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的《局外人》:西方文壇劃時代之作,不哭的人被判處死刑

2020-12-23 梵羲讀書

各位愛讀書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說一說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加繆的小說《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法國作家、哲學家,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本《局外人》小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我們來仔細品讀這本書的內容。

1、不哭的人被判處死刑

當一個人不媚俗,不盲從,不按常規出牌,不隨著大流,痛哭流涕或欣喜若狂,而是選擇冷眼旁觀、選擇冷漠、選擇理性、選擇忠於自己真實情感。那麼,他就會引起別人的不適,甚至不滿。

《局外人》這本書,講的就是這麼一個人。故事的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人,他在一次意外的殺人事故中被推上法庭,最終被判處死刑。

荒謬的是,判處死刑的原因並不在於他所犯罪行的本身。也就是說並不是因為他殺了人。那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竟然沒有哭。

我們都知道哭不過是一種指代,那麼其背後到底蘊含著什麼,為什麼不哭就會被判自絕於人民。接下來就請大家跟隨我一起走進《局外人》的世界。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接到養老院發來的電報,默爾索才知道媽媽死了,至於是昨天死的還是今天,他搞不清楚。

養老院在八十公裡以外,默爾索無奈的跟上司請了假,一身疲倦地趕到養老院送葬。守靈期間,他多次拒絕了養老院院長和門房關於再看媽媽儀容一眼的提議,也始終沒有掉一滴淚,更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哀傷。

在媽媽的遺體面前,默爾索照樣和門房一起抽菸喝咖啡。並且饒有興味地觀察那些前來守陵的老人們。走出停屍房,看到郊外的景色,他甚至想,要是沒有媽媽這檔子事能去散散步,該有多麼愉快啊。按部就班的履行完下葬載程序後,他竟然感到滿心歡喜,因為可以上床睡12個鐘頭了。

媽媽下葬第二天,他就去海濱浴場遊泳,約女朋友去看喜劇電影,並帶女朋友一起回了家,之後便開始正常上班。正常生活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那麼在女朋友面前,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呢?女朋友問他,你愛不愛我。默爾索竟然直截了當地說。這個問題毫無意義,但我似乎覺得並不愛你。女朋友又問你願不願意跟我結婚。默爾索則回答。結不結婚都行,如果你想結,那就結。默爾索說的好像這事情和他毫無關係。

對待朋友也一樣,默爾索有個聲名狼藉的鄰居雷蒙。有一天雷蒙找到木耳所,請他幫忙寫信羞辱自己的情婦。默爾索沒有拒絕。事後,雷蒙很高興。稱默爾索是真正的朋友,默爾索則認為做還是不做朋友怎樣都行。

那對待工作呢?老闆計劃在巴黎設一個辦事處,興致勃勃的問默爾索是否願意被派往那工作,誰知默爾索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熱情,反而覺得去不去巴黎都一樣,他覺得,人永遠也無法改變生活,什麼樣的生活都差不多。

2、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聽到默爾索以上種種行為,也許你會詫異,甚至會覺得他冷漠孤僻,不通人情,讓我們先不要急著去判斷,來聽一聽默爾索講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故事。

一個捷克斯洛伐克人,早年離開家鄉外出打拼,多年後發了財,帶著妻兒還鄉。這個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母親和妹妹,在家鄉開了家旅店。為了給他們驚喜,這個人將妻兒留在了一個地方,獨自走進母親的旅館,沒想到母親沒有認出他來。

於是,捷克斯洛伐克想開個玩笑,他租了個房間住下來,並亮出自己的錢財。夜裡,她母親和妹妹為了謀財,把他砸死了。第二天,他妻子帶兒子找過來,真相大白。母親上吊自盡,妹妹投河而死。默爾索認為,這個店客有點咎由自取,進而評論道「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這句話其實就是默爾索的人生信條,是他種種看似荒誕行為的源頭。

媽媽死了,默爾索風塵僕僕趕到養老院,又困又累,這種身體上的疲累已經完全佔據了他生理需要。使他無力再產生強烈的感情。況且,在他看來,媽媽的死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死,死亡是一種解脫和重新開始,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哭她。於是,他確實不想哭,他也確實沒有哭。

哭,又怎麼樣,看看那些養老院守靈的人們,其中有多少是真心關心他母親的,那個抽抽泣泣的女人,與其說是哭默爾索的母親,不如說是哭自己,哭自己以後什麼人也沒有了,其他老人與其說在守靈,不如說在苦熬,目的是撐過這個儀式。至於死者是誰,他們並不在乎。

