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打人罵人有攻擊性,不一定是叛逆,可能是缺乏「社交力」

2020-12-22 萌娃兒baby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三歲,長得非常可愛,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很愛打人。

有一次我和他媽媽一起陪著他玩,他很開心,可是之後,他媽媽因為公司有點事情,需要回去處理一下,就把孩子交給我幫忙看。可是孩子一聽到這個消息,小嘴一癟,拉著媽媽不讓去,媽媽很著急,也沒有什麼耐心哄娃,就直接拉開孩子的手,說自己等會就回來。孩子很生氣,就把手裡的玩具朝媽媽砸過去,但朋友覺得孩子還小,可能比較叛逆,就沒在意。

現在,孩子打人的行為愈演愈烈,在家裡不止會打她,也會打爺爺奶奶,她很擔心。

其實,「叛逆期」的概念我們都有聽說過,也覺得年齡小的孩子打人很正常,但正是這種想法阻礙了你知道孩子打人的真相,也忽視了孩子打人可能帶來的後果。

孩子打人有攻擊性,後果嚴重

很多時候,父母面對孩子打人的問題,總是會給自己找藉口,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以後長大了自然就會改過來,但這往往是對孩子攻擊行為的一种放任,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1. 造成孩子的錯誤認識

《孩子早期性格的秘密》一書中說:看見別人手上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採取暴力手段搶奪,事後還沒有得到應有懲罰,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產生這樣的扭曲觀念:暴力=收穫。

如果孩子搶奪別人的玩具、零食而沒有受到懲罰和教導,那麼他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覺得採用暴力,就能取得收穫。等到他們長大後,還可能搶奪更有價值的東西,犯下更大的錯誤。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對義大利一家管教問題兒童的機構進行調查的時候發現,這些孩子的問題,從來都是小時候行為的擴大!

如果沒有及時地對孩子攻擊性行為加以管教,那麼會讓孩子養成暴躁的性格,只會用暴力的行為處理問題。

有些孩子脾氣暴躁,還會打自己的父母,但如果父母嬌慣孩子,沒有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做出良好的教導,那麼孩子就會從小就養成很強的攻擊性,只要以後遇到不開心的事,他就可能採取暴力行為。

2. 不利於與人交往

沒有人喜歡和一個具有攻擊性的人做朋友,畢竟需要相處愉快才能夠建立友誼,一個一言不合就動手的人是不可能讓別人感到幸福和快樂的,只會讓人想要遠離他。

《幼兒心理分析》中說:總喜歡打人的孩子,通常會遭到集體的孤立,他們沒有朋友、沒有知己,更別說合作夥伴了,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心理必然要出現扭曲。

在一個孤獨、沒有朋友的環境中成長,沒有人分擔痛苦,也沒有人分享快樂,孩子的內心必然會受到傷害,容易心理扭曲,自閉、孤僻。

3.人身安全遭受威脅

喜歡和人動手的孩子,也更容易遇到危險。因為他在打別人的時候,也可能會遇到別的小朋友的反抗,弄得兩敗俱傷。而且,有時候還會遇到比自己年齡大的、實力強的對手,那麼受傷的概率就更高了。

幼兒充滿攻擊性,可能是因為不會社交

有時候,孩子打人不僅是因為年齡小或者是叛逆,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

而是像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Mednick所描述的那樣,在某些情況下,孩子會用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身觀點。

他們不是懷有惡意地去打人,而是在用這種方式來和別人社交,不過這種手段過於偏激了。

分辨孩子打人是叛逆行為還是社交能力出現問題,就需要看孩子打人的行為是否長期存在。

《兒童行為性格分析》一書中說:叛逆期的行為是有時間限定的,如果遲遲不見改善,那麼可能是孩子的某種能力出了問題。

如果孩子打人的行為只是短期存在的,那麼這可能就是孩子叛逆期的行為,家長不用過分擔憂。但如果孩子打人的行為過了很長的時間也沒有改變,那麼家長就需要重視起來,因為這可能是孩子的「社交力」出現問題了。

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力」?

