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當今教育存在的問題,看看魯迅先生怎樣破解

2020-12-24 上觀

不久前,在上海圖書館和魯迅文化基金會攜手舉辦的「大師對話」講壇上,魯迅文化基金會特邀顧問、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劉國勝開講《人立而後凡事舉———魯迅教育觀今讀》,系統地介紹了魯迅先生對教育本質、教育目標以及教育方法等基本問題的看法。以下為講座主要內容。

我為什麼寫《魯迅教育觀今讀》

先說明一下,我原來在寶鋼工作,為什麼會在工作之餘研究並傳播魯迅的「立人」思想。主要原因是我在學習研讀《魯迅全集》以及一些學者關於魯迅研究的專著後,了解了一個我原先不了解的魯迅。原先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只是一個具有硬骨頭精神的魯迅,但事實上,魯迅作品的核心內容是「立人」思想。所謂「立人」,就是通過「改革國民性」,去除中國人身上歷史遺留下來的弊端,提高人的素質,從而實現人的現代化。 

2016年,我開始按專題撰寫魯迅「立人」思想,逐漸形成了一個系列。我覺得,魯迅雖然離開我們已經84年了,但他的「立人」思想卻離我們越來越近。

在我撰寫的介紹魯迅「立人」思想的系列叢書中,《魯迅教育觀今讀》是其中的一本。它是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魯迅先生的長孫周令飛交給我的任務。當時,周先生對我說了這樣一段話:「當下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前景如何,關鍵在教育,在培養什麼樣的人。中國教育的發展,既不能簡單地恢復傳統,也不能盲目地走向西方,歷史早已證明這兩條路都走不通。我們要走出一條繼承傳統文化精華與吸取人類文明一切成果相結合的新路來。以『立人』為核心思想的魯迅教育觀,開闢的正是這樣一條路。」我接下了這個任務,寫這本書,正是想為破解當下社會和每個人共同面對的教育難題提供思想資源。

教育是為避免「中國人從『世界人』中被擠出」

魯迅先生的教育觀是一個什麼樣的教育觀?我認為,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觀,它具有現代性、準確性、深刻性、前瞻性。雖然大部分內容發表於90多年前,但是今天讀來,不僅沒有陳舊感,而且就像是針對當下中國教育而發的感慨。當下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或許都可以從魯迅教育觀中找到破解的鑰匙。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魯迅教育觀的9個基本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教育的本質及其重要性。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什麼重要?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講,教育是為避免「中國人從『世界人』中被擠出」。魯迅認為,一個國家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能否立於不敗之地,歸根到底在於人的因素,在於「立人」。那麼「立人」靠什麼?「立人」靠教育。 

1907年,正在日本留學的青年魯迅洞察世界大勢,分析中國近代史,得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的結論。魯迅認為像祥林嫂、孔乙己那樣的人,本質上都是舊文化舊教育的犧牲品。所以他提出,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魯迅說,「想在現今的世界上,協同生長,掙一地位,即須有相當的進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夠站得住腳:這事極須勞力費心」。「這事」就是指現代教育。

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早已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國的發展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中國要由大變強,道路艱難而漫長。魯迅100多年前提出的「首在立人」的思想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立人」靠教育,中國由大變強的希望也在教育。當然,教育不僅為了強國,更是為了人的幸福,這也是強國的目的。

教育要培養什麼人?「尊個性而張精神」

第二個問題是教育的目標,也就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

魯迅認為,教育要培養的人有3個特點:第一要有理想,第二要具有獨立的人格,第三要具有昂揚的精神。魯迅說,「人心必有所馮依,非信無以立」「人到無聊,便比什麼都可怕」。

那麼,教育的理想目標是什麼?魯迅提出,「致人性於全,不使之偏倚」。他提出不偏倚,是針對當時存在的兩大落後的文化。一是「主奴文化」,就是人和人之間不平等。二是「物奴文化」,就是人成為物質的奴隸。魯迅提出,只有「尊個性而張精神」,才能糾偏。因為主奴文化抹殺了人的個性,要求絕對順從;物奴文化則違背了人的特性,使人被物所役。兩者的共同特點,是不鼓勵每個人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魯迅強調「尊個性而張精神」,當然不是否定群體和物質。

