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加繆《局外人》

2021-01-07 詩歌會冷

讀書——《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1913—1960),20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加繆的代表作品《局外人》(1942)、《西西弗的神話》(1942)、《鼠疫》(1946)、《叛逆者》(1951),都是20世紀文學中的經典佳作。

加繆憑藉《鼠疫》榮獲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這樣說:

「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

「由於他的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代人良心的種種問題。」

小說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講的是一個叫莫爾索的人,無意中開槍殺死一個人,進入法庭審判時,竟然是因為「在媽媽的葬禮第二天和女朋友出去玩等等」事情被判刑。小說中最精彩的片段就是莫爾索與神父對峙的場景。

局外人的英文是Stranger, 陌生人嘛,更不如說是陌生感,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也不過是從陌生感開始的,而這種感覺很不友好地,即將伴隨我們終生,永遠無法擺脫。

《局外人》這部小說很短,大概幾個小時就可以讀完,像經典電影裡面的幾個長鏡頭,這裡面的經典場景就是,主人公莫爾索在法庭上與法官和眾位「觀眾」的對峙。

莫索爾按照常理,在這裡應該是滿懷悔恨,心有不甘,因為實際上自己並沒有「殺人」。但是這裡作為「殺人犯」的莫爾索似乎成為了一位旁觀者,這個即將被審判的人,成為法庭裡唯一一個真實的看待這個世界存在的人。

莫爾索的思想很明顯地與法庭上的其他人,以及來苦口婆心勸誡的神父不一樣,他的行為和言語中都有著一種「不在乎」的與世無爭的態度,對於周圍的人來說,這種淡然有點不合群。

從現代社會的角度看莫爾索,他就是一個典型的「loser」思考模式的人,他在年輕時候就已經看淡人生,他是一個多愁善感,情感向內宣洩的年輕人,在死刑即將來臨之前,他開始將思想高度集中的投向自身精神人格的思考,以至於與外界漸行漸遠。

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把思想者喻為醒著的人。醒著的人不一定能叫醒睡著的人,在加繆的書中,醒著和睡著是兩種對立的群體,莫爾索在加繆的眼中,就是提前醒來的人。

「他不願意說謊,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於是社會就感覺到了威脅。」《局外人》著力描述了法律機器運轉中,人性的脆弱和不堪一擊。莫爾素幾乎是不能夠與之對抗的,他僅僅因為在母親葬禮之後約會等一些行為,就被視為混蛋和罪不可赦的殺人犯。

他在法庭上思考:「到底誰才是被告者呢?」因為司法程序中,莫爾索就是個局外之人。在加繆的另一部小說《鼠疫》裡,主人公表現的對於命運,荒誕和惡的抗爭就是完全積極且正面的。這幾年的加繆也在頻繁地參與和關注社會問題,以及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狀態。

這裡需要提到的是「存在主義」這種哲學理論,法國作家薩特以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著稱。他提出著名的存在先於本質。他認為,先有人,然後人通過自由選擇的行動,人才成為他那樣的好人或者惡人。

英雄或者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人的行動選擇使之成為英雄或者懦夫。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人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有組織的處境中,他沒法避免選擇,他不選擇也等於作出選擇。這是一種入世哲學。

但是加繆和薩特的存在主義的不同之處在於:薩特是通過自由選擇去對抗荒誕,而加繆則是反抗。無論是莫爾索的漠然不在乎,還是鼠疫中醫生的奮力反抗,加繆的存在主義,一直在與社會中的殘暴分子鬥爭,而不是選擇。

他發現了一切沒有意義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怎麼面對和對抗荒誕。意識之下的生活本身就是在證明著你的存在,而幸福便是來自其中。

王小波說:「夢具有一種荒誕的真實性,而真實具有一種真實的荒誕性。」

讀完加繆的書,一直想寫一些什麼。以上。

寒假以來:

