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卜為何在古人生活中那麼重要?屈原、司馬遷來告訴你

2020-12-23 仲尼之丘

屈原的《卜居》是《楚辭》中很重要的一篇文章。歷來人們覺得這文章寫得氣勢磅礴,蘇東坡《赤壁賦》的寫法,就有借鑑屈原此篇文章的地方。一篇類似碎碎念的文字,卻被屈原寫得如空中雲捲雲舒,一卷一舒之間,一片湛藍藍的天空,便在我們眼前。

但似乎沒人注意到,屈原是把古人的生活,甚至這種生活文化的影響擺在了我們面前——古人生活中,佔卜非常重要,從廟堂到民間,都普遍存在 。且並不僅僅是因為迷信,可以說迷信的因素在古人那裡並不存在。古人信是因為環境和生存,現代人當然不必信了。

01

屈原的《問卜》,故事非常簡單。就是屈原被疏遠流放,三年沒見過楚王。心裡不得勁,「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他自己有點恍惚了,不知道怎麼辦,就去問一個佔卜的大師,這人還有官職,叫「太卜」,名字叫鄭詹尹。

這是個很重要的信息,似乎對我們現代影響也很大。人在迷茫的時候,就會亂投醫,現代很多人如果有疾病,中醫西醫都沒用,也是轉而求鬼神。

屈原去了之後就問,我現在心裡煩亂,不知所從,疑決不下,你幫我佔卜一下,做個決定。

詹尹就端策拂龜,準備給他佔卜,問:你有啥需要我幫忙的。

屈原這下可委屈了,排比句,設問句,一句接著一句,一連說了十三句,內容無非就是他《離騷》中的那種憂愁,聽著像牢騷。我該超然高舉,不問朝事,不去跟那些亂臣賊子婦女打交道嗎?我是跟黃鵠比翼,自由飛翔呢,還是跟雞鶩爭食,做個鬥雞呢?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我默默無言無話可說,誰知道我的廉貞呢?!

詹尹聽完,不給他佔卜了,說,你還是走吧。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不足,再智慧的人也有不聰明的時候 ,你這是心理問題,佔卜搞不定的,神明也幫不了你——「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你怎麼想的,就怎麼去做吧!佔卜是無法決定的——「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詹尹真是個有趣的人,不給你算,你回去吧。大概是他覺得屈原這麼多優思,其實心裡已經打定主意了,根本不是佔卜一下就能解決的 。也就是這人定然活不了了。而且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佔卜也一樣,有所佔有所不卜。

屈原回去之後,就沉江了。

屈原是值得同情讚賞 。但這恰恰說明了,古人決事,多靠佔卜。

02

在中國,《周易》大名鼎鼎,稱為經典,叫《易經》,但這原本是一種佔卜筮算的書,後世凡是佔卜筮算之術,無不源自於《周易》。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一個賢王,被囚禁,卻有閒暇做算術題,這本身就表明了,這個是當時人生活必需的。之所以要算卦,是因為上古之人除了算卦沒別的辦法

「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國家大事,都要先筮後卜,反覆忖度。其他小事,更加不用說了。漢高祖進鹹陽,最早找的人就是秦宮裡的太卜官。明天是否下雨?打仗勝負如何?今年收成如何?生孩子能否順利 ?這些事兒,他們的科學解決不了,只能藉助佔卜。

因為佔卜是概率學問題 ——先筮後卜,本身就是數學的概率問題。用蓍草為材料計算的,就叫「筮」;在龜甲(或者牛肩胛骨)上鑽一個小孔和一道槽,這個形狀就像「卜」字,所以就叫「卜」;然後用火燒灼,甲骨遇熱裂開,就有了裂紋,這個裂紋就是「兆」。

(其實,卜和兆都是象形字,龜甲裂開,那個形狀就像個「兆」,那四個點,拉長了不就是裂縫的代表,今天我們所說的「預兆」「兆頭」就是從這裡來的,「兆」就是裂紋的象形。)

