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強國建設
編者按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對於如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部分領域的業內人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郭錦輝
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集成電路被寫入其中,並與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一起作為「十四五」期間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前沿領域。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建議》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也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在專家看來,「十四五」期間,我國將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科技支撐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國以國家安全為藉口,與我國科技「脫鉤」,對華為等龍頭企業進行晶片等技術「斷供」,國內企業獲取技術創新資源受到嚴重限制,「缺芯之痛」關乎產業安全、國家經濟安全,凸顯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性。
需加快建立產業鏈生態環境
經過多年積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生產能力和市場規模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產業鏈水平整體提升明顯,尤其是創新能力得到顯著增強。以被視為集成電路產業中的「珠穆朗瑪峰」——CPU領域為例,「十三五」期間我國已湧現出一批領軍企業,為打造強勁的「中國芯」,數年來不屈不撓地在創新之路上越走越遠。其中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在「十三五」期間取得了CPU通用處理性能提高十倍、銷售收入提高十倍的「雙十倍」成績,以龍芯3A5000研製成功和基於自主指令系統的基礎軟體基本完備為標誌,龍芯CPU初步形成參與半開放及開放市場競爭的能力。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員王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十三五」中後期,美國對我國企業不斷加碼技術「斷供」和圍堵,在「中興之殤」後,又面臨著「華為之痛」,「缺芯」痼疾仍在,帶來的痛楚尤為深刻和強烈。
「目前,我國CPU發展的主要瓶頸正在從CPU性能不足和作業系統成熟度不夠轉向產業鏈不夠完善和應用不夠豐富,而現階段進行的信息產業自主化替代不僅僅是簡單的產品替代,應是體系替代。」王磊介紹說:「我國集成電路流片工藝水平已基本滿足多數微處理器研製的需求,但境內流片廠對國外設備和材料形成了較強的依賴,依舊存在受制於人的問題。在電子政務領域,國產化替代亟須向自主繼承電路製造材料與設備環節延伸,應鼓勵CPU等集成電路產品在全自主的工藝線上流片,在全自主的封測線上封測,在CPU晶片及其配套晶片中使用的CPU核、GPU核、內存控制器、高速接口等IP實現自主化。」
從三方面破除「缺芯之痛」痼疾
我國即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集成電路產業也將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解決「缺芯之痛」仍然是不能繞過的重要任務。
我國有全球最大的電子終端消費市場,而且也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市場,這是集成電路行業形成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也是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智慧財產權分析師李新建議,圍繞《建議》,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十四五」時期為破除「缺芯之痛」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深刻認識產業發展規律,持續加大國家戰略性扶持力度。《建議》中將集成電路與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一起作為重點瞄準的前沿領域,計劃設置和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對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予以著力突破,具有國家戰略意義。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的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為破除「缺芯之痛」痼疾,應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保持資金、政策等持續性戰略投入,增強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其次,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堅持國家政策和市場驅動相結合。《建議》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這一點對於集成電路產業尤為重要。集成電路產業具有高度戰略性和高度市場化的特點,其戰略性決定了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和引導,其市場化特徵決定了應突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一方面應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作用,鼓勵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在加強研發投入方面應起龍頭帶動作用,即發揮引領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即便是政府支持也應以市場化方式,在符合WTO規則要求和市場需求前提下,發揮企業主體地位。