在《童真世界》的作者認為,如果孩子認為他們孤獨,沒有安全感,也會出現攻擊性行為,改變孩子行為,就要提高他們的「社交力」。

1. 教孩子學會表達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過: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

所以,教會孩子在和人交往時如何表達自己是至關重要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語言能力也在隨之提高。我們要鼓勵和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孩子在接受別人的禮物時,要教孩子懂得用語言對別人表達謝意,在給別人造成傷害時,要懂得如何給別人致歉,遇到很久沒見的朋友時,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思念,說「我好想你」,能夠這樣表達出自己的內心的孩子,是很容易讓人覺得好相處的。

2. 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幫孩子建立屬於他們的朋友圈時,物理距離也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因素,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可以在自己家附近為孩子創造一個屬於社交圈,經常帶他們到社區裡,讓他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時候還可以安排一些生日會或者集體活動,讓其他小朋友來參加。擴大孩子的交際圈,鼓勵他們多交朋友,有利於他們提高自己的社交力。

3. 教會孩子雙方受益的原則

讓孩子明白,小孩子之間是需要相互受益的。在我們當今的時代,這種互惠法則也是普遍存在,這不是一種物質交換,而是一種善意的交流。讓孩子懂得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零食,願意和別人一起玩自己有趣的玩具。當接收了別人的禮物時,也要懂得回報別人。懂得分享的人,才能夠受人歡迎。

