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見到的臺灣

2021-03-02 蔣唐說

一直以來,臺灣都蒙著神秘的面紗。

關於臺灣,要麼是媒介信息過濾後的搖曳倒影,要麼是有意無意的印象派素描。官方媒體呈現的臺灣,和普通民眾眼裡的臺灣,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一個是政壇人物爾虞我詐、貪腐混亂,民眾鼠目寸光;一個是人民飽經民主歷練,凡事獨立決斷,不會淪為洗腦盲從的烏合之眾。

別人眼裡的臺灣,都是有色眼鏡透視下的鏡像,支離破粹,像斑駁的鱗片。想了解臺灣真實的樣子,只能踏上那片土地,親自去感受。

 

為了去臺灣,我提前幾個月就辦好了相關手續。

 

最後,我們把旅行安排在氣候宜人的四月。

 日月潭

多虧了臺灣人

 

臺灣屬於中國,很久以來,臺灣也一直這樣說。只是,他們說的中國,是臺灣代表的中華民國。

進入中華民國的土地,手續繁瑣,一點不比出國簡單。

到了機場大廳,首先要檢查入臺證,辦理行李託運手續。服務人員看了一眼我的材料,抬頭對我說,我列印的彩色入臺證清晰度不夠,必須重新列印。

 

屋漏偏逢連陰雨!

 

不幸的是,就在到達機場前兩個小時,我的手機又壞了,無法開機,而我所有的資料都存在微信裡。幸好,我隨身還帶了一個備用手機,還可以通過它保持對外聯繫。

 

無奈之下,我趕緊跑到別的地方列印入臺證。

 

等我手忙腳亂列印好新的入臺證,重新回到辦理窗口,我愛人向我連聲感嘆:剛才我的行李箱打不開,多虧了兩個臺灣人幫我!

 

臺灣人幫你?

 

出發前,我從網上買了個帶密碼的行李箱,但還一次沒用過,也沒有啟用密碼。等到機場需要打開行李箱時,卻發現怎麼折騰,行李箱都無法打開。

 

看著我愛人焦急萬分的樣子,身後的幾個臺灣人很快過來,熱情地幫我愛人打開行李箱,並手把手教她如何使用。

其中一個女士耐心地對她的同伴說:你不能這樣教她,要讓她自己親自試一下才行。直到看見我愛人操作演示幾遍之後,他們才放心地離開。

 

這樣的經歷,在過去排隊的經歷從來沒有遇到過,曾經遭遇的,都是不耐煩地冷眼。

還沒登上飛機,就讓我們感受到了臺灣人的文明和友善,我們頓時溫暖了許多。

  

人性化的臺灣

 

下午五點多,飛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上空。

 

透過飛機窗戶,外面是一片灰濛濛的世界,分不清哪是建築,哪是田地。

 

看來,發達的臺灣,也沒有擺脫霧霾的困擾。

臺灣和大陸之間,只有狹長的臺灣海峽,臺北上空的空氣,和對岸並沒有什麼區別。近年來大陸霧霾嚴重,臺灣人同時也在抱怨糟糕的空氣品質。

 

當然,臺灣人同時擔心的,還有在大陸鬧得人心惶惶的非洲豬瘟。

 

在機場辦理入關手續時,櫃檯前方豎立著「嚴禁肉製品」入關的提示牌,違者罰款「100萬」的數字格外醒目。再後來看臺灣電視新聞,豬肉確實是海關緝私船嚴格盤查的內容。

 

小小的臺灣島,資源有限,人口稠密,如果發生非洲豬瘟,對養殖戶來說,很可能是滅頂之災。

空氣隨風而動,霧霾四處飄散。和霧霾不同,只要措施得當,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完全可以切斷。

 

未雨綢繆,嚴防死守,管理者多了些麻煩,人民才能多了一份安全。

 

桃園機場不大,但距離市區有很長一段距離,打車去市裡,需要一千臺幣。乘坐地鐵,則可以節省很多。臺灣習慣把公交、地鐵叫做「捷運」,還不到8點,去市區的地鐵上就顯得空空蕩蕩。

 

車廂裡有專門擺放行李的位置,比較人性化,空間也比大陸地鐵車廂寬敞了很多,人在裡面,並不覺得擁擠,心情也好了很多。

我坐在車上想,如果大陸地鐵也按照這個車廂寬度設計,因為擁擠、搶佔座位打架鬥毆的事情會不會少些呢?

