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什麼是超現實,你應該讀一讀加繆的《局外人》

2021-01-07 談漫

各位晚上好,我是百家號談漫,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讓我們一起談文化,漫遊古今,感受思想的碰撞!

阿爾貝·加繆(1913-1960)一般被認為是一位荒誕派代表作家,但也有不少批評家根據其作品反映了生活的荒謬和缺乏理性,而一廂情願地將他劃入存在主義之流。對此,加繆在生前就很不以為然,並且自稱其所信奉的是以「均衡與節制」為主要內容的古希臘哲學,而與各種各樣的「主義」沒有半點關係。那麼我們作為後人也沒有深究的必要,還是來看看他的作品吧!

加繆早年在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上大學,雖然在讀期間學的是哲學卻對於戲劇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還曾跟隨某劇團週遊世界,進行巡迴演出,並且開始寫散文、劇本。至於後來小說的創作,是回到巴黎做新聞記者之後的事情了。一開始默默無聞的他直到1942年,發表了中篇小說《局外人》,才一舉成名。

這部小說用了一種奇怪的語言風格——簡單、明晰甚至單調乏味的自言自語,敘述了青年職員默爾索參加母親的葬禮之後,在海灘上故意殺了一個人,最後被送上法庭、等待判決這麼短短的幾天裡的心理活動。更奇怪的是,作為殺人犯,默爾索竟然對這一切無動於衷,他對外界事物持一種憂鬱、不安和絕望的態度,即使面對神明和死亡,他也表現出一副傲視和冷漠的樣子,令周圍的所有人大惑不解卻又無所適從。

通過這個:「局外人」,加繆試圖反映出二戰之前的西方青年對於混亂的世界秩序的態度,即所謂的二十世紀畸零人的精神狀態:一方面,這種人認為這個世界存在的或能夠意識到的,都是「荒謬」;另一方面,他本身作為一種存在,又要反抗這個荒謬和不合理的世界,哪怕這種反抗僅止於默爾索這種精神上的表現。

據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加繆用這種具有古典主義散文風格的文字,來塑造了一個現代青年的精神處境,實際上是為了達到更密切的契合,從而揭示出一種極端冷漠的人生哲學。這正如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授獎詞所說:

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澈的認真態度,闡明了我們同時代人的意識問題。

這裡是談漫,堅持每天為您分享獨特的見解是我的榮幸!

