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史,就是人類審美藝術的發展史

2021-01-18 榆木齋

漢字的演變史,就是人類審美藝術的發展史

文:枯木

文字,是人類記錄語言和思想,進行交流和傳承文化的圖像或符號。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分為三種,分別為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表形文字也稱象形文字,是描繪物體的形象,只能表示具體的事物,無法表示抽象概念;表意文字是一種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信息的文字體系,可單獨表達概念;表音文字是一種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字母本身並無涵義。

紅崖天書

我國的文字屬於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現在一般稱為「漢字」、「中國字」或「中字」。

賈湖刻符

漢字源遠流長,起源很古老。據考古證實,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字符號為「賈湖刻符」,為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契刻的17個文字符號,有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是明顯有意識刻畫的,但不能確證為文字。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文字」的涵義,「文」和「字」是分開的。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意思是如果漢字是獨體字,不可再分,稱之為「文」,如果形聲相益,即合體,稱之為「字」。因而從「賈湖刻符」來看,似乎只能稱之為文,不能稱之為字。

我國古代文字體系的建立,據傳是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時代的左史官倉頡在前人基礎上總結整理而發明,史稱「倉頡造字」。雖然西方有人質疑炎黃二帝是傳說,然而從現有史料和考古證據來看,炎黃時期肯定存在,只是在具體年代上依然存疑。

陶寺朱書

不過可以確定,從夏朝開始,我國文字已經非常成熟。目前發現最早的證據為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由於當時的文字大多是刻在烏龜甲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稱"甲骨文"。迄今為止,甲骨文先後出土約15萬餘片,單字總數約4500個,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甲骨文開創了我國文字歷史的記載,是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並且結構嚴謹規整,富有美感,是我國漢字和書法的「祖先」。甲骨文的出土,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具有劃時代意義,針對上個世紀初那些質疑夏商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甲骨文之後,是同時期較晚出現的金文。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周時期,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採取的是篆字,也成為「大篆金文」。

金文的應用年代,大約有近一千年,目前最早發現的金文,為殷商時期「盤庚遷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以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及至周初,已達千二百餘字。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於史。金文的字數,據統計目前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石鼓文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金文作為記載重要歷史事件以外,人們書寫在竹簡或者錦帛之上的文字,多為篆字(《說文解字》:「篆,引書也。謂引筆而箸之於竹帛。」)。當時由於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主要分為大篆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大篆金文專指銘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籀文據史料記載是周宣王時期的史官史籀所創,因而叫「籀文」,也叫「大篆」,因為「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大篆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就稱秦國文字為「籀文」或「大篆」。現在最具代表的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石鼓文」。

侯馬盟書

另外春秋戰國時期,還並行著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使用的文字,稱之為「六國古文」或「古文」,古文形體比籀文更為簡化,結構奇詭。在六國的銅器、兵器、陶器、貨幣、簡冊、帛書和玉石盟書上都可見到這種文字。具有代表的為山西侯馬出土的「侯馬盟書」,該文書不但是晉國的官方文書,而且還是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書寫的文字。

李斯小篆

秦始皇滅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小篆由李斯等人整理而成,這種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見《說文解字·序》)。雖然秦國很快就滅亡,然而小篆在漢代卻得到繼承,一直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小篆字形呈縱勢,筆畫粗細劃一,勻圓齊整,排列齊整,字體優美。其中用筆圓潤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筆較細而圓勁挺直的叫做「鐵線篆」。由於小篆形體優美,因而為歷代書法家所青睞,一直到現在都在流行;又由於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因而在古代關防印章玉璽等需要防偽的印章刻制上,一直採用篆書,直到清末才退居其次。小篆的代表作為秦代李斯的作品,李斯也被稱為小篆書法之祖。

東漢隸書 張遷碑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間又創造一種比小篆更為簡便、更為定型的新書體。這就是「隸書」。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一個叫程邈的犯人創作,因為程邈為「隸人」(掌管文書的小官吏),因而叫做「隸書」或「邈書」。隸書改篆書一味圓轉的線條為方折的筆畫,順應了社會對書寫方便和規範的需要,西晉時期衛恆的《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因為隸書在秦朝主要是作為輔助作用,因而也叫「佐書」。

魏碑《張猛龍碑》

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今隸),由於隸書書寫簡潔方便,因而逐漸替代篆書成為主流,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唐代梁升卿隸書《唐御史臺精舍碑》

到了東漢末期,文字藝術出現多種字體並行的現象,陸續出現了楷書、草書和行書等字體。隨著漢隸的演變,人們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並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於是出現了楷書。由於楷書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一直沿用至現代。

