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9,加繆《局外人》中的默爾索,到底是不是佛系男?

2021-01-07 十點媽咪說

文/不飛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加繆

我們身處於時代的洪流中,人人都追求個性,

在社會重重潛規則之下,當我們的行為與普世價值觀發生衝突時,是否還能堅持自己原則,而獨善其身?

也許這個世界上能獨善其身的人很多,但唯獨值得談一談的,只有他——默爾索,

這個來自加繆荒誕小說《局外人》裡的主人公。

作為荒誕小說的代表人物,默爾索的特立獨行,讓《局外人》這部小說所產生的文學價值和影響,堪稱當今文學界的經典。

小說核心主題,圍繞主人公默爾索的生活態度展開,機械的生活,鎖屑的人生,看似激昂實則空洞的審判等等。

無論是幸或是不幸,都繞不過去的就是他的「荒誕人生」。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但是因正當防衛而殺人,卻最後遭受到了靈魂的拷問,最終因為一些莫須有的理由定罪,將他送上了斷頭臺。

加繆筆下的默爾索,是個悲情人物,他既成功又失敗的悲情人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

如果說,社會是一個局,那默爾索就是「局外人」,我們所謂的常人就是「局內人」,

究竟是這個世界孤立了局外人?還是局外人保持著自己的純粹與本真呢?

他是異鄉人,更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小說的開篇格外扎心:

「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默爾索對於母親的去世,可以說是太佛系了,甚至可以用冷漠來形容。

他沒有詢問母親的去世時,是否痛苦,甚至拒絕瞻仰母親的遺容,沒有哭泣,臉上更是沒有半點哀傷。

在母親葬禮以後,甚至與情人幽會。

這種種行為,與當下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格格不入。

但他真的不愛他母親嗎?其實並非如此。

他認為人要活在當下,母親已經走了,他任何的傷心流淚,母親已經看不見了,在葬禮上的哭泣,只是表演給活人看的,

於是,他拒絕這樣的形式,拒絕撒謊。

也正是他不遵守遊戲規則,甚至破壞了規則體系,因此註定會被消滅。

記得羅曼羅蘭曾經說過: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從這個層面看,默爾索是個游離在社會常規之外的英雄。

在法庭上,如果能為自己謀取一線生機時,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挑偏向自己有利的方面說,而忽略對自己有害的那部分。

但是,默爾索看起來,卻有點「蠢」。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感受,拒絕撒謊,拒絕世故人情的虛假表演,甚至被誤認為無情與冷漠,也無所謂,他從不辯解,因為他覺得不需要。

就像他自己的口頭禪說的那樣:「我怎麼都行。」

那種淡然與無所謂,以及他追求絕對的真實與絕對的純粹,讓許多人驚慌,更令許多規則制定者誠惶誠恐。

面對法庭對自己的審判,他疲於應對,也不想回應,因為案件的審理,早已偏離主線。

一直強調默爾索如何冷漠,不知道媽媽的年齡,在母親的棺材旁抽菸,喝咖啡,甚至第二天同戀人一起去遊泳,看搞笑電影等等,

更為荒誕的是,法官在大庭廣眾之下,僅憑這些與殺人毫無關係,卻異於常人的行為,定了他的死罪。

在庭審休庭間隙,無論是法官、檢察官、還是後來的神父,都勸導他,讓他為自己的行為作出懺悔,以求得「活著」的資格,然而默爾索卻拒絕了。

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靈魂無比的乾淨與敞亮。

他坦誠,不矯揉造作,不去用虛偽包裝自己,在當時社會,

這種荒誕的行為,面對一切採取置身事外的超然態度,正是默爾索的一種無聲的反抗。

這樣的默爾索,讓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裝》裡,那個講真話的孩子,被眾人嘲笑。

其實真正可笑的卻是世人虛偽的表演罷了。

情感的「消失」,他是愛情中的「局外人」

人生在世,有了牽掛,親情就多一份溫馨,愛情就多一份溫情。

內心有牽掛的人,不會走失於歲月變遷。

然而,小說中的默爾索卻沒有這份「牽掛」,

當女友瑪麗兩次問他是否愛他時,他的回答簡潔又乾脆「不愛」。

但瑪麗愛默爾索,像許多戀人期許的那樣,希望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

默爾索的那句「不愛」,誠實的面對了自己的內心,卻深深地傷害了瑪麗的心。

他從不為了讓戀人開心,忽略自己的內心,而違心的說「愛」。

但後來瑪麗問默爾索是否願意跟她結婚,對於結婚抱著「無所謂」態度的默爾索,為了不讓女友失望,他願意結婚。

如此看來,瑪麗在默爾索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

以至於後來,默爾索鋃鐺入獄,在獄中他還能想起瑪麗,從另一個側面看來,他並不完全是愛情上的「局外人」。

愛情也好、婚姻也罷,當他放棄了「愛情」中所謂的「人情味」時,也意味著他放棄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

