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局外人》:對普世價值觀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

2020-12-24 盧小鯨

本文作者:盧小鯨

小說《局外人》故事的情節很簡單,但是這本書卻是讓人情感最複雜的一本書。

小說的主角叫默爾索,是一家公司的職員,某天他接到養老院的電報:

「母歿,明日下葬,節哀順變。」

於是他回到了養老院,參加了媽媽的葬禮。葬禮期間他多次拒絕了院長和門房問他看媽媽遺容的提議,在葬禮的過程中他沒有哭泣,甚至在守靈時抽菸、喝牛仔咖啡,表現得昏昏欲睡。

葬禮結束的第二天,他就去了海邊放鬆,和新結交的女友瑪麗看了喜劇電影,並在當晚帶女友回家過了夜,之後一切的生活回歸到正常軌跡。

在媽媽的葬禮結束兩周後,他被雷蒙邀請和女朋友一起去了海邊度假,在此期間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送上了法庭。

法院的庭審過程中,審判長和檢察官並沒有關注他殺人這件事,而是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哭,以及種種無動於衷的行為,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哭被判處了死刑。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很荒誕。沒錯,這就是一本荒誕小說,有荒誕的情節不難理解。但是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默索爾開槍殺人的經過,小說中關於默爾索殺人時的情節是這樣寫的:

「一時間我什麼都看不見,只有太陽依然在我的額頭上敲鑼打鼓,朦朧中隱約可見,閃亮的刀刃還在我面前晃動……我全身僵硬,握著槍的手,猛的一縮緊,手指碰到了光滑的槍壁,在這聲乾澀震耳欲聾的槍響中,一切開始急轉直下,我搖頭甩開汗水和揮之不去的烈焰,發覺自己毀掉了這一天的完美……我又從躺在地上毫無動靜的身體連續開了四槍,子彈深陷入體,不見蹤跡,這四槍仿佛短促的叩門聲,讓我親手敲開了通往惡運的大門。」

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信息點:高溫太陽照射下,默爾索出現了一瞬間的恍惚;精神恍惚下出於正當防衛的需求開槍打了人;在意識到打人停頓了一會後又對躺倒的身體接著連續開了四槍。

在第一次開槍之後,停頓之後為什麼還要接著再開四槍?

這個問題看似毫無意義,卻決定個小說整個情節的設置,也是最引人思考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著這句話展開的。

《局外人》這本小說不僅是一本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哲學經典著作,它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有劃時代的小說之一,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美譽,並不是因為他的文學方面的貢獻,而是這本小說對「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

若是從正常的思維去理解這本書的荒誕情節,很難得出明確的答案。

文學作品和哲學作品兩者近似,然而兩者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若是將哲學作品當做文學作品去解讀,得出的結果同樣是荒誕的。《局外人》在文學解讀中找不到的答案,從哲學角度去思考,一切又是那麼合理,存在即合理。

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

在默爾索被捕入獄後,預審法官對他進行了審訊。法官想知道默爾索殺人時打的那五槍是不是連續的,他在稍作思考後回答說:

「我是先開一槍,隔了幾秒才繼續開的另外四槍。」

法官又問:

「為什麼你在第一槍和第二槍開槍中間會停下來?為什麼你會朝一個躺在地上的人開槍?」

為什麼要糾結第一槍和第二槍呢。從普世價值的代表之一法律上來講,默爾索的第一次開槍屬於精神恍惚下的正當防衛,若是連續射擊五槍也是在正當防衛的範圍內,默爾索是無罪的。在阿拉伯人躺倒之後又打了四槍,從法理上來講這就屬於主觀上的故意殺人,默爾索是有罪的。

對有罪無罪的爭辯,也是小說的核心,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與普世價值、基督教存在主義的衝突。

默爾索沒有覺得自己有罪,在他看來,打一槍和四槍沒有區別,這是他的自由,他認為本還如此,沒有為什麼。默爾索的這一想法便是存在主義自由選擇觀念的體現,人的自由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這也是存在主義的核心。

「因為人生活在一個孤立無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上帝、科學、理性、道德等對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說,它們都不能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時,它們對人也沒有任何的控制和約束的作用。」

默爾索從始至終在貫穿著這種絕對的自由。

今天,媽媽走了,或者是昨天,我不清楚。」這是小說的開頭,從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冷漠事不關己的感覺。在母親的葬禮期間,他表現得也像一個陌生人,不知道媽媽的年齡,不願多看一眼媽媽的遺容。

他認為和瑪麗可以結婚,也可以不結婚;雷蒙可以做他的朋友,也可以不做等,默爾索表現得像一個游離於社會之外的陌生人,所有的事情都與自己沒有關係。

「對於世界,我永遠是個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語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們交換的只是一點輕蔑,如同相逢在鏡子中」,北島《無題》中的這段話恰好是對默爾索最好的總結。