孩子打人有攻擊性不能忽視,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分析問題,不要因為掉以輕心,而耽誤了孩子社交力的培養。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暴龍」寶寶為什麼愛打人?
    作者:嬰幼兒發展王榮輝  寫在前面的話:  許多家長反映寶寶年紀小小,攻擊性卻很大,發脾氣時咬人、掐人甚至打人,有些家長直接叫他家寶寶為「暴龍寶寶」。他們擔心如果不加以制止,恐怕寶寶發展為有暴力傾向,影響寶寶的未來家庭生活。
  • 孩子打人或被打了,家長怎麼做?
    這些孩子在幼兒階段開始對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動物都會表現出攻擊性。而且也會經常突然毫無理由地爆發,總是很暴躁。即使在生氣的時候傷害了別人,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別人惹到自己了」,並且以此作為自己的藉口。
  • 孩子總打人、攻擊性太強?五大根源媽媽要了解,八招搞定「熊孩子」
    「孩子兩歲了,看到喜歡的玩具不管是誰的,都要搶玩具打人。」「我很生氣,懲罰似乎不管用。」多數父母都不喜歡格外粗魯的行為或者攻擊性行為。孩子的行為,通常包含著「孩子是什麼感受」的密碼信息。正是爸爸媽媽要執著證明孩子不對,要孩子改正的精神。對於一個3-5歲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上最容易上癮,也最容易讓人痴迷的遊戲,就是與爸爸媽媽的鬥爭,與爸爸媽媽之間鬥爭與反鬥爭的遊戲。你越讓我改正,我偏不改!孩子不停地打人,說明這個孩子缺乏愛,內心缺乏安全感。或者是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採取的極端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 秦昊談女兒被欺負心疼落淚,孩子打人或被打,全齡解決方案來支招
    我們經常在後臺收到媽媽們的留言,說自己的娃年紀很小,但是動不動就會打自己或者爸爸一下,而且還會咬人。和別的小朋友在遊樂場的時候,也動手推過別人,這可該怎麼辦?事實上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打人或被打也是有一定的成長特性的,而且針對不同的寶寶,打人或者被打,其原因和處理方法都是不同的。今天叨叨就帶著大家揭秘,看看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是為什麼?
  • 幼兒吵架是有意義的,及6大幼兒衝突解讀
    如果大人能理解幼兒衝突背後的意義,並能隨時注意引導幼兒成長的方向,幼兒就有機會活潑且平衡的發展;否則,壓抑幼兒衝突有可能錯失、阻斷或扭曲幼兒在「自我」及「人際關係」上的發展……筆者一共搜集了50個「幼童衝突具體事實與經過」(案例較多本文不轉)研讀之後,筆者試著從幼兒的衝突對話中做出分類,經過詳實的紀錄之後發現雖然幼兒的衝突不斷,幼兒衝突的類型多有重迭、相似之處,經過整理,可分六類:
  • 曝出"打人""罵人"事件 張豐毅退出《兩天一夜》錄製
    張豐毅   本報訊 前不久,有網友踢爆張豐毅在電視真人秀《兩天一夜》節目錄製現場「打人」事件,網上亦有相關視頻流出,近日,網上又傳出一段張豐毅在節目競技環節暴怒指責工作人員並飆髒話「罵人」的視頻,更有網友發微博稱,張豐毅已經退出《兩天一夜》接下來的錄製。
  • 推人踢人抓人打人惹事成性?說下每個娃必經的「暴力時代」?
    首先各大公號站得直直一排齊聲喊道:「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打人哦!以後會有暴力傾向哦!要做文明禮貌的好孩紙喲!」過程中,因為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語言還不能表達自己的思維,於是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們更熟悉的方式——肢體語言:比如打人、踢、咬等等。其實這是第一次踏入娃際圈的奶寶間的原始溝通方式。同時,娃娃互動中,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其實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你表弄我東東」「哇介個東東好美」,但是話未出口手已行動。
  • 表現出攻擊性,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我聽了之後覺得有點驚訝,姥姥好像把孩子的打鬧看成一件非常嚴重的事,姥姥的反應可能是我們父母輩比較代表性的一種,對孩子打人攻擊別人的行為習慣性地喝止,並且有一些負面評價。到了我們這一輩呢,朋友說覺得媽媽有些大驚小怪,但說實話自己也猶豫,擔心孩子是不是生性就愛打人呢,未來孩子會不會成為問題孩子?應該如何應對他打人的行為呢?我想恰當地回應孩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前提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攻擊性。
  • 演講與口才:人際交往,逆鱗不能碰;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龍有逆鱗,人有禁忌」。與人交往,萬不可口無遮攔。一旦觸碰了別人的逆鱗,就會使對方難堪,甚至憤怒。古人講的慎言慎行,就是告誡我們說話一定要先過大腦,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覆水難收,一定要左右權衡再口。通常來說,樂觀、寬容的人有時能適當調侃一下自己,甚至是調侃一下自己的生理缺陷,但這僅限於對自己。我們在與他人聊天或交談時,就要避開這類話題。
  • 田啟文談周星馳,別的導演可以打人,但是周星馳罵人就不行
    田啟文談周星馳,別的導演可以打人,但是周星馳罵人就不行導演在片場具有十分強大的統治力,整個劇組都攥在導演的手中,可以說導演的狀態直接決定了一部戲的好壞。田啟文在採訪中就對周星馳片場罵人的事進行了解釋,他稱別的導演在現場打人都可以,但是周星馳罵人就不行。其實仔細想想,田啟文的話十分的有道理,比如王晶、張紀中等等,都曾經傳出過因演員無法達到要求而罵人的事情,但是觀眾對此似乎並不太在意。