 

此後多次乘坐檯北地鐵,我發現臺北的地鐵也很擁擠,尤其是上下班尖峰時間,擁擠程度並不亞於北京、上海。我這才體會到車廂加寬的意義,確實可以多載運很多乘客,減少地面交通壓力。

臺北的街道遠沒有北京的街道開闊,因為會涉及私人土地房屋產權,道路改造困難重重,而且轟鳴的摩託車肆意飛奔,如果再沒有高效的地下交通,出行肯定也是一塌糊塗。

 

寒酸的總統府

 

到了臺灣,當然要看「總統府」、「中正紀念堂」,何況蔣介石還是我本家。

 

臺灣總統府低矮破舊,甚至顯得有點寒酸。如果不是參觀時有憲兵巡邏檢查,一點看不出這裡經歷了七八任「總統」,而且目前依然還在使用。其中一部分還在對外接待使用,只要是接待時間,都可以進來參觀。

參觀接待的房間,有一個醒目的提示:我們的時代,人民的總統府!


人民,一個我們極其熟悉又又被肆意踐踏的字眼,多少罪惡假汝之名,多少荒誕醜惡的鬧劇借你之名堂皇地上演。而沉默的人民,總是被蹂躪、強暴、傷害,淪為永遠沉默的大多數。

1995年1月2日,總統府首次開放,接待民眾參觀。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發行總統府紀念郵票,很多人慕名而來,一層的郵票、紀念封售賣處頓時人滿為患。有幾個人買了足足幾大摞,坐在中間的屋子裡,不緊不慢地蓋著郵戳,也沒有人哄他們離開。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經濟拮据,財政困難,政府沒有實力興建新的辦公樓,將就著用下,可以理解。等到七十年代臺灣經濟騰飛,變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又趕上了臺灣的民主化浪潮風起雲湧,國民黨政府左支右絀,狼狽不堪,自身已經難保,哪還有精力再去興建政府辦公大樓?

 

這是我過去的理解。等我看了臺灣的歷史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1946年國民黨制定《中華民國憲法》,確定「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以武裝力量為政爭之工具」,確立了軍隊國家化的原則。因為軍隊國家化,世紀之交,臺灣地區政黨輪換執政才能和平交接。

軍隊的國家化,是民主社會轉型得以順利實現的重要保障。今天的臺灣,對兩蔣時代的臺灣無論多麼痛恨,都要感謝老蔣確立的1946年憲法,特別是「軍隊國家化」這條原則。

 

內戰失敗,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後,雖然凍結了憲政體制,架空了憲法,建立非常體制,但並沒有廢除1946年憲法,而是通過「戒嚴法」、「臨時條款」的方式,維持「以黨治國」的事實,同時維持了民主政制的框架和理想。憲法規定的各項民主權利並沒有完全被剝奪。

 

1946年憲法明確規定,實行「省縣自治」。1950年代初,臺灣便通過地方自治法,實行了地方自治,一大批臺灣本地人進入了政治舞臺。

儘管國民黨窮盡心思,通過黑金政治等手段收買人心,希望控制各級議會,但議會內仍有敢於仗義執言的批評聲音。

國民黨內,也有雷震、齊世英這些主張另立政黨的不同勢力。制約國民黨權力的,並非都是 來自黨外民主派的壓力。

 

在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國民黨在政治上還是留下了一點縫隙,允許撒下來點點亮光。就是這一點點亮光,逐漸放大,終於完全驅散了曾經籠罩整個社會的黑暗,徹底改變了臺灣。

 

終身總統、中正紀念堂前的「自由廣場」

 

中國的封建皇帝,似乎很喜歡兩樣東西,一旦當上皇帝,就要幹到死,死後再建個大陵墓。很多皇帝還活著,就開始建陵墓。

第三世界的很多獨裁者也是終身制的擁泵,薩達姆、卡扎菲都希望一直為國盡忠,可惜最後都未能遂願。

 

蔣介石生於晚清,雖曾留學過日本,去過蘇聯,當上了大總統,可滿腦子還是封建皇帝思維。當了總統,權力在手,豈可拱手讓人?