今天,魯迅提出的關於教育目標的論述,啟發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教育如何為強國服務。要破解「錢學森之問」,培養更多傑出的人才,魯迅當年提出的「尊個性而張精神」,已經從原則上很好地給出了答案。如何痛下決心破除束縛中國人發展的主奴文化和物奴文化遺毒,通過理念創新、思想解放,進一步促進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化,應該是當前教育界思考的大問題。

第二,教育如何為人的自身發展服務。在魯迅看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致人性於全」,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應試教育之所以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主義「學而優則仕」和資本主義「學而優則錢」的影響。今天,我們做教師、做家長的,都應該引導和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人格完整、人格健康的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同時納入群體,去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第三個問題是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

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魯迅提出,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是要經歷一場思想革命,除此沒有別的辦法。我們現在講解放思想,其實就是思想革命。魯迅提出,「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故有之血脈」。要吸收和借鑑外國的先進文化,魯迅為此提出了「拿來主義」;同時,為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必須剔除其糟粕。兩者相輔相成,前者促進後者。

今天,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實現改革開放的新突破。這裡,我們首先要把什麼是「世界之思潮」、什麼是「固有之血脈」搞清楚,不要把糟粕當精華,結果沒有學到精華,反而學到了糟粕。

教育要做好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愛

第四個問題是教育的基本理念。

1902年,魯迅在與摯友許壽裳一起討論時,一致認為我們的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魯迅認為,教育要灌輸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愛。他主張以誠為本,以愛為綱。

魯迅極為看重「誠」,在他那裡,「誠」常用「真」來表述。他提出以誠為本,針對的是當時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瞞」和「騙」。他把「愛」看得和「誠」同樣重要,他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獨有『愛』是真的」。

誠和愛都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永恆的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原本並不缺乏誠和愛的基因。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只是在封建專制的長期統治下,逐漸滋長了瞞和騙,滋長了冷漠和無情。反觀當下,中國社會最缺的仍然是誠和愛,在國民中「灌輸誠愛二字」,仍然是教育最重要的理念。

教育以誠為本、以愛為綱,就是要通過教師和所有教育者的誠與愛,來培養誠與愛的學生和所有人。教育者如果說一套、做一套,自己不講誠信、沒有愛心,那麼教育的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第五個問題是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基本思路。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談到,生物學上的愛是一種天性,人的愛應該超越生物學上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怎樣做到「更加擴張、更加醇化」?需要通過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做到?魯迅提出了「理解、指導、解放」三要素的基本方法。 關於理解,他指出,「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關於指導,他指出,「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關於解放,他指出,「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在魯迅看來,理解是前提,指導是關鍵,解放是目的。

以魯迅的觀點看今天的教育,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理解、指導、解放」三要素的基本方法,突出了命令式的教育,跟學生不協商,人人照著標準答案做作業,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因而很難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

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教育

第六個問題是方法論教育。

魯迅在實踐中感到,方法論教育非常重要。方法論既關乎品德,又體現了與科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待人處事智慧。能否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論,直接關係到教育能否實現「致人性於全」的目標。

魯迅的方法論涉及面很廣,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要有科學思維,主要是指理性思維。要有「明白的理性」,就是不走極端。二、一個人要有所專。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一個人只有專業化,在某一方面具有難以替代的價值,才能立足於社會。三、要有餘裕心。他說,「人們到了失去餘裕心,或不自覺地滿抱了不留餘地心時,這民族的將來恐怕就可慮」。這似乎「是比牛毛還細小的事」,但在魯迅看來,卻是「時代精神表現之一端」。這話很值得深思。

現代社會,人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浮躁,給自己留一點寧靜,把握好生命的節奏,這不就是魯迅所倡導的要有餘裕心嗎?

第七個問題是教師的關鍵地位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

魯迅對優秀教師的評價非常高。他在《藤野先生》中寫道:「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魯迅的第一、第二份職業都是教師,他一生中很長一部分時間都在教師崗位上。其中,直接在學校教書的時間有10年,教過的學校共13所,教過的課程有化學、生理衛生、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學史、文藝論等。可以說魯迅是教師的楷模。 儘管魯迅強調教師在教育中處於關鍵地位,但是他仍然堅定地認為青年成長歸根到底靠自己。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主體。他特別反對裝腔作勢的、掛著金字招牌而名不副實的、烏煙瘴氣的所謂「導師」,他說,「與其找糊塗導師,不如自己走」。

今讀魯迅關於「導師」的論述,有一點啟發是,教師肩負著「崇高任務」,為此,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教育別人。教師素質決定教育水平,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因此,努力提高教師素質———不僅是專業素質,而且包括人文素質,應該是一件非常緊迫的事情。

