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應對「網絡霸凌」 的思考

2021-01-14 思考與進步

         

  主要內容發表於《環球時報》2020.12.12


     最近,成都市郫都區出現疫情,各級政府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排查,隔離,檢測,治療,反應迅速,措施有效,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在這期間,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趙女士被確診為感染者,這對她和她的家人來講都是一個不幸的事情,由此帶給社會的影響也讓趙女士感到很內疚。可事情發生以後,趙女士很快遭遇了網絡霸凌,有人故意在網上散布關於她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個人信息,甚至對她的行動軌跡和個人行為做了一些負面的聯想和描述,並以此嘲弄她、貶低她,這給趙女士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困擾。

       近年來,網絡欺凌已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當一個是負面事件發生的時候,當事人往往遭遇「人肉搜索」,有人公布當事人的個人私密信息,編造負面新聞,醜化和攻擊當事人,接著就引來網絡圍觀、起鬨、謾罵,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網絡霸凌行為傳播範圍廣,大眾參與度高,盲目跟風起鬨的多,……,這種行為所引發的從眾、跟風、模仿、放大等特點明顯具有「社會群毆」效應,這不僅是對當事人的傷害,也毒化了社會道德風氣,是任何一個文明的法制社會所不能容忍的。


      面對近年來出現的各種網絡霸凌,我們應該建立積極的應對機制。第一,對違法的網絡霸凌行為進行及時的司法幹預。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具有震懾力的措施。對網絡霸凌一露頭就幹預,不讓它泛濫成災,產生社會擴散效應。這次成都警方做了很好的示範,當趙女士的個人信息被公布,遭遇人生攻擊時,警方及時介入,立即對網絡霸凌者做出了處分的決定並及時公布的相關信息,這就有效地遏制了網絡霸凌行為的傳播。同一天四川省委書記針對出現的問題表示,「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做好群眾心理疏導,堅決制止網絡暴力,營造良好的疫情防控氛圍。」 官方的表態,司法的介入對網絡霸凌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贏得了無數網友的點讚。司法幹預機制常態化是遏制網絡霸凌的有效措施。

    第二,網絡平臺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在一個社會面對危機事件的時候,公共媒體和網絡平臺理當有更多的擔當和作為。對那些在危機事件中製造虛假信息和網絡霸凌的行為,以及跟風、起鬨、擴散、助長、參與的相關信息進行及時的管控和屏蔽,這樣可避免,至少是減少這種行為帶來的社會擴散效應。在很多國家都有經過法律對媒體平臺的一些監管 (在美國,甚至川普發表的不實信息也會被平臺屏蔽),我國在這方面的監管顯然還有一些盲區,尤其是針對侵犯個人隱私,對個人進行攻擊和霸凌方面的行為和相關信息,平臺的自律和管理是不夠的。

      第三,網絡霸凌現象頻發,也暴露出了我國在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短板。一些人漠視他人的尊嚴,把公布他人的私密信息當成一種兒戲,甚至公然侵犯他人的權益,這種社會群體的存在就使網絡霸凌的問題難以避免。與此相關的教育要從中小學開始做,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國民,在注重教書育人,德育為先的今天,學校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當與時俱進,針對出現的問題讓學校德育和社會公民道德教育與時俱進。


       第四,作為網絡霸凌的受害者,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做好自我心理調節也是重要的應對措施。很多時候網絡霸凌難以避免,但是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卻是由」受害者」自己決定的。

        作為網絡霸凌受害的一方,首先,需要自我調適,保持積極的心態走出心理的陰影。樂觀向上,不悲觀,不緊張,不抑鬱 …… 。通過體育鍛鍊,閱讀,傾訴,擺脫負面情緒,這就是一個主動的、自我」療傷」的過程。其次,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從事什麼職業,當一個人有「事」做,工作中有成長,有追求,內心就會逐漸變得強大從而形成心理免疫力,這是遇到傷害時最強大的心理防禦機制。事實上,一個缺乏事業和追求的人,內心就會變得虛弱,遇到網絡霸凌這種應激性事件時就很難應對。再次,選擇性「忽視」也是一種很好的防衛機制。作為一個受傷害者你越在乎霸凌者的行為,就越容易受傷,同時也更多地滿足了霸凌者和跟風者的心理需要,這反而會助長網絡霸凌行為的發生。另外,維持一個積極的朋友圈以獲得幫助。你的身邊有可以傾訴的真誠的朋友,這種相互的交流和傾聽,有利於緩解心中的壓力和不安。在網絡霸凌事件中,人們可以經常看到這種社交網絡上積極的情感支持。其實,真誠的朋友就是受欺凌者最好的「心理醫生」。


     前不久,北京一個叫「西城大爺」的人,也因為今年6月在北京感染新冠病毒而遭到非議和攻擊,但他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樂觀應對,很快康復。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對成都的趙女士說: 「我的經驗是面對周圍的複雜的言論,沒必要放在心上,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心態,在治療方面,目前調整好自身比任何的藥物都管用 」。他「祝願成都女孩早日戰勝病毒,仍能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和充滿希望的,也希望世界能夠早日戰勝病毒,重歸平靜!」。多麼美好的祝福,多麼高尚的情操!這才是我們這個社會應有的主旋律。

