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承載著我們民族歷史的文化符號,博大精深,而又寓意深刻。與其他國家的文字不同,漢字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字一個意思,在漢字文化中,每一個字的信息量都是很大的。比如,在《說文解字》這本書中,就對每一個字背後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寓意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不得不令人長嘆一句:中華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
擁有著這般璀璨的漢字文化,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其實都是一件相當自豪的事情,但是,魯迅先生當時卻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實在是令人不解。眾所周知,魯迅先生在當時棄醫從文,為的就是用文字來喚醒國人,將大家從麻木不仁中給拉出來,可是,為何魯迅先生要說「消滅漢字」這種話呢?
其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止是魯迅提出這個觀點,在「新文化運動」後,當時很多的文人如錢玄同等,都提出了這個主張。不過,魯迅倒是在自己的文章《魯迅論語文改革》中對自己的口號作出了相應的解釋。他說,我們中國的漢字,是相當精深的,但是,正是因為這文字太過於精深,就導致了很多的人難以有文化,聰明的人太少,真正有文化的人太少,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就會有為危機。
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有一些道理。在當時,「文盲」實在是太多,這確實是民族發展的一大阻礙。
另外,當時的大師們共同認為,我們的漢字在書寫的時候實在是太麻煩了,想要讓人寫好一個字,的花費很多的精力,相當的浪費時間。在當時,很多字還是沿用了以前的繁體字,所以,也難怪他們或這麼說。所以,當時的很多文人,在魯迅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之後,紛紛表示贊同,他們揪著漢字的弊端不放,雖說目的很單純,就是想將中國的文化給挽救一番,進行「文化救國」,但是,這似乎有些「曲線救國」的意味。
當時正處於民國時期,所使用的繁體字在整個的結構上確實是比較複雜的,書寫的時候筆畫也比較的多,所以,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也加大了不少的難度,很難將教育普及化。但是,魯迅先生等人的主張就有些「決絕」了,很急,也將漢字的弊端過於放大化了,雖說他們只是急於改變我們國家當時的狀況,但是,太心急了。後來,魯迅先生一行人還將「廢除漢字」的方案給提上去了,不過並沒有得到通過,只是後來,漢字簡化了,也就沒有那麼複雜了。
現如今,教育普及,漢字也是普及化的,慶幸當時的漢字逃過一劫,不然,又是一大文化之殤。事實也證明,當時,魯迅先生一行人的觀點是偏激錯誤的。漢字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了太多的歷史,還是要一直傳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