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發表於《環球時報》2020.12.12
最近,成都市郫都區出現疫情,各級政府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排查,隔離,檢測,治療,反應迅速,措施有效,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在這期間,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趙女士被確診為感染者,這對她和她的家人來講都是一個不幸的事情,由此帶給社會的影響也讓趙女士感到很內疚。可事情發生以後,趙女士很快遭遇了網絡霸凌,有人故意在網上散布關於她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個人信息,甚至對她的行動軌跡和個人行為做了一些負面的聯想和描述,並以此嘲弄她、貶低她,這給趙女士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困擾。
近年來,網絡欺凌已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當一個是負面事件發生的時候,當事人往往遭遇「人肉搜索」,有人公布當事人的個人私密信息,編造負面新聞,醜化和攻擊當事人,接著就引來網絡圍觀、起鬨、謾罵,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網絡霸凌行為傳播範圍廣,大眾參與度高,盲目跟風起鬨的多,……,這種行為所引發的從眾、跟風、模仿、放大等特點明顯具有「社會群毆」效應,這不僅是對當事人的傷害,也毒化了社會道德風氣,是任何一個文明的法制社會所不能容忍的。
面對近年來出現的各種網絡霸凌,我們應該建立積極的應對機制。第一,對違法的網絡霸凌行為進行及時的司法幹預。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具有震懾力的措施。對網絡霸凌一露頭就幹預,不讓它泛濫成災,產生社會擴散效應。這次成都警方做了很好的示範,當趙女士的個人信息被公布,遭遇人生攻擊時,警方及時介入,立即對網絡霸凌者做出了處分的決定並及時公布的相關信息,這就有效地遏制了網絡霸凌行為的傳播。同一天四川省委書記針對出現的問題表示,「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做好群眾心理疏導,堅決制止網絡暴力,營造良好的疫情防控氛圍。」 官方的表態,司法的介入對網絡霸凌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贏得了無數網友的點讚。司法幹預機制常態化是遏制網絡霸凌的有效措施。
第二,網絡平臺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在一個社會面對危機事件的時候,公共媒體和網絡平臺理當有更多的擔當和作為。對那些在危機事件中製造虛假信息和網絡霸凌的行為,以及跟風、起鬨、擴散、助長、參與的相關信息進行及時的管控和屏蔽,這樣可避免,至少是減少這種行為帶來的社會擴散效應。在很多國家都有經過法律對媒體平臺的一些監管 (在美國,甚至川普發表的不實信息也會被平臺屏蔽),我國在這方面的監管顯然還有一些盲區,尤其是針對侵犯個人隱私,對個人進行攻擊和霸凌方面的行為和相關信息,平臺的自律和管理是不夠的。
第三,網絡霸凌現象頻發,也暴露出了我國在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短板。一些人漠視他人的尊嚴,把公布他人的私密信息當成一種兒戲,甚至公然侵犯他人的權益,這種社會群體的存在就使網絡霸凌的問題難以避免。與此相關的教育要從中小學開始做,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國民,在注重教書育人,德育為先的今天,學校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當與時俱進,針對出現的問題讓學校德育和社會公民道德教育與時俱進。
第四,作為網絡霸凌的受害者,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做好自我心理調節也是重要的應對措施。很多時候網絡霸凌難以避免,但是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卻是由」受害者」自己決定的。
作為網絡霸凌受害的一方,首先,需要自我調適,保持積極的心態走出心理的陰影。樂觀向上,不悲觀,不緊張,不抑鬱 …… 。通過體育鍛鍊,閱讀,傾訴,擺脫負面情緒,這就是一個主動的、自我」療傷」的過程。其次,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從事什麼職業,當一個人有「事」做,工作中有成長,有追求,內心就會逐漸變得強大從而形成心理免疫力,這是遇到傷害時最強大的心理防禦機制。事實上,一個缺乏事業和追求的人,內心就會變得虛弱,遇到網絡霸凌這種應激性事件時就很難應對。再次,選擇性「忽視」也是一種很好的防衛機制。作為一個受傷害者你越在乎霸凌者的行為,就越容易受傷,同時也更多地滿足了霸凌者和跟風者的心理需要,這反而會助長網絡霸凌行為的發生。另外,維持一個積極的朋友圈以獲得幫助。你的身邊有可以傾訴的真誠的朋友,這種相互的交流和傾聽,有利於緩解心中的壓力和不安。在網絡霸凌事件中,人們可以經常看到這種社交網絡上積極的情感支持。其實,真誠的朋友就是受欺凌者最好的「心理醫生」。
前不久,北京一個叫「西城大爺」的人,也因為今年6月在北京感染新冠病毒而遭到非議和攻擊,但他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樂觀應對,很快康復。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對成都的趙女士說: 「我的經驗是面對周圍的複雜的言論,沒必要放在心上,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心態,在治療方面,目前調整好自身比任何的藥物都管用 」。他「祝願成都女孩早日戰勝病毒,仍能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和充滿希望的,也希望世界能夠早日戰勝病毒,重歸平靜!」。多麼美好的祝福,多麼高尚的情操!這才是我們這個社會應有的主旋律。
在面對困難和危機的時候,社會需要的是同情和關愛,而不是嘲弄和攻擊。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遊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