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2020-12-23 人力資源的那些事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的形體,即漢字的字體,是指漢字在書寫或印刷上的體態形式。漢字從 產生到現 在,雖然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卻一直按照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著,逐漸由直接 表意的圖形變成了間接表意的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漢字形體的 歷史演變,主要包括字形構造、筆畫繁簡和筆勢方圓曲直等方面的變化。漢字形體演變的原因和社會的需求有關,也和書寫的工具材料的變化有關。漢字在近四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根據現在能見到的材料,它曾出現過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 八種各具特點的形體。

七百除一答一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用刀子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的文字。由於殷商時代還沒有紙筆,因此遇事要記錄時,就用刀雕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刻在甲骨上的文字 就叫做「甲骨文字」,簡稱「甲骨文」。甲骨文有以下特點:

1、由於當時的書寫工具是刀筆骨板,因此字體線條細瘦,筆畫多直少曲,不像後來的漢字那樣圓轉。例如「魚」字,甲骨文的寫法是:

2、字的排列不太整齊,同一段文字,字形大小不一致,有些筆畫繁多的字可以佔幾個字的位置。

3、多數字的形體還沒有完全定型化,書寫較為靈活自由,字的方向可以變換,偏旁可有可 無,點數可多可少,同一個字往往有好些種寫法,因此形成了許多異體字。

這些都反映了甲骨文具有古老的象形字的特點。

甲骨文

金文

金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故有「金文」之稱。金文多見 於當時主要的樂器鐘和主要的禮器鼎這類青銅器上,所以又叫「鐘鼎文」。至於銘文,那是指銅器上鑄的辭,而不是指這種字體。

金文一

金文也有自己的 一些特點:

1、金文大部分都是在模子上刻好再進行澆鑄的,所以可以細細地加工,筆畫大都寬而粗, 肥厚圓渾,和甲骨文的細瘦特徵相比,就更顯得粗壯豐實;有曲折的筆畫但不是方直的而是圓轉的。

2、金文字形大小方正勻稱,排列整齊,這個特點在晚期金文中尤為明顯。可見周代中晚期漢字的方塊形已在逐步形成中。

3、金文沒有甲骨文那樣突出的象形特徵,甲骨文中有許多繁複的象形字。金文減少了筆畫而代之以虛擬的線條,簡化了圖像而代之以象徵性的輪廓。因此,文字的符號特徵得到了進 一步加強。

4、金文中增加了大量形聲字,甲骨文的一些非形聲字到金文中也變成了形聲字。而 且出現 了不少簡體字,異體字也比甲骨文少一些。據統計,金文中的形聲字已超過了象形字和指事 字的總和。

儘管金文的形體結構仍不夠定型,但從以上特點看,它比甲骨文前進一步。

金文二

大篆

大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秦國通用的字體。它 大約產生於公 元前七八世紀,又叫「籀(zhòu)文」「籀書」,因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

許慎《說文解字》指出:「篆,引書也。」「引」是「引長」的意思,「引書」就是一筆一 畫引長來寫。篆書的特點在於字體結構整齊,無論筆畫多少,都是一筆一筆引長來寫,構成 一個完整的方塊字,筆畫的疏密長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

大篆是針對小篆而言。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在內。這裡所說的大篆,專指籀文——即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通用的一種字體。大篆是秦國 早期應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以石鼓文為代表。石鼓文是唐朝初年在現在陝西寶雞市發現的十塊鼓形石上面所刻的文字。

大篆是在金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只是字形比金文更工整勻稱,筆畫圓曲而富有篆意 。大篆與六國古文有同有異,與金文接近,一般比較容易認識;六國古文是當時帶有地域性的文 字,有的難以識別。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通行全國的標準字體,是由大篆演變而來的。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李斯的意見,推行統一文字的政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把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稍加簡化,作為正字,同時淘 汰了通行於其他地區的異體字。這種經過整理和規範的秦國文字就是小篆。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的、有領導的文字規範化 運動,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大篆的筆畫和結構比較繁複,小篆對它作了簡化, 去掉了一些繁雜和重複的部分,保留了篆書的圓轉筆畫。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許多異體字,在小篆中被淘汰了。雖然仍有異體字,但小篆已經是比較規範、定型的字體了。

小心翼翼答一字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體。第一是線條化,使用圓轉勻稱的線條,形體整齊,確 立了漢字的符號性,漢字的書寫因此有了規律。第二是統一化,把原來沒有固定 形式的各種偏旁統一起來,一個偏旁只有一個形體,為漢字定型打下了基礎。第三是定型化,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的位置,每個字形所用的偏旁固定為一種,每個字的書寫的筆數 也基本固定。

