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字「江蘇文藝出版社」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作者:楊守松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二百場
白先勇是在最恰當的時候出現的最恰當的人。
青春版《牡丹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4年4月29日至2013年6月,青春版《牡丹亭》已經在國內外演出二百三十多場,觀眾達六十多萬人次,其中,年輕人佔到60%,而第一次看崑曲的佔30%以上。
在四川大學的一次演出,觀眾多達七千人。
在近代崑曲演出史上,這無疑是一個空前的奇蹟。
2007年5月,文化部在北京主辦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第一百場演出,文化部藝術司為此專門著文説——
青春版《牡丹亭》是文化部、財政部「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的優秀劇目;
在保持崑劇藝術典雅寫意、精美細緻表演風格的同時,將傳統藝術風貌與當代觀眾審美訴求相調適,宣揚了東方審美的人文性,使古老的崑曲藝術煥發了時代的青春……
同時,白先勇、王蒙、劉川生(北師大黨委書記)、侯自新(南開大學教授、原校長)、蘇志武(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奔(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高福民(蘇州文廣局長)、黃樹森(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葉長海(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朱棟霖(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秦(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淑香(臺灣大學中文系)、劉尚儉(香港寶業集團主席)、陳怡蓁(臺灣趨勢科技文化長)、餘志明(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主席)、何鴻毅(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會主席),以及青春版《牡丹亭》主創人員汪世瑜、張繼青、翁國生、周友良、蔡少華等人,都撰寫了文章。
該説該寫的都有了。
這裡要説的是「題外話」,即:這齣戲是怎麼來的。
謎團可以不解
決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她有一個醞釀和逐漸成熟的過程,還有諸多方面的機緣組合,説白了,就是在中國思想解放、經濟復興的大背景下,白先勇、古兆申等文化人不斷探索和思考的過程。
2008年11月20日下午3時,古兆申先生如約來到香港都會海逸酒店茶樓。
古兆申,廣東高州人,生於1946年,中等個,一副文人氣象。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講師。
香港學術界和大陸的學術界比較而言,似乎更多注重於實而不是名:古兆申僅僅是「講師」而已,在大陸,講師是個根本拿不出來的「職稱」!甚至一般的人幾乎就不知道講師是怎麼回事。至少也得是教授啊,教授前面有個「副」字都覺得不夠分量……
香港有一個非常好的學術氛圍。有不同意見,哪怕是「分手」了,也給予對方極大的理解和寬容,只要在總體上對傳承和發展崑曲有利,一樣力挺,一樣尊重,在行動上給予足夠的理解和支援!
溫文儒雅的古兆申,是一個有點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他是2006年中國崑劇藝術節以創新為主旨的節目匯演的反對者之一,可是他卻為浙江省崑劇院創編了崑曲《暗箭記》!
分明是從《暗箭記》脫胎而來的《公孫子都》,獲得文化部「精品工程」大獎,在相當範圍和很大程度上受到肯定,而如今的演出廣告上卻不見「古兆申」三個字;
2000年,他為浙江京昆藝術劇院改編崑劇《牡丹亭》上下本。後來他邀請白先勇到香港給中學生和大學生講崑曲,反響熱烈,白先勇受到啟發,覺得年輕人是有可能喜歡看崑曲的。2004年,白先勇邀請古兆申參加青春版《牡丹亭》製作。後來《牡丹亭》大紅大紫,古兆申卻僅僅只是個掛名的「顧問」。
另據一個採訪對象説,他是因為和白先勇意見相左,所以「離開」了劇組的。
事實怎樣呢?
