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阻隔——
「我要跟您回到家鄉去!」20多年前,她被愛情牽引著沿十八灣山路回到男朋友在烏江河畔的石旮旯,這是為了一個女子的承諾。
大道通行——
「我願意回到您家鄉去!」20多年後,她被鄉情滋養著循高速公路回到丈夫在武陵山腹地的小山村,這是為了一個女企業家的承諾。
20多年時光,在歷史的長河只是一瞬間。她,已從豐家姑娘變為龔家媳婦,亦從為日常開支愁眉苦臉的工薪階層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女企業家。她,就是貴州金馳康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法人、總經理豐元琴。如今,她是「兵強馬壯」黔菜大軍中的普通一兵,正在為「梵淨山珍·健康養生」品牌加注智慧與力量。
黔中高原南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境內的漣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幹流紅水河段支流及濛江河源之一,這裡是有「貴州第一大壩」美譽的漣江大壩,是貴州著名的稻粟之地、桔果之鄉,還有熱情淳樸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紅》,被譽為「布依好花紅的故鄉」。45年前,豐元琴出生在漣江河邊的農家。
武陵山腹地的銅仁市德江縣馬蹄河是烏江水系十大支流之一,這裡有土家族古老而神秘的儺堂戲及原生態天麻,被譽為「中國儺堂戲之鄉」「中國天麻之鄉」。20多年前,豐元琴情牽烏江河畔的農家。
數年前的一個綠葉婆娑的夏天,貴州民族學院大學生龔壽漮在實習過程中邂逅了豐元琴。在此期間,這個是專攻美術的土家族後生以熱情奔放,深深打動並吸引了學習醫護的中專生豐元琴,兩顆年輕的心碰撞出來愛情的火花。之後,她說服父母跟隨龔壽漮來到他的家鄉。他在烏江河畔的一所鄉村中學謀得教職,她也在惠水謀得醫護工作。那時,兩地關山阻隔,來回一趟真是爬山涉水。既是千辛萬苦,又是耗費時間。於是,她辭掉工作來到丈夫身邊。
烏江
女兒出生後,他倆原以為普通人家的日子就一如既往,可是一場不期而遇的變故,讓丈夫蹲了牢房還差點失去了公職。歷經千辛萬苦,她為丈夫討回了公道。此後,夫妻倆想方設法把丈夫調到了惠水繼續從事教育工作。她則投身建材行業打拼,很快打開一片天地,賺取了「第一桶金」,在惠水、貴陽分別添置了環境舒適的房產,還把大半輩子生存在石旮旯的公公、婆婆接到惠水頤養天年。一家人和和美美,日子過得簡單幸福。
再後來,女兒長大了,閒不住的公公、婆婆執意要返回德江的老家。豐元琴與丈夫商議後,戀戀不捨把兩個老人送回了家鄉安頓好。她又繼續在建材行業打拼,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其間,或獨行,或與丈夫同行,經常擠時間奔波回小山村陪伴老人。
也許,過著這樣的日子不溫不火,作為兒媳婦、妻子和母親的三重角色,她皆扮演得成功。2年前,她投入70多萬元,把公公、婆婆棲身的老房子修繕得像別墅,節假日時常過來陪伴老人,贏得老人逢人就誇獎能幹的媳婦有孝心等等。
一路前行!然而,人生之路只有單行道,她的軌跡再次因為丈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滄海桑田,鄉村不再寂寞,故園不再冷清,她又回到丈夫的家鄉,開啟了創業的「第二個春天」。
「500年後,雲貴勝江南。」先人的預言正在變為現實,貴州亦正在改變中國的多種「版圖」。
「黔貨出山」正在風行天下。最近幾年,多彩貴州的美譽度和競爭力與日俱增,其中,貴州農產品猶如一匹黑馬,快速佔據全國市場,特別在珠三角、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有口皆碑,備受市民喜愛。
2018年春天,豐元琴藉助我省農村產業革命的東風,把原從事的建材企業轉型為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格局,組建了貴州省金馳康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根植在「中國布依族民歌故裡」好花紅鎮的漣江大壩,以「公司+基地+農戶」形式發展了1.3萬畝佛手瓜(龍鬚菜,即佛手瓜尖)等系列綠色蔬菜,吸納當地農民土地流轉後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的願望。
基地一角
當年,豐元琴組織了400噸佛手瓜(龍鬚菜)等系列綠色蔬菜打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200多噸打入重慶市場,100多噸銷往西安市場,當地市民青睞來自貴州綠色蔬菜。2019年,她又組織了比2018年數量更多的佛手瓜(龍鬚菜)繼續走俏前述城市。
這幾年,按照全省「壩區上設施、山區調結構」的思路,探索低效玉米調減新模式,發展形成了佛手瓜等山地高效特色產業,破解了深石山區產業發展難題,為調減低效種植、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建設和助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樣本。
基地一角
佛手瓜既可做菜,又能當水果生吃。加上瓜形如兩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因此深受人們喜愛。那麼,一顆佛手瓜能賣多少錢?能給當地帶來多大收益?