做到覺醒,須自我解剖並改造世界

第八個問題是關於讀書。讀書是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育離不開讀書,魯迅說,「僕以為一無根柢學問,愛國之類,俱是空談;現在要圖,實只在熬苦求學」,也就是「收心讀書」。另外,他強調讀書要和實際相結合,使所讀的書「活」起來。關於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的問題,魯迅提出,「最好先看一點基本書」。

第九個問題是在社會大環境中思考教育。魯迅認為,教育和政治狀態及社會情形相關,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教育。他反覆強調要以認真、務實的作風和韌性精神改良社會,需要覺醒的人帶頭和帶動。一個人怎樣才能覺醒呢?魯迅提出,必須有自我解剖精神。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包括教育),改造世界。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越來越走向現代化,現在的教育和我們年輕時候的教育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不要說魯迅那個年代的教育了。預測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甚至出現了「學校消亡論」和「教師取消論」。但是我認為,不管教育發展到什麼程度,它的本質是不變的。新科技革命不是要取消學校和教師,而是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從這個角度說,魯迅教育觀闡述的一些針對現代化過程中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融匯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同時借鑑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對當下的我們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相關焦點

  • 魯迅先生為什麼對漢字有如此怨念
    然而在上個世紀早期,我國文學大家魯迅先生卻在他的一篇雜文中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裡,中國正在遭受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魯迅先生看到了舊中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文盲率實在太高了。而當時我們國家還在運用繁體字,其無論是認讀還是書寫都比現在的簡體字複雜的多,這讓教育出現了很高的門檻。
  • 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後來怎樣了?弔詭的命運似乎跟他開了個玩笑
    魯迅回國後棄醫從文,每當「夜深疲倦,想要偷懶」時,抬頭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良心發現,並且增加了勇氣」。魯迅在文章中說:「在我的老師中,他是我最感激的一個……」令魯迅時時掛念的藤野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生於1874年,日本福井縣人,比魯迅大七歲。
  • 魯迅: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有一種說法是魯迅的作品文字很難懂,或者說它的寫作背景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現在研究魯迅的著作比魯迅的著作多得多。你隨便找一本來,它就會給你介紹社會背景、有關的知識。我覺得,難就難在,到底魯迅他在想什麼,他要講什麼?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難。
  • 一線語文教師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幫助學生做好預習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26課,課題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本文作者周曄,這是他寫的一篇紀念性的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人。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和敬仰之情。
  • 蕭紅——她才是最懂魯迅的女人,作《回憶魯迅先生》
    她在女師大讀書時,周先生在課堂上,一生氣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著他們,這種眼光是魯迅先生在記範愛農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說過,而誰曾接觸過這種眼光的人就會感到一個時代的全智者的催逼。我開始問:「周先生怎麼也曉得女人穿衣裳的這些事情呢?」在魯迅先生家裡作客人,剛開始是從法租界來到虹口,搭電車也要差不多一個鐘頭的工夫,所以那時候來的次數比較少。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父親算是做到了恰到好處,因為面對所有孩子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和單純的欲望驅動下,用學習來做誘餌,將孩子面對背完書方可出去玩的背景條件下,孩子的學習能力被驅動,父親的聰明卻在魯迅成年後方才明白,只是在當時,卻是好奇,父親為何那個時候叫我背書來。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
    從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來,魯迅對他這一位日本老師心裡是相當尊敬和懷念的,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位藤野先生以及他後來的結局。藤野先生其人概況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1874年7月11日出生於日本,畢業於愛知醫學校(現)。日本的醫生、教師。
  •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附點評)
    就和許先生站在客廳後邊的方桌邊包起來,海嬰公子圍著鬧得起勁,一會把按成圓餅的面拿去了,他說做了一隻船來,送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不看它,轉身他又做了一隻小雞,許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對他竭力避免加以讚美,若一讚美起來,怕他更做得起勁。   客廳後沒到黃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涼,知道衣裳不夠了,但為著忙,沒有加衣裳去。