古先生非常明確地説:不是,不是這樣的。
但他並沒有就這個具體問題展開,他主要説了香港和臺灣關於崑曲研究及推廣的情況,而正是這個介紹,使我了解了青春版《牡丹亭》的來龍去脈。
人到中年迷上崑曲
1985年,香港文化界一群熱心人士得到霍英東基金會的贊助,創辦了「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宗旨是推廣中華文化。須知在港英時代,政府是不會主動推廣中國文化的。香港的文化人自己起來「促進」了。當時香港大學教授姚德懷是該中心理事之一,特別關注戲曲文化。1989年香港市政局新建的文化中心落成,邀請了國內的六大昆班來港演出八場,古兆申和文友如中文大學教授黃繼持、梁秉中,雕塑家文樓等看了多場,都十分欣賞,古兆申更到了入迷的程度。古兆申因為和演員們有接觸,了解到崑劇那時處境非常困難,便向姚德懷建議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成立一個「崑劇研究及推廣小組」。那時文樓是該中心的理事會主席,黃繼持、梁秉中等也是理事,「小組」得到他們一致的支援而成立,展開研究和推廣崑劇的工作。
這些人1983年開始看崑曲,當時俞振飛帶領上海崑劇團在香港演出,文化界反響很大。但是組織演出者不懂崑曲,不會宣傳,上座率不高。古兆申以前就知道崑曲,他的老師姚克是吳梅的學生,也是魯迅的英文秘書,是一位劇作家、導演,古兆申大學本科的戲曲史就是他教的。姚克退休後去美國了。古兆申在黃繼持老師家也聽過梅蘭芳唱的崑曲《遊園驚夢》,「文革」後還看過周傳瑛、王傳凇的崑劇電影《十五貫》。真正看舞臺上的崑劇是1983年上昆來港演出的《牡丹亭》、《十五貫》、《爛柯山》,一看就迷上了,天天看。那時觀眾不多,但文化界一致叫好!
崑曲,那麼美啊!
興致來了,崑曲卻不見了,「後來好久沒看到崑曲」。
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給俞振飛頒發榮譽博士學位,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了俞老的示範講座,古兆申第一次看到崑劇大師素身示範的丰采,為之傾倒。
1989年,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音樂廳落成,舉辦了一個月的國際演藝精華的演出,包括義大利的歌劇男高音帕瓦羅蒂等等世界頂級的藝術家都請來了,也到中國文化部去問,最能代表中國戲劇藝術的是什麼,當然是崑曲。
於是中國六大崑劇院團都到香港演出。一周演出十場,精彩絕倫,香港文化界大開眼界。
也在這一次,他們結識了汪世瑜等藝術家,了解到:崑曲雖美,處境卻不妙。
一切向錢看比政治掛帥更危險
古兆申有個觀點:商品經濟時代一切向錢看,對傳統藝術的破壞,比政治掛帥的時代更危險。
政治掛帥時代,《十五貫》在反官僚主義中起了文藝教育的作用,以一齣戲拯救了崑曲這個瀕危的劇種。本來左翼人士是反對崑曲才子佳人的靡靡之音的,崑曲是不可能出頭的,因為《十五貫》的教育作用,崑曲反而受到了重視。
到了商品經濟時代,錢多了,文化少了,崑曲的處境反而更加嚴峻了。他們請搞話劇的來為崑劇演出編劇、導演,搞西方音樂的人來為崑劇編唱腔、作背景音樂,舞臺演出也完全變了樣,結果弄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
有一個荒謬弔詭的現象,就是對崑曲投入越大,越是「大製作」,反而對崑曲危害越大。崑曲已經不是崑曲了。