在筮算的過程中,手中拿五十根五十根蓍草,隨即抽出一根,放在旁邊,這是「太極」意象,這一根始終不用。

剩下 49 根草,隨即分成兩半,左右手裡各拿一部分,然後再根據其他具有象徵意義的操作往下繼續。從左右手各抽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指尖,象徵「三才」(天地人)中的「人」。把右手的草放下,用右手去數左手中的草,四根四根的數,因為有四時,也就是四季,這就跟天地自然的現象結合起來了。

也就是草的根數除以四,可能會有餘數啊。餘下的草就夾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這個餘數象徵「閏月」。

接下來,用左手去數右手裡原來的那些草,方法一樣。四根一數,餘下來的蓍草夾在左手中指與食指之間。

最後,看餘數。有點數學知識都知道,左手裡草的餘數合起來,只有不是五根,就是九根。剩下的草的根數,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

因為這個分蓍草的過程是隨機的,人為無法決定,也無法提前預知,這在上古之人那裡就叫「天意」。可以預知未來,暗示吉兇。

其實古人非常聰明。他們排除了很多影響因素。

筮的過程中因為可能出現偶爾的巧合,這種巧合必須排除。所以,以上這個步驟 ,至少重複三次。

叫「三變」。天變一次,人變一次,地變一次。各種因素都要綜合考慮。

這就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偶然性的影響。

三次操作,才能得到一爻。一卦我們知道需要六爻——也就是我們常見到的那六個短槓摞起來的形象,才是一卦。

所以,一次筮算,這個複雜的方法得操作十六次。然後才能問吉兇

古人充分考慮了自然的變化性,所以需要在變動中求規律。一卦(六爻)中如果都是七、八,即少陽、少陰,這一卦就可以定吉兇了。可是如果出現老陰、老陽(九、六),以後還要將這個老陰、老陽變一下,變陰為陽,變陽為陰,又構成一卦,參考上一卦來幫助預測。因為老陰、老陽會變化,所以叫「變爻」。總之,老變少不變。太極周而復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是這個道理。

這東西也太神奇了。至少古人看來非常神奇,雖然它只不過是概率統計的數學問題。

古時候的人數學還沒發達到這個地步。只能依靠它了。

至少,殷商時代就非常流行了。很多人經常忽視司馬遷的話,司馬遷在《高祖本紀》的贊中,甚至說,「三王之道」也是「終而復始」的。其實這不難理解,但凡改朝換代,新時期的人要想江山穩定,必然總結前代覆滅的教訓,以防自己也重蹈覆轍,所以曹操以丞相上位到王,曹魏政權再也不會設丞相;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一直說要「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自己當權,總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能取代別人吧,不然自己也可能被別人取代;所以杜牧說「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你只感嘆前朝滅亡,卻不借鑑滅亡的原因,那你也遲早會被替代,被後人哀嘆。

司馬遷還說了一句,「殷人承之以敬」,殷商的人,最崇敬的就是鬼神,祭祀活動層出不窮,人殉也搞得很火熱。敬鬼神的弊病,「小人以鬼」。

司馬遷看得是非常清楚的。

但這很說明那時候的人,最佔卜或者問鬼神,是非常流行的。

屈原就是如此。

03

在周的時代,甚至是把神靈跟禮的等級制度一樣,也分等級的。天神、地祗、人鬼、物魅,依次排列。天神裡有日月、星辰、風雨等等。這些東西都似乎可以孕育萬物,主宰吉兇的。都是冒犯不得的,有疑難雜事,人解決不了的,只能問它們了。

天是否要下雨颳風,問氣象臺,他們沒有氣象臺,只能佔卜一下。司馬遷的《史記·龜策列傳》裡就說:

「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

夏商周三代都是看了各種卜筮的吉祥之兆,才興起的。夏啟興起,是因為大禹娶塗山氏之女的時候,卜算是吉兆;簡狄吞飛燕之卵生契,卜兆吉順,所以殷商興起;周的祖先是看會種地的后稷蓍筮,卦象為吉,才興起的。

