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首日破億:這座橋「炸不爛」,因為最可愛的人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

2020-10-24 文匯網

造橋、炸橋、修橋、再炸、再修……看似周而復始,其實不過是三個字「炸不爛」。

在昨天上映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中,就有這樣一座「炸不爛」的橋。故事根據1953年7月真實發生的歷史改編,那座真實存在過的英雄橋將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部隊送往金剛川的南岸,直到金城戰役勝利,直到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上映首日,270餘萬觀眾走進影院觀看《金剛川》,單片票房破億元,排片比超過50%。能在工作日實現這一連串數據,與其說是中國電影行業以集體智慧、集體資源共同為一部主旋律大片護航,毋寧看成——無論時隔多久,那些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雄壯史詩的英雄先烈,都會永遠被人們銘記心頭。

影片第四章有著極為震撼的畫面:人梯築橋,令觀眾為之動容,「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在今天的大銀幕上又多了一筆新註腳。

而在影片之外,片尾字幕回放的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的新聞鏡頭引發了最深長的淚水。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這座精神傳承的「橋」,真正不朽。

小人物小切口

刀刻斧鑿出「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英雄雕塑

區別於以往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的主角和主線都不在主攻的戰場。片名取自朝鮮的一條河,河流阻斷了大部隊支援金城戰場的路,唯有一座志願軍自建的載重橋,成為事情的勝負手。志願軍大部隊若能過橋便可直插金城,若不能,身後就是祖國,志願軍無可退路。於是,美軍飛機不時來炸橋,我志願軍一次次修復命脈之橋。

電影開篇,山坡滿目蔥蘢,忽有人頭攢動,步兵連高連長與劉班長一番對話,把故事的核心交代清楚:次日黎明五點前,步兵連須配合工兵連完成修橋任務,確保大部隊及時過橋。一個關於過橋的故事,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用三種視角、四個篇章復調敘事:步兵、對手、高炮班,最後歸攏到橋。

步兵的篇章,主角是初上戰場的新兵,他們為保家衛國奮不顧身地奔赴了未知命運的異鄉。

原地待命時,年輕的劉班長習慣掏出貼身口袋的照片,照片裡是逝去的戰友。年輕人一心證明自己,想扛槍上戰場,用戰功來替戰友贏回再也得不到的勳章。所以,聽到上級命令他們協助工兵連殿後的任務時,年輕人下意識的反應是拒絕——他想衝在最前。

高炮班的段落,是一對師徒「過招」。

橋不遠處有兩門炮,一明一暗,明炮點負責牽制空中敵機,暗炮點主要任務是隱蔽、後發制人。吳京與張譯飾演的班長關磊和連長張飛亦師亦友,為了兩處炮位的執守,他們爭執不下,看似「奪權」,實則把生的希望留給對方。

值得玩味的是,電影裡的張飛在關磊反襯下,格外謹小慎微。可暗扣《三國演義》裡桃園結義的關張兩兄弟,影片後半程,張飛與關磊並肩拼出了電影裡最血性的一幕,絕不負當陽橋頭、橫矛立馬的猛將之名。

另一個天空的視角,美軍飛行員駕駛偵察機「喪門神」穿梭往來,希爾就是其中之一。起初,他和夥伴對志願軍滿是不屑,作著打油詩取笑滿眼硝煙。在武器裝備尤其是空中戰機絕對制霸的美軍眼裡,中國人民志願軍不過「黃螞蟻」爾。

但轉變在幾個小時內發生。B26、榴彈炮、水中延時炸彈、B29燃燒彈……他們投下的炮彈威力一次賽過一次,可橋奇蹟般地一次次被修復。

三個不同空間,三重視角,發生在一個夜晚的故事被「重複」了三次,其實不過是跟著不同心境,反覆審視各人的信念與抉擇。

於步兵,主題詞關乎大局、成長;於高炮班,焦點落在了犧牲;

而跟隨美軍視角,觀眾更可以直觀感受:什麼叫遇水架橋、逢山開路,什麼叫明知不可能而為之,什麼叫血肉築就鋼鐵長城?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的壯舉就是!

《金剛川》的英文名是「犧牲」。管虎說:「中國人之所以能在板門店談判,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拍《金剛川》,就是為了以小見大,刀刻斧鑿出「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英雄雕塑,喚醒「中國人骨子裡留下的血性和不滅的風骨」。

許多人的影評在講祖輩的故事

「炸不爛」的橋也是跨越時空的精神之橋

《上甘嶺》《英雄兒女》……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始終是中國大銀幕上重要的一部分。硝煙已散,為什麼這段歷史有必要反覆回眸?郭帆導演說:「為了長眠的英雄。」

《金剛川》在B站的預告片下,熱評之一這樣寫道,「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丹東鳳城人,雖然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但親人當年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所以,看到片尾築起的人橋,眼淚奔湧而出;再到後來的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在瀋陽安葬,眼淚更是止不住地流。聽著《英雄讚歌》看完字幕,突然懂了我兒時爸爸為什麼最愛哼唱這首歌。」