默爾索沒有在眾人面前表露出哀傷,就表示他對母親冷漠無情麼?趕到養老院,他想立刻見到的就是媽媽,看到周圍的田野,他會想像在傍晚散步的媽媽;聽到丟狗的鄰居深夜哭泣時,他還是想到了媽媽。

把媽媽送到養老院,是因為自己確實沒錢僱人照料她的生活起居,並且他和媽媽也都不期望從對方那裡索取什麼。當被問到是否愛自己的媽媽時,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愛,跟常人一樣,他愛媽媽,他只不過不想在特定場合,在特定人群面前去表演,去迎合。

對待愛情,友情,工作也一樣,你開心也好,不開心也好。如果不愛,我就說不愛,你聲名狼藉也好,行為不端也好,如果覺得在一起舒服,我就和你做朋友。巴黎也好,這裡也好,如果覺得在哪兒都一樣,我就沒必要去改變。

3、法庭上的無聲抗爭

默爾索被抓進監獄,是因為這件事。默爾索和他的鄰居雷蒙一起去海邊過周末,在沙灘上遇到了雷蒙的死對頭,一個阿拉伯人。雙方發生衝突,在太陽的炙烤下,那個阿拉伯人拿出了一把鋒利的刀,在刀刃的鋒芒威逼下,默爾索只覺天旋地轉,天門大開,天火傾瀉而下,陰差陽錯地朝著那個阿拉伯人摳動了手中槍枝的扳機。

過失殺人後,默爾索被捕入獄。可是,隨著一次次的審訊,他慢慢發現法庭關注的並不是案件本身,而是類似於他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不記得媽媽年齡,在守靈期間抽菸、喝咖啡,第二天就和女友鬼混,給小混混作證的個人生活中的種種表現。

五六個月後,案子開庭審理。在法庭上,律師要求他不要主動發言,由律師代替他陳述。也就是說,他作為一個被告人被完全排斥出審判過程,他成了一個多餘的人,一個徹底的局外人。

他始終認為自己無罪,但檢察官和辯護律師都宣稱他有罪,只不過一個認為罪不可赦,一個認為情有可原。於是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一個個證人取證,眼睜睜的看著檢察官聲嘶力竭的控訴他的靈魂,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所謂完善的法律,一步步塑造成了一個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母親的人,甚至成了在精神心理上殺死了自己母親的人。

面對著這場道德審判,默爾索並沒有為了使判決對自己有利,就違背自己「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的原則。

律師問他在母親下葬那天是否難過,他坦誠的說,我很愛媽媽,但這並不說明什麼,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設想期待過自己所愛的人的死亡。律師打斷他,試圖引導他變換一下說法,說那天是控制住了自己悲痛的心情。

默爾索直接了當地拒絕,因為這是假話。預審法官問他是否信仰上帝?默爾索回答說,不相信。這惹惱了預審法官,背離了所有人都信仰上帝的信念,也動搖了他生活的意義。但是,默爾索始終保持清醒,面對預審法官的瘋狂叫喊,始終不為所動。

在法庭上,他也沒有假裝表示過悔恨,始終遵從自己,從來沒有對某件事真正悔恨過,總是為將來要到的事,為今天和明天的事,忙忙碌碌操心勞神的天性。

在監獄裡的日子,他也始終用自己的方式愛著這個世界。他也時刻關注自己的欲望,時刻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他會想女人,會不厭其煩的一遍遍回憶自己房間的細節。會在上囚車的一剎那盡情的聆聽這座城市熟悉的聲音,會為那些吆喝聲鳥叫聲嘈雜聲而激動不已;甚至還會在法庭冗長的審理間隙,聽到賣餅小販的吶喊聲,會回想到夏天的氣味,熱愛的街區,傍晚的天空以及瑪麗的笑和裙子。這樣的人,你能說他冷漠嗎?他是那麼的熱愛生活。

最終,默爾索被判以法蘭西人民的名義在廣場上斬首示眾。庭長問他是不是有話要說,他考慮了一下,還是說了聲沒有。

4、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被判死刑後,神父一次次過來,勸默爾索皈依上帝, 勸默爾索為自己有罪的靈魂進行懺悔。面對神父的喋喋不休,默爾索終於不堪忍受,喊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好像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但我對自己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都有把握似的。我只有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這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我以前有理,現在有理,將來永遠有理。