這種鬼話 ,我們當然不相信,但古人絕對深信不疑。所以,漢高祖劉邦說他斬白蛇而起義,當時人是深信不疑的。因為他們也沒別的辦法呀,以至於「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天子級別的人判斷疑難,都需要卜筮,普通人就更別說了。

吉兆兇兆對古人非常重要。鄭莊公的媽媽,武姜,因為生鄭莊公時,不知道什麼情況,孩子的腳先出來了,這是倒著生,所以鄭莊公的名字叫「寤生」。這是大兇之兆,把武姜嚇得不輕。所以,她一向不喜歡這個嫡長子,偏愛小兒子,甚至夥同小兒子要把大兒子趕下國君之位。(事見《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五代時期,南漢的開國之人劉謙就是在去安葬小老婆的時候,掘地掘出一塊石頭,上面寫著三個字——隱臺巖。給三個兒子分別以這三個字取名字。劉巖嫌這名字不好,跟武則天一樣,給自己造了一個字,當作名字。他搬出《周易》的卦象「飛龍在天」,造了一個字——(音 「儼」)。他只要打仗失敗,就用 《周易》佔卜,得卦」大有「,於是他改元大有,在派兵去打,竟然打勝仗了。他相信這完全是算卦和改年號的功勞。所以,不斷地佔卜,不斷地改年號。

帝王天子如此,民間也如此。古代的女子乞巧節,普天下的女子們就結花為棚,擺上酒,演奏玉宇無塵之樂,把一枚繡花針輕輕地投入水中,讓它浮在水面,在日光下觀看針影子是什麼形狀,這預示著以後的針線活是否巧。

女子用芥花沾上油,然後禱祝之後,向水裡揮灑,如果這個油滴到水面,形成龍鳳之狀,或者形成花卉之狀,這是上上大吉。這個叫「油畫卜」,至少在清代還是很普遍的存在。

可見佔卜發展到後來,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漢代的時候,這種佔卜術數,已經分得很詳細了,天文、歷譜、五行 、蓍龜、雜佔、形法。

這就滲透得太深入了,天文、歷譜、五行 、形法把術和數合起來用,就是我們知道的星相學了。這解決了古人很多生活實際的問題,不能說全部不科學。至少算是對 天文學的初步研究。

但是,古人也不是全部信卜筮的。全信的基本上都是傻子,跟南漢那皇帝差不多。司馬遷就告誡,該信的時候要信。晉文公稱霸,要尊天子,佔卜了一下,吉兆,因為卦象是黃帝戰勝於阪泉,他當然很興奮,也成功了,一舉成為侯伯。但後來他打驪戎,卜得「勝而不吉」的口象之兆,晉文公卻不在乎這個兇兆,結果患及晉國五世君主。楚靈王要稱王,佔卜不吉利,終於招致乾溪敗亡。

反正吧,輕視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糊塗蛋。但司馬遷又說,主要是要靠人,背棄人謀只信吉祥之兆,鬼神也不會保佑你。所以要多做參考,卜和筮如果還判斷不了,那就參考《尚書》,因為那裡總共有五種佔卜方法。(見《史記·龜策列傳》)

處吉兇,別然否,多中於人。這是司馬遷最中肯的建議:事情主要還是取決於人的。

西漢的時候,有個佔卜大師,名字不知道,叫褚先生,他說,漁人提網捉到了神龜,龜怕死啊,託夢給宋元王,宋元王召博士衛平把夢見龜的情形告訴他,衛平經過推算,確定日月位置,分辨星官關係,推測吉兇,看出龜和所觀測推算的形象相同,力勸元王留住神龜作為國寶。

這個故事,褚先生告訴了司馬遷,司馬遷沒說信不信,但他覺得這真的很好,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嘛。但同時,他斷定,卜筮必然稱道龜,這種佔卜方法由來已久了。