據《農民日報》報導,通過多年的發展,惠水縣已經建成以好花紅鎮佛手瓜扶貧產業園為核心的貴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全縣發展佛手瓜種植1.6萬畝,其中深石山區1萬餘畝,龍鬚菜(佛手瓜尖)種植基地800畝,盛果期可日產220噸以上,年產量達4.8萬噸,實現產值約6000萬元。同時,配套建設佛手瓜加工生產線,佛手瓜麵條、醬菜等系列加工製品相繼面世,有效延長了佛手瓜產業鏈條,提高了山地特色農業的附加值。佛手瓜產業已成為貧困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新路子。
觀察人士指出,發展佛手瓜產業充分發揮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徹底改變深石山區產業支撐薄弱的現狀,有利於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
我省通過好花紅鎮等多地種植佛手瓜實際測算,佛手瓜畝產量3噸以上,畝產值約6000元,每畝可實現純利潤3000元左右。佛手瓜尖畝產2500公斤左右,畝產值1.75萬元,每畝可實現毛收入1.2萬元左右。在貴州的石漠化地區,和以往農民種植玉米的每畝純收入只有約400元相比,種佛手瓜的效益不言而喻。
「在深石山區發展佛手瓜產業,不僅能激發貧困山區產業發展動力,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還能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為深石山區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具體實踐。」觀察人士進一步強調。
基地一角
著名蔬菜專家、貴州省農科院名譽院長李桂蓮主導的「菜-菜-菜-瓜-菇-蜂」「321」喀斯特山區持續高效模式在惠水獲得成功,當前正在多彩貴州大地推廣。如今,該縣好花紅鎮擁有我省乃至全國最大的佛手瓜示範基地,全縣佛手瓜面積5.2萬畝(其中龍鬚菜0.6萬畝),全省佛手瓜面積10萬畝,後來躋身佛手瓜產業的區縣正在暗自發力、各顯優勢。
背靠大樹好乘涼。
豐元琴在自己的家鄉惠水發展佛手瓜(龍鬚菜)產業獲得成功,可謂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利。她除了建成了萬多畝佛手瓜(龍鬚菜)基地,還與粵港澳大灣區構建了穩健的供需合作商務關係,為壯大公司和「黔貨出山」墊定良好基礎。曾經的山妹子、而今的企業家,她的第二次創業模式大幕由此開啟。
「黔中砥柱」名動天下,「樞紐德江」異軍突起。
「銅仁烏江特色經濟走廊建設可圈可點,其中,德江也是亮點紛呈。」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派駐德江縣「三農」行動專家服務團專家、省級科技特派員鄭治洪直言,「德江及其周邊地區適宜發展佛手瓜(龍鬚菜)產業,同發展其他產業一樣,首先主要還是考慮市場銷售問題,同時,要注重品牌培育、塑造、推廣和運用!」
豐元琴在基層查看佛手瓜長勢。
從2018年1月伊始,省委、省政府從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銅仁學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選派26名科技特派員到德江縣深度貧困村開展精準幫扶工作,此次選派的科技特派人員以果蔬、中藥材、食用菌、畜牧養殖等特長人員為主,重點圍繞該縣深度貧困村開展產業發展規劃、產品加工等科技服務。佛手瓜(龍鬚菜)產業的發展,原籍德江、長期從事農業產業研究、開發和推廣的鄭治洪的見解一語中的。
據調查資料顯示,全國適宜佛手瓜(龍鬚菜)種植的面積廣泛,雲南、貴州、四川、浙江、福建、廣西、廣東、山東、臺灣、山西等地均有種植。2018年,全國佛手瓜種植面積近百萬畝,產量200多萬噸。今年,種植面積略有擴張。目前,全國佛手瓜種植已呈飽和狀態。
基地一角