崑曲小組「推廣」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請資深演員開講座,鄭傳鑑、姚傳薌、汪世瑜、蔡正仁、張繼青、王奉梅、計鎮華等人都請了。
開了一系列講座,漸漸有了影響。梁秉中向他的朋友、後來做了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長的梁錦松先生私人募捐了二十萬元作為「小組」的活動及工作經費。
因為跟浙昆比較熟,當時覺得搶救很重要。當時王奉梅四十多歲了,古兆申覺得她應該趁年輕多學戲,學老一輩藝術家的戲。就出錢,讓她學《尋夢》、《離魂》等,學好了,錄影,做了一二十個戲。
期間,他跟顧篤璜、徐坤榮認識了,徐從江蘇省昆副院長位子上退了,他把蘇崑的顧篤璜帶到浙昆,一起討論,希望能為崑曲傳字輩的教學和錄影籌到一些錢。古兆申就建議「小組」從梁錦松給的二十萬元中拿出八萬元交給了他們。
白天遊公園,晚上看崑曲
同時,「小組」又搞一些和推廣崑劇相關的旅遊活動——「遊江南,看崑曲」。那時香港很難得有崑曲演出,所以就組團到大陸去看。白天參觀遊覽,晚上看崑曲。
1992年冬有了第一個團,到南京看省昆的戲,臺灣的一些學者、作家也來參加了。林懷民、蔣勳、樊曼儂、辛意雲都參加了。先是只看一個崑曲團,後來再去,同時看兩個團,大多數人沒有看過崑曲,看了都説好。
當時知道蘇州有崑劇團,但是很少接觸,覺得比較弱,所以策劃遊江南。
臺灣有個「新象文化基金會」,負責人是樊曼儂女士,該組織較早把世界各地表演藝術精華引到臺灣,上海崑劇團是兩岸交流後第一個去臺灣演出的崑劇團,也是他們引進的。當時他們還不了解其他崑劇院團。徐炎之是與俞振飛同輩的老曲家,在臺灣建立了水磨曲社,在他的教學影響下,臺大及一些大學成立了曲社。俞振飛早期的笛師許伯遒,許的妹妹許文佩,在臺灣有許多學生,焦承允也有一批學生,都有曲社活動,「水磨曲社」現在還在。
有這些曲社的曲友做基本觀眾,上昆就去演出了。媒體也支援。後來浙昆也去了,鄭傳鑑、姚傳薌也去了。連續演了兩三個星期。
開始醞釀《牡丹亭》
古兆申和白先勇是文學上的朋友。白先勇的小説《遊園驚夢》香港很早便改編為粵語話劇,電影導演徐克的夫人施南生曾參與演出。白先勇從小喜歡崑曲,兩岸交流後,臺灣有崑曲演出,他常常從美國趕回去看。他和樊曼儂也搞過崑曲《遊園驚夢》,京劇演員徐露演的。除了樊曼儂,賈馨園小姐也搞大陸崑劇演出,張繼青在臺北新舞臺演《牡丹亭》、《朱買臣休妻》等名劇,就是她邀請的。
臺灣觀眾的崑曲「夢」慢慢完整起來了。
1993年,樊曼儂邀請古兆申策劃浙江崑劇團第一次赴臺演出,壓軸戲是王奉梅主演的《牡丹亭》,這齣戲和張繼青的版本差不多,但姚傳薌老師重排這個戲時又略作了加工。但該劇只搬演了上本,樊曼儂認為,一定要把下本搞出來。第二年,古兆申和樊曼儂到浙昆商量這件事,團長汪世瑜建議請洛地先生編寫臺本,仍邀請姚傳薌老師排。後來因為汪世瑜要兼任小百花越劇團團長,太忙,這件事拖了幾年,姚老師也走了。
又過了幾年,古兆申和白先勇、汪世瑜,還有「臺灣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在臺北看崑劇,大家重提這事。汪就建議由古兆申或洪惟助來改編。到了後來不知怎樣任務就落到古兆申身上,他就編了下本。白先勇很欣賞汪世瑜,就説讓汪和王(奉梅)合演。
當時為什麼不搞三本?古兆申覺得以現代劇場的演出時間,兩本已經破格了。而且那時古兆申同意吳梅先生的看法,就是:戲演到《回生》主題已相當完整,如作者《題詞》所説:情之至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後來的青春版《牡丹亭》臺本的中本就參考了古兆申的下本。