相關焦點

  • 讀加繆的《局外人》讓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第一次讀《局外人》,我是一口氣讀完了的。讀的過程中一種莫名的震撼和壓迫感一直伴隨著我,讀完之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首先震撼到我的是加繆枯草式的行文敘事風格,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寫作方式,簡直像小學生的流水帳,完全沒有任何情感和修飾,就好像一塊木頭對著另一塊木頭說話一樣,但你又感覺不到幼稚和乏味,反而能感覺到一種極強的壓迫感。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 讀加繆的《局外人》,反省我們的靈魂為什麼充滿了謊言?
    這幾天看了加繆的《局外人》,首先讓我感到震驚的是這篇精短的小說,竟然是加繆在二十幾歲就已經寫出來了,這讓我有了一點好奇心,但當我看到加繆上學時學的是哲學的時候,我就明白了這篇小說出自他手其實並不受偶然。
  •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在冷漠荒謬的背後
    在我所度過的整個荒誕的一生中,從我未來的深處,一股微弱的氣息在未來的歲月裡向我襲來,這對別人向我提出的一切都沒有什麼不同,未來的歲月並不比我所度過的歲月更真實。--《局外人》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因為單親家庭,我非常孤獨,我不喜歡熱鬧的地方,也不喜歡和人交流,我總是覺得我和世界格格不入。
  • 荒誕文學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加繆《加繆文集1:局外人·西緒福斯...
    作者:【法】阿爾貝·加繆出版社:譯林出版社譯者:郭宏安一、感受閱讀「荒誕」的作品時,我們本身就產生了荒誕,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也發現了。閱讀感覺就像用嘴拔雞毛。有關荒誕。黑格爾有一句話: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從克爾凱郭爾開始就有了對黑格爾客觀辯證的批判,而加繆的荒誕更是:存在的不可理解性。
  • 當我們還在讀加繆的時候,人類的一切就都有希望
    ——只有加繆筆下的局外人默爾索,看著人世間的荒誕表演,不願戴上任何面具。《局外人》因極大力度地觸憾了人類該如何存在這一重大課題(在其作品中就是所謂的「荒誕」命題),而被認為是西方文壇最劃時代意義的小說之一。
  • 《局外人》:加繆在政治問題上有些天真
    甚至還要多虧羅蘭·巴特,以及一些美國理論的研究者,才擴大了加繆的接受度。在袁筱一的印象裡,加繆的閱讀及接受仍然有一定限制,不在廣大讀者群中為人熱愛和推崇。《局外人》的第一句話:「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如果非要形容加繆,那麼他是一個透明的人,乍一讀還有點冷酷。在他的手記中也保留了大量對內心的審問,讀來會覺得不免殘酷。
  • 加繆《局外人》:不老實、演戲作假的人,會是什麼後果?
    加繆《局外人》:不老實、演戲作假的人,會是什麼後果?加繆(1913—1960年),法國哲學家、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鼠疫》《局外人》等。加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主要是因為《局外人》這部文學史上「特立獨行」和「驚世駭俗」的著作。加繆被普遍認為是存在主義者,但是這個「評價」加繆本人是多次否認、拒不承認、毫不認可的。加繆在哲學上,我認為確實是存在主義者,但是他和其他的存在主義者也會產生爭論。加繆長期和薩特進行了哲學上的「辯論」,最後兩人最終不得不決裂。
  • 《局外人》:為什麼它是加繆作品的起點
    編者按:加繆的《局外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今年3月,讀客和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推出留法譯者金禕全新譯本,展現《局外人》「冷峻」文字風格。本書除了收錄的加繆資料,還配有由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博士、加繆研究者張博的長篇導讀。以下為導讀原文: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 讀書——加繆《局外人》
    讀書——《局外人》阿爾貝·加繆(1913—1960),20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的代表作品《局外人》(1942)、《西西弗的神話》(1942)、《鼠疫》(1946)、《叛逆者》(1951),都是20世紀文學中的經典佳作。
  • 加繆《局外人》讀後感
    加繆( 1913- 1960) 是法國極具盛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是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之一。「荒誕哲學」源於加繆,加繆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簡單來看,加繆所說的荒誕其實是指人對按部就班生活的質疑,人們質疑現在的生活方式卻依然在以現在的方式生活。
  • 加繆《局外人》: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成為真正的局外人
    他沒有為自己辯駁,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什麼也改變不了。面對這個粗糙、冷漠的世界,他只能回以更多的粗糙與冷漠。因此,莫爾索選擇做一個局外人,不再關心生命的去向和意義。他忠於自己的感官欲望,想吃就吃,想愛就愛,不想哭就不哭,不想說就不說,只要活著,怎麼樣都行。加繆說,莫爾索違背社會規則的原因是,他拒絕說謊。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無獨有偶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在其1942年出版的小說《局外人》中就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因為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而人們就是在這樣的理論下,被推定為人民公敵,最終被判死刑。阿爾貝·加繆作為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局外人》中也表現了其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 讀書推薦:加繆《局外人》
    來自微博#讀書,我們是認真的#超話@把微笑販賣給地獄天使《局外人》|一場道德和法律的較量作者:【法】阿爾貝.加繆初遇這本書時,會覺得是上個世紀富家子弟的浪漫愛情故事或是大學詩社戲劇社等文學流派的故事,因為加繆的形象實在是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書封的他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濃黑的眉毛,油光鋥亮的大背頭。
  • 受難者之典範的加繆 放逐於世界邊緣的局外人
    蘇珊·桑塔格曾在《反對闡釋》一書中將加繆歸為「作為受難者之典範的藝術家」。縱觀加繆一生,「受難者」的形象總與他息息相關:生於北非貧民窟,不足一歲失去父親,少年時因罹患無法治癒的肺結核幾乎失學。生活似乎從一開始就為他畫上了休止符,但這不是結束,而是一種開始。豪斯體悟到,疾病作為加繆的「絕望和挑戰」,「一半是宿敵,一半是催化劑」。在他,這不是隱喻,而是真實的存在。
  • 加繆的《局外人》太深入人心了,欣賞這十句格言,句句富含哲理性
    在諾貝爾文學獎榜單中,加繆的名字赫然在列,獲獎的時候年僅44歲,一舉成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獲獎者。他早逝,一場車禍奪走加繆的生命,如彗星一樣粲然划過,永不回歸,年僅47歲。他是年青一代的偶像,被譽為「最受年輕一代歡迎的導師」,他的《局外人》舉世聞名,深入人心。
  • 加繆的作品怎麼讀 重讀他有哪些現實意義
    「人終有一死,而他們活得並不幸福」。1944年,25歲的法國作家加繆在《卡利古拉》中寫道。  加繆,一個作家、一個思想者。「阿爾貝·加繆」,20世紀人類文化史上最閃耀的名字之一。他曾在一張標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紙上,列出他心愛的詞:世界、痛苦、大地、母親、人類、沙漠、榮譽、苦難、夏日、大海。這概括了他一生為之奉獻的全部事物。
  • 現代人熱愛的不是加繆,是自己的軟弱
    加繆活得也是挺有勁的,他想寫那些美好的東西,夏日、大海等等。這是給我們讀者的安慰,我們看一看好的東西、浪漫的東西,或者曾經有人這樣反抗過,曾經有人置身於荒謬世界,你能獲得一種力量吧!批評家包括讀者看作品的時候,應該分析默爾索和巴特比那個形象——每天在辦公室裡面寫法律文件,你讓他幹什麼,他都說「我傾向於說不」,讓他吃飯也是傾向於說不,把他捆起來,綁到太陽下面快曬死他,他仍然說不——顯然帶有某種預言性質,《局外人》默爾索也帶有預言性質。
  • 加繆《局外人》:我們在荒誕的世界裡,真實地活著
    假如你身處一個精神病院,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神經病呢?宣稱自己是正常人可能被更兇殘地對待,而選擇和病人打成一片又可能真的變成神經病?你會如何選擇呢?這就是《局外人》這本書中討論的主題:個人如何面對社會的荒誕。
  • 悅讀|初讀不懂「局外人」,讀懂已成傷心人
    一說實話,年輕的時候初次讀《局外人》,一下子還真沒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意思。這樣一位年輕人,對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對什麼都無所謂,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叫做「喪」。但是,當讀了第二遍,甚至更多遍,更多地關注書中的細節後,漸漸醒悟看似是「局外人」,其實他可能是比我們更多的人都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局中人。
  • 從《局外人》到《誤會》,楊婷三會加繆
    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更多人知道了加繆的《鼠疫》,曾執導《局外人》、劇本朗讀《遇見加繆》兩部作品的導演楊婷,也將再度借舞臺與加繆對話,將脫胎於《局外人》的《誤會》搬上舞臺。昨天,大麥·超劇場宣布《誤會》將作為超劇場2021年的開年之作,於1月8日至1月17日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