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圈-向世界報導潮汕】
速讀
身為潮州人的陳愛莉,很喜歡研究潮州菜,特別是那些快要被人遺忘的傳統潮菜,希望可以承傳古人的美食。
據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從11歲就開始下廚的馬來西亞潮州籍華人陳愛莉,對烹飪早已熟能生巧,煮了40多年也不曾感到厭倦,反而將之視為一種樂趣,即使工作再忙,回家之後廚房就是她的小天地,熱衷自行研究傳統美食,利用現代的方式煮出那股被遺忘的古早味。
廚藝了得的陳愛莉,經常受到平面及電子媒體邀請,向民眾分享美食心得。她喜歡配合節日烹煮一些應節的食物,如臘八節就會煮臘八粥,端午節就裹粽子。
配合農曆新年的到來,她分享了幾道潮州人過年時必吃的年菜。
她表示,大多數潮州籍貫的遊子每次回鄉過年,一定會要求媽媽煮滷鴨,滷鴨是潮州人吃團圓飯時不可或缺的食物。
她說,滷鴨的製作過程非常耗時,滷一隻鴨至少要2小時以上。滷鴨的精華就是它的滷汁,潮州人喜歡吃白粥時淋上濃鬱的滷汁,無需任何佐料就可以把整碗粥吃光。
初七吃春菜「有得剩」
「外面賣的滷鴨已失去古早味,小販將整隻鴨浸入大鍋內滷,少了反覆淋上滷汁的步驟,缺少家庭的味道。」
她說,傳統的滷鴨色澤較黑,她利用白糖乾炒後才滷,鴨身會變得更油亮,較有賣相。
她指出,潮州人每年正月初七人日都會吃春菜,那是一種味道甘苦的青菜,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它的苦味,只有潮州人懂得吃。
「春菜的「春」與潮州話「剩」的發音相近,代表每年有得剩(年年有餘)的意思。」
她說,春菜燜鹹肉的味道有點像「菜尾」,但沒有辣椒幹和亞三的酸味,剛開始吃起來有點苦,之後會慢慢回甘。若要減輕春菜的苦味,可以在烹調時加入白糖綜合。
她指出,另一道潮州人愛吃的小食是灌腸,這道食物簡單、好吃又健康,也可以當作素食享用。
此外,她表示,煮菜必須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調味,而不是一味地死背食譜,可以在原本的食譜上做一些改良,自行拿捏適當的口味。
年初一吃薑薯糖水好意頭
身為潮州人的陳愛莉,很喜歡研究潮州菜,特別是那些快要被人遺忘的傳統潮菜,希望可以承傳古人的美食。
她說,有一種叫姜薯的薯類,外型貌似姜,口感黏稠,吃起來有點像淮山,也只有潮州人會用來煮甜湯。市場上已很少見到姜薯,據她所了解,只有雙溪大年有種植,目前1公斤大約28至30多令吉。
通常她會把姜薯片和西米(Sagu)煮成一道甜品,配料是桂圓(龍眼乾)、紅棗或大棗,也可以根據喜好加入其他材料,熱飲及冷飲皆可。
「潮陽籍人士每年正月初一一定要吃薑薯糖水,甜甜的象徵好意頭。」
另外,她表示,惠來人則喜歡把姜薯切塊,跟黑糖及白糯米一起熬成甜粥,老一輩的惠來人最愛這種家庭式小食。
她指出,由於姜薯本身黏稠,處理過程會較難,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烹煮這道食材。她教大家將姜薯削皮後,先放進冰箱冷藏,讓它變得較乾爽,之後拿出來削成薄片時也較容易。
來源:中國僑網
整理:潮汕圈編輯組
- - - - - - - - - - - 贊助商提供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