  • 罵人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修心養性打人會有什麼法律後果,我們大家可能都清楚,那麼,罵人呢?因為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所以對於罵人的事,我們可能都看到或者聽到過。有的人或許會說,罵人是素質不高沒有道德的的表現,我不與他一般見識。其實,從我們大家都必須遵守的社會行為規範層面,從法律的視角看,罵人是一種違法甚至犯罪行為!這絕非危言聳聽、譁眾取寵!一、一般情節的罵人行為構成「侮辱」的違法行為,應當拘留、罰款!罵人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其實質是用語言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
  • 叛逆敏感期
    看了上面的視頻,相信許多家長都深有同感,覺得兒童的逆反行為是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那麼接下來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兒童的叛逆敏感期吧!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逆反期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孩子的2-3歲,第二個是6-8歲,第三個則是14-16歲。今天主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孩子的第一個逆反階段——2-3歲。
  •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小編看的是「氣不打一處來」,簡直忍不住「洪荒之力」,想要出手教訓。可是,聽他們的家長無辜的表示:明明有好好地教育,渴死孩子就是特別具有攻擊行。喜歡打人、咬人等攻擊行為的孩子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如果家裡有這樣的「熊孩子」,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做?由於兒童基本上都缺乏語言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
  • 家有愛搗亂的「熊孩子」,這3招幫你輕鬆擺平
    我們在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孩子,他們故意在人多的地方大聲吵鬧;故意在公共場合不遵守規則;故意把剛剛收拾好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等等。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搗亂行為視而不見,會對他們的自我認知及性格塑造產生不良影響,如出現攻擊性行為,青春期叛逆等。相反,如果管得不對,不但不起任何作用,反而越管越壞,讓父母無計可施。
  • 她關注 | 育兒實踐必修課:塑造社交小達人
    兒童與成人交往時,多處於被動地位,不需要主動發起或維持交往。兒童與同伴交往時,雙方都是平等的,需要兒童特別關注對方的反應和態度,並且提高自己的表現和反應靈活性,以保證交往順利進行。另外兒童間的反饋直接而坦率,能夠促使兒童控制自己的不當行為。同伴交往更能促進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玩經常搶玩具,搶不過就哭,還會打人。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有很多人說「不要幫孩子社交,讓孩子自己做主」,小編很贊同這個觀點,但又不完全贊同。這是因為,小編理解的「幫」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處於社交無助時,大人出手幫忙解圍,最終是讓孩子自己解決的。一種是大人通過自己的判斷,替孩子決定,讓孩子照著決定去做的。
  • 周公解夢之夢到罵人打架
    夢見罵人打架是怎麼回事  夢見罵人打架,說明你要放下姿態不能再高高在上而影響社交了。你們最為期待的就是今天趕緊過去吧,做啥都不順。  懷孕的人夢見罵人打架,預示生男。秋佔生女。  戀愛中的人夢見罵人打架,說明家和萬事興,不聽片面之辭可圓滿。
  • 幼兒音樂審美力不可忽視,認識莫扎特效應,提升幼兒競爭力
    而且對音樂的審美觀,不同時期生長在不同環境中的人也有不同的特點,每個人對音樂的審美觀也各不相同。電影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上流家庭對音樂十分重視,不但會給孩子交很高的學費請音樂老師,還會在家裡放一些優雅的古典音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孩子還小,聽這些音樂有用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聽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而且對兒童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幫助。
  • 你個賤人,你打人還罵人
    她幾乎崩潰,任何一句對薄靳煜不好的話她都聽不得,那一種恐慌,是她從來沒有感受到的,明明知道別人一句話根本代表不了什麼,可是她是慌,一聽到慌怕。「而且靳煜怎麼了?」一道淡冷的聲音優雅地響了起來,秋麗雅緩緩地走了過來。「媽,媽媽,您來了,我是想說而且小叔現在還沒有消息呢,她在這兒鬧,像什麼話呢?」林霜霜看著秋麗雅,有些懼怕,那話風一扭轉了過來。
  • 打人、罵人、暴露下體,新加坡一歌手半年4度犯下流氓罪
    而在凌晨6點40分,阿里夫阿茲又開始向路人叫喊還踢德士,警察上前屢勸不聽,隨後警員將他制服在地並逮捕。據《8視界新聞》報導,法官當時要控方提呈強制性冶療報告,但報告認為阿里夫阿茲不適合接受強制性治療。法官下判時說,根據精神科醫生的報告,阿里夫阿茲患有適應障礙症,但這和他的犯罪行為並沒有關係。報告也認為他不適合接受強制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