再次,堅持新發展格局,構建產業生態體系。《建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對於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具有特別意義。我國核心和高端晶片產品嚴重依賴進口,不僅在於技術方面仍有差距,也在於高端晶片市場的開拓,需要以系統思維,以應用為牽引,構建生態鏈系統。解決這一問題,同樣需要發揮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積極性與政府政策鼓勵支持相結合,企業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提高高質量產品供給能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供應鏈,政府層面要適當拓展政府優先採購政策的適用範圍和採購產品的種類,逐步帶動上下遊產業整體發展和生態體系的形成。
科技強國:數智化轉型升級的機遇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郭錦輝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現在,科技創新的作用更加凸顯、更加重要。特別是在以數位化、智能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推動下,科技創新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這也給企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軟體行業:產業信息化換擋升級加速創新是企業競爭的利器
近年來,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逐步應用於企業和組織的信息系統建設中,協同管理軟體作為各行業企業通常使用的工作和管理入口,不僅每天流動和產生企業的關鍵業務運營數據,且其全員的應用特徵還將形成員工、團隊、組織以及產業鏈之間相互協作的行為大數據。
「隨著協同管理軟體在企業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價值的不斷顯現,協同管理軟體在各行業正呈現普及化應用趨勢。在助力企業順利實現數位化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創新產品和服務永遠是企業競爭的利器。」致遠互聯相關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疫情過後,數位化轉型有望進一步加速,特別是從內部轉向外部、從管理轉向激活組織的高績效運營、從分工轉向面向市場及客戶的快速敏捷協同、從被動經營轉向主動業務創新。
致遠互聯相關人士認為,企業要實現高效的運營,需運用平臺化產品重構組織的運營模式。致遠互聯協同運營中臺COP集合賦能的管理思想、新型的IT治理架構、敏捷的運營體系以及若干個性定製的應用,從而幫助企業鍛造高效運營的能力。未來,COP將朝著「平臺+基礎應用+規模化/個性化定製」方向發展。
「當前,協同管理在解構高績效組織的密碼,在建構高績效組織的模型,已成為有生命力的中臺,更是數位化轉型升級的抓手和突破點。致遠互聯希望通過構建創新的協同運營中臺COP,打造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新基建,推動全社會的數字生產力釋放和數字經濟發展。」致遠互聯相關人士說。
光伏行業:需要實施可持續發展勇擔全球標準制定者
科技強國戰略,讓天合光能這類以創新為根本動力的企業更加堅定了發展信心。今年6月,天合光能登陸科創板,成為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涵蓋光伏產品、光伏系統以及智慧能源的光伏企業,標誌著天合光能揭開了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創新是天合光能的核心發展戰略和主要驅動力。天合光能堅持創新驅動加速技術迭代,並結合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公司構建了從前沿技術研發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創新管理體系。截至目前,天合光能已20次創造或刷新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的世界紀錄。」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說。
光伏行業仍然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可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在產業化方面取得領先優勢的產業。圍繞科技創新,高紀凡就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我國光伏企業要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通過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協同產業鏈的優勢資源,徹底打通研發、製造及應用等核心環節,營造開放、協同、創新的新生態。我國的光伏企業需要協同與合作,共同構建基於全新技術平臺的產品、系統和標準,建立共創共生共贏新格局。
其次,我國光伏企業需要有中國自信,要勇於承擔起領頭羊的重任。從全球產業格局看,我國光伏企業在上、中、下遊產業鏈上,都走到了領軍者位置。我國光伏企業有責任為全球光伏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要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更多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為全球標準和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再次,我國光伏要走向真正的成熟,需要實施可持續發展。回顧我國光伏產業20年的發展歷程,環境冷熱變化是常態,波峰、波谷折騰是常事。當前,中國光伏行業走到了平價時代的關鍵轉折點,光伏企業在不斷擴大市場規模的同時,要科學決策、卓越管理,確保企業健康長期發展。
半導體新材料:亟須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和完善產業創新生態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晶片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分支,是典型的軍民兩用半導體材料,也是中美科技與經濟摩擦中對華技術封鎖的重點領域。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目前,我國在航天、國防、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的關鍵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嚴重依賴美國及日本進口。相比較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在裝備方面國產化可能性更大。其產品生命周期長,技術迭代慢,市場價格波動小,有利於利潤最大化。技術發展模式是應用推動,而不是技術牽引,有利於我國這種製造和市場大國,是最適合我國目前發力的半導體領域。