無所事事了好久,也就這兩天看了好幾部電影和書,但是早起的願望沒有達成。每天睡到自然醒,生活開始慢下來,覺得還是有規劃比較好一點,痛定思痛,明天早起啊。

讓我重新開始讀書的是喜馬拉雅聽書,喜馬拉雅裡面簡直是個寶藏(淘寶上買了一年的會員,很便宜啊)樊登讀書也不錯,但是有點貴,我之前弄了一個7天的會員聽了聽,後來就沒聽了,總體覺得還是蠻不錯的。

當然回來這幾天,我光顧著看劇了,《the good doctor》(良醫)太好看了,還有(Inside No 9)《九號秘事》好像又回歸了,這部劇真心好看啊!(Harlots)《名姝》,(Young Sheldon)《小謝爾頓》,《Fleabag》,(the young offenders)《少年犯》等等,都可以看看。還看了幾部記錄片,關於英國歷史的。

看完劇,看了幾部電影,義大利的《the best of youth》,中文譯成《燦爛人生》,不知道為什麼對義大利電影有種偏愛,聽到片頭的那個吉他聲,就覺得電影很好看。還看了部美國《In to the wild》(荒野生存)。這兩部片子都完全可以當作美國風光和義大利風光來看,基本上的畫面都是美不勝收。然後一部科幻片《Arrival》(降臨),這部片子個人覺得不太好看。

看了李易峰的《動物世界》,是因為之前在網上看的導演韓延,與製作人的微信討論製作經費,導演用手機拍了一個超級酷的視頻。《動物世界》個人覺得挺燃的,當然男主光環一直在,覺得很值得玩味的是,劇中的小丑和之前大火的電影《Joker》(小丑)有一些相似點,明顯的是,李易峰的小丑形象,在沒看影片之前,可能就沒有被觀眾接受,這是比較可惜的。

看了一部阿根廷導演的《蠻荒故事》,這部片子講的是6個黑色幽默故事,兩個字,好看。最後還有幾部國產的片子《爆裂無聲》和《白日焰火》。剛回家那幾天心情比較低落,就看了看《破產姐妹》和《老友記》,還有B站上崔娃的脫口秀。

最近這幾天基本上就是在電影中度過,因為要寫論文,開始看一些印度文學的書籍。當然哲學和聖經也在看,進展比較慢。重新開始規劃一下,發現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好多好多。

當然,2020的開始,也許沒那麼順利。很感謝自己身上還有一些讀書的慣性,也感謝《In to the wild》這部電影帶來的一些改變。還有Giovanni(喬瓦尼)老爺子的音樂好好聽啊。

電影發明之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好幾倍。感謝電影,感謝電影人,當然,珍惜生命中每一段無所事事的日子,你要學會從中,發現你自己,學會愛自己。

