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掌握贏得...

2020-11-20 中國經濟網

  觀大勢,謀全局,答新問。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突出重圍、在民族復興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這一重大部署,既體現了把握世界大勢、在科學研判「變」與「不變」中做好自己的事的戰略定力,也蘊含著遵循發展規律、在辯證分析「危」與「機」後找準自主創新發展道路的戰略智慧。

  放眼「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們如何深入理解創新新定位的歷史意義,如何釐清其中的觀念謬誤,如何有效破解實現目標的束縛障礙?如何腳踏實地地精準推進?這些都需要我們科學把握戰略與戰術的辯證關係。對此,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

  立足百年——

  「賦予科技創新核心地位新的時代內涵」

  記者:我們關注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突出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並把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這與之前「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一脈相承,也有新的變化。您怎麼理解這一變化?

  王一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規劃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我國科技實力實現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我國發展環境深刻複雜變化和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進一步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既體現我們黨對科技創新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又賦予科技創新核心地位新的時代內涵。

  首先,在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科技創新是我國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當今世界,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正在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消長和全球競爭格局,也為我國打開了進入國際科技前沿地帶的機會窗口。得益於改革開放40多年來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我國在一些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個別西方國家技術封鎖的挑戰。個別國家為保持科技競爭優勢、控制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不惜成本和代價對我國進行科技圍堵和打壓,企圖遏制我國的科技進步,延緩我國現代化進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其次,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科技創新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核心作用。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後,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如果說,創新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話,那麼,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進程中,創新對發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將更加凸顯。只有把現代化建設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塑造發展新優勢,才能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再者,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科技創新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環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打破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構建安全可控的技術供給體系。可以說,「十四五」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解決方案。只有把科技創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才能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明辨誤區——

  「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是辯證統一的」

  記者:對於這次全會提出的「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社會各界非常關注。但也有人擔心,這是否意味著創新將更多強調「內生化」。如何理解這個「自立自強」?「自立自強」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它何以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王一鳴:科技自立自強,就是要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的背景下,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動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強我國科技創新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

  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只有具有更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有條件和能力推進平等的開放合作。科技自立自強並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創新,科技進步離不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封閉起來脫離世界主流,只會拉大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面對新的國際環境,我們必須處理好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的關係,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要推進開放創新,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最大程度吸納國際創新資源,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重要舞臺,在開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著眼目標——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尤為緊迫」

  記者:從目標導向出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2035年科技創新描繪的遠景目標是,「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十四五」時期應取得哪些進展?目前還面臨哪些約束條件?是否具備實現目標的能力?

  王一鳴:今後一個時期,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尤為緊迫。《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目標——「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也勾勒了到2035年科技創新的遠景目標——「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十四五」時期要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加快突破集成電路、基礎材料、基礎軟體、生物技術、重大裝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推動創新體系戰略性重構,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鼓勵企業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探索,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創新平臺。推進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組織實施一批應用示範工程,在更多領域和更大範圍形成完整的創新生態。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健全創新激勵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探索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

  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創新能力仍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主要是原始創新能力仍然不足,基礎研究投入比例偏低,一些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激勵人才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等。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將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可以預期,我國的創新生態將不斷優化,全社會創新活力將不斷迸發,科技創新成果將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把握關鍵——

  「堅持系統觀念提高創新效能」

  記者:展望未來,我們該如何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關鍵環節,更好推動自主創新、建設科技強國?

  王一鳴:堅持系統觀念推進科技創新,就要加強前瞻性思維、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一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整合優化科技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結合起來,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重要領域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建設運行多元投入機制,提升公共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和開放共享力度。

  二是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隨著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利用後發優勢的空間日益縮小。只有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國際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投入,強化源頭技術供給,以基礎研究的突破帶動引領性原創成果、戰略性技術產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領域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三是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強化創新過程中的市場需求導向和企業的主體作用,推動市場、企業、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良性互動,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增強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提升創新的供給質量。