國際新形勢對華為等應用型企業造成了很大困難,但客觀上也改變了這些企業的產業鏈供應生態。比如,華為、中興開始主動和國內材料晶片製造、工藝裝備企業一起研發、加速迭代驗證,培育國產替代。
前述人士說,第三代半導體是「新基建」提出的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的「核芯」支撐,滿足綠色發展、智能製造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對新興產業的帶動面廣、拉動性強。通過應用端的拉動,打通鏈條,國產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未來有機會實現規模化應用,進入主流應用領域產業鏈,成為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一個「殺手鐧」。
「目前亟須解決的不僅僅是某項技術或某類產品的進口替代,而是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和產業創新生態的完善。近期來看,需要解決重點領域的短板技術和產品替代;長期來看,如何優化技術、人才、平臺、資本等要素配置,建立人才和技術持續供給保障能力至關重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相關人士說。
應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平臺的作用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郭錦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
「創新決定興衰。新時代的科技革命,更強調『技術集成』與『全球協同』,其主要特徵是更加突出系統集成和研發經濟。」啟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啟迪控股經過20多年的創新發展,正致力於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動機」。啟迪控股深度布局、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建議》所提到的前沿領域具有高度一致性。
據介紹,啟迪控股在運營清華科技園的早期,就率先提出「政產學研金介貿媒」八大創新要素理論,打造園區科創服務體系,充分推動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後來,創造性地提出基於集群式創新的「立體三螺旋」發展理論,在新時期又提出「雙向+雙新」的區域合作模式,助力地方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隨著啟迪全球創新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啟迪控股積極布局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據了解,2016年5月24日,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推進大會召開,G60科創走廊1.0版正式誕生。同一天,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一期厚德園也正式宣布開園。截至今年年初,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已進入到長三角地區九城共建的3.0版本。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同步成長的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按照「立體三螺旋」模式,成長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創新策源地和動力新引擎,被喻為「科創樣板間」。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全球範圍內的開放合作。目前,深耕科技服務業的啟迪控股已構建起全球創新網絡、垂直孵化體系、科技產業集群三大具有核心能力的業務體系,其中,由超過300個創新基地所構成的網絡覆蓋國內外80多個城市和地區,聚集了超過10000家科創企業。過去幾年,啟迪不斷深化布局「一帶一路」,在已經形成的全球規模最大的啟迪創新網絡上匯聚了眾多人才、技術、項目、資金等各類資源,並通過各種機制高速流通,不斷產生聚合聚變,助力各類科技型企業的發展。
王濟武表示,「十四五」時期,完成校企改革後的啟迪控股將繼續朝著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動機」的目標踏實邁進,強化以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等為核心的科技產業集群建設,發揮獨一無二的垂直孵化體系效能,投身於全國科技創新事業。
未來,如何進一步助力建設科技強國?王濟武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以黨建引領科技革命,發揮科創企業主體作用。建設科技強國,科創企業是主體,黨建引領是關鍵。
第二,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平臺型企業的作用。科技服務平臺是創新資源高度聚集的地方,以啟迪控股為代表的科技服務平臺型企業數十年專注於「為科技服務,用科技服務」,並為此搭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使得眾多創新要素和主體在這個體系裡發生聚合聚變,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新興科技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第三,建設更高質量的全球創新網絡,促進國際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更好、更快的科技創新離不開開放的交流與合作。啟迪全球創新網絡在近些年助力科技創新發展的實踐中發揮出很好的作用,已經成為國際間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未來將遵循國家戰略,更高質量建設好全球創新網絡,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熱點連結
●進出口連續6個月正增長 穩外貿措施共發力
●新聞洞察丨數字人民幣試點再下一城 從消費端發動消費值得探索
●柳州:「十四五」工業將開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視點丨2021年全球經濟穩步復甦 預計亞洲增長率將達8%
●展望2021:新型消費助推電商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
監 制丨王忠宏 王 輝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史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