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人的一生,其實只需要一次高質量愛情,便能得以圓滿

2020-12-24 霍妮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不知道從何時起,現代人的愛情突然就變成了聊幾次微信、吃幾頓飯、看幾場電影,就能立刻成為彼此的最愛、唯一、親愛的。

然而,這種伉儷情深的畫面都維持不了太久,長則幾個月,短則幾天,兩人就會以「不合適,我累了」的理由分道揚鑣。

這基本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愛情模式,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戀愛真的談得越多越好嗎?

並非如此,任何兩人從相遇、激發荷爾蒙、彼此了解、確定關係、共演佳話,都不是在短短一兩個月之內能完成的。

就像釀酒的時間不夠,無論你用什麼技巧和方法,始終都差點意思。現代的愛情模式,將原本愛情需要的時間極度壓縮在幾周裡,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嗎?

愛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快越好。很多人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勸後輩多談戀愛,好像只要戀愛談得次數多,就能始終在愛情的戰場上佔據主導權,但那不過是在無意義地消耗自己而已。

看起來身經百戰的人,可以快速進入一段感情,快速抽離,但當愛情真正來時,卻突然不會如何好好愛一個人了,導致錯過高質量的愛情。

人,其實不需要那麼多形式的愛情,人一生只要能得到一次高質量的愛情,在愛情這個一部分就可以算是圓滿了。

一段成熟的愛情要經歷熱戀期、過渡期、穩定期。快餐式愛情只有熱戀期,激情消耗完結就是愛情落幕之時,根本沒有機會深入到過渡期和穩定期。

但愛情只有經歷過過渡和穩定,才能體會到其中的醉人之處。就像果樹開花、結果一樣,要經歷一個周期,最終才能體會到甜美。

快餐愛情只是一種假性親密,甚至可以說是假性愛情。雖然兩個人在形式上是親密的,但實際卻是在迴避真正的親密。

兩個人既不互相了解、也不互相信任,並沒有真實坦誠地與對方相處,戀愛身份只是雙方默認的一種相處方式和狀態,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個很火的視頻:一對天津的老夫妻,兩人結婚三十幾年,居然還是AA制。雖然共處一室,但從來不會共同吃飯,甚至連家裡的電器都分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婚姻居然維持了三十年,令人匪夷所思。

可仔細想想,它有存在三十年的必要嗎?顯然沒有。它的存在不過是在一遍一遍地提醒你:你沒有幸福的婚姻,你在身邊的這個人心裡並不佔據重要位置。

不要為了戀愛而戀愛,更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廉價又無趣,去尋找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愛情。

猶太經典《塔木德》中說: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嚎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

多和優秀的人交往,在獲得愛情的同時,對人生質量也是一次升華。如果你和某人在一起,只是為了維持某種形式,很大概率它沒有存在的必要。

我身邊有很多為了戀愛而戀愛的朋友,他們更換伴侶的速度令人咋舌,但也有在嘗試了假性親密關係後,毅然選擇不將就的人。朋友小牧就是一個飽嘗快餐愛情惡果,堅持獨身的不將就主義者。

小牧剛來這座城市時,就和她的初戀在一起了。那時的他們並沒有多了解彼此,只是覺得看對眼了,兩人又都是單身就在一起了。

後來小牧說,她完全不想回憶起他們第一次牽手,第一次接吻,因為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也沒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反而像是在有意的扮演情侶。

在一起的兩年裡,很多時候,她並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對方對自己也沒有那麼了解。表面的親密並沒有讓她感覺到幸福,反而內心的負擔越來越沉重。

做著情侶才會做的事情,內心卻絲毫未想過要和對方共渡餘生。以至於分手後,有一種兩人從來沒有在一起過的錯覺。

富蘭克林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意和聯結。」

紐約職業精神分析家Mark將這種關係稱為「無關係」,它的本質是男女身處親密關係,卻是彼此的透明人,偶然看一眼似乎很恩愛,但實際上卻根本沒走心。

這種關係裡只有兩種角色:表演者和觀眾。兩人始終帶著面具在表演,就如薛之謙在《演員》裡唱的:你難過的太表面,像沒天賦的演員,觀眾一眼能看見。

沒有人喜歡這種廉價的假性親密,但很多人已經在這種模式裡難以自拔,我們要怎樣才能結束這一惡性循環呢?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說:比起鑽研兩性技巧,我們更需要鑽研自己的內心,培養成長思維,讓那些被堵住的痛苦流出來。