沒有真情實感的付出真心,他自然無法領略到愛的真諦。

1938年誕生的《婚禮》無疑是《局外人》番外篇,文中加繆多次提起「身體的真相」。

「赤裸始終保存著一種身體自由的意義,以及手與鮮花的和諧——這是大地與擺脫了文明桎梏的人類充滿了愛意的協約——啊!我皈依於它,仿佛它已是我的信仰」。

當加繆勇敢地向著愛與欲望行走,跨越所有人為的道德規範,

懂得何謂抵抗死亡,只有回到生命的當下,才能回到未被玷汙的純真。

如此看來,懂得了生命的雙重真相,就懂得珍惜當下,才會珍惜每個一去不復返的瞬間。

默爾索是英雄,也是懦夫

生活中,庸庸碌碌的你可曾想過,忙碌有意無意地,成了我們生活的「偽裝」。

職場也好,生活也罷,無不存在著各種遊戲規則,為了生存,相信多數人選擇了隨波逐流。

而小說裡的默爾索,卻選擇了當「異類」,他清醒的認識到荒誕的本質。

選擇不遵守規則,拒絕阿諛奉承,拒絕虛假套路,他的特立獨行,成了整個社會的「異類」。

他敢於做自己,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到後來就陷入庸庸碌碌「無所謂」的態度中,那麼的滿不在乎,甚至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義在何處。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他選擇了逃避付出,默爾索又是個真正的懦夫。

他的放任,無所謂的態度,不僅僅在感情上,

當面對自己性命攸關時,他竟然選擇放棄辯護,甚至放棄了唯一上訴的機會。

拒絕了神父的懺悔,接受命運的安排,這種在不斷放棄時逐漸形成的深溝,卻讓他喪失了生活的動力。

每個人都懼怕死亡,面對死亡都會奮力抗爭,但默爾索麵對自己的死亡審判時,卻早已不在乎。

在這種情況下,他繼續之前的冷漠,用自己心情說話,不反抗,坦然接受。

他對親情、友情、愛情置於生命之外,漠不關心,都指向他最終走向死亡的結局。

但死亡,對於默爾索來說,

不僅不是悲哀與不幸,而是一種解脫與自由。

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想住高樓,亦或是生活在深溝,全在你的一念之間。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住著一個「默爾索」,

也許是處於自我保護,有意無意的與人保持距離,

但逃避終究不是良方,熱愛生活,活出生命力才是正解。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記得餘華的《活著》裡曾經說過:

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

當時看到這句話,我覺得很困惑。

我們生活在其中,難道還不夠真實?

直到看到《局外人》,小說裡展露的真實,與我而言,有太多生命無法承受之痛。

儘管作者加繆的《局外人》寫於二戰時期,但他書中深刻的內涵,直到現在都適用。

如果必須要用一個詞來概括它,我想我會用「現代性」。

現代社會裡,不止一次有加繆的感受:

「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精神無依無靠,一切與己無關。」

升職加薪也好,結婚、交際也罷,《局外人》中的默爾索從來都是毫不在意,並坦然接受。

其實他並不是真的不在意,在我看來他是無能為力。

為了能平息內心的孤獨,他也試圖想要尋求身份的認同感。

就如向上司請假時,他並不為自己的錯誤辯解,因為人嘛,總是會有點錯誤的;

在監獄裡,他極力證明,他和別人是一樣的。

在庭審時,旁聽者用異樣的眼光看他這個罪犯的身份,讓他感到無奈和恐慌。

最終,他因荒誕的理由處死。

對於默爾索的有些品質,有待商榷,但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裡,他是個特立獨行的虛無主義者。

而作者對於默爾索的行為,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

一個無任何英雄行為,卻願意為真理而死的人。

深有同感!

《局外人》問世已經經歷了幾十年,時代在變,人們的思想也在變。

但不變的是人性!

