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多年,不論自己還是身邊職場朋友,尤其一些高薪但年齡稍偏大的朋友,或者技術型人才的朋友,都或輕或重的有過類似的心理擔憂:會不會卸磨殺驢?會不會被替代?會不會被邊緣?
確實,以前有句話叫「一技在手,吃喝不愁」。這句話在今天也不過時,但卻有了新要求。因為今天技術迭代太快了,我們的一技可能明天就過時了!另外,職場也絕不是只憑技術吃飯的地方,它還有人情世故。
事實上,職場中以下四類朋友最有可能出現卸磨殺驢或被替代、被邊緣:
一、雙高類:
年齡高,薪水高,企業最喜歡的是年輕、務實、高效的人才,不管公司想不想願不願,公司人才發展都有一個客觀趨勢:優化人才結構,讓優勢資源、優勢待遇傾向於年輕、務實、高效的夥伴。
二、功臣類:居功自傲
曾經的輝煌,為公司甚至立下汗馬功勞,但卻時不時拿出來炫耀或者對後來者不屑一顧,那麼身上就會被公司添上:有機會拿下的標籤。
三、核心技術類:
有技術是好事,但獨霸核心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搞不好是只有可能被替代的,你說呢?
四、明日黃花類:或七年之癢或因循守舊
有個規律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婚姻有七年之癢,我們的工作習慣、價值也有個七年之癢,在一家單位待上七年,連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我們身上都默默地發生著以下變化:溫水煮青蛙現象,學習力和職業危機意識會慢慢喪失掉。讓我們失去警覺和競爭力。甚至與社會脫節。
還有一個可怕的事實:七年的時間,一個人的價值在一家單位,幾乎已經被「榨取」、「釋放」得如同芝麻杆:所剩無幾了。
其三,因為價值所剩無幾,自己又處在七年之癢,因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思想身體幾乎處於「半機械化」的因循守舊的狀態,在今天這個飛速發展社會,公司肯定不樂意。
那如何不失分寸的做好自我保護呢?一「心」一「場」二「進」加一「孵」,助力我們做職場常青樹。
一「心」:隨喜心
古語叫:怕啥來啥。我們發現:我們在生活或職場上擔心啥往往就會發生啥。上課擔心被老師提問,老師偏偏提問我們;工作擔心出錯,它就要出錯……
所以,我想說的第一句就是:有一顆隨喜心。用平常心看待自己和公司。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公司充滿信任,擔心猜疑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相反它會讓我們職場中不自然。那結果恐怕就是:猜測變成真實。因為實驗證實: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我們覺得自己要被殺了,就會處處能感受到不友好。
心理學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人們在害怕、受到傷害或感到絕望時,尤其容易受偏見影響。如果我們心中老是想著如何自保,公司要替代我了。那麼,一是我們會不自覺與公司拉開距離;二是我們會不自覺產生保留;三是會草木皆兵,疑神疑鬼,多想多疑。而以上這些都會最終影響我們的績效以及工作表現,久而久之,公司也能感受到:你好像變了,你有問題了……這樣不久,我們真的可能被邊緣。到那時,我們可能還覺得慶幸:看看吧,被我預料到了,其實不是,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推進了死胡同。所以,用隨喜心看待可能會發生的卸磨殺驢。
二「場」:有立場,彎道超車
今天我們不再像以前講忠誠,因為覺得忠誠不人性,但在任何時候、任何組織、任何事情,立場永遠是最後也是最前的底線和標籤。
(1)不管身處何位,能力多強,技術多精尖,功勞多大,只要沒了公司立場,我們肯定被卸磨殺驢、被邊緣;
(2)相反的,只要立場堅定,雖然職場不是養老院,但凡有點價值,公司也會留用到退休(只要你願意);
(3)證明我們立場的最佳方式是:彎道超車。公司有難咱上,公司危機咱擔,公司出事咱抗。幹別人不願幹、不想幹、不能幹的事。我相信任何一個老闆都會和這樣的員工共進退。願意「白頭到老」。
三、二「進」之精進(上面的分享是道的層面,現在說術的層面)
(1)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技術更新速度很快,幾乎不到五年,迭代一遍。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斷升級。所以,最好的自保就是先把自己變成一個不可替代性人才。
(2)不可替代的自我檢查標準:有人高薪挖我們。我們主動找工作那是案板上的肉,被挑選;我們被挖,那是咱挑。
我舉個例子,在同行競爭中,一些企業為了打倒同行,最狠的一種做法就是:高薪把對方的臺柱子挖過來,挖過來只為了養著,養著也不讓對方有人才可用。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被挖,我們真的還沒有不可替代。我們平常認為的自己已經不可替代了都是自己意淫的。
我想說明啥?打鐵還需自身硬。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我們做到不可替代才是最好的自保。
四、二「進」之上進
這裡的上進指的是立場上進,我們不但要有立場,我們還要立場上進: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中流砥柱,老闆都需要有自己的班底,與其擔心自己被邊緣,不如積極向組織靠攏,雖說不能像古裝劇那樣歃血為盟、遞投名狀、表決心立大志……但我們態度積極、思想積極、言語積極,我相信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誰要認為老闆傻,誰才是真傻的那個人。讓自己成為公司的合伙人或老闆的鐵班底是最好的自保。
五、孵化
好多人都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句話給影響了,這句話在今天的價值已經很小了,且不說未來是知識共享社會,就今天這個信息技術公開化,且不說技術共享,今天一個想學習的夥伴,有好多種渠道獲得。與其這樣,比如敞開好好帶一批自己的徒弟,帶徒弟有兩個好處助力我們自我保護:
(1)這是給公司最好的答卷。只有真與公司一條心的人才會這麼做,公司無理由卸磨殺驢;
(2)徒弟是後盾。我不唆使一旦離開把徒弟也帶走,但有一幫子徒弟恐怕是我們無形當中給自己吃了最大一顆定心丸。
畫外音:不失分寸的自保就是——有一顆隨喜的心,做一個有立場的人。然後精進成不可替代,上進到同為一體,有一幫徒弟徒孫愛著。這將是最好的度,也是最佳把握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