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科技自立自強並非閉門造車 而是要在開放條件下進行

2021-01-07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傑棠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吹風會上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此處的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在開放條件下進行。

田傑棠在吹風會上表示,當前全球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抓住機會,加大研發投入,來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現在我認為的確有一些創新的全球化遇到一些逆流,技術保護主義抬頭,這確實也讓我們認識到很多關鍵技術,所謂的『卡脖子』技術是買不來也拿不到的,所以我們也為了自己的經濟發展的安全,為了國家安全,要把這種科技創新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田傑棠認為,科技自立自強並非閉門造車,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我們國際科技合作是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不是一個單純的以引進哪國技術為目的的,所以希望我們各個合作方大家都能夠從中獲益的是這麼一個邏輯。《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有一句話,我們要建立面向全球的開放的科學研究基金。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種合作其實不是針對哪個特定國家,而是面向全球的。我想各個國家只要是雙方有意願有能力,我們都可以開展合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還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田傑棠表示,首先應該發揮市場激勵創新的作用,同時政府也要幫助企業降低創新的風險和成本,「因為任何一項科技創新本身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政府可以在降成本的方面做一些,比如我們講的研發費用的抵扣,稅收抵扣,比如對高新技術企業的這種稅收減免都是這種方式。」

相關焦點

  • 專家:十九屆五中全會提「科技自立自強」並非閉門造車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傑棠23日在北京表示,此處的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在開放條件下進行。
  • 中國科技的自立自強並不是閉門造車
    該公報將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提上了歷史的新高度。我國需要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活力,推動雙循環格局下科技動能的進一步發揮。未來五年國家發展建設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三大原因正如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所指出的,這是我們黨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第一次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陳宇學: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黨中央對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既是一脈相承,也是與時俱進的。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就是要堅持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要求新特徵,讓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自立自強,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協同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新時代是合作共贏的時代,機遇稍縱即逝,合作共贏是發展的唯一出路,要更加突出協同創新。數據共享、平臺共享、人才共享將極大提升創新效率和效能。
  • 院士專家在首屆地質力學沙龍上倡議 發展地質力學落實科技自立自強
    來自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的近30位專家學者及相關人員,就「十四五」期間如何進一步繼承李四光學術思想、發展地質力學學科、落實「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進行了交流研討。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掌握贏得...
    個別國家為保持科技競爭優勢、控制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不惜成本和代價對我國進行科技圍堵和打壓,企圖遏制我國的科技進步,延緩我國現代化進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其次,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科技創新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核心作用。
  • 國內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
    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國內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我國穩步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融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有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國內市場優勢多位專家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立足於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整體形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階段、新環境和新挑戰,圍繞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形勢下,我國主要以開放要素市場、大力發展外資外貿方式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取得了巨大成功。
  • ...我們必須處理好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的關係,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
    2020-11-19 08:54:34來源:FX168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掌握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王一鳴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產業聚焦丨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破除「缺芯之痛」痼疾
    在專家看來,「十四五」期間,我國將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科技支撐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國以國家安全為藉口,與我國科技「脫鉤」,對華為等龍頭企業進行晶片等技術「斷供」,國內企業獲取技術創新資源受到嚴重限制,「缺芯之痛」關乎產業安全、國家經濟安全,凸顯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性。
  •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張曉軒:期貨公司、期貨市場不能閉門造車 要...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 由中國期貨業協會、深圳市期貨業協會主辦的「2020年第16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於12月19日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本次會議分論壇四以「金融科技與期貨行業融合發展」為主題,著眼於當下金融科技和期貨行業融合發展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聚焦於金融科技對期貨行業服務模式、競爭格局、監管等各層面的影響而展開。 會上,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張曉軒在致辭時表示,在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金融科技也將獲得重要發展機遇。
  • 陸磊:開放條件下的金融與貨幣
    論壇成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出席並以《開放條件下的金融與貨幣:論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題發表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我今天講的主題是:「開放條件下的金融與貨幣」。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脈絡,我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建立在如下基礎之上――開放是歷史必然,進步所向,我們的經濟金融分析必須以開放為前提條件。因此,我們首先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在2018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總書記提出我們經濟發展的成果是開放條件下取得的,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
  • 堅定科技自立自強 邁出高質量發展鏗鏘步伐
    堅定科技自立自強才能贏得科技發展主動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要想在科技發展中搶佔先機,必須堅定科技自立自強。科技發展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只有自立自強,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實現創新突破。由此可見,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只有堅定科技自立自強,才能從荊棘中拓荒;只有推動科技創新,掌握核心科技,才能贏得科技發展的自主地位,在當前科技飛速發展之路上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角色轉換,打破國外的科技壟斷與科技霸權,牢牢掌握科技發展主動權。
  • 陳光|科技自立自強是鍛造「殺手鐧」技術的基本遵循
    P-TMO模型的實證基礎是中國典型的突破性創新的實踐案例,即依據歷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等統計出的30項代表性、突破性創新成果,進而遴選20位專家,根據李克特5級評分法,從「技術突破」「市場需求」「政府作用」和「企業組織」這四個方面,對30項突破性創新技術的影響程度進行打分評價。
  • 李陵申: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之路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召開「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發布並表彰「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教育獎、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向全體獲獎單位及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紡織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同學們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
  • 發展、雙循環、科技 詳解五中全會關鍵詞
    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說層層要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韓文秀表示。「歷史上的第一次」10月30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五中全會在《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大灣區加速試點技術移民:開發國際人才 打破閉門造車「壁壘」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大灣區加速試點技術移民:打破閉門造車「壁壘」,開發國際人才「紅利」近日,《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廣州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會議表決通過,在科技人才方面,該《條例》提出推進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開展技術移民試點。
  • 以科技自立自強夯實發展大局
    至此,時速160公裡至350公裡的復興號系列動車組全部投用,標誌著中國鐵路科技創新邁出重要步伐,中國高鐵技術將持續領跑世界。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將科技創新放在重要位置,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
  • 華南農大獸醫學院:科技自立自強守國門
    目前,國際水協會已將其作為對隱孢子蟲進行分子檢測、溯源的標準方法。  人類、動物共享同一生態系統,新發、再發人類傳染病75%以上的病原體來自動物。華南農大獸醫學院踐行「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理念,努力發揮獸醫在動物源頭防控人獸共患病的重大作用,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 (年終報導)(17)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18日 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
  • 江浩然:實現企業轉型發展同時,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盡微薄之力
    在創業初期,江浩然帶領恆銀科技攻克長期由國外壟斷的金融自助設備核心技術,掌握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填補國內空白;作為國內首家智慧銀行解決方案提供商,以金融科技手段引領「機器解放人」潮流,助力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創新智能化場景應用,推動信創產業在金融領域的研發與應用,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技術支撐。
  • 中信證券楊帆:科技自立自強成戰略支撐,四大領域或迎良機
    中信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楊帆表示,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預計將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發布,新型舉國體制破解「卡脖子」,即高端晶片、基礎材料、基礎軟硬體、工業母機,而新能源、軍工、環保、醫藥或迎來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