我省高度重視佛手瓜產業,2019年被列為繼大白菜、蘿蔔、茄子、菜豆、生薑、山藥、韭黃之後的貴州第8大單品蔬菜,專門成立省蔬菜專班佛手瓜小分隊以服務全省脫貧攻堅,計劃從2020年起發展30萬畝,今年面積已達16萬畝,全部布局在惠水、紫雲、望謨、冊亨、榕江、晴隆、威寧、三都、興義、織金、錦屏、普定、安龍、德江、劍河、羅甸等縣(市區)。
面對競爭,貴州佛手瓜產業如何破局?業界人士開出的「方略」是——
其一,貴州作為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在國內國際有著深刻而廣泛影響力與美譽度,在此大背景下大力發展生態農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二,貴州佛手瓜(龍鬚菜)的口感、價位等有著其他地區產品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貴州果蔬正在「抱團走出山門」,品牌效應越來越強勁。
其三,貴州佛手瓜(龍鬚菜)食藥兼具,同時,它的自身抗病能力頗強一般不需要施用農藥,其保健功效正在被越來越多市民所發現和接受,消費空間越來越大。
其四,貴州佛手瓜(龍鬚菜)產業鏈條可以拉長,推動麵條、榨菜、飲料、休閒食品等系列製品全面向市場供應。
如此等等利好疊加,貴州佛手瓜(龍鬚菜)大有可為、必有可為。
佛手瓜麵條
「海歸」植物營養學博士、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專家李裕榮曾組織委派到惠水縣好花紅鎮擔任主管科技的副鎮長,他為貴州佛手瓜(龍鬚菜)產業發展立下大功。他通過與村民們在佛手瓜種植基地探索了一套實施菜菌「三季四收」的高效種植模式——三季:「春白菜+小白菜+食用菌」各一季;四收:「佛手瓜+春白菜+小白菜+食用菌」。這樣一來,佛手瓜的畝產值最高可達3萬元。
對於佛手瓜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李裕榮說,重點應該聚焦擴大加工生產規模,提升佛手瓜進入加工環節的比重,推動麵條、榨菜、飲料、休閒食品等系列製品全面向市場供應。整合佛手瓜產業優勢、好花紅民族文化優勢等資源,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產業,組織申報國家農業公園,將佛手瓜產業集聚區建成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先行區、示範區。
「此外,充分挖掘農業非傳統功能。通過對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鄉村振興內容,加快資源與旅遊、文化、教育等產業融合的深度,從而成為農業發展的新興支柱產業,與此同時也繁榮鄉村文明,這是對城市與鄉村關係的重新思考,將有利於兩者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李裕榮對貴州佛手瓜(龍鬚菜)產業的前景信心滿滿。
基地一角
2019年9月,豐元琴轉戰德江,主要經營蔬菜種植,農副產品初加工、運輸、銷售、儲存等。她的公司與德江縣德供配送服務公司合作,總擬投資727.7萬元,在該縣龍泉土家族鄉實施1500畝露天蔬菜種植標準化生產項目,畝產2500公斤、年產375萬公斤龍鬚菜,其中,在黃泥溪村集中流轉土地400畝建設標準化示範基地,在牧羊嶺建保供蔬菜基地600畝,良家壩村300畝,文新社區250畝;還在該縣煎茶鎮大河村實施50畝,堰塘土家族鄉路清村實施320畝。主要種植佛手瓜、龍鬚菜、大青椒、金絲皇菊等綠色農產品,每年吸納當地農民在蔬菜基地打工掙錢,公司投入土地流轉費、勞務費等78.4萬元,招收固定勞務合同工10多人,人均增收達9800元。
感恩之心,報得三春暉。目前,豐元琴正在組織人馬忙碌平整土地並移栽佛手瓜(龍鬚菜)幼苗,現已支付農民勞務費70多萬元,土地流轉、種子、肥料、平整土地等基礎及配套設施成本費779萬元。
工友在基地勞動。