曾經的世界我們也許不熟悉,但是加繆筆下描寫的「現代制度」與「道德綁架」以及對人性的摧殘,是赤裸裸的令人脊背發涼。

它就像是一部黑色幽默劇,看似滑稽離奇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一顆嚴肅而真實的心。

默爾索對外界的淡漠,無動於衷,其實是如今社會存在的普遍現象。

作者一方面呼籲,不要成為書裡冷漠的看客與麻木的法官,一味服從社會的規則,在強權下喪失了自己的個性。

另一方面,縱使人間有多不值得,我們都成為生活裡的「局外人」,

記得加繆曾經說過:

誕生在一個荒誕世界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

雖然我們力量微薄,但在清醒認識世界的荒誕本質後,即便有時會不堪一擊,但依然如加繆般奮起反抗。

沒有對生活如此絕望,就不會對生活如此熱愛,沒有希望,不等於絕望。

單槍匹馬與世界對飲,歷經途遙,亦勿忘初心,

這大概就是默爾索的「局外」人生吧。

相關焦點

  • 加繆《局外人》:默爾索是佛性男,還是真性情?
    默爾索給我的感覺,就像《皇帝的新裝》裡最後出場的六歲孩童,識破了假惺惺地遮羞布。默爾索是個怎樣的人?摸索不透,《局外人》通篇都在用默爾索的視角講述著他的所見所聞所感,透過他的心理活動,他對事情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一個虛假的社會。
  • 《局外人》:為什麼它是加繆作品的起點
    《局外人》中默爾索的相關體驗,便來自於加繆本人,我們不能因為小說的虛構性而完全把作家本人的經驗排除在外,但也不能簡單地把默爾索與加繆畫上等號,因為加繆比他筆下的人物走得更遠。許多心理學家把默爾索看作加繆的一次自我診斷,這一論點並非無稽之談。回到1937年8月的筆記,按照這一提綱的規劃,在意識到生活的「陌生」之後,將引發兩個結論:拒絕妥協與融入自然。
  • 讀書推薦:加繆《局外人》
    來自微博#讀書,我們是認真的#超話@把微笑販賣給地獄天使《局外人》|一場道德和法律的較量作者:【法】阿爾貝.加繆初遇這本書時此時26歲的加繆,已經完成了他人生中一本驚世駭俗的文學創作《局外人》,提出了存在主義關於「荒謬」的觀念。《局外人》篇幅不長,靜下心來三四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閱讀,故事精短卻十分震撼。開篇寫到: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 加繆《局外人》:我們在荒誕的世界裡,真實地活著
    這就是《局外人》這本書中討論的主題:個人如何面對社會的荒誕。《局外人》講述了一個平庸無害的普通人,糊裡糊塗被判了死刑的故事,但究竟是個人行為的荒誕,還是他所處社會本來就荒誕呢?加繆的答案是後者。諾貝爾文學家給予加繆的致敬詞是這樣寫的: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在《局外人》這本小說中,加繆塑造了一個不符合社會規則的「局外人」默爾索,他的行為在眾人眼中顯得荒誕怪異,但卻正是他對抗整個荒誕社會的武器。
  • 讀加繆的《局外人》讓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毋庸置疑,加繆的《局外人》在中外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解讀者之多堪與《道德經》媲美。《局外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非兩點:作者對人類社會荒誕性的諷刺及主人公默爾索對遊戲規則的反抗。這兩點太深刻了,以至於所有解讀者眾口一致的滿溢著讚譽之辭。我也不例外。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無獨有偶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在其1942年出版的小說《局外人》中就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因為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而人們就是在這樣的理論下,被推定為人民公敵,最終被判死刑。阿爾貝·加繆作為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局外人》中也表現了其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 《局外人》:加繆在政治問題上有些天真
    總的來說,加繆的著作特別全面,包括小說、哲學、政論、戲劇種種;而其本人也很全面,無論是演戲、踢球、社交面上男男女女的關係以及他從中的脫離,可以為他刻畫出極為豐富的肖像。每一幅照片都擁有人吸收進去的魅力,甚至在他私人性質的著作出版後,關於他的想像和印象非但沒有顛覆,反倒更增添了闡釋的空間與生命質素。
  • 加繆《局外人》:直面人生荒誕,永葆生命本真
    提到王菲的真,不得不說法國作家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同樣是表裡如一的人,可為何默爾索要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他因一次錯手殺人而被法庭指控,但最終卻因為「他沒有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而被人審判自己的靈魂,並判處死刑。荒誕的世界,荒誕的人生。對於一個經常把「我怎麼都行」掛在嘴邊的人而言,默爾索不屑辯解。
  •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在冷漠荒謬的背後
    直到我看到一本書的封面,上面寫著: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一定要讀《局外人》,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和明白堅持的意義。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局外人》是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紀在整個西方文壇最具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作品。這部小說主要講述默爾索為了自衛殺死一名阿拉伯人,並被法庭指控卻因在母親葬禮上不哭而被判處死刑的故事。
