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的是魯迅所說?為何專家表示他說得對?

2020-12-23 讀文匯

漢字是承載著我們民族歷史的文化符號,博大精深,而又寓意深刻。與其他國家的文字不同,漢字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字一個意思,在漢字文化中,每一個字的信息量都是很大的。比如,在《說文解字》這本書中,就對每一個字背後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寓意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不得不令人長嘆一句:中華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

擁有著這般璀璨的漢字文化,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其實都是一件相當自豪的事情,但是,魯迅先生當時卻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實在是令人不解。眾所周知,魯迅先生在當時棄醫從文,為的就是用文字來喚醒國人,將大家從麻木不仁中給拉出來,可是,為何魯迅先生要說「消滅漢字」這種話呢?

其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止是魯迅提出這個觀點,在「新文化運動」後,當時很多的文人如錢玄同等,都提出了這個主張。不過,魯迅倒是在自己的文章《魯迅論語文改革》中對自己的口號作出了相應的解釋。他說,我們中國的漢字,是相當精深的,但是,正是因為這文字太過於精深,就導致了很多的人難以有文化,聰明的人太少,真正有文化的人太少,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就會有為危機。

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有一些道理。在當時,「文盲」實在是太多,這確實是民族發展的一大阻礙。

另外,當時的大師們共同認為,我們的漢字在書寫的時候實在是太麻煩了,想要讓人寫好一個字,的花費很多的精力,相當的浪費時間。在當時,很多字還是沿用了以前的繁體字,所以,也難怪他們或這麼說。所以,當時的很多文人,在魯迅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之後,紛紛表示贊同,他們揪著漢字的弊端不放,雖說目的很單純,就是想將中國的文化給挽救一番,進行「文化救國」,但是,這似乎有些「曲線救國」的意味。

當時正處於民國時期,所使用的繁體字在整個的結構上確實是比較複雜的,書寫的時候筆畫也比較的多,所以,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也加大了不少的難度,很難將教育普及化。但是,魯迅先生等人的主張就有些「決絕」了,很急,也將漢字的弊端過於放大化了,雖說他們只是急於改變我們國家當時的狀況,但是,太心急了。後來,魯迅先生一行人還將「廢除漢字」的方案給提上去了,不過並沒有得到通過,只是後來,漢字簡化了,也就沒有那麼複雜了。

現如今,教育普及,漢字也是普及化的,慶幸當時的漢字逃過一劫,不然,又是一大文化之殤。事實也證明,當時,魯迅先生一行人的觀點是偏激錯誤的。漢字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了太多的歷史,還是要一直傳承下去的。