覺察自己在不良關係中循環往復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然後疏通它促使它成長。不要著急建立關係,先嘗試和表達訴說自己的感受,嘗試尋找合適的方法,讓自己走進對方的世界。先種下一顆種子,再慢慢等待它開花結果。

我們始終要明白,表演不會讓我們得到幸福,那些最終能獲得幸福婚姻和愛情的人,始終珍視感情,認為感情是長期的承諾和忠誠;

在相處的過程中,不會掩飾自己,不會拒絕對方表達合理的情緒觀點;他們始終愛的是真實的對方,也願意去花費時間去探究真正的對方。

套路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某些人的感情,但只有真誠才能讓我們獲得真正的愛情。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參考資料:Wilkins, R. and Gareis, E. (2006). Emotion expression and the locution 「I love you」: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0(1), pp.51-75.

相關焦點

  • 愛情只如初見,圓滿沒有終點
    > 當一條線段繞著一個端點在平面內旋轉一周時它的另一個端點的軌跡叫做圓當你出現在我的世界我便圍繞著你開始了永不知疲倦的旋轉
  • 愛情最高境界:一生只愛一個人 愛過一個人後 便再也不能愛別人了
    一生只愛一個人,是情到深處不由人,還是取一瓢飲的愚不可及。或許,它從來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堅定、純愛,只是我們可望不可及罷了。1)他1米81,大眼睛,能歌能畫能唱,還會下棋。他的身邊有很多仰慕他的女性。
  • 心理學家:如何安慰一個人需要慰藉的人?只需要7個字
    某著名心理學家講過,安慰和鼓勵是一種親社會的行為,就是通過傾聽和建議然後去幫助其他人的煩惱、從而緩解心情的低落。但是,如果你的方式不合適,不但會令對方無法從你這裡獲得信心,反而會導致更加的難過和低沉。因此如果是去安慰一個人的時候也需要技巧的。心理學家:如何安慰一個人需要慰藉的人?只需要7個字!
  • 一生只能買一次的戒指,一生只送一人的深情
    戒指,一直以來都是象徵愛情的信物,而一生只能買一次的戒指,對於女生們來說,更是象徵著一生的承諾,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戒指一生只能買一次?一生只能買一次的戒指,就是DR求婚鑽戒了。而之所以會說是一生只能買一次,是因為這個品牌有一個浪漫的規定,DR鑽戒需要男士憑身份證實名定製,且一生僅能定製一枚,一生只送一人,寓意「一生唯一真愛」。不少人在知道DR鑽戒的定製規則之後都會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以及怎麼能保證一生一枚呢?在如今這個浮躁的年代,似乎很難再有真愛,每每發生什麼,總會聽到有人說,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 一生只動一次心.
    突然發現「懿」是個很美好的字,「一生只動一次心」,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好。外貌決定有沒有可能在一起,性格決定適不適合在一起,物質決定能不能穩定的在一起,信任決定能不能長久的在一起。▲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簡介:女人心,誰能懂?戀愛、情感、家庭、生活,女人處處都要照料。化妝、穿衣、美容,女人樣樣都要顧及,那麼心底最深處的秘密何處得以釋懷訴說?
  • 人生的八個階段,自我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描述的圓滿一生
    自我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我們的身體是遵循著年齡變化的,心理發展也是遵循一個類似的過程。從出生那刻,我們就需要適應在合適的時間出現的某一個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面臨的一次危機,解決的好,有一個好的轉折,解決的不好,有一個壞的結果。
  • 「其實,真正的愛情,不需要很多錢」
    俗話說:「有情飲水飽」,但只喝水是不會飽的,空談愛情也是無意義的。所以,設下門檻,提些基本要求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人們太依賴於「有錢便能萬事大吉」的慣性思維,當自己在腦子不斷更新設定要求時,也在扼殺真愛發生的可能性。
  • 愛一個人是不需要理由的,真的是這樣嗎?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導語:沒有愛情滋養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愛情對於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面對這個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並且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研究,結果表明:愛一個人是需要理由的。
  • 現代快餐愛情下,一生只愛一個人的浪漫還存在嗎?
    我將根據這個有代表性的喜劇故事談談現代快餐愛情下那個年代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父母愛情」帶給人的思考和感悟。因為那把心上鎖,只裝著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只牽掛著一個人的離愁別緒,他們那麼一代人不要房子和車子,不要存款和酒席,一次表白,一生相愛。這就是屬於那個年代純粹而又高尚的愛,也是淳樸而又珍貴,可遇而不可求的愛情。
