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挺抗拒看戰爭片的,不是說拍得不好,是怕直面那些慘烈卻真實的場面。在現在看來,那些真實的近乎到虛假的殘酷,讓人難以置信。被火燒、堵槍眼、被凍斃於風雪等等,哪一個是虛假的?哪一種是我們能想像出來的?那種頑強不屈的意志,是我輩之人拍馬都趕不上的堅定信念。
若干年後,會不會有人再跳出來否認,那些都是假的,就如同日本至今都不承認的南京大屠殺一般,那該是多麼的可悲。
那麼多為革命犧牲的人,至死都默默無聞。一寸山河一寸血,現在所有的安寧與幸福都是來之不易的。
相比較而言,我是那麼的懦弱又渺小,告訴自己看一看《金剛川》吧,看一看淹沒在歷史中的那些過往。
《金剛川》豆瓣評分6.5分,影片背景是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尾聲,志願軍在主戰場金城發動的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了在指定時間到達金城,志願軍被阻在了金剛川,為了過河,一遍遍地修被一遍遍轟炸的橋。
影片沒有描述主戰場的激烈戰況,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一座橋上。說實話,我個人看起來有些凌亂,因為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座木橋,銜接有些不順暢(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過橋、炸橋、護橋、修橋,因為角度不同,所以畫面再三反覆,讓我本有的熱血漸漸冷卻。
突然被一句臺詞擊中內心:「戰場上就是這樣,你也不知道他們是誰,叫個啥,只知道他們是戰友,是護著俺們過橋的。有些人,這輩子都再也見不著了……俺們心裡都清楚,除了犧牲,還能有啥呢?」突然就忍不住落淚了。
因為這句話太真實了,許多人都是那樣默默無聞地,或者就留在了那片焦糊的土地上,這輩子真就見不到了。
好點的,也許還能有一抔黃土、一支香菸、一個姓名,留在異國他鄉。嫋嫋的青煙,也無法將離魂帶入故鄉親人的夢裡啊。
許多志願軍戰士當時也就十七八歲,唯一想的就是通過那座橋,把美國人打回去,這一仗打贏了,得來的就是老百姓的安寧,沒有一個怕死的。
我們總說意志,總說鋼鐵般的意志,我們沒有,卻真的不能說明它不存在。與其在網上抬槓,不如向英雄致敬,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如今的盛世繁華。
至今,我們已經從韓國迎回了七批志願軍烈士的遺骸,他們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戰爭帶給人類太多災難,我們更應該倍加珍惜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
影片中的戰士們物資匱乏,彈藥都是一發一發數著打。關班長讓張排長勻十發炮彈給自己,也算是心疼自己,張排長想了一下,堅定地說:「能成。」沒有那麼多矯情的藉口,雖然他自己的炮彈也不多了。
有網友說:「這一戰很短,日落到天明。這一戰很長,揮手待來世。」從日朗到星稀,從薄暮到晨曦,這是一場勝利的戰役。
許多戰士可能不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意思,但他們卻實實在在地做到了——不顧生死。
轟炸機飛行員不相信,半小時前才炸過的橋居然又恢復通行了,怎麼可能?原來是——人橋,已經來不及修復了,人在橋下,頂著橋板讓大部隊通行。水那麼寒,那麼冷,許多人就倒在了那裡。雖然他們不信神,但他們卻創造了神跡。就像我們國歌所唱:「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他們做到了!
為什麼這部影片的效果如此差強人意,我卻希望能再多拍些這樣的影片呢?
對於軍事盲的我的來說,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榴彈炮,什麼是喀秋莎,但是從這部影片裡,我知道了它們。我也從不知道金剛川這場戰役,同樣,這部影片告訴了我。
電影不一定非要有多大的場面,重要的是有意義。
許多戰役可能如金剛川一樣,鮮有人知,但拍出來了,知道的人就多了。我們不該遺忘,就讓它們那樣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其實也不算遺忘,因為,許多所謂的小戰役我們根本就不知道。
所以,感謝導演願意拍出這樣的影片,儘可能還原曾經有過的苦難。只有傷過痛過,才會更加懂得珍惜。
有人說票房不好,有人說糟蹋了愛國情懷,耍嘴皮子或許輕鬆,而拍出一部這樣的影片,我相信,絕對不輕鬆。
(圖片來自電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