於是總統選舉,在他的操控下,就變成了給總統投票。反對總統連任的雷震、殷海光,要麼被關進大牢,身陷囹圄,要麼被辭去教職,著作禁止出版,門口派人監視。

 

1975年,老蔣終於駕鶴歸西。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可老蔣的老家在浙江奉化溪口,大陸正在文革,反蔣正烈,老蔣歸根是不可能了。臺北不能建陵墓,那就建個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先前什麼樣子,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很多人如喪考妣,痛哭哀號,我也不清楚,至少現在沒有見到。

我看到的資料說,後來的中正紀念堂,變成了民眾抗議政府的廣場。

1990年,臺灣大學生發動「野百合」學生運動,他們在中正紀念堂廣場靜坐抗議,要求全面改選。

在中正紀念堂的另一端,樹立著一個「自由廣場」的高大牌坊,「自由廣場」那四個藍色大字,格外醒目。

而今,中正紀念堂已經成為人民自由表達的公共空間,民眾在那裡示威、靜坐、抗議,隨意走動,表達個人訴求。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一個劇組在「自由廣場」下拍攝鏡頭。一個年輕的父親帶著年幼的兒子,嬉戲、打鬧、追逐.

縱情歡樂的孩子,也許並不知道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這裡曾經經歷的艱難抗爭。

 

今天的中正紀念堂,是民眾Party狂歡娛樂的聖地。「自由廣場」牌坊兩邊,一個是音樂廳,一個是歌劇院。

假如老蔣還活著,他一定對這「自由廣場」幾個字恨之入骨。

 

殷海光:今日是誰讓我們不能說真話?

 

殷海光曾是法西斯黨徒,自以法西斯分子為榮,他二十多歲就當上了《中央日報》的主筆,可謂飛黃騰達,令多少人羨慕得要死。

正當春風得意前途無量時,他卻堅決辭去主筆職務,要求到臺大做一個講師,由法西斯黨徒轉變為一個堅定的自由主義者。

 

在很多人看來,放棄「為帝王師」的絕佳機會,實在愚蠢。如果楊度見到他,不知道會不會為殷海光惋惜。

 

殷海光的故居,坐落在臺大南門附近。院子不大,房間低矮,高度只有兩米多一點。我一米八的個子進去,時刻擔心會碰到房頂。

 

在生命的最後三年時光,他被剝奪教職,限制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行動受限,不能出國,圖書被禁止出版。他激憤異常,痛罵蔣介石,鬱鬱寡歡,終於胃癌去世,年僅50歲。

 

殷海光是一介書生,卻有非凡的勇氣。他寫《獨裁怕自由》,寫《今日是誰讓我們不能說真話》。他曾被蔣介石接見,卻一點不給蔣介石面子。他用嚴密的邏輯論證「反攻大陸」是個騙局,1960年公開撰文反對蔣介石三連任。

 

因為批判政府,批評蔣介石父子,他遭受《中國季刊》圍攻,說他是「文字賣國者」,「知識欺詐者」,甚至於指責他「從事煽動顛覆」。即使到了臺灣,「煽動顛覆」罪名也是老蔣打擊政治異己的有力武器。

 

在我看來,殷海光一定是蔣介石的眼中釘、肉中刺,對老蔣如此窮追猛打,不留情面,早就應該在大牢伺候了。

殷海光故居的院子

可蔣介石並沒有將他判刑,直到1966年,他還可以在臺大教書,出去發表演講。在生命的最後三年,雖然門口有人監視,他依然可以晚上自由會見客人。

 