      在面對困難和危機的時候,社會需要的是同情和關愛,而不是嘲弄和攻擊。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遊永恆


相關焦點

  • 面對「網絡霸凌」,該怎麼辦
    最近,成都市郫都區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趙女士就遭遇網絡霸凌,有人故意在網上散布關於她的一些重要個人信息,甚至對她的行動軌跡和個人行為做出負面的聯想和描述,並以此嘲弄她、貶低她,這給趙女士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困擾。趙女士的遭遇引起了北京一位「西城大爺」的共鳴,後者此前也曾因感染新冠病毒而遭到非議和攻擊。
  • 遊永恆:面對「網絡霸凌」,該怎麼辦
    最近,成都市郫都區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趙女士就遭遇網絡霸凌,有人故意在網上散布關於她的一些重要個人信息,甚至對她的行動軌跡和個人行為做出負面的聯想和描述,並以此嘲弄她、貶低她,這給趙女士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困擾。趙女士的遭遇引起了北京一位「西城大爺」的共鳴,後者此前也曾因感染新冠病毒而遭到非議和攻擊。
  • 關於校園霸凌
    被同學知道了鐵定會因為害怕被施暴者盯上而選擇視而不見吧,沒準還會一起嘲笑你,孤立你……滿腦子的問題與設想的後果讓你杵在抉擇的路口上停滯不前,最後你默默擦掉了身上的腳印,遮住了傷口,在路邊小轎車的車鏡上確認臉上的拳印消了,整理好儀容,提前想好如何應對父母對傷口的詢問,佯裝若無其事的回家。
  •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荷蘭各界攜手應對,共建和諧校園
    然而,校園霸凌現象不僅出現在學生的實際校園生活裡,包含侮辱、恐嚇、造謠在內的網絡霸凌現象也日益嚴峻。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和使用,荷蘭的年輕人遭受的網絡霸凌日益增多。荷蘭中央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荷蘭有40萬名15歲及以上的人士受到網絡霸凌,其中近一半的案例都發生在同校學生之間。
  • 網絡霸凌
    網絡霸凌 有一種新型的霸凌正盛行在孩子們中間,這種霸凌不是發生在操場上的,它發生在網絡上。
  • 聚焦校園霸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
    所謂校園霸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間的一方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其具有低齡化、群體性和反覆性等特點。二、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們成長的搖籃,一個家庭的教育決定著一個孩子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式,同樣也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品質。
  • 孩子被「霸凌」,忍耐還是反抗,怎樣用力量與智慧解決校園霸凌
    力量感是自尊自信的力量,但外部同樣可以給予孩子力量感,比如以上提到的老師的因素,同樣的家長也可以給到孩子力量感,關於力量感大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自我的認知和自我價值感的認知,在面對「霸凌」的時候不會因為脅迫或壓力做出不利於主觀發展的改變;二是讓自己覺得有能力去面對「霸凌」行為,有能力不意味著要戰勝實施霸凌者,而是表示有能力去處理這件事。
  • 關於網絡直播營銷監管的思考
    11月5日公布的《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國市監廣〔2020〕175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網絡直播營銷關鍵主體的法律責任、網絡直播營銷的重點規範領域及網絡直播營銷重點違法行為進行了梳理重申,結束了網絡直播營銷引發的種種爭議
  • 美國校園網絡霸凌增多,9成女生霸凌女生現象普遍
    女生舉報受到網絡霸凌是男生的三倍,而且調查顯示,「女生霸凌女生」的現象普遍。(美聯社)美國的網絡霸凌近年增多,全國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表明,女生舉報受到網絡霸凌是男生的三倍,而且調查顯示,「女生霸凌女生」的現象普遍。猶他州19歲的女大學生芮秀·維倫說,她在高中時就受到網絡霸凌,同學在社群媒體嘲諷她,並威脅與她斷絕朋友關係,使她難過得一度考慮自殺;在他人勸導下,維倫限制自己登入社群媒體的時間,她感覺有效。
  • 從電影《懲戒者》談校園霸凌
    3、肢體霸凌:各種威脅及肢體暴力行為。小文的筆袋被別人搶走了,那些人還打他、恐嚇他,如果告訴老師就打得更厲害。小文不敢告訴老師,結果每天還是不斷地受到欺負。擔心又害怕的小文只能四處躲藏,每天活在恐懼中。4、性別霸凌:開不雅的玩笑、取關於性別的綽號、故意欺負女生等。同學們都笑小智是娘娘腔,他覺得很難過,他只是不喜歡打籃球哪種太激烈的活動,也不喜歡打打鬧鬧。