  • 關於「娜拉」出走問題,張愛玲和魯迅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娜拉」的出走,魯迅先生給出的答案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發表了「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他說易卜生的這部話劇使「娜拉出走」這個話題成為當時人們討論的社會問題,但易卜生並未給出答案。
  • 魯迅先生《孔乙己》原文及賞析
    魯迅先生《孔乙己》原文及賞析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
  • 馮象|魯迅肖像權問題
    保馬今日推送馮象先生作於2000年的《魯迅肖像權問題》一文。馮象先生通過周海嬰為魯迅肖像權打官司這一事件,一針見血地指出周海嬰訴求的核心實質即「肖像權是具有人身權和財產權雙重權利的特殊人格權」。按照馮象先生的說法,「魯迅肖像權」雖然取人格權的形式,實質上卻是人格的異化與豁免。無論怎樣分析、為之正名,它都是少數名人的特權。因而無法套用黑格爾關於產權乃人格的具體化的理念。
  • 細品魯迅先生,感受人世百態,先生筆下這些人物你都了解嗎
    我們上一次說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華老栓的人物形象,今天我們接著說一說魯迅先生筆下其他人物的形象。一、長媽媽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諸多作品中都有出現,但是這個人物是選自《朝花夕拾》的,我們今天用《阿長與《山海經》》來具體分析,因為這部作品是魯迅先生專門記錄他和長媽媽的故事的。我們要知道長媽媽是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保姆,魯迅先生與她有非常多的回憶,長媽媽經常叫魯迅先生「迅哥兒」。長媽媽非常迷信。
  • 魯迅:一往無前,也瞻前顧後
    ,其門下的孔先生與餘先生卻帶有兩種不同的鮮明色彩,或者說是傾向,這是否也說明當下的教育對魯迅精神的傳承是有問題的?林賢治:錢理群先生和餘世存先生我都見過面,他們寫了不少好文章,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我不認識孔先生,也很少看到他的文字,只是從有限的媒體中看過關於他的介紹,以及他的斷片言論,因此不好置評。只是你把二位的不同傾向,歸納到當下的教育對魯迅精神的傳承「有問題」這點,我看未必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魯迅的童年是在紹興城裡讀過的,也是在這裡接受的啟蒙教育,他十一歲時在家人的安排下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先生讀書。 1908年,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最後一年。也正是這一年,魯迅先生遇到了第三次流亡日本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當時章太炎一邊擔任《民報》的總編,一邊開設留學生講習班。魯迅先生也報名參加了,他報的是特別班,每個星期天的上午在章太炎家中聽章太炎講解《說文解字》。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大女兒。魯迅逝世時,她才十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2、寫作背景:作為魯迅的侄女,周曄從小親身感受到 魯迅的關愛和愛護,親眼看到了魯迅關心勞苦大眾,熱愛勞動人民,勇敢地與反動勢力做鬥爭。這些事情都深深感動著周曄,她長大後更是經常懷念魯迅。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請陳丹青來魯迅博物館小聚,順便讓他看看魯迅藏畫目錄。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彼此談得很投機。他對於魯迅的藏品頗為熟悉,言及民國的美術與文學,感慨良多,一些見解看得出他的高明。那天第一次得知了木心的名字,陳丹青說起他,有點興奮的樣子,他認為文壇還不知木心這個人,很有點可惜。那一番感嘆,給眾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先生有一個著名論斷:「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今天被人們廣為引用;不過,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分歧,甚至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崇尚道教的人士常常引用這句話,認為魯迅先生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這些年,「魯迅」已被國產劇邊緣化
    魯迅的影視形象其中,魯迅的影視形象再次出現,畢業於中戲的實力派演員曹磊將飾演魯迅先生是啊,普通人況且如此,何況是蜚聲世界文壇的魯迅呢?毛澤東曾評價魯迅,「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受制於當今的環境,影視界可能不會籌拍一部描繪魯迅生平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了。
  • 這才是真正的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背後故事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很多中小學生的噩夢,因為他的文章總是能抒發出很多不一樣的情懷,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在網絡中各種各樣的魯迅先生說也讓人難斷真假,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魯迅先生可不僅僅是一位只會寫東西的人,他不僅果斷的棄醫從文,寫出了很多抨擊當時社會的東西,更引導了當時很多項運動,其中「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現在人們談起魯迅先生,都知道他「棄醫從文」,他原本在日本仙臺醫專學西醫,後來有感於醫學無法真正拯救國人,遂回到中國,以筆為槍喚醒國人。然而第3年,魯迅卻退學了,倍感惋惜的藤野先生在離別時,特地送給魯迅一張自己的照片,並在背後寫了「惜別」二字。魯迅也答應日後給先生寫信並回贈照片。然而這一走,照片沒寄,信也不見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