  • 《局外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竟丟了性命
    01 葬禮上的淡漠決定了悲劇的開始《局外人》的作者加繆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作家,也是迄今為止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加繆因《鼠疫》而嶄露頭角,因《局外人》而成名於世,雖然兩部小說的背景和故事情節大相逕庭,但兩部小說卻又一個相同之處,那便是兩部小說中都運用了荒誕的寫作手法。
  • 加繆《局外人》:在荒謬的世界裡,想做真實的自己,很難!
    默爾索不是冷漠無情,不是麻木不仁,只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追求絕對和真實的執著和激情——加繆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局外人》是其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憑藉這部小說,一度風靡法國文壇,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
  • 楊婷再次執導加繆作品,話劇《誤會》脫胎於《局外人》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由大麥·超劇場出品製作,超劇場藝術總監、戲劇導演楊婷執導,演員程楓出演,脫胎於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成名作《局外人》的話劇《誤會》,宣布將於2021年1月8日-17日,在大麥·超劇場進行首輪演出。
  • 加繆《局外人》主題解析:荒誕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荒誕習以為常
    人像被世界被剝奪了自己的希望,世界對他的希求不作任何的回答,這就是加繆的:「人與其生活之間的脫節」、「演員與舞臺背景的脫節」,即荒誕。人面對這種荒誕應該怎麼辦?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就很好的解說和回答了這一問題。
  • 想知道什麼是超現實,你應該讀一讀加繆的《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1913-1960)一般被認為是一位荒誕派代表作家,但也有不少批評家根據其作品反映了生活的荒謬和缺乏理性,而一廂情願地將他劃入存在主義之流。對此,加繆在生前就很不以為然,並且自稱其所信奉的是以「均衡與節制」為主要內容的古希臘哲學,而與各種各樣的「主義」沒有半點關係。那麼我們作為後人也沒有深究的必要,還是來看看他的作品吧!
  • 加繆的《局外人》:西方文壇劃時代之作,不哭的人被判處死刑
    各位愛讀書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說一說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加繆的小說《局外人》。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法國作家、哲學家,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本《局外人》小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我們來仔細品讀這本書的內容。
  • 加繆的《局外人》所講的並不是犯罪與否,而是人生的荒誕與虛無
    「年輕」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個字眼,特別是在人生中所要攀登的高難領域裡,更是如此。加繆是法國作家、哲學家,也是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他四十四歲。看似這不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不止他一個。
  • 加繆《局外人》:對普世價值觀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
    法院的庭審過程中,審判長和檢察官並沒有關注他殺人這件事,而是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哭,以及種種無動於衷的行為,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哭被判處了死刑。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很荒誕。沒錯,這就是一本荒誕小說,有荒誕的情節不難理解。
  • 加繆《局外人》「番外篇」 話劇《誤會》將於明年1月首演
    《誤會》的故事脫胎於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陷於牢獄時發現的一塊舊報紙上的新聞報導:一位離家25年的男人發了財,為了給家人驚喜,隱去姓名居住在其母親與妹妹開的旅店中,不承想卻為覬覦其財產的二人所殺。這個看似簡單的劇情蘊含著諸多可以衍生和討論的內容,導演楊婷認為:這是一則悲傷又荒誕、充滿法式哲思的現世寓言。最近,話劇《誤會》在北京舉辦了發布會。
  • 受難者之典範的加繆 放逐於世界邊緣的局外人
    從此,與荒誕的抗爭,成為加繆小說和戲劇書寫的唯一命題,更是貫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學。在豪斯看來,加繆的荒誕哲學,雖無完整的理論體系,卻絕非凌空蹈虛,皆源於其對生存的高度認知與敏銳感悟。我們讀《局外人》,總是驚異於敘述的冷靜克制、主人公默爾索對待世事的無動於衷,於是想當然地將加繆與「冷漠」、「厭世」等負面形容畫上等號。真實的加繆並非如此。生活於他,雖極為「悲傷」,但仍有「熱情」。
  • 讀書——加繆《局外人》
    讀書——《局外人》阿爾貝·加繆(1913—1960),20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的代表作品《局外人》(1942)、《西西弗的神話》(1942)、《鼠疫》(1946)、《叛逆者》(1951),都是20世紀文學中的經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