在這個高度城市化的社會,人人都被裹挾著前進,小心翼翼地恪守著社會的道德準則,以尋求安全感,害怕被排斥被孤立,因此不惜違背自己的真實情感,不惜磨光自己的鋒芒;說著言不由衷的話,進行著程式化的表演。母親死了,要哭的死去活來,表現得痛不欲生,每逢節日定期秀恩愛,以展示自己過的很幸福。

行刑前夜,默爾索敞開心扉。

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我希望出去,我的那天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

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而被判決死刑。背後反映出的恰恰是對默爾索挑戰現有秩序和社會道德的不滿。從更深層次講,這種以排除異己,以維持正常運轉的暴行,則反映了社會的不寬容。

好了,關於《局外人》我們就分享到這裡,如果您還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給我們留言。

相關焦點

  • 加繆《局外人》讀後感
    加繆( 1913- 1960) 是法國極具盛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是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之一。「荒誕哲學」源於加繆,加繆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簡單來看,加繆所說的荒誕其實是指人對按部就班生活的質疑,人們質疑現在的生活方式卻依然在以現在的方式生活。
  • 荒誕文學的巔峰之作,滿是冷漠的《局外人》,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法國作家、哲學家薩特曾說過:"加繆在20世紀頂住了歷史潮流,獨自繼承著源遠流長的醒世文學,他懷著頑強、嚴格、純潔、肅穆、熱情的人道主義,向當今時代的種種粗俗醜陋發起了勝負難卜的宣戰。"荒誕文學的巔峰之作,滿是冷漠的《局外人》,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在冷漠荒謬的背後
    --《局外人》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因為單親家庭,我非常孤獨,我不喜歡熱鬧的地方,也不喜歡和人交流,我總是覺得我和世界格格不入。初中畢業後,同學們順利考上了縣城的高中,但由於家境貧困,負擔不起高昂的生活費和學費,我不得不輟學。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被灌輸給我的家庭觀念:對於一個女孩來說,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
  • 加繆《局外人》:直面人生荒誕,永葆生命本真
    王菲在做客楊瀾訪談錄時,也曾被問及到這個「話少」問題,當時王菲回答道:她這個人最怕就是做作,更不喜歡沒話找話說。她在演唱會上只想說謝謝,所以,她就只說了謝謝。可見,王菲是個真性情女子。她不屑說一些虛情假意的話語來討觀眾歡心,她深知她所要表達的東西全都在她的音樂上。因此,她擁有眾多忠誠粉絲。提到王菲的真,不得不說法國作家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
  • 加繆《局外人》:對普世價值觀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
    法院的庭審過程中,審判長和檢察官並沒有關注他殺人這件事,而是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哭,以及種種無動於衷的行為,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哭被判處了死刑。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很荒誕。沒錯,這就是一本荒誕小說,有荒誕的情節不難理解。
  • 荒誕文學巔峰之作《局外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部小說就是《局外人》,它不僅成為加繆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而且對於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都具有劃時代意義,同時要讓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成為了文學哲學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這種常規思維促使當時作為上層階級的法官和陪審團將他宣判了死刑。一場兇殺案因一群「局外人」的荒謬判斷,使這位「局內人」毫無反駁之力的被結束了短暫而平白的人生,這實際上是當時法國二戰後期社會形態中普遍意識流現象,在一介統治階級的盲目從眾、不辯真相、不明是非的譁眾取寵中,這位當事者,徹底成為了自己的「局外人」。
  • 楊婷再次執導加繆作品,話劇《誤會》脫胎於《局外人》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由大麥·超劇場出品製作,超劇場藝術總監、戲劇導演楊婷執導,演員程楓出演,脫胎於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成名作《局外人》的話劇《誤會》,宣布將於2021年1月8日-17日,在大麥·超劇場進行首輪演出。
  • 《局外人》:為什麼它是加繆作品的起點
    而6月的筆記,則是一個死刑犯人臨刑前的具體細節,它不但將會在《局外人》第二部第五節中得到充分的發揮,更是小說的中心主題之一: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於此時此刻此生此地。這一基本的價值立場將在《局外人》中得到繼承。8月的筆記,則是一個相對清晰的提綱,其中「遊戲」一詞所指代的是人在社會上生活需要履行的遊戲規則,人應該如何參與這場遊戲,又或者如何退出遊戲,這一問題已經在加繆腦海中形成。
  • 《局外人》:可能是最優秀的中篇小說