04

司馬遷甚至遠涉江南,到處調查,搜集材料。江南的老人告訴他,龜活到一千歲,能在蓮葉上走動,蓍草長到一百枝梗莖仍然共有一條根。還說,龜蓍生長的地方,沒有虎狼一類兇獸,沒有毒草。江邊居民常常養龜,供應其飲食,認為龜能幫人調節呼吸增加元氣,可助人抗衰養老。

司馬遷也認為很真實。大概是他覺得這是一種和平、善良的預示,因為人總是趨吉避兇的,拿這些東西來讓人們有所敬畏,不能做不好的事情,比如輕易發動戰爭等,還是有必要的。

古代皇帝的權力極大,你如果不讓他知道世上還有可以敬畏的事情,怕是誰也管不住,因為古代的制度決定了誰也管不了天子。他是天的兒子,天是決不會管這個兒子的。現實中兒子犯錯,當爹的會教育兒子,但天子的爹是天,天可不會揍人的。那你得讓他有點敬畏,不能動不動一拍桌子,下個決定,說打,說殺。佔卜一下嘛,只要佔卜的影響力足夠,讓人們相信,即便是偉大如日月,也是有做不到的事情,太陽就是被三足的金烏欺負的,月亮可以懲罰太陽,但蛤蟆照樣啃咬月亮。這雖然是比較浪漫迷信地解釋自然現象,但這種敬畏感一旦培養起來,還是可以勸服一些不好的舉動的。當然了,這事情具有兩面性。

教育之意,也存在其中。這跟人的性格有關係,無論古今,都有無法把持自己的人,有點成績就驕傲,有點失敗便落寞。但卦辭也有鼓勵激勵人的呀 ,你囂張,可以得到「亢龍有悔」(《周易·乾》:「上九,亢龍有悔。」)的教誨的,人不能太狂,你風生水起的時候越要小心翼翼;你處在下風沒有鬥志的時候,也能鼓勵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果你自強努力,其卦象的結果是「元亨利貞」,上上大吉,這當然很激勵人的了。

至於民間,當然,需要更多的這種思想。因為科學技術限制,很多東西解決不了,只能求助於此。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無所不包,避開禍患,走向吉祥,這是人類生存的現實需求算是對未來的一種把握吧。

雖然未必把握得住,但起點心理作用還是可以的。比如女孩子去月老祠求籤,這也類似於佔卜,如果籤詞是「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是告訴你不要為錢而結婚,還是要看重愛情本身;如果籤詞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是說這小子雖然窮,但人品不錯,可以嫁;籤詞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不愧於天,不畏於人」,那就是鼓勵了,愛情光明正大,放心追。

這對人們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心理難題,也有一些安慰之意。可惜,屈原沒抽到這些籤詞,沒人為他開解。因為那時候佔卜還沒發展到這些功用上來。

