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魯迅,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名文豪,魯迅對整個中國文學的發展所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在他在世的時候,他也提出了許多激進的觀點,其中有些觀點的出現,使他成為了公眾關注的人物。
曾有一次,魯迅說過這樣八個字,即「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社會,這句話也曾引起轟動。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這一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而且,在一時之間,他也因為這一言論遭到許多人的謾罵和唾棄。
但是,在分析了魯迅的精神內核後,我們會發現,魯迅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那麼,在那個年代,到底有什麼事能讓魯迅說出這番話,而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又是如何看待中華文化和漢字的關係?
魯迅是中國社會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文壇的成就毋庸置疑,他生於1881年,成長過程中,受過許多現代思想的薰陶,但在後來的歲月裡,他也開始四處走動,學習一些新的思想和知識。儘管魯迅在求學期間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但他也從未因外界的壓力而放棄過自己的學業追求。
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動蕩不定時期,所以民主鬥士,如魯迅,也成了重點關注的對象,到1930年時,建立了中國自由運動大聯盟,作為聯盟的發起人之一,魯迅在聯盟中的地位也很高。可見,正是由於魯迅等人的努力,我們社會的文學發展水平才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大眾的思想開放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了。
但在繼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時之間,也有不少人把魯迅的這一思想當作批判的對象。總之,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如果說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拋棄了漢字這個重要的文化載體,那對中華文化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但在那個時代,魯迅之所以能提出這一觀點,也是因為漢字太晦澀難懂,而普通百姓卻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研究漢字,從而使全國文盲率大大提高。對一國而言,如果文盲太多,則也會阻礙整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像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認為,中國的文盲現象如果不能得到減緩,那麼中國社會的發展水平就會停滯不前,在1913年北洋政府曾舉辦過一次討論會,當時各地的文學工作者也開始就漢字的讀音展開激烈的爭論。
那時魯迅認為,如果不能廢除漢字,那麼社會底層民眾就永遠無法學會文化知識,此時魯迅還提出了中國文字的拉丁化,這樣,只要掌握幾十個字母,就能寫好字。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所以,與國外接軌就成了一種歷史必然,而中國漢字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其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可見,魯迅提出漢字拉丁化,並不只是為中國人民能學到文化知識,更為中國能有更長遠的發展前景。
同時,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學到文化知識,魯迅還花了很多功夫。儘管漢子拉丁化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為了民族未來的發展,這種情況也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表面上看來,魯迅想要的是廢除漢字,但實際上,魯迅會提出這樣的觀點,也是希望中國能繼續發展下去,畢竟,如果當時的中國不能與其他國家接軌,那麼,我們的國家也一定會被世界發展潮流所拋棄。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理解,相信大家也會消除對魯迅的負面看法,並且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還會進一步繼承魯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