    加繆《局外人》:不老實、演戲作假的人,會是什麼後果?加繆(1913—1960年),法國哲學家、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鼠疫》《局外人》等。加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主要是因為《局外人》這部文學史上「特立獨行」和「驚世駭俗」的著作。加繆被普遍認為是存在主義者,但是這個「評價」加繆本人是多次否認、拒不承認、毫不認可的。加繆在哲學上,我認為確實是存在主義者,但是他和其他的存在主義者也會產生爭論。加繆長期和薩特進行了哲學上的「辯論」,最後兩人最終不得不決裂。
  • 《局外人》:加繆在政治問題上有些天真
    我們也會感覺到在生活中世界對你的惡意,但其實世界中無法尋得一勞永逸的意義,文學的價值正在此:我要堅持地問下去,必將追尋意義。阿爾貝·加繆無論在其生前生後都始終與誤會搏鬥。他思考在一個他人與上帝都趨於沉寂的世界裡,人和人之間怎樣才能彼此理解、相互溝通。在其冷峻而克制的筆下從不添加一點幻覺,沒有任何東西失其本身的變得神聖,但恰恰是這片僅屬於人的大地上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真誠。
  • 「人生,都是過客」,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昨天,在朋友圈裡,北方的朋友阿明曬出了結婚照,得到了很多好友的點讚。這樣的時刻,一定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吧,「我們戀愛了」、「我們結婚了」、「我們有了孩子了」,一個家庭越來越好,這樣的人生,妙不可言。朋友圈裡,南方的老趙發了朋友圈,他在打太極拳,雖然沒有參加過正規的培訓,但是老趙的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樣。他今年七十二歲了,依舊像個孩子一樣,性格開朗,身體健康。他還常常在朋友圈裡,曬花花草草,好像看到什麼東西,都大驚小怪,都能夠讓他「精神一振」。
  • 人生有什麼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不再困擾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經歷,就是當我們日復一日的工作、賺錢、生活、娛樂、人際交往等等,每當塵埃落定的時候,只要我們的大腦偶爾有那麼閒暇的一刻,就會閃過一些念頭——「我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它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每天重複的生活,它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
  • 現代人熱愛的不是加繆,是自己的軟弱
    :「你說人生有什麼意義?」實際上每個在傳這句話的人,也未必真的沒想過這句話——人生有什麼意義?那個時候確實開始想,活著有什麼意思呢?這個特別好玩,因為我20歲出頭的時候,在牆上寫個「看破紅塵」,後來回頭想為什麼要寫這句話?的確那個時候開始想這些問題了。 美劇《冰血暴》第二季裡面有一個細節,黑社會家族的一個青春期的兒子,手有點殘廢,小兒麻痺。他非要證明能開槍殺人,就去一個肉鋪。
  • 讀書——加繆《局外人》
    從現代社會的角度看莫爾索,他就是一個典型的「loser」思考模式的人,他在年輕時候就已經看淡人生,他是一個多愁善感,情感向內宣洩的年輕人,在死刑即將來臨之前,他開始將思想高度集中的投向自身精神人格的思考,以至於與外界漸行漸遠。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把思想者喻為醒著的人。
  • 當我們還在讀加繆的時候,人類的一切就都有希望
    ——只有加繆筆下的局外人默爾索,看著人世間的荒誕表演,不願戴上任何面具。《局外人》因極大力度地觸憾了人類該如何存在這一重大課題(在其作品中就是所謂的「荒誕」命題),而被認為是西方文壇最劃時代意義的小說之一。
  • 局外之人加繆
    相反,最為經常的是我們對和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因此,我們並不希望改掉我們的弱點,也不希望變得更好,只是希望在我們的道路上受到憐憫和鼓勵。——《局外人》,阿爾貝·加繆,生於1913年的今天加繆的第一部小說叫《局外人》,描寫了一場無意義的謀殺。加繆本人就是一個局外人,他跟德希達一樣,出生於法國殖民地、北非的阿爾及利亞。
  •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稻盛和夫88年的人生答案:就2個字
    《心》最讓我意外的是稻盛和夫似乎也追究到了人生意義的那個終極關鍵點,他並沒有明確指出,但是我在他的第一章節中,看到了一些蹤跡。即他在第一章節討論「感謝」這個話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如果你讀他這本書,只是把感謝這個主題簡單的讀過去,那你沒讀懂稻盛和夫,更沒讀懂人性!
  •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屈指可數幾十年,且行且珍惜!
    ……這幾天悟道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生下來就是要付出的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當有一天不在為另一方,或者這個環境有所付出,沒有產生價值,也就沒有了我們存在的意義!所以無論在家庭環境,還是工作環境中,永遠要記得發光發亮,被需要著,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不是誰都能一路單純到底,但要記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為值得的人赴湯蹈火,對閒雜人等別在乎太多。如此,你的善良才顯矜貴。也許一個人,要走過很多的路,經歷過生命中無數突如其來的繁華和蒼涼後,才會變得成熟。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大家發現了沒有,我上面問過大家一個問題:到底我們該相信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呢?其答案就是不能有一刀切的思維。而在這裡你會發現,康德在那個時候,就有這個思維了,這是值得讚賞的。康德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你怎麼理解?相信我,一千人就有一千個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