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諡飛曰桓侯。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張紹(?-?),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車騎將軍張飛次子。
劉禪在位時期,官拜侍中、尚書僕射,繼承西鄉侯爵位。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皇帝劉禪與張紹等蜀漢公卿入洛陽,曹魏冊封張紹為列侯。
當時的鄧艾都已經達到了四川了,蜀國難以支持。這是劉禪也沒辦法,只能派諸葛瞻去前線拼死抵抗了。但是戰況卻差強人意,諸葛瞻也無法力挽狂瀾。
劉禪也不傻,知道蜀國氣數將盡,只好找人去投降。但是派誰去就是個大問題。必須是個身份尊貴的人,要不然去了別人也不當回事。投降的重任就交給了張飛的兒子張紹。
為什麼選他呢,不是因為他和張飛一樣勇猛,而是因為他的身份特別。他和魏國的一票人都是親戚關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細細的看一下。
當年劉備被呂布趕走之後,他就跟了曹操,和曹操一起出掉了呂布。但是沒多久,劉備就反了曹操,還霸佔了曹操一座城池。不過那時的劉備遠遠不是曹操的對手,從曹操還沒怎麼打他,劉備就跑了,還扔下了張飛和關羽。
張飛雖然突圍了,但是也和劉備他們斷了音信,於是就找了個地方安營紮寨,等找到劉備再去投奔。有一回張飛出去打獵,就在河邊看到一個美女,三爺二話不說就把美女搶了回去,還和她成親了。
但是成親後三爺才發現一件事,他搶的可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夏侯淵的養女夏侯氏。張飛的老婆本是夏侯淵弟弟的女兒,但是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死了。夏侯淵心疼侄女孤苦伶仃,就過繼為養女。但是被張飛搶了去,後來還生下了張紹。
在來說夏侯家曹家的關係。曹操的老爸本來是夏侯家的孩子,後來是被曹操他爺爺曹騰收養的。其實曹操和夏侯淵是堂兄弟。因此曹操還是張飛的姨夫。張紹和曹家也有關係。
不止如此。夏侯家還有個孩子叫夏侯尚,他算是張飛的大舅子。這個夏侯尚娶了曹操的女兒,生下了個閨女叫做夏侯徽,而她後來又嫁給了司馬師,也就是張紹和司馬家還有著關係。
總的來說憑著張紹的關係,派他去投降是最合適不過了。其實你如果細看三國的話就會發現,不只是張紹一人,在三國時曹家,劉家,孫家,諸葛家,張家,關家,司馬家基本都是親戚關係。一幫子親戚打來打去不知道有什麼意思。
網絡配圖
張紹,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蜀漢巴西太守、車騎將軍、司隸校尉、西鄉桓侯張飛次子,官至侍中、尚書僕射。張飛作為蜀漢名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卻未能善終。正是因為他顯赫的功績和悲慘的結局使他成為世人和學者們關注的重要三國人物,而張飛的後人及事跡也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但是關於張飛次子張紹降魏之事,陳壽的《三國志》(包括《裴松之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均沒有明確記載或提及,學者們也未曾著文論述,或許該問題早已有人發現,只是因為問題太小而不值得論述。
本文通過分析認為,張飛次子張紹於蜀漢滅亡後隨後主劉禪投降了曹魏。陳壽之所沒有明確記載張紹的事跡,是顧及張飛的聲譽,是為尊者諱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張飛的妻室及子女狀況:張飛於建安五年(200年)娶妻夏侯氏[《三國志.卷九.魏書九.夏侯淵傳》(簡記為《魏書九.夏侯淵傳》)裴注引《魏略》],生有二女:長女為後主敬哀皇后,次女在敬哀皇后死後又被立為皇后。(《蜀書四.後主妃子傳》)張飛還有兩個兒子(是否也是夏侯氏所生待考):「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蜀書六.張飛傳》)這裡只記載了張飛之孫張遵戰死綿竹之事,對於張飛次子張紹在亡國之際的情況沒有說明。而同書《後主傳》中記載:蜀漢炎興元年(363年)冬,後主(劉禪)用光祿大夫譙周之策,遣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等「齎璽綬奉箋詣(鄧)艾降」,魏鹹熙元年(264年)三月,「後主舉家東遷洛陽。丁亥,封安樂縣公」。
網絡配圖
「於是尚書令樊建、殿中督張通、侍中張紹亦封侯」。(《華陽國志.卷七.劉後主志》,參見《蜀書三.後主傳》)這裡雖未明言張紹與張飛的關係,但可以推斷他就是張飛的兒子。我的根據如下:第一、《蜀書.張飛傳》中記載張紹官侍中、尚書僕射,與同書《後主傳》、《華陽國志.劉後主志》等書記載的侍中張紹是相符合的;第二、張紹是後主劉禪的妻兄(弟),也可以說是國舅。史載「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長女」,「後主張皇后,前後敬哀之妹也」,「鹹熙元年,隨後主遷於洛陽」。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這種關係又使得張紹具有出使請降的有利條件。正是由於張紹和蜀漢皇族以及曹魏夏侯氏的特殊關係,劉禪才將其列為向曹魏請降的最佳人選之一;第四、從與張紹一同奉敕請降的駙馬都尉鄧良的身世也可以證明陳壽的回護筆法。據《蜀書.鄧芝傳》載:「(鄧)芝子良,襲爵,景耀中為尚書左選郎,晉朝廣漢太守」,這裡陳壽也沒有指出鄧良曾官駙馬都尉,給人的感覺似乎這個鄧良與《蜀書.後主傳》所載的鄧良是兩個人。其實陳壽此舉的目的同樣也是為尊者諱,因為鄧良之父鄧芝是蜀漢後期的著名將領,同張飛一樣亦官車騎將軍,封陽武亭侯綜上,我認為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奉命向魏將鄧艾請降的侍中張紹就是張飛的次子,蜀後主劉禪的妻兄(弟)。
網絡配圖
魏鹹熙元年(264年)張紹又隨同後主、後主張皇后遷到魏都洛陽,並被封為列侯,以後事跡不明那麼,陳壽為什麼不在《張飛傳》或《後主傳》中明確記載張紹的事跡或身世呢?而且後來為《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也沒有指出這一問題。我認為陳壽在張飛傳中不明言張紹降曹並不是他的疏忽,而是意有所屬,別有用心,其目的是為尊者諱。因為陳壽原是蜀國人,曾官「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華陽國志.卷一一.後賢志》,參見《晉書.卷八十二.陳壽傳》)而張飛是蜀漢名將,卻為部下所害,張飛之孫張遵(張紹之侄)在與魏軍作戰時戰死。張飛一家可謂滿門忠烈,而張紹的投降在崇尚名節的古人看來是對先人人格的玷汙,是有損祖先名譽的,鑑於此,陳壽採用了回護手法,將張紹的事跡分別記載在《三國志》的《張飛傳》和《後主傳》等不同篇目中,這樣做既顧及了尊者的顏面又基本做到了如實記載,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