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提起中華文化的時候,漢字絕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瑰寶,自從甲骨文時代開始,漢字在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已經有三千多年,它們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有著許多文字所沒有的藝術美感,是令我們十分自豪的存在。
然而在上個世紀早期,我國文學大家魯迅先生卻在他的一篇雜文中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裡,中國正在遭受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魯迅先生看到了舊中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文盲率實在太高了。而當時我們國家還在運用繁體字,其無論是認讀還是書寫都比現在的簡體字複雜的多,這讓教育出現了很高的門檻。
鑑於這種情況,魯迅先生才提出漢字在如今的世界競爭中已經處於相對劣勢,我們必須要對漢字進行改革的觀點。他指出漢字的繁複雖然有其自身價值,但同時也被之前的貴族階級所利用,使其成為控制百姓思想的手段。
為了改善舊中國文盲率較高的問題,魯迅先生提出應該對漢字進行拉丁化改革,使其和英語等西方語言一樣成為一種以讀音來引導拼寫的文字,這樣只要會說漢語,就能大致看懂改革後的漢字,大大縮小了教育成本。
魯迅先生支持漢字拉丁化的另一個理由則是針對當時的文體,在民國時期,中國的文章還在大量使用文言文來寫作,這種文體與百姓們的日常生活用語差別巨大,因此讓普通百姓很難在短時間內學習。
魯迅先生認為如果不從漢字的改造入手,那麼文人估計不會同意用白話文甚至土話來代替文言文。在完成了漢字拉丁化改造之後,與當時語音格格不入的文言文就會被迫淘汰。
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對於繁體漢字的反感,主要是由當時民國文盲率太多的情況導致的,他其實是希望通過漢字拉丁化,來讓中國大多數國民擁有讀寫能力,從而推進教育的普及。但是漢字畢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這種直接推翻的提議未免太過激進。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國家的教育負責人們,先是推行了簡化字,降低了百姓們認讀,書寫漢字的門檻。之後還推行白話文,讓文言文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些舉措大大降低了我國的文盲率。
最重要的是,我們國家在教育事業上加大了投入,推行了義務教育,讓我們的所有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權力。雖然和拉丁化的漢字相比,簡體字還是更有難度,但是教育投入的加大,讓這些困難都不值一提。相信魯迅先生如果能夠看到現在的教育體系,他是斷然不會提出漢字拉丁化的提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