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史,就是人類審美藝術的發展史
文:枯木
文字,是人類記錄語言和思想,進行交流和傳承文化的圖像或符號。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分為三種,分別為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表形文字也稱象形文字,是描繪物體的形象,只能表示具體的事物,無法表示抽象概念;表意文字是一種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信息的文字體系,可單獨表達概念;表音文字是一種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字母本身並無涵義。
紅崖天書
我國的文字屬於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現在一般稱為「漢字」、「中國字」或「中字」。
賈湖刻符
漢字源遠流長,起源很古老。據考古證實,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字符號為「賈湖刻符」,為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契刻的17個文字符號,有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是明顯有意識刻畫的,但不能確證為文字。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文字」的涵義,「文」和「字」是分開的。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意思是如果漢字是獨體字,不可再分,稱之為「文」,如果形聲相益,即合體,稱之為「字」。因而從「賈湖刻符」來看,似乎只能稱之為文,不能稱之為字。
我國古代文字體系的建立,據傳是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時代的左史官倉頡在前人基礎上總結整理而發明,史稱「倉頡造字」。雖然西方有人質疑炎黃二帝是傳說,然而從現有史料和考古證據來看,炎黃時期肯定存在,只是在具體年代上依然存疑。
陶寺朱書
不過可以確定,從夏朝開始,我國文字已經非常成熟。目前發現最早的證據為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由於當時的文字大多是刻在烏龜甲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稱"甲骨文"。迄今為止,甲骨文先後出土約15萬餘片,單字總數約4500個,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甲骨文開創了我國文字歷史的記載,是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並且結構嚴謹規整,富有美感,是我國漢字和書法的「祖先」。甲骨文的出土,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具有劃時代意義,針對上個世紀初那些質疑夏商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甲骨文之後,是同時期較晚出現的金文。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周時期,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採取的是篆字,也成為「大篆金文」。
金文的應用年代,大約有近一千年,目前最早發現的金文,為殷商時期「盤庚遷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以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及至周初,已達千二百餘字。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於史。金文的字數,據統計目前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石鼓文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金文作為記載重要歷史事件以外,人們書寫在竹簡或者錦帛之上的文字,多為篆字(《說文解字》:「篆,引書也。謂引筆而箸之於竹帛。」)。當時由於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主要分為大篆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大篆金文專指銘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籀文據史料記載是周宣王時期的史官史籀所創,因而叫「籀文」,也叫「大篆」,因為「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大篆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就稱秦國文字為「籀文」或「大篆」。現在最具代表的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石鼓文」。
侯馬盟書
另外春秋戰國時期,還並行著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使用的文字,稱之為「六國古文」或「古文」,古文形體比籀文更為簡化,結構奇詭。在六國的銅器、兵器、陶器、貨幣、簡冊、帛書和玉石盟書上都可見到這種文字。具有代表的為山西侯馬出土的「侯馬盟書」,該文書不但是晉國的官方文書,而且還是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書寫的文字。
李斯小篆
秦始皇滅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小篆由李斯等人整理而成,這種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見《說文解字·序》)。雖然秦國很快就滅亡,然而小篆在漢代卻得到繼承,一直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小篆字形呈縱勢,筆畫粗細劃一,勻圓齊整,排列齊整,字體優美。其中用筆圓潤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筆較細而圓勁挺直的叫做「鐵線篆」。由於小篆形體優美,因而為歷代書法家所青睞,一直到現在都在流行;又由於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因而在古代關防印章玉璽等需要防偽的印章刻制上,一直採用篆書,直到清末才退居其次。小篆的代表作為秦代李斯的作品,李斯也被稱為小篆書法之祖。
東漢隸書 張遷碑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間又創造一種比小篆更為簡便、更為定型的新書體。這就是「隸書」。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一個叫程邈的犯人創作,因為程邈為「隸人」(掌管文書的小官吏),因而叫做「隸書」或「邈書」。隸書改篆書一味圓轉的線條為方折的筆畫,順應了社會對書寫方便和規範的需要,西晉時期衛恆的《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因為隸書在秦朝主要是作為輔助作用,因而也叫「佐書」。
魏碑《張猛龍碑》
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今隸),由於隸書書寫簡潔方便,因而逐漸替代篆書成為主流,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唐代梁升卿隸書《唐御史臺精舍碑》
到了東漢末期,文字藝術出現多種字體並行的現象,陸續出現了楷書、草書和行書等字體。隨著漢隸的演變,人們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並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於是出現了楷書。由於楷書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一直沿用至現代。
唐代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
顏真卿楷書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唐末楷書已發展到了頂峰,過於規整,到了宋代,楷書風格出現多變。諸如蘇軾開創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蘇體」;宋末元初的趙孟,以其恬潤、婉暢,形成了「趙體」,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趙」,總體概括「唐書重法,宋書重意」。
張旭草書《肚痛帖》
草書的出現,也是開始於漢初,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即一般所稱草書,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到唐代的張旭、懷素,宋代的米芾將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
王羲之《蘭亭集序》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顏真卿 《祭侄文稿》
行書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
蘇軾 《寒食帖》》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等。這些照亮書法藝術星空的經典之作,是歷經漫長歲月淘洗留下的藝術精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審美領域的獨特貢獻。
王獻之 《鴨頭丸帖》
漢字從古至今,歷經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文字的發展由繁變簡,由不規則到規範,進一步上升為文字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最燦爛最優秀最傑出的標誌之一。漢字發展到今天,不但楷書和行書依然是日常書寫字體,而且篆書、隸書、草書等,也是常見的藝術形式,不但沒有隨著歷史而湮滅,反而越來越煥發出新的魅力。
王珣《伯遠帖》
2019/12/8榆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