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徐崢導演的賀歲片《囧媽》,母親的形象讓人倍感親切,每個人都能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媽媽的影子。
一個喜劇的笑點好不好笑,關鍵在於是否有深入地觀察生活。而《囧媽》中所呈現的男主與母親的那些笑點,都是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細節,那些細節中的矛盾雖然不關乎原則,卻如棉被下的豌豆,要說將就也能將就,但時不時就感到膈得不舒服。
每次當你想撓一撓,就會引發和母親的衝突,背後不同的價值觀立刻凸顯出來,可她是能聽你講理的人嗎?還是將就吧!可心裡又有點不服,所以,那些感同身受的笑點才那麼動人,那些莫名其妙的憋屈和啞口無言的無奈才讓人捧腹。
徐崢演的男主角徐伊萬,是一個步入中年的40歲男子,但在自己的母親面前,卻和20、30歲的人沒有區別:致力於和母親抬槓的孩子。而他與母親發生的每件小衝突,搞笑的同時,都讓我不禁大呼太過於真實。我們能看到自己每次和母親吵架的樣子。
影片前一部分笑點最為集中的地方就在於,伊萬的媽媽,在任何時候對他都有極大的投餵熱情。
在發語音也餵、打電話也喂,甚至是在睡覺的時候還會見縫插針的往他嘴裡塞小番茄、雞蛋、蘋果等各種各樣的食物。
徐崢一邊說話,一邊嘴巴被塞得越來越滿,什麼都抵擋不住那隻投餵的手,哪怕咀嚼的速度跟不上,也沒留有拒絕的餘地,只一個勁地下咽。徐崢那噴湧而出的口水,我爆笑不止,太有共鳴:誰的母親不是恨不得把所有吃一股腦塞給孩子呢?
我們小時候,貪玩不專心吃飯,母親會端著碗在一旁餵;讀書時,為了給我們節省讀書的時間,又怕營養不夠,她會趁著翻頁的空檔,見縫插針的往嘴裡塞上一些。工作之後,每次回趟家也是準備我們最愛吃的,塞滿了肚子還要塞滿車的後備箱。
就為了那一口吃的,母親們忙前忙後。
讓孩子吃好吃飽,是每個母親最掛念的事情。即便我們長大了,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了,她卻忘不了我們小時候最愛吃的那些菜和點心,也許我們不再喜歡吃,但在她的心裡,我們卻永遠都是那個小孩。
看到你喜歡吃,她就是這樣享受的表情
伊萬被母親投餵的不耐煩了,想抵抗,於是偷偷的找到了小番茄,從窗戶裡一個個地扔出去,成了「西伯利亞平原」上的冰凍小番茄。
我們如今,好像也怕母親知道我們已經不再喜歡吃當初的那道菜,於是偷偷的點外賣。
我們不明白,她為什麼一定要管我們吃什麼。
伊萬的媽媽,還沉迷於各種豆製品、粗糧養生。伊萬還被逼得要喝各種豆製品打成的糊、還有薏仁水……相信什麼時辰身體該排水排毒等等。
伊萬的媽媽,跟上這個潮流,會玩微信發語音方陣,也會看公眾號,也會相信各種養生的謠言。
我們家裡的長輩又何嘗不是如此?不論我們怎麼說人體是有沒有毒的,身體器官是不分時辰一直都在工作,但他們置若罔聞,反而對那些謠言深信不疑,擺出一副「你不懂」的態度。
他們不僅自己吃保健品,還會直接給我們吃,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比得上神醫,通過自己獲得的獨門秘訣妙手回春,有的時候覺得他們無知的可愛,卻又擔心他們亂養生養出了問題,無可奈何。
你永遠無法想像,一個母親出門遠行會帶些什麼?伊萬的媽媽不僅帶了各種養生製品、小番茄,她還帶了蒸臉儀,電飯煲、4套不同花色床單、鵝卵石,可攜式腳盆……
她出門坐火車,卻好似要在火車上定居一般,一定要把臥鋪睡出家的規格。
生活的更誇張的母親大有人在,帶噴淋頭的、帶鍋碗瓢盆的。作為孩子,我們經常會覺得很麻煩,沒有必要帶這麼多東西,有什麼是酒店沒有的呢?有什麼是不可以用錢買的呢?帶這麼多不嫌重不嫌累嗎?但她卻總是固執的認為自己帶的東西比較好。
而且,就像伊萬的媽媽讓他選擇床單的花色一樣,我們和母親出門也必須要用她帶的那些東西,不被允許再去買。
其實,一開始伊萬就答應了帶媽媽去莫斯科,只不過是坐飛機。可是,伊萬的媽媽卻依然選擇了坐火車,因為坐火車平均下來每個小時只要一二十塊錢,比飛機便宜多了,即便坐火車要花6天的時間。
這一點,我們中有多少人都和自己的母親無法交流。她們生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節省是幫助她成功渡過難關的技能,一輩子的習慣不會因為我們的一兩句話說改就改。
這就好像,你看到小區裡的媽媽,無論怎麼孩子怎麼苦口婆心的勸阻,她依然要去撿那些瓶瓶罐罐,衛生問題、感染風險都無法阻止她的做這些事情的熱情。生活用品、吃穿用度,沒有哪裡不是她發揮省錢本領的地方。我們說一萬遍不需要省,她還是堅持,最終把省來的錢再花在我們升上。