絕對的自由導致的結果就是疏離感,在不知自己有什麼罪中,疏離了他與周遭的人,疏離了他日常的生活和社會規則,疏離了審判日的荒謬。最後他自己卻被好像完全與審判無關的東西殺死。

普世價值觀與存在主義的衝突

法院庭審中審判長和檢察官沒有追究默爾索殺人的行為,反而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最終判處了他死刑,看似荒誕卻又合理。

默爾索在第一次開槍阿拉伯人躺倒無反抗能力時,又接著對這身打了四槍,而這四槍卻背離了普遍的價值觀,無論是從法理還是道德倫理層面。

法理上默爾索這四槍存在著主觀過錯,而主觀過錯是怎麼界定的?預審法官審問了他中間為什麼要停頓的原因,默爾索選擇了沉默,沒有過多的解釋什麼,在他看來這沒什麼問題。默爾索的表現讓預審法官無法作出判斷是否存在主觀過錯。

在法庭庭審期間,審判長和檢察官的提問也是從普世的價值觀出發來判斷默爾索是否存在主觀過錯。在媽媽的葬禮上沒有哭、在守靈期間抽菸喝咖啡、在葬禮的第二天就去海濱戲水、約女朋友看電影並和女朋友做愛等等。

這些默爾索自認為沒有問題的行為上,卻違背了普世價值觀,因此法官和檢察官認為默爾索主觀上存在過錯,從而判定他殺人是事先預謀好的,甚至在精神上殺死了自己的媽媽。得出這一結論很荒誕,卻似乎又有些合理。

普世的價值觀和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兩者是衝突的。在存在主義的觀念中,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本質是人自己通過自己的選擇而創造的,不是給定的,人是絕對的自由,也就是說默爾索所做的一切都因他自己而存在,普世的價值觀也不能界定他有罪。

存在主義的觀念上默爾索無罪,他是自由選擇,而默爾索在開了一槍停頓之後又開了四槍,也是這四槍將存在主義和普世的價值觀牽連了起來,審判長和檢察官也能從普世的價值觀上對默爾索進行審訊提問,判定他有罪。

基督教存在主義與無神論存在主義的衝突

存在主義的另一個流派基督教存在主義,這一學派高揚信仰、批判理性,主張信仰上帝獲得拯救和自由。在基督教存在主義的觀念中,世人都是有罪的,而獲得救贖的方式就是信仰上帝。

預審法官告訴默爾索他信仰上帝,且堅信沒有任何人十惡不赦到上帝無法原諒的,前提是人必須心存悔意,像孩子一樣敞開白紙般的靈魂,準備好全然接受信仰。默爾索若是信仰上帝,那麼他就可以通過救贖獲得自由。

預審法官有句話很經典,如果有天我對信仰上帝產生了懷疑,那麼我的人生便將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基督教存在主義的核心便是如此,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認為真實存在的東西只能是存在於個人內心中的東西,也就是說信仰上帝。

默爾索被法庭判定死刑之後,神父不厭其煩的對默爾索和默爾索探討上帝的問題,神父認為默爾索有罪,背負著沉重的罪孽,必須將之卸下,而人類的審判微不足道,上帝的審判才是至高無上的,默爾索需要接受上帝的審判與拯救。

普世價值認為默爾索有罪,要接受審判;基督教存在主義也認為默爾索有罪,需要向上帝懺悔,一個是身體的審判,另一個是靈魂的審判。然而堅信無神論存在主義的默爾索認為自己無罪。

我不知道所謂的罪過如何,只是被告知了自己有罪,因為有罪,所以得為此付出代價,沒有人有權要求我做更多。

默爾索所貫徹的無神論存在主義不僅與普世的價值觀衝突,與基督教存在主義也存在著衝突。當這種觀念產生衝突時怎麼辦?

荒謬對抗荒謬

整部小說的情節給人的感覺很荒謬,不僅作為主角的默爾索他的行為和審判過程很荒謬,默爾索周邊的人的行為也顯得很荒謬。他的「朋友」雷蒙實則是一個皮條客,靠情婦做妓女維持生活,卻因為情婦的不忠而對其展開報復;他的鄰居薩拉曼諾討厭狗,經常打它,卻在狗丟失後表現得很焦急,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動力;默爾索自己呢莫名其妙的殺死了阿拉伯人,原因僅僅是因為陽光太耀眼。

看似一切荒謬的情節,當這些場景聚合在一起時卻又顯得那麼合理。荒謬是如何產生的?