眼裡有光,腳下有力!豐元琴計劃在2年內在德江擴展2萬畝佛手瓜(龍鬚菜)基地,5年左右把種植基地擴展到烏江流域的沿河、思南、石阡等縣,公司基地總面積保持在5萬畝以上。與此同時,努力延長佛手瓜(龍鬚菜)產業鏈條,全心全意讓佛手瓜(龍鬚菜)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多重效應」。
多彩貴州砥礪前行,桃源銅仁風華正茂!如今,貴州果蔬在國內國際走勢良好,生態果蔬作為銅仁「六大主導農業產業」競爭力越來越強勁等……德江「2+N」(即生態肉牛養殖、生態花椒種植加多項涉農產業)產業格局正在烏江兩岸如同畫卷徐徐舒展,為銅仁烏江特色經濟走廊持續加注「新引擎」。
卸載佛手瓜種苗。
豐元琴的底氣、信心與未來皆來自此,她表示能夠在丈夫的故土家園開啟創業的「第二個春天」,投身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而壯闊的事業中,既有鄉親鄉情的滋養,又有無聲的使命在召喚!從今往後,她只有做好做強自己的企業,才能回報這片熱愛的土地……
前幾天,生態學農業學家、生態土壤之父、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長劉宗超博士後不遠千裡、不辭辛勞來到德江調研,60多歲的他通過實地走訪後對豐元琴的佛手瓜(龍鬚菜)基地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評介,寄予了更厚重的期待!
從今——
山坳上,山妹子豐元琴行進的步子堅實。
城市裡,企業家豐元琴奔波的足音鏗鏘。
佛手瓜(拉丁學名:Sechium edule),又名千金瓜、隼人瓜、安南瓜、壽瓜、豐收瓜、洋瓜、合手瓜、捧瓜、土耳瓜、棚瓜、虎兒瓜、窩瓜等,是一種葫蘆科佛手瓜屬植物,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19世紀傳入中國,在中國江南一帶都有種植,是多年生的植物,以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臺灣最多。佛手瓜清脆,含有豐富營養。佛手瓜既可做菜,又能當水果生吃。加上瓜形如兩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深受人們喜愛。
佛手瓜屬葫蘆科佛手瓜屬,又名捧瓜,屬優質菜品。富含維生素、胺基酸及礦物質鋅、鈣、硒、鐵,果實、嫩尖及塊根均可食用。
含豐富維生素、胺基酸及礦物質多種營養成份,每100g鮮瓜中含水分90~92g,維生素C 13mg、蛋白質0.5g、碳水化合物4.9g、脂肪0.1g、膳食纖維3g、鈣86mg、磷32mg、鐵31mg、鉀76 mg、鈉10 mg、鎂65 mg、鋅2.8 mg,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瓜果蔬菜,賴氨酸含量極高,有助於蛋白質吸收,果實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礦物質元素,具良好保健作用。果實是研發麵條、飲料等多種產品的原料,瓜尖(龍鬚菜)不但營養豐富,且質地脆嫩,味鮮可口,美、日等國家等稱之為「超級蔬菜」。
佛手瓜低熱低鈉,對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有保健作用,有利尿排鈉、擴張血管、降血壓、疏肝止咳、促消化、治胸悶氣脹等多種功效,可促進兒童生長發育,老少皆宜。喀斯特山區種植佛手瓜經濟效益較高,每畝佛手瓜一次性投入成本約4500元,當年投產,可連續收穫5-6年,平均畝產5000-6000公斤,按1元/公斤,畝均產值5000-6000元,較傳統玉米高3-5倍。若採用佛手瓜棚架下種植白菜、大球蓋菇、養蜜蜂等「菜-菜-菜-瓜-菇-蜂」「321」高產模式,效益可超過1萬,最高可達3萬。該模式高效、立體、生態、可持續,尤其值得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區推廣。(張勇 文葉飛)
執行主編:劉 雅
值班編輯:張人文
編 輯:劉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