浙昆演過了上、下本,港臺都轟動的,但在大陸卻沒激起什麼反應。浙昆很樸素,不懂宣傳。
白先勇認為還有遺憾。就《牡丹亭》原著來説,《回生》是第三十五出,下面還有二十齣,即還有三分之一的情節要展現,湯顯祖用那麼大的心力寫後面的戲,一定有他要表達的深意。汪世瑜也認為愛情的神話不能止於兩個有情人結為夫婦,還要看他們以後能否長相廝守。汪和白都認為該有第三本,以完成一個超時空、超生死,又能回歸現實的愛情神話。
知道了蘇州崑劇院過了一二年。
賈馨園女士很崇拜顧篤璜老師,她請蘇崑去臺灣演出,古兆申也去看了。那次王芳和趙文林演《琵琶記》和《荊釵記》的摺子戲,還有柳繼雁的《滿床笏》。古兆申覺得蘇崑也有很好的演員。於是後來帶團去遊江南,就去看了蘇崑的戲,也有意組織他們去香港演出。負責接待的是文化局外事科的蔡少華,還開了個座談會,賈馨園説古兆申偏心浙昆,對蘇崑關心不夠。古兆申説那是因為了解不多,為崑曲並沒有偏心的問題,應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次來訪,聽説有小演員在周莊演出,天天演。古兆申很感動。這不正是他們十多年前想要做的傳承工作嗎?那時籌了點錢,想讓年輕演員有演出的機會,但浙昆、上昆、省昆沒有時間照應這些問題。這次聽了這個消息,古兆申很高興。蘇崑也許沒有明確的傳承計劃,或者純粹是為了旅遊事業的興旺,但是年輕演員有機會演出總是好事。就去看了,這麼巧,正是俞玖林、沈豐英演《驚夢》、《尋夢》,古兆申還到後臺去看他們,鼓勵他們。
回香港後,古兆申建議康文署邀請蘇崑來香港演出。因為當時蘇崑沒幾個香港觀眾熟識的演員,在大劇院演出怕賣座沒有保證,便建議在小劇院演出試試。可能就為這,康文署很快答應了。其實香港大會堂的小劇院最適合崑曲演出,演員可以不掛擴音器,保持原聲演唱,效果甚佳。當年11月,蘇崑在香港演出,很成功,全滿,評價很高,城市大學鄭培凱教授和《信報》前總編沈鑑治都寫了文章稱讚。
白先勇講課蘇崑演戲
2002年,白先勇到香港城市大學,鄭培凱請他講自己的作品。古兆申也去了,好多中學生來聽,中學課本有白先勇的作品。本來是講給大學生聽的,有好多中學老師帶學生來,現場四百多個座位,早坐滿了,就請學校開了十三個教室,連線讓他們聽。因香港的中學語文課本選了白先勇的作品,香港許多人都知道白先勇。
看到這個情景,古兆申産生了一個想法:白先勇小學在香港念的,中學也在香港一個天主教學校念了兩年,他會講廣東話,許多香港人都是他的讀者,他那麼會講,也喜歡崑曲,請他講講崑曲也許會大收宣傳之效。
於是就給白先勇打電話,問什麼時候來講崑曲給學生聽。
仿佛等久了就要這句話似的,白先勇説,可以啊,不過要有示範,要唱,還要化裝登場,又特別強調:「演員一定要俊男美女!」
這樣,古兆申想到了兩個人,就打電話給已經任蘇崑院長的蔡少華,説,機會來了,請白先勇來香港講崑劇課,你們劇院可願意配合?如果周莊的年輕演員能夠配合,最好。蔡少華説可以,我去安排。他就派楊曉勇帶隊,來了四個樂師,一個化裝師,五個演員:俞玖林、顧衛英、呂佳幾個人,沈豐英身體不好,沒有來。
在蘇崑,古兆申也看過顧衛英和周雪峰的戲,覺得他們也是很優秀的青年演員,唱念方面尤其突出;但從扮相看,顧顯得太成熟,和杜麗娘的形象有一定距離。汪世瑜推薦沈豐英,張繼青推薦顧衛英。古兆申又認為:周雪峰唱功好,但嗓音較近官生,且舞臺形象有點吃虧,不如俞玖林俊朗。後來白先勇排青春版就選定沈豐英和俞玖林。