存在主義不僅認為存在先於本質,而且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的生活是痛苦的。物質世界的存在是沒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據某種絕對的觀念、思想或精神演繹出來預先具有一定意義的。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決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確定的。由此可以推知,從根本上講,存在是荒謬的。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事先決定事物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同樣,我們也沒有理由事先決定人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

至於如何應對這種荒謬,加繆有句名言:「我反叛,因此,我存在。」以荒謬對付荒謬,便是在各種觀念存在衝突是解決的方法,而這種方法踐行後的結果便是疏離社會,成了一個游離於社會之外、與社會脫節的局外人。

總結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有人可能會說,哪有你說的這麼誇張,你這是過度解讀,也許可能是吧。

再讀《局外人》,我的心中仍有很多的疑惑,比如對死亡的思考,對刑罰的思考,對一個死刑犯自述的思考。在闡釋的深淵旁,我被罰站,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乎焉在後,我給不了自己答案。

相關焦點

  • 讀書——加繆《局外人》
    讀書——《局外人》阿爾貝·加繆(1913—1960),20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的代表作品《局外人》(1942)、《西西弗的神話》(1942)、《鼠疫》(1946)、《叛逆者》(1951),都是20世紀文學中的經典佳作。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無獨有偶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在其1942年出版的小說《局外人》中就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因為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而人們就是在這樣的理論下,被推定為人民公敵,最終被判死刑。阿爾貝·加繆作為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局外人》中也表現了其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 加繆《局外人》讀後感
    加繆( 1913- 1960) 是法國極具盛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是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之一。「荒誕哲學」源於加繆,加繆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簡單來看,加繆所說的荒誕其實是指人對按部就班生活的質疑,人們質疑現在的生活方式卻依然在以現在的方式生活。
  • 再讀《局外人》:淺談其蘊含的存在主義哲學、作品內涵及現實啟發
    文:糰子姐說到《局外人》,就不能不提這本經典著作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產生的深遠影響。《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堪稱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最著名小說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為整個西方文學-哲學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 加繆《局外人》:不老實、演戲作假的人,會是什麼後果?
    加繆《局外人》:不老實、演戲作假的人,會是什麼後果?加繆(1913—1960年),法國哲學家、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鼠疫》《局外人》等。加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主要是因為《局外人》這部文學史上「特立獨行」和「驚世駭俗」的著作。加繆被普遍認為是存在主義者,但是這個「評價」加繆本人是多次否認、拒不承認、毫不認可的。加繆在哲學上,我認為確實是存在主義者,但是他和其他的存在主義者也會產生爭論。加繆長期和薩特進行了哲學上的「辯論」,最後兩人最終不得不決裂。
  • 加繆《局外人》: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成為真正的局外人
    混混鄰居雷蒙提議和他做朋友,莫爾索覺得怎麼樣都行。《局外人》還原了一個無理性的世界。因此,莫爾索選擇做一個局外人,不再關心生命的去向和意義。他忠於自己的感官欲望,想吃就吃,想愛就愛,不想哭就不哭,不想說就不說,只要活著,怎麼樣都行。
  • 想知道什麼是超現實,你應該讀一讀加繆的《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1913-1960)一般被認為是一位荒誕派代表作家,但也有不少批評家根據其作品反映了生活的荒謬和缺乏理性,而一廂情願地將他劃入存在主義之流。對此,加繆在生前就很不以為然,並且自稱其所信奉的是以「均衡與節制」為主要內容的古希臘哲學,而與各種各樣的「主義」沒有半點關係。那麼我們作為後人也沒有深究的必要,還是來看看他的作品吧!
  • 讀書推薦:加繆《局外人》