而且,殷海光還有自己的一個小院子,有綠樹,有花草,儘管小,還算別有情致。茶餘飯後,他還可以養花種草,派遣一下壓抑的情緒。

在自己的家裡,殷海光雖然沒有機會講學、出書,他還可以說真話,還可以痛罵蔣介石。

相關焦點

  • 我所看到的真實的臺灣
    還有,那些我最喜歡的公交車司機。車開得不緊不慢,上車的時候,他拿著小喇叭,說上車當心哦,下車的時候他也說謝謝,一遍一遍,下一個說一聲,不厭其煩。樓下的警衛大叔,態度和藹可親,總是耐心地回答你的問題,不像我先前見到的我家小區樓下蠻橫的保安,總是擺著一張臭臉,好像這全世界都虧欠了他。
  • 我所見過的真實的臺灣(三)
    有人說臺灣工資高,物價便宜。在臺灣呆過之後,實在無法認同。和我所居住的廈門相比,除了房價之外,臺灣的物價真的是高得離譜。被廣大陸生吐槽最多的就是便利店一根香蕉25臺幣(人民幣對臺幣大概1:4.5),一個便當60-90臺不等,一碗麵100臺左右,而如果吃得稍微好點的一餐也得有150-200上下。
  • 我所愛的臺灣小女孩子們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其實臺灣帥的可愛的男生還是很多滴,可能是錯在我生活在臺灣小矽谷而不是臺北或其他地方。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對臺灣男生完全無感。相反,我喜歡極了臺灣的各種女孩子們!尤其是臺灣腔。被媒體放大宣揚後公眾往往對它有了誤解,我要為其正名——其實真正的臺灣腔並不是志玲姐結那樣嗲得發膩的腔調,更不是近日某高齡臺灣女孩的陰陽怪氣……相反,臺灣國語講起來不疾不徐,吐字清楚,溫柔有力,簡直不要太好聽啊!讓我一個來自閩南操著一口地瓜腔的粗糙女孩熱淚盈眶羞愧不已。臺灣腔給我的感覺,像是吐詞咬字間含著糯米,如果說爽朗的東北女孩講話如蹦豆子,臺灣女孩講話則仿佛是藕斷絲連,慢條斯理。
  • 【上海人在海外】我所見到的德國小店鋪
    原創 陳正青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我所見到的德國小店鋪>陳正青我在德國一些城裡兜馬路看街景時,逛商店是必不可少的。
  • 臺灣明星曾寶儀大陸尋根 淮安老家見到四外婆(圖)
    曾寶儀是香港明星曾志偉的女兒,在曾寶儀三歲時,曾志偉與妻子離婚,曾寶儀到了臺灣,從小跟外祖父母一起長大。後考上了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曾寶儀是臺灣娛樂圈有名的才女。這些年一直奔忙於臺灣與大陸之間。  參加節目前,曾寶儀覺得外公從來不講過去的事是因為覺得沒有必要,這是屬於他自己的回憶和聯結。
  • 往事|你所不知道的臺灣1945
    那一刻,這個臺灣少年生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啊,我可以回家了!」雖然心裡歡喜,但他只淡淡地說了聲:「喔」,因為那還是在日本的軍隊裡。倒在地上的陳明忠突然醒悟:「原來我不是日本人!臺灣人和日本人不一樣!」後來,他在叔叔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講「三民主義」的小冊子。雖然只看懂了「民族主義」的部分,但這個當時還不會說中文的臺灣孩子終於知道:「我是中國人!祖國在大陸!」
  • 去不了的臺灣: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作者:止小戈來源:龍哥的戰場(ID:zhige_story)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 「青科會閉幕側記」我所見到的當代青年科學家的模樣
    我從溫州南站出站坐上計程車,一陣熟悉的晃動感很快升起來。不怪司機,是我的身體記憶。許多年前我第一次到溫州,坐上了一輛計程車,司機是個樂清人。路上師傅一邊還在和我輕鬆地聊著天,一邊突然方向盤一把打下去,在路口「咣」一下轉彎了。沒有任何徵兆,規則就被打破,他走向另一條路了。
  • 我所見到的張雲雷的好
    雖然稚優泉見面會上他調侃粉絲們打得像一群青蛙叫,但我看到了他臉上的驕傲。因為他謙虛謹慎。他的藝術造詣已經很高,但他依舊不停學習,鞏固。他的京劇唱得很好,但他說,我只是學唱,讓大家聽聽相聲演員唱京劇是什麼樣子,我還是希望你們去聽聽真正的京劇演員唱京劇。練習自己的專輯時,他一開始不敢提意見。因為他覺得劉卓老師是這個領域的前輩,自己不要班門弄斧的好。
  • 他被譽為「臺灣的魯迅」,卻被大陸作家阿城和張賢亮所嘲笑