古兆申提出白先勇講四場。白先勇説,有那麼多人要聽嗎?古兆申説我對你這個品牌很有信心。結果講完四場又補了一場,共講了五場。
港大一場是在陸佑堂講的。上世紀50年代初俞振飛在這裡演過崑曲。白先勇先講,蘇崑的幾個人演出,然後再講。出乎預料,全場滿座!五百個座位,大中學生濟濟一堂。有一千二百個座位的沙田大會堂講三場。場場爆滿,三場加起來有差不多四千觀眾。第四場是售票的,二十元一張票,一樣爆滿。
白先勇的講座,講題是「崑劇中的男歡女愛」。他説,要讓年輕人知道古人是怎麼談情説愛的。跟以前示範不同的,在舞臺上的是青春亮麗的年輕演員。底下青年學生的反應就不同了,崑曲很古老,但是跟他們年齡相仿的人也能演出,也能受到這樣的追捧,通過年輕演員的演繹,崑曲走進了年輕人的心。演出結束,明信片、感謝信雪片似的飛到蘇州……
還有一個收穫就是:舞臺上的年輕演員,對吸引青年觀眾走進這個古老的劇種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
決定要做青春版《牡丹亭》
不久,古兆申去臺灣看崑曲演出,白先勇也在,汪世瑜也在,又聊起來了。既然中學生也接受崑曲,何不搞個青春版的《牡丹亭》?還提出要汪世瑜和張繼青來教。大家都拍手贊成。
後來白先勇到上海,當時謝晉打算把他的小説拍成電影,古兆申説你去上海,何不順道去蘇州看看?就去了。白先勇看到了「青春」,心動了。過了年就約古兆申和汪世瑜到蘇州商量,這才定了下來。
原來古兆申也寫了第三本,白先生覺得太文人化了,古兆申刪掉了和江湖大盜李全相關的喜劇性內容,可能青年人看了會覺得不夠熱鬧。白先勇希望更多文化界人參與,於是就邀請了臺灣幾個知名的學者參加編劇,古兆申的本子就供他們參考。他們編好了文學本,古兆申和汪世瑜再修改成舞臺本。文本和臺本有一定差別,其中中本、下本都差別比較大。
「古兆申作為一個文人,我認為非常了不起。第一,沒有為這個意氣用事;第二,他雖然遠離了我們的主創團隊,但出於對白先勇的一種崇敬,對崑曲的一份崇敬,對青年不斷的關注,側面的進入也沒有停止過,對我們一直在關注著。古兆申是名副其實的顧問,做了很多的工作。
「他沒有在任何場合説過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不好!非常難得。」
蘇州崑劇院院長蔡少華的話,説得客觀公正。
(文章節選自《大美崑曲》,楊守松著)
▌《大美崑曲》
作者:楊守松
定價:35.00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大美崑曲》是作家楊守松的新作,敘寫發源於崑山的崑曲,由經濟崑山的報告轉至文化崑曲的大寫,借崑曲來說中國夢。該書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上篇《古與今》、中篇《人與戲》和下篇《緣與源》,分別敘寫了崑曲前世今生的歷史演進、當代崑曲大師名家的藝術貢獻、精神風採以及有關崑曲的頗有意味的人和事。
Tips回復「01」收到文藝君「特別策劃」供應目錄
回復「020」,可收到「麥家對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讀者們的祝福」
回復「021」,可收到「畢業不是分手的季節,而是一起走下去的開始」
回復「022」,可收到「世界盃BGM攻略」、「世界盃冠軍預測投票小活動」及「搶福利通知」
資料提供:童小桃
製作上傳:童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