    來自微博#讀書,我們是認真的#超話@把微笑販賣給地獄天使《局外人》|一場道德和法律的較量作者:【法】阿爾貝.加繆初遇這本書時此時26歲的加繆,已經完成了他人生中一本驚世駭俗的文學創作《局外人》,提出了存在主義關於「荒謬」的觀念。《局外人》篇幅不長,靜下心來三四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閱讀,故事精短卻十分震撼。開篇寫到: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 每周贈書31加繆:《異鄉人》10本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的《異鄉人》,然當個人更喜歡《局外人》這一翻譯,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9歲時的作品
  • 加繆的《局外人》所講的並不是犯罪與否,而是人生的荒誕與虛無
    加繆是法國作家、哲學家,也是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他四十四歲。看似這不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不止他一個。然而我們往前數一數,在他之前,蘇利·普呂多姆在1901年獲獎時是62歲;羅曼·羅蘭在1915年獲獎時是49歲;阿納託爾·法朗士在1921年獲獎時77歲;亨利·伯格森在1927年獲獎時是68歲;馬丁·杜伽爾在1937年獲諾獎時是56歲;紀德在1947年獲諾獎時是78歲;莫裡亞克在1952年獲獎是是67歲……直到今天,加繆這個名字在文學界的分量也是極重的,不容忽視。
  • 《戀愛的犀牛》: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
    《戀愛的犀牛》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廣為流傳的經典臺詞和理想主義的愛情故事,還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它讓年輕觀眾感受到了那種難得的勇氣和偏執,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事去忍受孤獨、忍受世俗的荒誕,去和命運做抗爭的勇氣。《戀愛的犀牛》與其說是一出先鋒派的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在向「存在主義」哲學致敬。01 什麼是「存在主義」?
  • 楊婷再次執導加繆作品,話劇《誤會》脫胎於《局外人》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由大麥·超劇場出品製作,超劇場藝術總監、戲劇導演楊婷執導,演員程楓出演,脫胎於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成名作《局外人》的話劇《誤會》,宣布將於2021年1月8日-17日,在大麥·超劇場進行首輪演出。
  • 豆瓣評分8.9,加繆《局外人》中的默爾索,到底是不是佛系男?
    ——加繆我們身處於時代的洪流中,人人都追求個性,在社會重重潛規則之下,當我們的行為與普世價值觀發生衝突時,是否還能堅持自己原則,而獨善其身?也許這個世界上能獨善其身的人很多,但唯獨值得談一談的,只有他——默爾索,這個來自加繆荒誕小說《局外人》裡的主人公。
  • 《局外人》:加繆在政治問題上有些天真
    總的來說,加繆的著作特別全面,包括小說、哲學、政論、戲劇種種;而其本人也很全面,無論是演戲、踢球、社交面上男男女女的關係以及他從中的脫離,可以為他刻畫出極為豐富的肖像。每一幅照片都擁有人吸收進去的魅力,甚至在他私人性質的著作出版後,關於他的想像和印象非但沒有顛覆,反倒更增添了闡釋的空間與生命質素。
  • 現代人熱愛的不是加繆,是自己的軟弱
    但是當你做兩種批評的時候,比如說《應物兄》和《局外人》,要比較它們的差異在哪裡,很多批評家對比這兩者相同的地方,這是批評家容易偷懶的地方。 我可以舉出《局外人》的寫作毫無疑問受到過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的影響,他的《西西弗神話》也是,《地下室手記》是存在主義的源頭。《局外人》寫作受過麥爾維爾《巴特比》的影響,巴特比的口頭禪是「我傾向於說不」。
  • 加繆《局外人》「番外篇」 話劇《誤會》將於明年1月首演
    《誤會》的故事脫胎於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陷於牢獄時發現的一塊舊報紙上的新聞報導:一位離家25年的男人發了財,為了給家人驚喜,隱去姓名居住在其母親與妹妹開的旅店中,不承想卻為覬覦其財產的二人所殺。這個看似簡單的劇情蘊含著諸多可以衍生和討論的內容,導演楊婷認為:這是一則悲傷又荒誕、充滿法式哲思的現世寓言。最近,話劇《誤會》在北京舉辦了發布會。
  • 受難者之典範的加繆 放逐於世界邊緣的局外人
    從此,與荒誕的抗爭,成為加繆小說和戲劇書寫的唯一命題,更是貫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學。在豪斯看來,加繆的荒誕哲學,雖無完整的理論體系,卻絕非凌空蹈虛,皆源於其對生存的高度認知與敏銳感悟。我們讀《局外人》,總是驚異於敘述的冷靜克制、主人公默爾索對待世事的無動於衷,於是想當然地將加繆與「冷漠」、「厭世」等負面形容畫上等號。真實的加繆並非如此。生活於他,雖極為「悲傷」,但仍有「熱情」。
  • 讀加繆的《局外人》,反省我們的靈魂為什麼充滿了謊言?
    這幾天看了加繆的《局外人》,首先讓我感到震驚的是這篇精短的小說,竟然是加繆在二十幾歲就已經寫出來了,這讓我有了一點好奇心,但當我看到加繆上學時學的是哲學的時候,我就明白了這篇小說出自他手其實並不受偶然。
  • 加繆《加繆文集1:局外人·西緒福斯...
    荒誕的重點在於:在這些不可理解中,存在著秩序和混亂(或者說:固定意義上的常態與非常態的;用原文的話是:人類的呼喚和世界的無理的沉默之間)的拉扯(對立),從這些拉扯(對立)中重新凸顯人的意義,人的尊嚴,或者是人的存在感。這是加繆在前期被大家稱為存在主義者,而他自己又極力否認的原因。荒誕哲學是在「荒誕」的拉扯(對立)中尋找存在的意義。存在主義是在現世中尋找存在的意義。
  • 讀加繆的《局外人》讓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毋庸置疑,加繆的《局外人》在中外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解讀者之多堪與《道德經》媲美。《局外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非兩點:作者對人類社會荒誕性的諷刺及主人公默爾索對遊戲規則的反抗。這兩點太深刻了,以至於所有解讀者眾口一致的滿溢著讚譽之辭。我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