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不知何時到達,在朝鮮東部高原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岭中埋伏下來,使『聯合國軍』在十分艱難中作戰,遭到了損失。」這句話來自「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對志願軍黃草嶺阻擊戰的評價。類似的阻擊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並非個例,志願軍憑著機智、勇敢和犧牲精神,創造了以步兵阻擊敵機械化部隊的奇蹟,成就了我軍守必堅、戰必勝的美名。
向死而生的戰鬥意志。抗美援朝戰場上,阻擊戰成為志願軍不得不經受的血火考驗。從誘敵深入的黃草嶺阻擊戰、飛虎山阻擊戰,到敵後阻援的葛峴嶺阻擊戰、長津湖系列阻擊戰,再到阻止敵反撲的漢江阻擊戰、鐵原阻擊戰,乃至戰略相持階段的上甘嶺阻擊戰……在幾乎貫穿戰爭全程的阻擊戰中,火力佔優的敵人以飛機、大炮轟炸我阻擊工事,再以坦克、裝甲車掩護步兵衝鋒。面對火力和技術的巨大差距,志願軍經常以簡陋的野戰工事甚至是血肉之軀,用火箭筒、爆破筒、炸藥包和輕武器等有限火力,同敵正面抗衡。
這種硬碰硬的戰役戰鬥,是對一支軍隊戰鬥意志的檢驗。從歷次阻擊戰的戰場表現來看,志願軍沒有被敵火力壓倒,始終保持高昂士氣和堅定意志,展現出崇高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犧牲精神。黃草嶺阻擊戰中,志願軍124師371團4連在煙臺峰頑強抵抗美軍5晝夜,全連只剩8人,陣地巋然不動。解放軍全國戰鬥英雄、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在阻擊戰最後時刻,衝進敵群拉響炸藥包,與敵同歸於盡。
在慘烈的鐵原阻擊戰中,為給後援部隊爭取時間,第63軍黨委發出指示號召,要求全體指戰員「勇於挑重擔,勇於打惡仗,不叫苦,不叫累,不怕孤軍作戰,不怕流血犧牲,發揮獨立作戰能力,像釘子一樣,釘在前沿陣地上,要機智勇敢,活在陣地上,戰鬥在陣地上,將敵人消滅在陣地前」。最危急時,敵在1個小時內向我189師陣地傾瀉4500噸炮彈,有的連隊陣地被美軍凝固汽油彈燒焦,泥土被敵炮火翻起來兩米。在連續抵抗十幾天、成功完成任務後,第63軍軍長傅崇碧受重傷,部隊傷亡達兩萬餘人,189師只剩下1個團,該師566團1連從185人拼到只剩輕傷員1人、重傷員16人。許多身經百戰、在冀中與侵華日軍周旋8年的指戰員,永遠留在鐵原的山嶺中,用生命譜寫出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歌。2015年播出的紀錄片《鐵在燒》,便全景式反映了鐵原阻擊戰的戰鬥過程。
機智巧打的阻擊戰法。面對敵火力和兵力優勢,志願軍各級指戰員在阻擊戰中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採取靈活戰術打擊敵人。例如,在1950年11月29日的葛峴嶺阻擊戰中,志願軍113師337團1營1連2排,在排長郭忠田指揮下,於葛峴嶺布設假陣地,巧妙依託美軍南撤道路拐彎附近的山石地形,抵擋住美軍100餘架次戰機轟炸和50餘輛坦克的輪番攻擊,靠有限輕武器頑強阻擊南逃美軍,殲敵215人,己方無一傷亡。鐵原阻擊戰中,志願軍188師563團3營8連,採取挖洞防炮、機動作戰和夜襲出擊等靈活戰法,頑強抵抗美軍進攻6晝夜,打出了16∶800的交換比。
芝浦裡地區阻擊戰中,志願軍第15軍先以炮兵火力殺傷向我接近之敵,再以步兵火力殺傷向我衝擊之敵,組織步炮協同反衝擊,殲滅突入陣地之敵,並及時調整兵力部署,以小部兵力防守一線陣地阻敵,主力向二線陣地收縮,扼守縱深陣地。通過這些靈活戰術戰法,第15軍在10天內先後擊退美第3師、第26師、加拿大第25旅和南朝鮮第9師的輪番攻擊,殲敵5748人。
彈性調整的防禦部署。美軍在進攻作戰時,一般習慣於正面平推,翻來覆去都是先火力突擊,進行試探性進攻,再進行火力準備,緊跟著是步兵多路連續衝擊的套路。志願軍針對敵火力優勢和進攻習慣,總結推廣了「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等防禦部署辦法,摸索形成了機動防禦戰術,實現消滅敵人與保存自己的目的。
鐵原阻擊戰中,針對敵我火力差距較大,傳統的線性防禦陣地已難以遲滯敵進攻的情況,189師政委蔡長元充分發揮我軍組織優勢,以部隊基層黨員、老兵為骨幹,帶領新兵組成戰鬥小組,創造性地將全師分成200餘個單位,分別堅守200餘個要點。各要點間相互配合,形成一條「舞動的鏈條」。美軍雖憑藉其兵力、火力優勢奪取了一些陣地,卻陷入漫長的「拔釘子」作戰,進攻速度放緩。同時,蔡長元抓住美軍不善於對付運動目標的特點,指揮全師不斷變化陣地,根據傷亡情況重新建立部隊建制,甚至將機關人員也補充到連隊,確保每個陣地始終保持旺盛戰鬥力,實現節節抗擊、收縮陣地、爭取時間的目標。相比之下,美軍總是根據前一天進攻結束時的戰況作出部署,時常拳拳打到虛處。
鐵原阻擊戰中,美軍在火力強度高於我軍十幾倍,技術條件又遠超我軍的情況下,竟付出傷亡兩萬餘人的代價,基本與我軍持平。從雙方裝備、火力和傷亡對比看,志願軍展現出相當出色的戰術素養和戰鬥效能。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羅德海 田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