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1913—1960),20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加繆的代表作品《局外人》(1942)、《西西弗的神話》(1942)、《鼠疫》(1946)、《叛逆者》(1951),都是20世紀文學中的經典佳作。
加繆憑藉《鼠疫》榮獲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這樣說:
「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
「由於他的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代人良心的種種問題。」
小說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講的是一個叫莫爾索的人,無意中開槍殺死一個人,進入法庭審判時,竟然是因為「在媽媽的葬禮第二天和女朋友出去玩等等」事情被判刑。小說中最精彩的片段就是莫爾索與神父對峙的場景。
局外人的英文是Stranger, 陌生人嘛,更不如說是陌生感,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也不過是從陌生感開始的,而這種感覺很不友好地,即將伴隨我們終生,永遠無法擺脫。
《局外人》這部小說很短,大概幾個小時就可以讀完,像經典電影裡面的幾個長鏡頭,這裡面的經典場景就是,主人公莫爾索在法庭上與法官和眾位「觀眾」的對峙。
莫索爾按照常理,在這裡應該是滿懷悔恨,心有不甘,因為實際上自己並沒有「殺人」。但是這裡作為「殺人犯」的莫爾索似乎成為了一位旁觀者,這個即將被審判的人,成為法庭裡唯一一個真實的看待這個世界存在的人。
莫爾索的思想很明顯地與法庭上的其他人,以及來苦口婆心勸誡的神父不一樣,他的行為和言語中都有著一種「不在乎」的與世無爭的態度,對於周圍的人來說,這種淡然有點不合群。
從現代社會的角度看莫爾索,他就是一個典型的「loser」思考模式的人,他在年輕時候就已經看淡人生,他是一個多愁善感,情感向內宣洩的年輕人,在死刑即將來臨之前,他開始將思想高度集中的投向自身精神人格的思考,以至於與外界漸行漸遠。
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把思想者喻為醒著的人。醒著的人不一定能叫醒睡著的人,在加繆的書中,醒著和睡著是兩種對立的群體,莫爾索在加繆的眼中,就是提前醒來的人。
「他不願意說謊,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於是社會就感覺到了威脅。」《局外人》著力描述了法律機器運轉中,人性的脆弱和不堪一擊。莫爾素幾乎是不能夠與之對抗的,他僅僅因為在母親葬禮之後約會等一些行為,就被視為混蛋和罪不可赦的殺人犯。
他在法庭上思考:「到底誰才是被告者呢?」因為司法程序中,莫爾索就是個局外之人。在加繆的另一部小說《鼠疫》裡,主人公表現的對於命運,荒誕和惡的抗爭就是完全積極且正面的。這幾年的加繆也在頻繁地參與和關注社會問題,以及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狀態。
這裡需要提到的是「存在主義」這種哲學理論,法國作家薩特以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著稱。他提出著名的存在先於本質。他認為,先有人,然後人通過自由選擇的行動,人才成為他那樣的好人或者惡人。
英雄或者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人的行動選擇使之成為英雄或者懦夫。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人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有組織的處境中,他沒法避免選擇,他不選擇也等於作出選擇。這是一種入世哲學。
但是加繆和薩特的存在主義的不同之處在於:薩特是通過自由選擇去對抗荒誕,而加繆則是反抗。無論是莫爾索的漠然不在乎,還是鼠疫中醫生的奮力反抗,加繆的存在主義,一直在與社會中的殘暴分子鬥爭,而不是選擇。
他發現了一切沒有意義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怎麼面對和對抗荒誕。意識之下的生活本身就是在證明著你的存在,而幸福便是來自其中。
王小波說:「夢具有一種荒誕的真實性,而真實具有一種真實的荒誕性。」
讀完加繆的書,一直想寫一些什麼。以上。
寒假以來:
無所事事了好久,也就這兩天看了好幾部電影和書,但是早起的願望沒有達成。每天睡到自然醒,生活開始慢下來,覺得還是有規劃比較好一點,痛定思痛,明天早起啊。
讓我重新開始讀書的是喜馬拉雅聽書,喜馬拉雅裡面簡直是個寶藏(淘寶上買了一年的會員,很便宜啊)樊登讀書也不錯,但是有點貴,我之前弄了一個7天的會員聽了聽,後來就沒聽了,總體覺得還是蠻不錯的。
當然回來這幾天,我光顧著看劇了,《the good doctor》(良醫)太好看了,還有(Inside No 9)《九號秘事》好像又回歸了,這部劇真心好看啊!(Harlots)《名姝》,(Young Sheldon)《小謝爾頓》,《Fleabag》,(the young offenders)《少年犯》等等,都可以看看。還看了幾部記錄片,關於英國歷史的。
看完劇,看了幾部電影,義大利的《the best of youth》,中文譯成《燦爛人生》,不知道為什麼對義大利電影有種偏愛,聽到片頭的那個吉他聲,就覺得電影很好看。還看了部美國《In to the wild》(荒野生存)。這兩部片子都完全可以當作美國風光和義大利風光來看,基本上的畫面都是美不勝收。然後一部科幻片《Arrival》(降臨),這部片子個人覺得不太好看。
看了李易峰的《動物世界》,是因為之前在網上看的導演韓延,與製作人的微信討論製作經費,導演用手機拍了一個超級酷的視頻。《動物世界》個人覺得挺燃的,當然男主光環一直在,覺得很值得玩味的是,劇中的小丑和之前大火的電影《Joker》(小丑)有一些相似點,明顯的是,李易峰的小丑形象,在沒看影片之前,可能就沒有被觀眾接受,這是比較可惜的。
看了一部阿根廷導演的《蠻荒故事》,這部片子講的是6個黑色幽默故事,兩個字,好看。最後還有幾部國產的片子《爆裂無聲》和《白日焰火》。剛回家那幾天心情比較低落,就看了看《破產姐妹》和《老友記》,還有B站上崔娃的脫口秀。
最近這幾天基本上就是在電影中度過,因為要寫論文,開始看一些印度文學的書籍。當然哲學和聖經也在看,進展比較慢。重新開始規劃一下,發現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好多好多。
當然,2020的開始,也許沒那麼順利。很感謝自己身上還有一些讀書的慣性,也感謝《In to the wild》這部電影帶來的一些改變。還有Giovanni(喬瓦尼)老爺子的音樂好好聽啊。
電影發明之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好幾倍。感謝電影,感謝電影人,當然,珍惜生命中每一段無所事事的日子,你要學會從中,發現你自己,學會愛自己。
2020-1-29
祝閱讀愉快
蘇蘇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