相關焦點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還有什麼能比這句話更能挑動當代網友們敏感的神經。就連坐在電腦前的我,看到後都想拿起鍵盤懟到說這話人的臉上。這話要是普通人說的也就算了,偏偏是近代中國文豪魯迅所說,看到他的名字,我舉起鍵盤的手頓時有了遲疑,在看到後面歷史學家說他講得對,我手上的鍵盤又放了回去。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的這句狂言,為何專家都一致同意?
    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不管是文學造詣還是影響力都很大,他的很多文章都被納入教科書中,讓人看了有很深刻的感受。 作為文壇上的大佬,魯迅說過很多犀利且飽含爭議的話,比如在1936年的時候,魯迅就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論,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為何這樣說?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中,魯迅指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然而將近百年的時光已經匆匆流去,漢字不但由繁到簡,中華民族也更加繁榮昌盛。很多人都會針對魯迅這句話來進行調侃,有人認為魯迅也並非是神明,說錯話也是人之常情。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難道真的只是因為魯迅說錯了嗎?很簡單,魯迅所說的話並非是反對漢字的意思。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魯迅曾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是哪門子道理?
    說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大文豪,上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不光是一名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一個戰士,他棄醫從文,以筆為槍,他的文章犀利而有深度,喚醒了很多人的民族意識,為民族覺醒做出了巨大貢獻。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當年為何說這話?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漢字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去珍視和保護的。無論時光怎樣的變遷,我們也不能忘記老祖宗所留下來的東西,然而讓我們覺得詫異的是,魯迅先生曾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那麼魯迅先生到底何出此言呢?
  • 魯迅曾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為何會提出這個觀點?
    而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家、民族戰士,魯迅當然不會缺席這個愛國浪潮。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化學者。他希望用文字敲醒沉睡的人,讓整個社會都一起為中華復興努力。他強烈的愛國之心,迫切喚醒麻木國人的心情,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窺見。
  • 這才是真正的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背後故事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很多中小學生的噩夢,因為他的文章總是能抒發出很多不一樣的情懷,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在網絡中各種各樣的魯迅先生說也讓人難斷真假,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魯迅先生可不僅僅是一位只會寫東西的人,他不僅果斷的棄醫從文,寫出了很多抨擊當時社會的東西,更引導了當時很多項運動,其中「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魯迅曾呼籲規範使用漢字!專家:他說的沒錯
    魯迅先生是近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魯迅曾經在他的著作裡寫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位於《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的開篇,魯迅在後面給出了說這句話的原因:「因為漢字的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 魯迅曾因「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遭人唾罵,現在才知其良苦用心
    說起魯迅,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名文豪,魯迅對整個中國文學的發展所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在他在世的時候,他也提出了許多激進的觀點,其中有些觀點的出現,使他成為了公眾關注的人物。曾有一次,魯迅說過這樣八個字,即「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社會,這句話也曾引起轟動。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這一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而且,在一時之間,他也因為這一言論遭到許多人的謾罵和唾棄。但是,在分析了魯迅的精神內核後,我們會發現,魯迅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其中,以語言學家錢玄同(錢家人才輩出,其子錢三強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文學家魯迅、原北大校長蔡元培以及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等專家學者都或多或少的主張廢除漢字,將漢字用拉丁字母取代,尤其以魯迅為代表的,對要求廢除方塊漢字,以拉丁字母改良中國文字的訴求更為激進,這從魯迅先生留下的的一些文集中就可以看出。
  • 廢除漢字,推行拉丁化文字?魯迅先生為什麼對漢字有如此怨念
    然而在上個世紀早期,我國文學大家魯迅先生卻在他的一篇雜文中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裡,中國正在遭受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魯迅先生看到了舊中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文盲率實在太高了。而當時我們國家還在運用繁體字,其無論是認讀還是書寫都比現在的簡體字複雜的多,這讓教育出現了很高的門檻。
  • 魯迅最後一次接受採訪說了些什麼?
    5月18日,滬上細雨霏霏,魯迅來到北四川路底(今四川北路2050號)的內山書店,等待一位素不相識的年輕記者,接受他的採訪。前來採訪的記者叫陸詒,時年25歲,公開身份是《新聞報》記者,實際上他還是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機關報——《救亡情報》的編委兼記者。一見面,陸詒就為因等電車而遲到表示歉意。魯迅微笑著表示不要緊。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與我們的中國不同的是,我們的各個學派都提出了深刻的文化思想,閱讀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用類比思維來討論,比如莊子很好地利用了寓言,這一體系嚴密性是西方哲學體系無法比擬的。以我們的文章為例,最常用的句子是:孔子說,老子說,甚至魯迅,他不批評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但他們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該用頭腦思考嗎?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而在中國歷史上,正是因為出現了漢字,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在文化的發展與變革中,漢字也進行了相應的發展和變化,以適應文化發展的時代需求。但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就在漢字傳承的過程中,也經歷過一次幾乎覆滅的災難。 在清末民初的這一階段中,受西方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國很多專家都希望能夠廢除漢字,改為使用其他文字。
  • 日本:漢字是日本最高級的文字,完了,祖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在日本人的心中,漢字就如同魔方,千變萬化,趣味無窮。日本的漢字專家白川靜教授舉了幾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中國的傳統經典中,《詩經》一共用到2839個不同的基礎漢字,但是卻寫出了洋洋灑灑39000個字的詩經。李白在其所做的總計994首詩裡,用到的基礎漢字只有3560個,但是卻寫出了77000字的太白詩集。
  • 魯迅說它是「食人民族」的根源,李約瑟反駁:中國沒有它就會爛掉
    對於這場運動的性質目標不斷給以調整和定位,在對待全面否定儒學、打孔家店問題上,他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他認為道教才應該是這場運動的圍剿目標。  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用意何在?
  • 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字母化了,為什麼只有中國能保住象形漢字
    據《說文解字序》中所述:「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這段記載中提到的人物倉頡,據說乃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而更為令人記住的一點是,他就是漢字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