  四是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育。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同時,還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築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總之,我們要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走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建設科技強國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歐陽優)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我們必須處理好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的關係,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
    2020-11-19 08:54:34來源:FX168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掌握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王一鳴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十四五」來了 中國經濟有哪些「重任」?
    下一個五年,中國經濟有哪些「重任」?  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共同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28日在北京舉行,多位與會專家學者對此給出答案。  為新發展格局打基礎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國高層根據當前國內外新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 王一鳴:創新合作助力大灣區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12月9日,由新華網與莫幹山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推動與完善都市圈建設高端對話——數字經濟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與發展」在京舉辦。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對話中表示,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推進,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更為緊迫。
  • 疫情倒逼「線上經濟」 數位化如何撬動下一輪經濟發展?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樹根互聯」的副總裁劉偉光9日在「共生·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上感嘆。他說,今年雖然碰到疫情,但很多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對該企業的很多客戶來說,2020年是數位化元年。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疫情還會在全球持續,對疫情常態化,我們要有一個很好的準備。
  • 堅定科技自立自強 邁出高質量發展鏗鏘步伐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發展道路上各種風險與挑戰更為嚴峻複雜,只有堅定科技自立自強,才能突破我國「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瓶頸,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實現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遠景目標。
  • 引咎辭職復出後公開露面 他多了一個新身份|辭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
    兩年後,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閉幕,會議增補畢井泉為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據河北當地媒體報導,12月21日,畢井泉率隊赴靈壽縣調研。消息顯示,畢井泉已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撰文 | 餘暉政知君注意到,赴全國政協工作後,畢井泉再增加一個新身份。
  • 專家:數位化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日,由騰訊研究院主辦的「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在北京舉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等共同探討科技、網際網路、數位技術如何助力中國經濟與社會更好發展。
  • 中國科技的自立自強並不是閉門造車
    黨和國家對科技自立自強如此重視,從歷史發展的視角看,有三大原因。一是當前中國已經全面進入數字中國的發展階段,數位化已經成為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數位化動能的關鍵是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在這種大的歷史潮流下,科技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對科技發展的自主性和內生性更加重視是新時期發展的需要。
  • 專家:十九屆五中全會提「科技自立自強」並非閉門造車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傑棠23日在北京表示,此處的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在開放條件下進行。
  • 第十三屆寰宇生產力論壇暨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年會圓滿召開
    本次論壇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國務院原參事、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劉燕華, 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馬頌德,科學技術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中心副主席張景安,外交部原部長助理、原新聞司司長、中國常駐聯合國原大使沈國放,國務院原參事、科學技術部原秘書長、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名譽理事長石定寰,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及有關部門負責人
  • 漣漪科技劉楊榮獲2019中國經濟十大創新人物大獎
    2019年12月28-29日,以「誰為新時代中國經濟贏得尊敬」為主題的「2019中國經濟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經濟影響力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隆重舉行。、中消雲集團董事長宋佳城、通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沈小平、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呂建中、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史貴祿、正威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文銀、多弗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興榮、心裡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國遠榮膺「2019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大獎。
  • 河南省宛東經濟交流中心共抗疫情 奉獻愛心
    2月1日,河南省宛東經濟交流中心發出了《關於為家鄉社旗疫情防控開展捐贈的倡議》,號召中心全體同仁和老鄉,凝聚愛心力量,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為抗擊疫情募集善款購買急需醫療物資。倡議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中心黨支部帶頭,全體黨員及同仁立即行動,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愛心接力迅速展開。通過不同渠道、採用多種形式進行捐助,從資金上、物資上、精神上情系家鄉奉獻愛心,投入到活動中來。共收到捐助款物約十五萬元。
  • 乘風破浪 創領未來 2020中國國際造紙科技展覽會及會議在蘇州勝利...
    2020年9月23—25日,由中國造紙協會、中國造紙學會、中國製漿造紙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製漿造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造紙雜誌社承辦的2020中國國際造紙科技展覽會及會議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隆重舉行。
  • 圖文:中國製冷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金嘉瑋
    中國製冷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金嘉瑋(騰訊科技配圖)騰訊科技訊 6月18日消息,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資環司、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工業一部主辦,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節能環保製冷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銅業協會等單位協辦的「第四屆製冷空調節能環保技術論壇」在北京召開。
  • 中國未來研究會張延岐副理事長蒞臨中建易通參觀考察
    2020年5月11日,中國未來研究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張延岐蒞臨徽弘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徽弘集團」)及中建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易通」)參觀指導工作,徽弘集團董事長、中建易通董事長、中管院學術委智慧建造數字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韓賽虎
  • 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並舉辦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
    12月3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共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當選聯盟理事長。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 專家表示科技自立自強並非閉門造車 而是要在開放條件下進行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傑棠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吹風會上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此處的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在開放條件下進行。
  • 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困惑,需從「基礎」下功夫
    11月9日,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5個分論壇之一、由中國科協主辦的世界數字經濟論壇召開,中國科協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在致辭中如此表示。  但與此同時,他也指出,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困惑,如數據洩露、數據迷失等,要加大數位技術的研究,使數字經濟、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更加柔和、有效、漸進、持續地發展。
  • 陳昌智副委員長、李曉林秘書長出席2020中國品牌節年度人物峰會暨...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原主席、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陳昌智出席並致辭;全國人大代表、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電商扶貧聯盟主席、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林達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慈善家李曉林博士榮獲「2020十大扶貧攻堅品牌人物」並做主題發言。
  • 陳宇學: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當傳統比較優勢逐漸消失,當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之後,惟有創新、惟有自強自立才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才能滿足人民對更好產品、更好服務、更好醫療保障、更優質生態環境等一切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為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科技基礎,才能保障產業安全、國家安全以及現代化國家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