唐代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

顏真卿楷書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唐末楷書已發展到了頂峰,過於規整,到了宋代,楷書風格出現多變。諸如蘇軾開創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蘇體」;宋末元初的趙孟,以其恬潤、婉暢,形成了「趙體」,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趙」,總體概括「唐書重法,宋書重意」。

張旭草書《肚痛帖》

草書的出現,也是開始於漢初,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即一般所稱草書,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到唐代的張旭、懷素,宋代的米芾將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

王羲之《蘭亭集序》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顏真卿 《祭侄文稿》

行書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

蘇軾 《寒食帖》》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等。這些照亮書法藝術星空的經典之作,是歷經漫長歲月淘洗留下的藝術精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審美領域的獨特貢獻。

王獻之 《鴨頭丸帖》

漢字從古至今,歷經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文字的發展由繁變簡,由不規則到規範,進一步上升為文字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最燦爛最優秀最傑出的標誌之一。漢字發展到今天,不但楷書和行書依然是日常書寫字體,而且篆書、隸書、草書等,也是常見的藝術形式,不但沒有隨著歷史而湮滅,反而越來越煥發出新的魅力。

王珣《伯遠帖》

2019/12/8榆木齋

相關焦點

  • 大型人文紀錄片:《漢字五千年》八集全
    《漢字五千年》呈現了波瀾壯闊的語言文化發展史,勾勒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清晰脈絡。全片包括「人類奇葩、高天長河、霞光萬道、內在超越、翰墨情懷、天下至寶、浴火重生、芳華永駐」八集。該片具有很強的史料性、權威性和鑑賞性。
  • 從「中國電影發展史」看「影視投資演變史」
    而這段自建國前就開啟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正是中國的電影產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一小撮人的事業到鋪滿神州大地,直至中國成為電影大國,將影視投資的渠道和門檻放寬至每個普通人都能參與的演變史。1953至1954年期間,國內首次電影劇本創作會議和電影藝術工作會議召開,《人民日報》隨後公布了《關於加強電影製片工作的決定》和《關於建立電影放映網和電影工業的決定》,並發表社論《進一步發展人民電影事業》。1961年6月,中宣部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文化部召開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合稱「新僑會議」。
  • 現代字體設計——探尋漢字的設計美
    漢字書法的設計美學本質 漢字,作為我國最基礎的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已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從象形文字作為表達自然事物的符號的設計,到漢字沿革史上各種書法字體所蘊含的多元化美學內涵,直至現代印刷字體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應用。因此,漢字書法的演變本質上也是一個領域美學設計的發展史。
  • 小學生被罰抄「員」字意外走紅,網友驚嘆:寫出了漢字的演變史
    「一張字,寫出了中國漢字的演變史,佩服!」「這是寫了一本武林秘籍吧,怎麼看都像是招式分解圖!」「不知不覺寫就了沉甸甸的中國文字歷史演變,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源淵。」就連藝術天才、著名畫家畢卡索,都曾想畫出兒童思維所畫的畫,但嘗試後失敗了。有些字或畫,只有兒童思維才能完成的,這是兒童的天性,成年人無法做到。孩子從小練得一手好字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但對於孩子獨特的天分,家長也不可過多的去限制和打擊。
  • 刻著人類發展的10條指令,還出現了漢字!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蹟,很多古代遺蹟被稱為未解之謎。人類帶著一顆好奇心,希望可以解開這些未解之謎。在英國就有一處巨石陣,直到現在仍然充滿著諸多爭議,古代人是怎樣把這些巨石擺放在此處的呢?這些巨石又有何用呢?
  •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合集(共8集)
    大型人文紀錄片《漢字五千年》通過生動展示漢字產生、演變、發展的過程及在五千年中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彰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謳歌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呈現了波瀾壯闊的語言文化發展史,勾勒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清晰脈絡。
  • 《燒制漢語》:藝術漢語審美,火災中淬鍊的真正含義