伊萬發現媽媽參加的演出報名費竟高達2萬,而且所謂的邀請函,也不過是宣傳單;演出也並不是媽媽所以為的國際盛事,不過是一個老來樂的公眾號組織的一個活動,不過是用幫老年人圓夢的方式賺老年人的錢罷了。
但,為了母親的年輕時的遺憾,伊萬還是選擇了支持。
然而,之後當同包廂上了一個俄羅斯美女乘客時,細心的媽媽又發現這個美女身上有列車員專用的鑰匙,於是就此推斷她是盜賊,腦洞清奇,天馬行空,讓人哭笑不得。
看到父母有自己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時,我們從心底裡開心。可當我們發現他們的娛樂被越來越多人盯上,我們又擔心他們上當受騙。
看著他們深信不疑又樂在其中,又固執己見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指揮你該如何防範壞人!我們經常很無奈。
管你的吃喝、管你的生活方式、管你用什麼、管你怎麼花錢、管著你怎麼做人,我想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的母親。即便你長大成人,即便你已然成家,她依舊想知道你生活裡的每個小細節,有問題她一定要給你指導,沒問題她要給你提出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失去了私人空間,覺得無法呼吸。
可是,看到影片的高潮,當母子兩人在樹林裡遇到了熊。母親很害怕,她爬上了樹,但當看到兇猛的熊撲向伊萬的時候,她毫不猶豫的從樹上跳了下來,並對著熊嚷嚷:「過來吃我!不要吃我兒子!」這份害怕與勇敢,和諧統一的體現在了一位母親的身上。
雖然這個情節大概率上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但為什麼她要管著我們的答案很明顯了—— 她要管你的生命,因為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決定一管到底。
小時候正是因為她管我們,我們才能夠順利的長大成人。我們餓了、她管奶吃,渴了、她管水喝,難過了有她安慰,害怕了有她陪著,我們就是這樣被她管大的不是嗎?
是,我們長大了,不需要她管了,但她卻剎不住車,她只知道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要對我們的人生負責,卻不知道是從哪一刻起我們不想要她再負責了。所以她還在原地,插手我們生活的細節,盡著她心中最神聖的義務。
所以,當知道伊萬和妻子離婚了,明明是伊萬沒有經營好自己的婚姻,那一刻伊萬的母親反而在責怪自己:沒有對兒媳婦更好一點。
其實反過來想想,我們何嘗不是在想控制著他們呢?
母親想坐火車,你卻告訴他們要坐飛機的時候,難道不也是固執己見嗎?
母親相信養生,我們相信科學,想用科學說服她的我們和逼我們喝養生湯的她又有何差別?
我們勸她不要省錢,我們因為怕她上當告訴她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不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控制他們嗎?
說到底,我們彼此都逃脫不了想要控制對方的衝動。因為愛,所以我們都想告訴對方自己所看到的真相,和自己所認為對對方最好的那些東西。
原來我們相互控制,只不過,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對對方好。
影片的最後,母親成功的登上了劇院的舞臺,唱了那首伊萬聽過很多很多遍的《紅莓花兒開》,舞臺上的她,燦爛奪目、優雅魅力,這讓人不禁想起,哪個母親曾經不是和我們一樣年輕過?
而影片的結尾,我們才發現母親那一頭濃密時髦的微卷短髮竟然是一頂假髮!而當她取下這頂假髮,一瞬間發現母親原來已經這麼蒼老了。
此時,雖然電影的要表達的核心目的達到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己,不要期望別人活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但我覺得,這個最後決定尊重伊萬獨立空間的母親,卻沒有之前與自己抬槓的那個母親那麼有活力了!
比起這個躺在床上善解人意的母親,我更希望我的母親在生活的雞毛蒜皮中與我抬槓,那種活力四射的精神氣兒告訴我 —— 她沒有老。
原來管著我們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她對生活最大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