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漢字文化: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的形體,即漢字的字體,是指漢字在書寫或印刷上的體態形式。漢字從 產生到現 在,雖然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卻一直按照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著,逐漸由直接 表意的圖形變成了間接表意的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漢字形體的 歷史演變,主要包括字形構造、筆畫繁簡和筆勢方圓曲直等方面的變化。漢字形體演變的原因和社會的需求有關,也和書寫的工具材料的變化有關。漢字在近四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根據現在能見到的材料,它曾出現過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 八種各具特點的形體。
甲骨文
甲骨文是用刀子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的文字。由於殷商時代還沒有紙筆,因此遇事要記錄時,就用刀雕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刻在甲骨上的文字 就叫做「甲骨文字」,簡稱「甲骨文」。甲骨文有以下特點:
1、由於當時的書寫工具是刀筆骨板,因此字體線條細瘦,筆畫多直少曲,不像後來的漢字那樣圓轉。例如「魚」字,甲骨文的寫法是:
2、字的排列不太整齊,同一段文字,字形大小不一致,有些筆畫繁多的字可以佔幾個字的位置。
3、多數字的形體還沒有完全定型化,書寫較為靈活自由,字的方向可以變換,偏旁可有可 無,點數可多可少,同一個字往往有好些種寫法,因此形成了許多異體字。
這些都反映了甲骨文具有古老的象形字的特點。
金文
金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故有「金文」之稱。金文多見 於當時主要的樂器鐘和主要的禮器鼎這類青銅器上,所以又叫「鐘鼎文」。至於銘文,那是指銅器上鑄的辭,而不是指這種字體。
金文也有自己的 一些特點:
1、金文大部分都是在模子上刻好再進行澆鑄的,所以可以細細地加工,筆畫大都寬而粗, 肥厚圓渾,和甲骨文的細瘦特徵相比,就更顯得粗壯豐實;有曲折的筆畫但不是方直的而是圓轉的。
2、金文字形大小方正勻稱,排列整齊,這個特點在晚期金文中尤為明顯。可見周代中晚期漢字的方塊形已在逐步形成中。
3、金文沒有甲骨文那樣突出的象形特徵,甲骨文中有許多繁複的象形字。金文減少了筆畫而代之以虛擬的線條,簡化了圖像而代之以象徵性的輪廓。因此,文字的符號特徵得到了進 一步加強。
4、金文中增加了大量形聲字,甲骨文的一些非形聲字到金文中也變成了形聲字。而 且出現 了不少簡體字,異體字也比甲骨文少一些。據統計,金文中的形聲字已超過了象形字和指事 字的總和。
儘管金文的形體結構仍不夠定型,但從以上特點看,它比甲骨文前進一步。
大篆
大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秦國通用的字體。它 大約產生於公 元前七八世紀,又叫「籀(zhòu)文」「籀書」,因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
許慎《說文解字》指出:「篆,引書也。」「引」是「引長」的意思,「引書」就是一筆一 畫引長來寫。篆書的特點在於字體結構整齊,無論筆畫多少,都是一筆一筆引長來寫,構成 一個完整的方塊字,筆畫的疏密長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
大篆是針對小篆而言。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在內。這裡所說的大篆,專指籀文——即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通用的一種字體。大篆是秦國 早期應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以石鼓文為代表。石鼓文是唐朝初年在現在陝西寶雞市發現的十塊鼓形石上面所刻的文字。
大篆是在金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只是字形比金文更工整勻稱,筆畫圓曲而富有篆意 。大篆與六國古文有同有異,與金文接近,一般比較容易認識;六國古文是當時帶有地域性的文 字,有的難以識別。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通行全國的標準字體,是由大篆演變而來的。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李斯的意見,推行統一文字的政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把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稍加簡化,作為正字,同時淘 汰了通行於其他地區的異體字。這種經過整理和規範的秦國文字就是小篆。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的、有領導的文字規範化 運動,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
小篆也叫「秦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大篆的筆畫和結構比較繁複,小篆對它作了簡化, 去掉了一些繁雜和重複的部分,保留了篆書的圓轉筆畫。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許多異體字,在小篆中被淘汰了。雖然仍有異體字,但小篆已經是比較規範、定型的字體了。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體。第一是線條化,使用圓轉勻稱的線條,形體整齊,確 立了漢字的符號性,漢字的書寫因此有了規律。第二是統一化,把原來沒有固定 形式的各種偏旁統一起來,一個偏旁只有一個形體,為漢字定型打下了基礎。第三是定型化,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的位置,每個字形所用的偏旁固定為一種,每個字的書寫的筆數 也基本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