古人生活如此,並非僅僅是現代人所認為的封建迷信,實際上都是從生存環境的現實出發,尋求的一種解決辦法,不科學,但那時候只能湊合著用吧。古人相信,是因為環境局限,現實需求;現代人相信,那就是傻嘍!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向陽而生,立不世之志
    古人認為,七尺男兒立於天地。應上陣殺敵,建功立業。或處朝堂為君分憂,或在民間為民解難。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司馬遷又有怎樣的執念?年幼的司馬遷第一次見識到人世間的繁華,興奮不已。在父親的介紹下,司馬遷拜師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自小學習百家文化,又跟隨名師學習。這一段時間裡,司馬遷的知識突飛猛進,為後來編寫史書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 屈原的故事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屈原的殉國的故事源遠流長,尤其是還誕生了一個端午節來紀念他。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屈原形象的建立,也是服務政治需要的產物。屈原的命運是西漢時期開發生了轉變。最初屈原自沉閔羅江之後,人民根本不敢紀念他。對於他的文學作品也是知之甚少,那麼屈原的命運是怎麼改變的?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的名字--賈誼。在漢文帝時代,賈誼因為犯錯,被皇帝貶謫到了長沙,任長沙王太傅。在經過屈原投江殉國的地方,面對滾滾江水,賈誼想起了自己的處境,不禁悲憤交加。揮毫寫出了那片流傳千古的《吊屈原賦》。賈誼在文中對於屈原的「忠貞」精神大加讚賞,也成為了「屈原精神」的第一個、也是很關鍵的推手。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我很想用「妖」來形容她。說到妖,記得曾經看過的一本修真小說說過:在遠古,妖、人、神中妖是排在第一位的,妖比神更厲害。在現實生活中,不公開的認識是,妖女遠遠比神女更可愛。提到鄭袖,比較主流的看法是:鄭袖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姿色豔美、性格聰慧,但善妒狡黠、陰險惡毒、極有心計。
  • 被迫成為詩人,屈原為何能影響湖湘乃至中國文化?
    你太熟悉他的名字,但你真的懂得他嗎?端午節前夕,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日報《湘江周刊》主編龔旭東以《「香草美人」屈原:中國文脈之根 湖湘精神之魂》為題,在長沙圖書館開講。屈原的詩歌頗具個人特色,天、地、神、鬼、人,在他的詩歌中廣泛出現。在人們眼裡,這些想像太天馬行空了,離現實生活太遠了。但如果你熟悉屈原的出身,了解他的生活,知道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你就會知道:屈原的詩歌裡描述的天地神鬼人,是有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來源的。
  • 《陳涉起義》司馬遷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譯文】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
  •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記載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足以見得,在司馬遷眼中的春秋是與周易,孫子兵法,國語這些書相提並論的。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孔子的《論語》更比《春秋》有價值。但是司馬遷為何不這麼認為呢?
  • 司馬遷是如何知道幾百上千年古人對話的?答案令你不得不佩服
    歷史長河中,極少會有人,在自己的領域中,憑一己之力完成了震古爍今的拯救大戲。在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超越了天命的打壓與束縛,改變和定調了後面千年的歷史規則。這個人就是名垂千古的太史公——司馬遷。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書,都是按照時間線來寫的,學校的課本也是如此,便理所當然地認為歷史書就該是編年體的。
  • 端午節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和紀念屈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相傳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盡,愛戴他的民眾爭相划龍舟去救他,搜救失敗之後,又擔心江裡的魚會啃食屈原的遺體,於是紛紛把粽子投進江裡以求保護屈原。」——大家小時候所聽到的故事恐怕都和這個版本大同小異。然而隨著年歲漸長,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故事有多不靠譜呢?
  • 「媽媽,屈原是誰?」你的回答很重要
    那麼,該如何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註:本文討論的僅僅是"怎麼向兒童講述屈原的故事",基於兒童的接受程度,表述比較淺白,不上升到史實考證和哲學思辨。)原則就是孩子不問,就不需要專門去詳細解釋屈原這個行為。如果選擇繪本,則最好選擇沒有展現"抱石自盡"等細節畫面的繪本,以避免孩子模仿。若孩子已經到了可以理解死亡的年齡,那就沒有必要遮掩,正面告訴孩子屈原死了,無需迴避。我和女兒講完這個故事後,問她對屈原的看法是什麼。