  • 最有「初戀情結」的星座,心心念念,刻骨銘心,但往往愛情能圓滿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初戀,而面對初戀,有些人早已忘懷,而有些人卻念念不忘,甚至還可能牽腸掛肚。而其中有些人就算忘不了初戀,但也不耽誤愛情,他們能夠合理協調,特別強大。
  • 《霍亂時期的愛情》: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世只懷一種愁
    很多人經常會用「一生只愛一個人」來形容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有關愛情的永恆和真摯,就像木心在那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詩歌《從前慢》中寫道:「從前的日子過得夠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 什麼年齡段的女性,會更需要男人?來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馬斯洛需求指出,人有生理、安全、歸屬感、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當生理以及安全需求得以滿足時,接下來人就會渴望被人照顧,希望能被人寵愛,也就是歸屬感需求。可能很多人認為生理需求更重要,實際上感情需求對人的影響最大。
  • 心理學家:缺愛的人,一生都會被這4個東西牽絆,看完扎心了
    我們知道幸福被愛的童年與不幸缺愛的童年肯定不一樣,不然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不會說出「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來治癒」這樣經典的話了。根據研究發現,一個人缺愛,一生都在追求這些東西,而且非常執著。
  • 《天亮以前說再見》——就讓這一次的諾言得以實現,在天亮以前
    就讓這一次的諾言得以實現,在天還未亮之前。何野的《天亮以前說再見》是一首對所愛之人的離歌,捨不得溢於詞語之上。可就像煙花要綻放在黑夜,雪花捨不得冬天一樣,捨不得說再見是每一個深愛之人的感同身受。有人說,要活著走出愛情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說,愛情是美好的,體面的來,也可以體面的去。對於分手,態度不同,表現也就不同。
  • 悲情高倉健:終其一生,都在為不圓滿的愛情贖罪
    1.一生所愛江利智惠美在電影裡屢次收穫愛情的高倉健,卻在現實生活中遲遲沒有遇到愛情,過了20歲的他,感情世界依舊一片空白,他常常問自己:「我的愛情到底在哪裡呢?」25歲時,他終於遇見一生所愛——19歲的江利智惠美。
  • 人生若只如初見,原來愛情也有保質期
    尋尋覓覓,那最美的愛情可能只存在於一見鍾情中,事實真的如此嗎?人生若只如初見,那個時候的愛情才是最美的,兩個人即使彼此相愛,但是只要相處的時間超過30個月,便再也難以體會到初見那種遇見愛情的感覺。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愛你到永遠」這句話,是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 心理學家分析哲學家的4大愛情觀:為什麼愛一個人?自私還是無我
    他在公元前385年的《會飲篇》中記錄了古希臘作家阿里斯託芬在酒宴中講述的故事[2]:「人類本來長著四條腿、四隻胳膊和一個有著兩張臉的頭顱,但宇宙之神宙斯害怕人類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兩半,迫使人類窮盡生命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在一生中,為了使得自己達到完滿,人的其中一半總是在尋覓另一半,也就是在尋找「靈魂伴侶」。」
  • 這一生,我想為愛情,勇敢一次
    這一生,我想為愛情,勇敢一次!——題記跟網友聊天,他說:「在這一段疫情期間,自己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最後覺得,自己應該為了愛情而勇敢一次。」看到這他一段留言的時候,隨手回了他一句,道:「原先沒執著勇敢過嗎?」
  • 喜歡獨處的人很糟糕?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無謂的社交
    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無謂的社交長大之後,也有很多人問我,你怎麼經常一個人待著?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低下頭暗暗臉紅,滿心的自責愧疚,檢討自己是不是人品真的很差。因為在他們得眼裡,甚至是大多數人眼裡,性格內向是一種缺陷,喜歡獨處的人也很糟糕。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不喜歡社交並不是一種缺陷。就像有些心理學說的那樣,性格內向的人只是不需要無謂的社交。對性格內向的人有哪些方面的誤解?心理學家榮格將人的性格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向性格,一種是內向性格。他說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代表人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已。
  • 如何做到一生只愛一個人
    一生只愛一人,這只是一種信念,僅僅只在理論上可以成立;如果你是單方面偏執地去愛一個人的話,於你就是遺憾和災難,於對方便是驚擾和負擔。一生只愛一人,恐怕鮮有凡人能做得到,但這並不妨礙不相愛的男女相守一輩子;那些看上去恩愛有加白首偕老的夫婦,暗地裡的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狀只是外人的我們沒機會目擊而已;而一輩子不離婚的人並非個個都愛到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境界,他們不分手是因為心懷懦弱或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