2020-1-29

祝閱讀愉快

蘇蘇諾

相關焦點

  • 讀書推薦:加繆《局外人》
    來自微博#讀書,我們是認真的#超話@把微笑販賣給地獄天使《局外人》|一場道德和法律的較量作者:【法】阿爾貝.加繆初遇這本書時,會覺得是上個世紀富家子弟的浪漫愛情故事或是大學詩社戲劇社等文學流派的故事,因為加繆的形象實在是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書封的他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濃黑的眉毛,油光鋥亮的大背頭。
  • 加繆《局外人》讀後感
    加繆( 1913- 1960) 是法國極具盛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是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之一。「荒誕哲學」源於加繆,加繆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簡單來看,加繆所說的荒誕其實是指人對按部就班生活的質疑,人們質疑現在的生活方式卻依然在以現在的方式生活。
  • 加繆《局外人》: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成為真正的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還原了一個無理性的世界。加繆通過《局外人》,揭示了一種存在主義思想。人的存在本是無意義,世界的存在也是無意義。而這才是加繆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是愛讀書的大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一起來探討有關讀書的那些事兒。-END-
  • 《局外人》:為什麼它是加繆作品的起點
    類似的提法在加繆的筆記與言論中反覆出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它並非簡單的事後追認。《局外人》作為加繆「荒誕系列」中的核心作品,是其日後龐大創作構架的基石和起點,也是我們理解加繆思想演變的關鍵。下面,我們將藉助加繆的諸多筆記與散文以及《局外人》本身的線索,對這部作品進行細讀與分析。
  • 讀加繆的《局外人》,反省我們的靈魂為什麼充滿了謊言?
    這幾天看了加繆的《局外人》,首先讓我感到震驚的是這篇精短的小說,竟然是加繆在二十幾歲就已經寫出來了,這讓我有了一點好奇心,但當我看到加繆上學時學的是哲學的時候,我就明白了這篇小說出自他手其實並不受偶然。
  • 《局外人》:加繆在政治問題上有些天真
    甚至還要多虧羅蘭·巴特,以及一些美國理論的研究者,才擴大了加繆的接受度。在袁筱一的印象裡,加繆的閱讀及接受仍然有一定限制,不在廣大讀者群中為人熱愛和推崇。《局外人》的第一句話:「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如果非要形容加繆,那麼他是一個透明的人,乍一讀還有點冷酷。在他的手記中也保留了大量對內心的審問,讀來會覺得不免殘酷。
  •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在冷漠荒謬的背後
    --《局外人》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因為單親家庭,我非常孤獨,我不喜歡熱鬧的地方,也不喜歡和人交流,我總是覺得我和世界格格不入。初中畢業後,同學們順利考上了縣城的高中,但由於家境貧困,負擔不起高昂的生活費和學費,我不得不輟學。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被灌輸給我的家庭觀念:對於一個女孩來說,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
  • 從《局外人》到《誤會》,楊婷三會加繆
    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更多人知道了加繆的《鼠疫》,曾執導《局外人》、劇本朗讀《遇見加繆》兩部作品的導演楊婷,也將再度借舞臺與加繆對話,將脫胎於《局外人》的《誤會》搬上舞臺。昨天,大麥·超劇場宣布《誤會》將作為超劇場2021年的開年之作,於1月8日至1月17日首演。
  • 受難者之典範的加繆 放逐於世界邊緣的局外人
    從此,與荒誕的抗爭,成為加繆小說和戲劇書寫的唯一命題,更是貫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學。在豪斯看來,加繆的荒誕哲學,雖無完整的理論體系,卻絕非凌空蹈虛,皆源於其對生存的高度認知與敏銳感悟。我們讀《局外人》,總是驚異於敘述的冷靜克制、主人公默爾索對待世事的無動於衷,於是想當然地將加繆與「冷漠」、「厭世」等負面形容畫上等號。真實的加繆並非如此。生活於他,雖極為「悲傷」,但仍有「熱情」。
  • 楊婷再次執導加繆作品,話劇《誤會》脫胎於《局外人》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由大麥·超劇場出品製作,超劇場藝術總監、戲劇導演楊婷執導,演員程楓出演,脫胎於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成名作《局外人》的話劇《誤會》,宣布將於2021年1月8日-17日,在大麥·超劇場進行首輪演出。
  • 讀加繆的《局外人》讓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毋庸置疑,加繆的《局外人》在中外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解讀者之多堪與《道德經》媲美。《局外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非兩點:作者對人類社會荒誕性的諷刺及主人公默爾索對遊戲規則的反抗。這兩點太深刻了,以至於所有解讀者眾口一致的滿溢著讚譽之辭。我也不例外。