  • 古人投河自盡前,為什麼要把鞋子留在岸邊,背後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人的一生無比的短暫,就在歡心與悲苦的交替中轉換著度過,有時,人們會因為一些小的瞬間捧腹大笑,瞬時感受到生命帶來的歡欣,而有時,人們不免墮入世俗無盡的沮喪感中無法自拔,甚至可能一時想不開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不少詩句都歌頌生命的頑強,但在很多時候,生命卻是無比的脆弱。譬如屈原投江自盡的那一刻,譬如劉蘭芝告別世界的那一刻。
  • 維舟:端午節為何祭拜屈原?
    劉曉峰則在《東亞的時間》中提出「夏至節是端午節最重要的起源之一」,「與夏至的陰陽變化觀念結合,形成了端午節俗的基礎」。在關於端午節俗起源的說法中,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解釋,是說龍舟、粽子都是為了紀念國破之後悲憤投江的詩人屈原。
  • 眾多史書,為何只有司馬遷寫了烽火戲諸侯?這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本名:褒姒[bāo sì]生卒:不詳出生地:褒國(今陝西省漢中市中部、留壩縣以南地區)職業:妃子→王后大事:烽火戲諸侯(仿佛專門為烽火戲諸侯而生)結局:被犬戎所擄,下落不明關於褒姒,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夏朝末年,一天夜裡,有二條神龍停在夏帝面前,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
  • 屈原落魄求轉運失敗,周易佔卜並非萬能鑰匙,成功關鍵還在於自身
    其中比較出名的可能要數屈原了。屈原由於遭到奸臣讒言誣陷,被國王冷落,因此一度極為鬱悶。於是,他找到太卜鄭詹尹尋求轉運方法。但鄭詹尹在準備好佔卜工具,並聽完屈完的訴求後,卻直接放下佔卜的龜策,說他無能為力,因為術數也有佔卜不了的地方,比如屈原的轉運點在何處,就佔卜不到。同時,他還說了一句後世流傳甚廣的話,就是說,屈原在面臨困境時,為什麼不自信而相信龜卜這種沒有生命的事物呢?
  • 司馬遷:長才負不羈,壯遊遍全國,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託
    史學家在記錄歷史時,常常會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歷史人物融為一體,交匯成歷史的長河;亦會將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融匯於前人的經驗中。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不但是一本史書,也是個人的傳記。它記錄了司馬遷的生活經驗、情緒表達、個人際遇等,亦承載著司馬遷的行事風格和思考模式。
  • 神準塔羅佔卜:你的正桃花為何遲遲不來?準!
    時間如流水在一轉眼間又快到了8月,還在單身的你看著朋友們一個個都找到了自己的愛人,想想自己還是單身一個人心裡感覺很孤單吧?其實你很希望你的愛情也能快些到來,結束單身生活狠狠的享受戀愛中的甜蜜。談過幾次戀愛,喜歡過幾個人,但經歷了好幾段感情後,仍然孤身一人,眼看身邊的朋友都有了歸宿,自己卻始終得不到幸福,你是否很想知道正緣桃花為何遲遲不來?我們一起用塔羅牌來佔卜看看。
  • 一文讀懂,中國人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自盡,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此後,中國的歷代讀書人在端午節當天必以吟詠誦讀《楚辭》來紀念屈原,承續愛國精神,抒發高潔情懷!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
  • 被人欺騙、被囚秦國、客死他鄉——楚懷王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問題來了,楚懷王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他又為何會成為司馬遷筆下一無是處的昏君呢?印象中的楚懷王是那樣的昏庸在《史記》中,《楚世家》《樗里子甘茂列傳》《屈平賈生列傳》等許多地方都有楚懷王的記載。不過,記載的地方多,並不代表楚懷王處處都能唱主角。
  • 傳說屈原是投江自盡,還是被蓄意謀殺,揭秘屈原之死
    傳說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也有人推測屈原是被蓄意謀殺,那麼屈原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是,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大旅行家司馬遷
    如果說現代人旅行是為了「詩與遠方」,那麼古代的旅行家則承擔了不同的使命。比如司馬遷,詩書世家出身的他,早年為了考察風土人情,搜集歷史資料,遊江淮,過會稽,足跡遍布「東南和中原」。數年遊歷為他創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 《英雄長在》是一本記述中國古代名著中主要英雄人物的紀行隨筆,華裔日籍作家陳舜臣在書中對此有詳細書寫。《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大旅行家。
  • 塔羅佔卜:​你在TA心裡很重要的嗎?
    相遇就是有緣,不煩來這裡幾分鐘 在兩個人的愛情當中,每個人都會變得非常的自私,或者說是獨佔欲很強,畢竟兩個人相愛的話,就會希望對方能夠成為彼此的唯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夠全心全意的愛著你,同時也能夠在他的心裏面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那麼在ta心中,你重要嗎?跟著塔羅,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