相關焦點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漢字的演變
    三、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佔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 中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你知道嗎?
    三、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佔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 圖說漢字的演變
    三、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佔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 漢字的演變史,就是人類審美藝術的發展史
    漢字的演變史,就是人類審美藝術的發展史文:枯木文字,是人類記錄語言和思想,進行交流和傳承文化的圖像或符號。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分為三種,分別為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目前發現最早的證據為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由於當時的文字大多是刻在烏龜甲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稱"甲骨文"。迄今為止,甲骨文先後出土約15萬餘片,單字總數約4500個,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甲骨文開創了我國文字歷史的記載,是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並且結構嚴謹規整,富有美感,是我國漢字和書法的「祖先」。
  • 圖說漢字的演變過程
    三、甲骨文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佔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
  • 韓國在這個地方必須用漢字,說:韓文重音太多,不得不用漢字標註
    不過由於經受時間的考驗短,他們本國的文字雖然推廣普及了,然而對於自己國家古代的文化典籍卻看不懂了,原因很簡單,一下子割裂了漢字的使用傳統,漢字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一種「外文」,所以除了專業的學者外,普通人已經和本國的歷史疏遠了。儘管如此,在今天的日本、韓國等國家裡,他們依然深受漢字的影響。
  • 「漢字叔叔」:願你一年一次有收穫
    聽,這是他們帶來的江蘇的聲音~《Radio江蘇》的朋友們你好,我是漢字叔叔Richard Sears。2020年已經過去了,很多人有一些辛苦,可是2021年這是個新年,可以有一個新的生活。「年」這個字本來是一個象形文字,上面有一個禾苗,下面有一個人,這是代表一年一次有收穫。所以你工作好,你可以收穫好,希望你們的新年會越來越好。希望你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愛好,追自己的夢想,希望你們活到老學到老。
  • 從甲骨文到現代簡體字,中國文字演變過程你了解多少
    從甲骨文到現代簡體字 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國教育服務網(匕頁)中國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根據歷史記載,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而由於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因此它又被稱為「殷墟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到了商周時代,這個以青銅器為主要材料生產對象的時代將一開始的甲骨文過渡到了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尤其在周代盛行,並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國」泰民安
    人類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之後逐漸發展兩大類,一類叫拼音文字(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等),另一類叫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拼音文字是線形的,給你一個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義,只有當一串字母像一條線那樣組合起來,才產生意義。
  • 漢字「黑」的部首是什麼?看完答案,感覺自己這麼多年的書白讀了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偏旁部首作為漢字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樣不容小視。漢字的偏旁部首流傳至今,很多都已經模糊了,而且很多也都不常用。這一點小編作為一位支教老師是深有體會的,如果不提前查閱資料,很多字的偏旁部首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 漢字的危機:我們的漢字,正在逐漸的英語化,卻被人們當做潮流
    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西周時的大篆——秦朝全國統一的小篆,之後我們的漢字又分別經歷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的種種演變,最後形成了我們如今的漢字。 雖然有著幾千年的底蘊,但是當今的漢字卻暗地裡正在經歷一場危機,那就是,我們漢字的使用逐漸在向英語靠近。 01 英漢體的頻繁使用
  • 古韻新顏藏拙美 著名書法家「韓大篆」《韓天雍大篆》叢書十冊
    可見先生對金文創作之見解尤為獨到,先生亦是一位理論與實踐並駕齊驅的藝術家,在古文字以及中日書法文化比較研究方面尤為突出。三十餘年來,先生沉心於學術研究,筆耕不綴,《中日禪宗墨跡研究》論著獲得了國家「十一五」社會科學藝術基金獎。相繼出版《日本篆刻藝術》《禪宗墨跡》《佛教寫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日本書道史》《韓天雍大篆》系列教材等,於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
  • 漢字趣談:黃
    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黃 "黃"(huang),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黃"字與"寅"字是同源。對甲骨文"黃"字的識讀有多種不同觀點。
  • 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漢字究竟長啥樣?你看過嗎?
    儘管漢字的起源是多源頭的,但是到了商周時代,出現了以中原為核心的一統王朝,使得中國的文字基本上是比較統一的。 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文字,都被稱為大篆,但風格各異,秦國大篆,秦國因為獲取了西周的故地,所以直接繼承了西周的文字體系。石鼓文的字體,繼承了西周晚期的金文體勢,但卻向勻稱整齊。筆畫圓轉的方向發展演化。它上承西周金文大篆,下啟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
  • 中日韓漢字表發布 揭秘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核心提示: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製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超有趣中國漢字故事,幫助6-12歲孩子理解漢字的語文啟蒙讀物
    這是專為6-12歲孩子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趣味讀本,也是幫助孩子理解漢字、學好語文的啟蒙讀物。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對傳播中華文化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書中選取了五十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漢字,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文字演變的過程,用生動有趣的筆調講述了文字的起源,針對每個漢字都介紹了一個四字成語和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配以精美的手繪插圖,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漢字,學好漢字,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
  • 美國人不會告訴你的英語秘密
    西方文字的發展不像漢字那樣較為直接融合﹐它是多個民族合力開發的文字產物﹐而且文字模式的形成直接受到語言本身的引導。從人類最早的文字到希臘字母的發展過程﹐西方文字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在另一方面﹐漢字在產生後也傳播到其它的亞洲地區﹐啟發當地民族發展出仿漢字的方塊字或直接使用漢字表記本民族語言。漢文字是中華各民族融合過程中共同開發的文字產物。
  • 漢字中「火」最多的字,2火是炎,3火是焱,那4個火5個火讀什麼呢
    中國文字史是中國文字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這其中創造出了許多非常有意思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