    如果你仔細品味,你會發現黑色陶瓷藝術品就像中國歷史文化中蘊含的藝術魅力,閃耀著藝術金光的藝術魅力。他傳達著文化意蘊,散發著漢字燒制的迷人氣味,讓人慾罷不能,拿起他,獨自坐在陽光旁邊的書桌前,靜靜地品味著散落的時光和微風。這本書《燒制漢語》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 漢字圖騰——馬境若水的藝術世界
    去年(2017),在珠海北山非洲藝術空間做了一次《漢字鐵馬——馬境若水作品展(24幅作品)》(45天),得到文化、藝術、傳媒、設計、策劃、評論界的好評。應非洲藝術空間的邀請,今年計劃再做第二場展覽。辦展的目的是為了在電腦時代喚醒國人對手寫漢字的覺醒與古老象形文字的再認識!
  • 紀錄片《漢字五千年》合集
    《漢字五千年》呈現了波瀾壯闊的語言文化發展史,勾勒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清晰脈絡。全片包括「人類奇葩、高天長河、霞光萬道、內在超越、翰墨情懷、天下至寶、浴火重生、芳華永駐」八集。該片具有很強的史料性、權威性和鑑賞性。第一集:人類奇葩  本集是全片的開篇,通過漢字與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運對比,凸現出漢字在人類文明史中獨樹一幟的地位。
  • 色層是油畫藝術的重要審美語言之一,是油畫藝術的重要美學品性!
    關鍵詞:油畫藝術;色層審美;發展變化色層是油畫藝術的重要審美語言,也是油畫藝術不可或缺的表現特質,它是油畫家們通過使用各種不同的繪畫材料進行搭配暈塗所產生的油畫中的獨特的厚薄、殘神、明暗、透視感的形態變化。
  • 黑白的藝術——折服日本的漢字書法
    但在軟實力——文化藝術上,我們依舊缺乏自信。曾經無限輝煌的漢唐文化,並未因為經濟實力的強大而甦醒。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畢卡索曾說,如果他出生在中國,他不會成一名畫家,但一定會成為一名書法家。日本,一個在經濟,科技,文化都屬於高度發達的國度,2019年,選擇在他們最具影響力的博物館,向漢字書法致敬。
  • 藝術乎?記錄乎?
    你要說它不是藝術,許多藝術攝影大師肯定要給你翻臉。影像再現需要審美表現,用情感去打動人,當然可以是藝術了。從攝影發展史來說,自從攝影術發明以來的一百多年裡,攝影並不被當時的藝術家們看好,因為攝影的影像表現一直在模仿美術繪畫,曾經有過的攝影畫意派、自然主義流派等,都是一直在模仿美術,至今仍有不少攝影愛好者樂此不彼。
  • 《藝術哲學與審美問題》——通識教育
    本課程以審美問題為線索,講授藝術哲學的基本理論,分別展開如下幾個方面的理論思考:一、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位置二、藝術與真理的關係三、藝術作品與非藝術作品的區分四、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及其基本類型點擊下方藍色字體觀看其他視頻02 藝術03 什麼是創新的源泉04 美與真理的關係05 藝術判斷06 審美判斷的普遍性07 哲學與科學的差別08 審美判斷究竟是什麼09 藝術實踐的根據在哪裡
  • 【正午陽光】藝術欣賞:最初的漢字 by 蔣勳
    正午陽光 藝術欣賞策劃:正午陽光欄目組@青春語文QQ群編輯:白影投稿:zhengwuyangguang
  • 浙經院將系統研發「漢字藝術」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陳紅松11月17日,景德鎮昌南漢字陶瓷藝術研究中心和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籤署課題研究合同書:景德鎮昌南漢字陶瓷藝術研究中心就「漢字藝術文創產品的研發及漢字藝術精品線上課程的開發
  • 了解中國文字發展史,鎖定安陽電視臺!
    了解中國文字發展史,鎖定安陽電視臺!: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漢字
  • 衛生巾的演變史:古代的女人可太苦了!
    這一發現我們可以推測出從古至今衛生巾的演變史。在原始社會,女子來了月經沒有任何能處理的辦法,只能用曬乾的草枝或者樹葉擦開血跡;到奴隸社會,她們學會提前在褲子裡墊上一些乾燥物(乾草)來吸收血跡;直到進入封建社會,中國發明了織布。在發明造紙術之前,女人們都是自己縫製長長的布條,將草木灰裝進裡面吸血用,兩頭用細繩系在腰上,這就是最初的「月經帶」。
  • 哥斯拉的銀幕進化史,其實就是人類情感的演變史
    《哥斯拉2:怪獸之王》(2019)其實回顧整個哥斯拉系列電影的發展史,你會發現,最初的哥斯拉電影靠的就是劇情厚度打開市場。那麼又為何到了今天,最初的立身之本就變得這麼微不足道了呢?大銀幕上的怪獸都是人類內心情感的的投射,怪獸電影就是這些恐懼、欲望、歡喜、矛盾等情感的具象外化和文化隱喻體。時代在變,人的情感在變,哥斯拉的銀幕形象也在變,它所承載的含義也在變。回顧這一路的變化,就像是回顧了一整段完整的歷史。
  • ​中國文字博物館、藝術與設計雜誌社聯袂奉上《漢字》展,多瑙河畔匈牙利觀眾驚嘆中國文化太神奇
    匈牙利科學院著名語言學家、漢學家包甫博在開幕式上致辭在展覽開幕式上,匈牙利科學院著名語言學家、漢學家包甫博先生說:「漢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各地先民曾經創造出多種古老的文字,它們是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標誌
  • 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
    有人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千百年來的風俗禮儀,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哲學思考、審美意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幾乎都隱藏在一個個漢字對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畫、概括和美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