  •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打通三觀,去理解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曾經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畢竟很多內容都記不住。有一個回答特別好,哪怕我們忘了書中的故事、細節甚至人物名字,但這些書的靈魂已經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你的三觀,讓你變成了一個豁達包容的人。有人笑談,不讀書的人,他的三觀是由親朋好友決定的。話糙理不糙,缺乏獨立思考,便會受社會環境和周身環境影響。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無獨有偶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在其1942年出版的小說《局外人》中就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因為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而人們就是在這樣的理論下,被推定為人民公敵,最終被判死刑。阿爾貝·加繆作為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局外人》中也表現了其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 加繆《局外人》:不老實、演戲作假的人,會是什麼後果?
    加繆《局外人》:不老實、演戲作假的人,會是什麼後果?加繆(1913—1960年),法國哲學家、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鼠疫》《局外人》等。加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主要是因為《局外人》這部文學史上「特立獨行」和「驚世駭俗」的著作。加繆被普遍認為是存在主義者,但是這個「評價」加繆本人是多次否認、拒不承認、毫不認可的。加繆在哲學上,我認為確實是存在主義者,但是他和其他的存在主義者也會產生爭論。加繆長期和薩特進行了哲學上的「辯論」,最後兩人最終不得不決裂。
  • 加繆《局外人》「番外篇」 話劇《誤會》將於明年1月首演
    《誤會》的故事脫胎於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陷於牢獄時發現的一塊舊報紙上的新聞報導:一位離家25年的男人發了財,為了給家人驚喜,隱去姓名居住在其母親與妹妹開的旅店中,不承想卻為覬覦其財產的二人所殺。這個看似簡單的劇情蘊含著諸多可以衍生和討論的內容,導演楊婷認為:這是一則悲傷又荒誕、充滿法式哲思的現世寓言。最近,話劇《誤會》在北京舉辦了發布會。
  • 加繆的《局外人》太深入人心了,欣賞這十句格言,句句富含哲理性
    在諾貝爾文學獎榜單中,加繆的名字赫然在列,獲獎的時候年僅44歲,一舉成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獲獎者。他早逝,一場車禍奪走加繆的生命,如彗星一樣粲然划過,永不回歸,年僅47歲。他是年青一代的偶像,被譽為「最受年輕一代歡迎的導師」,他的《局外人》舉世聞名,深入人心。
  • 加繆《局外人》:刺眼的冷漠和陽光下,蘊含著對荒謬的無聲痛擊
    這種平淡而讓人倍感詫異的描繪,正是《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索爾最真實的心理感受,而這個開頭也將《局外人》的故事緩緩掀開,主人公莫索爾的驚世駭俗,冷漠而又熱情,荒謬而又理智的鮮活性格,也將被深深的鐫刻在每個讀者的腦海當中。
  • 加繆《局外人》:我們在荒誕的世界裡,真實地活著
    這就是《局外人》這本書中討論的主題:個人如何面對社會的荒誕。《局外人》講述了一個平庸無害的普通人,糊裡糊塗被判了死刑的故事,但究竟是個人行為的荒誕,還是他所處社會本來就荒誕呢?加繆的答案是後者。小說創作於二戰爆發前期,希特勒軍隊佔領了巴黎市區,法國淪陷,在巴黎做報社編輯的加繆只得前往阿爾及利亞教書,在那裡他生活了18個月,創作了他的兩部代表作《局外人》和《鼠疫》,他用寫實的風格揭示了世界的荒誕,但並沒有渲染絕望和頹喪,而是在主張人們保持清醒追求自我,也因此開創了 「荒誕哲學」思想。
  • 豆瓣評分8.9,加繆《局外人》中的默爾索,到底是不是佛系男?
    ——加繆我們身處於時代的洪流中,人人都追求個性,在社會重重潛規則之下,當我們的行為與普世價值觀發生衝突時,是否還能堅持自己原則,而獨善其身?也許這個世界上能獨善其身的人很多,但唯獨值得談一談的,只有他——默爾索,這個來自加繆荒誕小說《局外人》裡的主人公。
  • 加繆的《局外人》所講的並不是犯罪與否,而是人生的荒誕與虛無
    加繆是法國作家、哲學家,也是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他四十四歲。看似這不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不止他一個。然而我們往前數一數,在他之前,蘇利·普呂多姆在1901年獲獎時是62歲;羅曼·羅蘭在1915年獲獎時是49歲;阿納託爾·法朗士在1921年獲獎時77歲;亨利·伯格森在1927年獲獎時是68歲;馬丁·杜伽爾在1937年獲諾獎時是56歲;紀德在1947年獲諾獎時是78歲;莫裡亞克在1952年獲獎是是67歲……直到今天,加繆這個名字在文學界的分量也是極重的,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