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是哪門子道理?

2020-12-24 月下談史

說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大文豪,上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不光是一名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一個戰士,他棄醫從文,以筆為槍,他的文章犀利而有深度,喚醒了很多人的民族意識,為民族覺醒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提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觀點: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魯迅先生對漢字有什麼偏見?

魯迅第一次提出這種觀念的時候是在1936年,當時面對記者的採訪,他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隨後在文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實在是有點驚世駭俗。當時批判他的人佔大多數,但也有少部分支持的,文學界對魯迅的滅漢字觀念進行了長久的爭論。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要滅漢字呢。

其實魯迅不止一次地提到過滅漢字的觀念,他曾經說過,漢字和大眾化是對立的,是人們身上的一塊結核,如果不消滅漢字,中華難以得到發展,最後必亡。魯迅先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文學家,他之所以說這樣的話,是經過深刻思考,深思熟慮的,並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誇誇其談的娃想要理解魯迅為什麼說這樣的話,我們要先弄明白當時的社會背景。

當時的中國衰敗至極,已經被侵略者踐踏的體無完膚,很多有志之士都在探索救國的道路,想要救國就要弄明白中國落後的原因。當時很多人看到了西方各國的強大,所以認為想要讓中國擺脫落後的面貌,就要向西方學習,其中的激進派認為要完全西化,徹底摒棄中國文化,首先第一步,要廢除漢字。

這裡所說的漢字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漢字,而是繁體字,滅漢字也不是不用漢語用英語,而是化繁為簡,摒棄繁體字。其實滅漢字的觀念也不是魯迅先提出來的,早在1917年,胡適先生就提出來要摒棄文言文,普及白話文。大家上學的時候遇到文言文是不是非常的頭疼?清朝之所以衰敗沒有活力,和提倡八股文有很大的關係,文人為了出人頭地紛紛學習八股文,但是八股文有什麼實際用處呢?