    1958年3月10日至5月2日,臺灣《聯合報》副刊連載施翠峰翻譯的《異鄉人》(臺灣譯名),《局外人》的第一個漢文版就此誕生。1961年12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內部發行了孟安翻譯的《局外人》,作為「西方文藝的反面教材」,「供領導機關和高級研究部門批判之用」,印數1500冊。
  • 加繆《局外人》: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成為真正的局外人
    文|大翎在我們這個社會,任何沒有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阿爾貝·加繆他忠於自己的感官欲望,想吃就吃,想愛就愛,不想哭就不哭,不想說就不說,只要活著,怎麼樣都行。加繆說,莫爾索違背社會規則的原因是,他拒絕說謊。
  • 讀加繆的《局外人》,反省我們的靈魂為什麼充滿了謊言?
    這幾天看了加繆的《局外人》,首先讓我感到震驚的是這篇精短的小說,竟然是加繆在二十幾歲就已經寫出來了,這讓我有了一點好奇心,但當我看到加繆上學時學的是哲學的時候,我就明白了這篇小說出自他手其實並不受偶然。
  • 讀書——加繆《局外人》
    讀書——《局外人》阿爾貝·加繆(1913—1960),20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的代表作品《局外人》(1942)、《西西弗的神話》(1942)、《鼠疫》(1946)、《叛逆者》(1951),都是20世紀文學中的經典佳作。
  • 加繆《局外人》主題解析:荒誕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荒誕習以為常
    生活的艱辛、現實的殘酷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思想和文學創作,加繆的作品之所以會有如此深刻的思想性與哲理性,這與他對人生豐富的體驗、對苦難的認知和生命的荒誕性和體悟是分不開的。在加繆看來,現實世界是不合理、不理想的,人在世界上並不感到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有一種陌生感。
  • 受難者之典範的加繆 放逐於世界邊緣的局外人
    他認為,誕生到一個荒誕世界上來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與自己的自由。如果說《局外人》是其荒誕哲學的首度展示,那麼《西西弗的神話》則可以看作是這一理念的最佳詮釋。希臘神話中背負著沉重詛咒、永遠推著石頭上山的悲劇人物,何以在加繆筆下搖身一變成了主動抗爭的英雄?
  • 加繆《局外人》:在荒謬的世界裡,想做真實的自己,很難!
    默爾索不是冷漠無情,不是麻木不仁,只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追求絕對和真實的執著和激情——加繆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局外人》是其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憑藉這部小說,一度風靡法國文壇,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
  •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打通三觀,去理解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話糙理不糙,缺乏獨立思考,便會受社會環境和周身環境影響。你會發現有些人的包容性很強,他們很少議論別人,形形色色的人在他們眼裡都是合理的,因為他們深刻理解大千世界的多面性,所謂越有修養的人就會越少看到他人的不是,大抵是這個道理吧。在完善三觀的書單中,《局外人》總是榜上有名。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習慣在他的作品中揭示異己在世界中的孤獨,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導師。
  • 再讀《局外人》:淺談其蘊含的存在主義哲學、作品內涵及現實啟發
    文:糰子姐說到《局外人》,就不能不提這本經典著作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產生的深遠影響。《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堪稱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最著名小說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為整個西方文學-哲學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 加繆《局外人》:刺眼的冷漠和陽光下,蘊含著對荒謬的無聲痛擊
    在當時那個20世紀40年代,法國當局動蕩不安,正是戰爭的爆發時期,並且由於當時法國民眾的生活氛圍荒謬而又沉悶,最終促使法國作家加繆創作了這部《局外人》,而這本書在問世的那一天起,就已經宣布了他必將成為荒誕文學的劃時代作品。
  • 加繆《局外人》:我們在荒誕的世界裡,真實地活著
    這就是《局外人》這本書中討論的主題:個人如何面對社會的荒誕。《局外人》講述了一個平庸無害的普通人,糊裡糊塗被判了死刑的故事,但究竟是個人行為的荒誕,還是他所處社會本來就荒誕呢?加繆的答案是後者。何謂「荒誕」,加繆這樣解釋:「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也就是說,儘管我們內心深處試圖跳脫出不合理社會,但現實卻又不得不置身其中,這種內心和現實的對立就是荒誕。
  • 讀加繆的《局外人》讓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毋庸置疑,加繆的《局外人》在中外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解讀者之多堪與《道德經》媲美。《局外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非兩點:作者對人類社會荒誕性的諷刺及主人公默爾索對遊戲規則的反抗。這兩點太深刻了,以至於所有解讀者眾口一致的滿溢著讚譽之辭。我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