    「魯迅作品雖描寫中國的落後與黑暗,但全是出自他的關懷和熱愛,使我從小就認識到中國內地是自己的祖國,我不會像主張臺灣獨立的人,嘲笑她的落後、貧窮,雖然魯迅作品中有很多的諷刺,但比諷刺多好幾百倍的,是他對人民的感情和愛護。因此,我從小就篤定這國家是我的,我要愛護她。魯迅給了我一個祖國。他影響著一個隔著海峽、隔著政治,偷偷地閱讀他著作的一個人。」
  • 電影《藝伎回憶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再見到你
    千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重新見到會長,這是她的動力,也是心裡的那份愛。
  • TWICE成員子瑜公開在臺灣自行隔離的近況,希望疫情早點過去見到大家
    韓國女子組合TWICE成員子瑜近日公開了自己在臺灣自行隔離中的近況。 3月16日,子瑜在Twice官方SNS上留言說:「吃得很好,雖然不是我自己做的,其他人過得還好吧? 希望能快點見到你們」,並上傳了數張照片。
  • 膽小慎入| 課題:臺灣人啥體質 為什麼總是見到「鬼」
    最巔峰的時候全臺灣有十幾家這樣的綜藝節目播出,半夜的時候你稍微調幾個臺,就能「見鬼」。這個播出在深夜的綜藝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請明星過來將自己的撞鬼經歷(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有那麼多藝人有撞鬼的經歷),還有就是冷不丁的播放「觀眾」寄來的靈異視頻和照片。
  • 我的尋根(尋親)故事:胡宗南的寧波堂侄臺灣尋親記
    胡南山 2014.10.22我的尋根(尋親)故事:臺灣尋親紀事----胡式幫(浙江寧波)本文作者(左)與胡為善(胡宗南次子)合影2014年4月8日,我隻身來到臺灣桃園中壢市,那裡有一所知名高等學府—臺灣中原大學,有學生近17000個,教職員工1600餘名,居臺灣私立大學榜首。大學的一位副校長胡為善是我要探望的對象。
  • 我在香港見到的孟小冬
    照理,我見大亨應該起身鞠躬,忽然心裡有一種不卑不亢的知識分子的自尊心,使我不肯屈從強盜扮書生的落魄大亨。我記起上海的一位老友李之華事先告訴我,到香港凡與杜月笙等輩相見,只要提一個人的名字,碰到難事,便可以得到方便。於是在李祖永介紹之後,我隨即有意無意地說一句:「上海的嚴先生要我向你問好!」我口氣隨便,卻驚動大亨,他居然撐起病弱的身體,恭敬地回復我:「嚴先生好伐?」
  • 我親愛的臺灣朋友
    代表中國現代文學館接受捐贈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在致辭中表示:朱女士是臺灣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她的捐贈是我館迄今收到的臺灣省作家最為豐厚的個人捐贈。為了感謝朱秀娟女士對中國現代文學館事業的支持,以及對海峽兩岸文學交流所做的貢獻,我館將建立朱秀娟文庫,永久保存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資料。
  • 臺灣高中課綱刪除連戰祖父所著《臺灣通史序》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採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 遺世獨立,觸目驚心,我所見到的羅馬競技場
    羅馬競技場,這景點在世上彌留支撐、絕不墜塌,忍受毒日酷雨、蟻爬蛇行的信念、價值和意義,就是在等候你我的光臨和眷顧啊。 大街左側是古民居,右側是著名的卡比託利歐山了吧。觸目驚心的廢墟群間生長著一些柏樹、長春藤、桂竹香,野草悽迷,讓你依稀辨認古羅馬盛極一時的神廟、拱門、碑柱、浴場、牢獄……體味拜倫「餘輝下的羅馬」的詩意情懷。
  • 遇見臺灣,我的輕旅行裡別樣風景
    也許是源於臺灣的影視作品,傳達出的青春氣息,臺灣仿佛每個角落都散發瀰漫著文藝氣息。腳踏車、校園、沙灘上的腳印,鹹濕的海風和放飛天燈的瞬間,都是文藝青年們愛上臺灣的原因。也許是源於浪漫唯美的歌曲,每首曲風像清風一樣拂過臉頰,讓你不得不帶上一點文藝,一點抒情。帶上那顆純真的新,一起發掘臺灣最美的小清新吧。
  • 我左眼見到鬼 (2002)
    一天她竟偶然發現,自己左眼可以見到鬼。  在此之後,麗珠遇見王勁威(劉青雲飾)。他自稱是麗珠的小學同學,曾經對她非常的傾心。麗珠開始時嫌他麻煩,然而和他相處過程中,卻屢屢得到他的幫助勸慰,讓她快點醫好丈夫逝去的心病。在王勁威要去投胎之前,麗珠想讓他找來丈夫,見上一面,然而王勁威沒能找回來。  然而,麗珠卻慢慢發現,自己的心願其實並沒落空,而且生活的希望也在一點點的回到她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