魯迅先生的滅漢字思想其實和胡適的提倡白話文觀念一樣,都是希望大家能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文學得到更有力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這才是真正的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背後故事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很多中小學生的噩夢,因為他的文章總是能抒發出很多不一樣的情懷,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在網絡中各種各樣的魯迅先生說也讓人難斷真假,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魯迅先生可不僅僅是一位只會寫東西的人,他不僅果斷的棄醫從文,寫出了很多抨擊當時社會的東西,更引導了當時很多項運動,其中「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193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救亡情報》的記者在採訪他的時候,魯迅公然說到:「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一出,即使平時很推崇他的一些人都站出來反駁他,一時間社會上開始了很長時間的爭論。 其實這並不是魯迅第一次說這樣的話了,早在之前就多次表達過對漢字激烈的看法,比如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就說到:「漢字和大眾化是勢不兩立的」,在他自己所寫的《且介亭雜文》中也是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的這句狂言,為何專家都一致同意?
    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不管是文學造詣還是影響力都很大,他的很多文章都被納入教科書中,讓人看了有很深刻的感受。 作為文壇上的大佬,魯迅說過很多犀利且飽含爭議的話,比如在1936年的時候,魯迅就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論,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當年為何說這話?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漢字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去珍視和保護的。無論時光怎樣的變遷,我們也不能忘記老祖宗所留下來的東西,然而讓我們覺得詫異的是,魯迅先生曾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那麼魯迅先生到底何出此言呢?
  • 魯迅曾因「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遭人唾罵,現在才知其良苦用心
    曾有一次,魯迅說過這樣八個字,即「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社會,這句話也曾引起轟動。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這一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而且,在一時之間,他也因為這一言論遭到許多人的謾罵和唾棄。但是,在分析了魯迅的精神內核後,我們會發現,魯迅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為何這樣說?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中,魯迅指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然而將近百年的時光已經匆匆流去,漢字不但由繁到簡,中華民族也更加繁榮昌盛。很多人都會針對魯迅這句話來進行調侃,有人認為魯迅也並非是神明,說錯話也是人之常情。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難道真的只是因為魯迅說錯了嗎?很簡單,魯迅所說的話並非是反對漢字的意思。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 魯迅曾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為何會提出這個觀點?
    儘管魯迅先生很「毒舌」,但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人們都十分推崇他的作品。但在他去世那年,他接受《救亡情報》的採訪時,卻說漢字應該廢除,否則中華必然走上滅亡的道路。此言一出,不少人都大吃一驚。中華漢字歷史悠久,文化價值深厚,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寶,那魯迅為何如此「口出狂言」呢?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的是魯迅所說?為何專家表示他說得對?
    比如,在《說文解字》這本書中,就對每一個字背後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寓意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不得不令人長嘆一句:中華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擁有著這般璀璨的漢字文化,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其實都是一件相當自豪的事情,但是,魯迅先生當時卻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實在是令人不解。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還有什麼能比這句話更能挑動當代網友們敏感的神經。就連坐在電腦前的我,看到後都想拿起鍵盤懟到說這話人的臉上。這話要是普通人說的也就算了,偏偏是近代中國文豪魯迅所說,看到他的名字,我舉起鍵盤的手頓時有了遲疑,在看到後面歷史學家說他講得對,我手上的鍵盤又放了回去。
  • 魯迅曾呼籲規範使用漢字!專家:他說的沒錯
    魯迅先生是近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魯迅曾經在他的著作裡寫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第一眼看上去讓人十分震驚,漢字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內,文化傳承的載體和依據,有著不可磨滅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魯迅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其實,要了解這句話,必須先了解這句話的出處,還要結合它的時代背景。
  • 廢除漢字,推行拉丁化文字?魯迅先生為什麼對漢字有如此怨念
    在我們提起中華文化的時候,漢字絕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瑰寶,自從甲骨文時代開始,漢字在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已經有三千多年,它們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有著許多文字所沒有的藝術美感,是令我們十分自豪的存在。然而在上個世紀早期,我國文學大家魯迅先生卻在他的一篇雜文中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裡,中國正在遭受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魯迅先生看到了舊中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文盲率實在太高了。而當時我們國家還在運用繁體字,其無論是認讀還是書寫都比現在的簡體字複雜的多,這讓教育出現了很高的門檻。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漢字和文言文,是中國特有的文字和體裁,尤其是漢字,它博大精深,有著源遠流長的演變歷史,人們用它記錄著幾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回顧漢字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有一件歷史大事就不得不說起,那就是發生於20世紀初(1915)的,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其中有一條叫做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日本:漢字是日本最高級的文字,完了,祖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可以說,漢字通過不同的組合其所形成的文字和意思千變萬化,這正是代表了漢字的博大精深。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後,保持了大概3000個常用漢字。在日本,隨處可以看到漢字的痕跡,作為日本的國賓館,「鹿鳴館」的名字就是取自《詩經》中的「鹿鳴,宴群臣嘉賓」。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奶奶說,那時候家裡的鍋太小了,如果你留著尾巴,魚就進不去了,所以她把尾巴剪掉了。我媽媽一輩子都在跟著這個手術。根據習慣和想像,這東西是這樣的,中國人缺少的是辯證法和質疑。為什麼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與我們的中國不同的是,我們的各個學派都提出了深刻的文化思想,閱讀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用類比思維來討論,比如莊子很好地利用了寓言,這一體系嚴密性是西方哲學體系無法比擬的。以我們的文章為例,最常用的句子是:孔子說,老子說,甚至魯迅,他不批評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但他們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該用頭腦思考嗎?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很多文人專家就開始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懷疑的態度。在這一時期,有些專家就建議廢除漢字,改為使用西方的拉丁字母。 就連中國的著名文學家魯迅也曾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由此可見,在這一歷史階段內的中國社會,社會上對於傳統的漢字是非常排斥的。
  • 幾千個常用漢字,你認識多少?
    如:氨、鞍、桉,它們的聲旁皆為「安」,事實上「ān」就是這幾個字的讀音。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因此,很多人養成了見到字就按照聲旁去讀的習慣。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漢字都這樣,所以,時常鬧出不少笑話。,一生一世難學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漢字的萌芽更是可追溯到距今約六千年,經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不斷演變,最終基本形成今天所使用的漢字。
  • 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字母化了,為什麼只有中國能保住象形漢字
    據《說文解字序》中所述:「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這段記載中提到的人物倉頡,據說乃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而更為令人記住的一點是,他就是漢字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