無獨有偶,在微博、貓眼、淘票票、微信公眾號等各類社交平臺,年輕人的影評雖遣詞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與人生相關的表述,「我姥爺」「我爺爺」……年輕人們說,是無數英勇的先輩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築成了這片土地的磚瓦城牆;是他們的寧死不屈捍衛了如今的浩瀚山河。敵人槍炮再殘酷,都抵不過那集結成軍的萬眾一心。看完電影,許多年輕的心靈更進一步理解了,中國如今能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在哪裡。

從這一層面說,《金剛川》不僅在片中築起了「炸不爛」的橋,致敬了英雄;也在過去與當下直至更遠的未來之間,搭起一座「橋」,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續傳承、世代發揚,盡一份力。

編輯:吳鈺

相關焦點

  • 從《金剛川》到老電影《橋》:趕走侵略者何惜用血肉築起長城
    電影《橋》是前南斯拉夫1969年出品的二戰電影,跟《金剛川》一樣,劇情也是緊緊圍繞一座橋來展開。如果有對前南斯拉夫比較陌生的朋友,可以查查南聯盟。當地時間1999年5月8日,以m國為首的北約部隊飛彈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這無異於騎在我們頭上拉屎的事件都知道吧。(這一說又是m國,世界的攪屎棍無處不在)查到南聯盟,也就知道南斯拉夫了。
  • 用血肉築起鋼鐵長城——《金剛川》觀後感
    昨天周末,看了8點場的《金剛川》,劇情很簡單,也沒多少煽情之處,我覺得對我最大震撼的就是直觀的明白了,國歌中的那句話——用我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張譯演的角色,為了守住一架橋,高射炮彈都是數著個數用,面對美國的飛機,感嘆著:射程不夠,打不著,都急哭了。美軍榴彈炮的打擊,還是借用喀秋莎才能將其擊潰。我們連一架守橋的飛機都沒有。
  • 《金剛川》:美軍炸不斷的橋,是中國軍人血肉築成的長城
    影片戲裡戲外都創造了奇蹟:片中那座美軍炸不斷的橋,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血肉築成的長城,令美國飛行員驚嘆「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全片兩個月拍竣上映,無論是人物敘事還是特效場面,完成度都很高,令人感嘆中國電影工業水準的進步。
  • 新片速評 | 用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電影《金剛川》觀後
    金剛川是一條河流,河流上有一座橋。這座橋是志願軍的部隊以及各種戰略物質通往金城前線的唯一通道,是保證金城戰役獲取勝利的最關鍵的生命線,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美軍千方百計地要炸毀這座橋,而志願軍則千方百計地要保住這座橋。這部電影講的就是炸橋和保橋的故事。
  • 《金剛川》「人橋」幕後,是血肉之軀搭建的英雄橋
    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中,截至11月3日票房已突破7.5億,連續11天穩坐單日票房首位,吸引了近兩千萬觀眾走進影院感受歷史光影。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影片日前曝光人橋特輯,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
  • 英雄從未遠去,在金剛川上用血肉築起永不陷落的長城
    此役志願軍第9軍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餘人,同時美軍陸戰第一師在擁有較好保暖設施的情況下,也凍傷7000人,凍死數百人。很多志願軍戰士就在雪地中永遠的閉上了眼睛。這場用血肉堆出來的勝利,成為了韓戰的重要拐點。
  • 《金剛川》特輯揭秘「人橋」幕後 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影片日前曝光人橋特輯,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圍繞這座人橋,片中志願軍戰士們和幕後工作人員都以堅強的意志,詮釋了「血肉之軀築起中國長城」的精神內核,也使得人橋成為中國精神傳承與對話的橋梁。
  • 《金剛川》——支援軍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架起人橋,創造了奇蹟!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做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用他們的血肉,築成了保衛家國的新的長城!而《金剛川》則選擇了其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以小見大的將戰爭呈現在觀眾眼前。敵人發現了木橋,一次又一次的派飛機炸橋,但是,他們才剛離開,橋又被修好了。美空軍說道:「這不可能!」另一個空軍回答他:「不可能,就是他們最大的武器。」敵軍被惹怒了, 派了一家大型飛機前來炸橋,將橋體徹底炸毀。俺能聞見那股焦糊味兒。
  • 《金剛川》銘記每一個個體,更塑造了一座座「豐碑」