  • 關於網絡發聲和網絡暴力的思考
    而且多發聲,也是促進自己思考的一種方式。情況好的話還可以帶動大家一起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從來帶來一些社會的進步。但是發現人說話多了,就容易有時候詞不達意,話說不全的時候,從而引發誤會。所以發聲者要謹言慎行。不管是現實生活裡還是網絡上,發表言論要三思。避免因為沒表達清楚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更要避免一時腦熱胡言亂語,最後招致口舌之戰。
  • 網絡霸凌現狀:女性參與者和受害者都會對校園學習生活失去信心
    Gardner近日,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針對日益嚴重的網絡霸凌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網絡霸凌是一種語言暴力現象,對青少年尤其是對女生的負面影響很大,會引發女生對校園生活的消極思想。心理學家指出,年齡在11-15歲的女生,無論是網絡霸凌的實施者還是受害者都會受到來自其他同學的強烈排斥。
  • 崔雪莉自殺身亡,網絡霸凌殺害的不止是她
    網絡霸凌就是某人使用手機、簡訊、電子郵件或者社交網絡平臺對另一個人進行騷擾、威脅和恐嚇。因為網絡匿名的特點,霸凌者往往可以躲在屏幕後面對受害者進行攻擊。霸凌者的真實身份很難被發現。英國廣播公司(BBC)10日報導,2017年,澳大利亞每5個孩子中就有一人稱曾遭到欺凌。
  • 打擊網絡霸凌,人工智慧技術有話說!
    根據bullyingstatistics.org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和青少年都曾遭受過網絡霸凌,超半數也的人曾參與過網絡霸凌。對於那些每天在學校或網上被欺負的青少年來說,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由於青少年急於尋求身份認同,他們通常很容易受到影響。每天持續遭受欺凌如同在中央情報局的酷刑室受到精神折磨,可能會導致焦慮、抑鬱甚至引發自殺行為。
  • 企鵝影視常斌:關於網絡電影的18點思考
    而且騰訊公司副總裁、企鵝影視CEO孫忠懷表示,針對目前內容製作環境,騰訊視頻將會側重扶植一些中小內容製作公司、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騰訊視頻將重啟對內容製作公司的投資,重點扶持中小公司(點此回顧:騰訊視頻網絡大電影升級為自製電影,將重點扶植中小公司)。近日,企鵝影視副總裁常斌提出了關於網絡大電影的18點思考,值得所有從業者學習揣摩。
  • 四本關於「校園霸凌」的小說,壓抑到懷疑人生!
    最近小編真的在家要憋瘋了,也趁這段閒空看了很多小說,別人都是857,小編則是1212哈哈,今天主要給大家推薦的是四本關於校園霸凌的小說,後兩本被翻拍電影大家應該也都看過,主要是前兩本,真的是寶藏小說,超級好看,趕快收藏吧,喜歡姓陳的男孩,是吧!陳勁生,陳執。
  • 雪莉之後對網絡霸凌說「不」
    韓國藝人雪莉在家中自殺的消息傳來,很快就引爆了網絡,在唏噓如花一般的女孩生命凋零的同時,大家也將討論的焦點再次聚焦在了將雪莉推向深淵的網絡霸凌,僅在中國,就有多位明星對此發聲。雪莉去世後網絡霸凌還在繼續雪莉是童星出道,後加入組合f(x),在大眾眼中一直是「小公主」的人設,但當雪莉產生與其人設相違背的行為舉動,矛頭紛紛指向她,更因為她頻繁在社交網絡上暴露一些不穿文胸、秀恩愛的「瘋癲舉動」,網友認為她公然發表「性暗示」有損公共形象,於是將她置於負面輿論漩渦的中心。
  • Jennie到底有沒有對內霸凌Lisa?
    所以,是否是在霸凌,我們只需要關注兩點:一、被開玩笑的人是否開心的接受;二、開玩笑的人跟被開玩笑的人互換身份的時候,開玩笑的人是否能接受。所以,Jennie是否霸凌Lisa,外人並沒有權利為她們做出判斷,只有她們兩個人自己的感受最清楚。可是,近日的一則新聞,被霸凌的女生自己已經聲稱被霸凌,卻被校方以「開玩笑」簡單帶過,似乎就有些不合理了。
  • 關於譚松韻的6件事 經歷喪母之痛、網絡霸凌,讓人超心疼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關於李尖尖「譚松韻」的6件事,看完又讓人更加喜歡她啦!父母管教嚴格有傳聞說譚松韻是典型的白富美,但對於家庭一事保持低調,甚至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太多關於她家庭背景的資訊。談了10年地下戀情曝光對於譚松韻,網絡上的評論一直都很兩極化。雖然緋聞鬧得沸沸揚揚,但後來被網友扒出談了10年的圈外男友——吳奕辰「譚姐夫」,也傳出兩人已同居。
  • 霸凌施暴者究竟想要什麼?旁觀者又在看什麼?-- 校園霸凌心理分析
    在後臺看到各位朋友的留言,轉發,以及讚賞,這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事情,能夠與重視社會問題並獨立思考的讀者們交流,我們的研究也就有了意義。我們之前說到過,霸凌會給受害者帶來非常嚴重的長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