    這條河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有人曾經這樣區別古典和現代小說,「古典小說是對冒險的敘事,現代小說是對敘事的冒險」。從這個角度看,《金剛川》兼具了這兩點,它既有對過橋、架橋、護橋、炸橋這些冒險的敘事。同時又以橋為勾連,從水、陸、空幾個視角講述了同一個故事,有著對敘事的冒險。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金剛川在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金剛川河面最寬處60米,水流湍急,不藉助橋梁車輛無法通過。 張振智率隊趕到任務地點時,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已經完全炸毀。此時距離上級要求任務完成時間僅有8天。 張振智帶著三排先伐木。但是,敵軍也知道工兵架橋要先伐木,他們將這一帶山林都當成轟炸對象,山林一片火海。張振智將計就計,先讓戰友們隱蔽起來。轟炸結束後,他們將炸斷的樹木收集起來。
  • 《金剛川》血肉築起的不斷之橋
    這兩個電影管虎導演都有參與,我不能說這兩部電影是雲泥之別,但《金剛川》真真的打動了我,或者說讓我回到了精神信仰還在的80年代,精神財富遠遠超過物質財富的80年代。逍遙是70年代末生人,在我的印象中抗美援朝系列的電影還是存在於黑白映像的時代。
  • 無論怎樣評價《金剛川》,「人橋」都是悲壯的一幕,值得細細品味
    對這一慘烈的犧牲,導演捨棄了以往電影中英雄死去的「高大上」渲染,而是處理得靜默和沉重,只讓張飛穿越玉米地心急火燎地看望師傅。張譯把這段戲演得十分精彩。他先是急匆匆地跑,臨近師傅犧牲的炮位時,他放慢了腳步,面部表情和整個身子都顯得凝重。看到被炸爛的關磊,他沒有大哭,而是慢慢地把師傅的遺體裹好,就地安葬,然後給師傅的墳頭插上一支點燃的煙。
  • 《金剛川》凝聚電影人敬意 七炸七建再現一座橋鋼鐵意志
    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大部隊和軍用後勤物資等根本無法通過,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敵人用飛機、炮群嚴密封鎖。電影主演之一的原型人物叫張振智,著名的「工兵英雄」。他與戰友當時接到的任務是8天內,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在水流湍急的金剛川巖裡渡口上架起一座載重橋。
  • 《金剛川》:歷史在人與橋中再現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帶觀眾重回歷史現場,向「最可愛的人」致敬。金剛川是通往金城的一條大河,是志願軍輸戰略物資、增援士兵並經之地。金剛川河面最寬處達60米,加之夏日水流湍急,沒有橋梁根本無法通行,因此這座大橋就是志願軍的生命之橋,敵我雙方都意識到大橋關乎整個金城戰役的成敗。
  • 《金剛川》——「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一句是寫進新中國每一個人基因的,電影《金剛川》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本來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知道得很多了,以為看電影時能有些心理準備,但看到最後的畫面時,還是控制不住地淚目!以前無論是電影還是紀錄片,大都是以黑白色呈現的,除了美軍戰地記者當時拍攝的少量膠片已經褪色的美軍鏡頭。
  • 金剛川:上映票房已爆檔,豆瓣現評分9.4分#不值得你去觀看?
    以上三個導演用三個角度來講述志願軍無懼美軍的炮火,捍衛了金剛川上堪比生命線上那座橋,雖然橋被炸一次又一次,但又一次次的修好。最後連對手美軍都感慨到,「我不相信神神存在,但是他們創造了神跡」!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在發布會見面中,張飛的扮演者張譯、關班長的扮演者吳京也做了分享,雖然戲裡戲外都愛互懟,但片中在戰場上的兩個人物卻爭著把危險留給了自己,把安全留給別人。
  • 《金剛川》:他們用血肉之軀譜寫英雄讚歌
    影片《金剛川》講述的是發生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大戰前夕,部隊主力軍奉命穿過金剛川與對岸的敵人決一死戰。美軍得知後,派飛機不斷轟炸通過金剛川的橋。影片以四個章節講述了一群血肉金剛拼死戰鬥的故事以及「毀橋——修橋——過橋」的全過程。
  • 《金剛川》一夫當關 生命之橋
    不得不說,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拍出《金剛川》這樣一部質量上乘的戰爭題材電影,簡直堪稱電影產業的又一項奇蹟。「不可能的任務」。被炸斷腿後仍心系過橋的戰士,靠在橋墩旁機械般地重複著一句:「不用管我。」當然,放眼整部電影《金剛川》,最令人震撼的還是張譯飾演的張飛這個角色。認真地講,張譯的戲真是太好了,他真的是神化般的演員,中國演藝圈裡擔得起「實力派」的人。
  • 新片速評 |《金剛川》:一群可愛的人,一座堅固的橋
    》由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攜手,用不同角度同時講一個故事:抗美援朝志願軍用僅有的兩架高射炮,對抗美軍如鬼魅般的戰鬥機,最後用血肉之軀築成了一條生命之橋,為前線戰士不斷「輸血」的悲壯畫面……戰爭片敘事結構的新突破——這是一部從中國視角出發的「抗美援朝」
  • 《金剛川》:人與橋的故事
    、美軍炸橋、志願軍再修橋的過程,但是從四個視角來講述,卻有不一樣的感受。影片中步兵班長劉浩和話務員辛芹,雖說是四川老鄉,但是互不認識,不知名字,卻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在戰場上只有戰友與敵人之分,在《金剛川》中堅守在江水兩邊的戰士們甚至連戰友的姓名都叫不上來,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