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被滅,此人功不可沒,在汝州市就有一條路以他的名字命名

2020-12-27 騰訊網

汝州市有一條安國路鮮為人知,其實,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汝州的城市建設曾把路街的命名放到很重要的位次。那時候的:望嵩路、丹陽路、廣成路、風穴路都是那個時期命名的。為了突出歷史文化和紀念韓安國,在汝州的城市建設中特把以前的梁豐北路更名為安國路。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的歷史進程,近代西方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徵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

這期間,韓安國是西漢時期的梁國名臣,他曾帶兵對抗匈奴,歷經文、景、武三帝。據史料記載,在韓安國剛剛進入仕途的時候,他曾作為梁國的使者出使西漢,好幾次化解西漢與梁國之間的信任危機。後來,韓安國受到朝廷重用和太后的賞識,順利進入到了西漢的政權中心。

韓安國自幼十分聰慧,廣讀詩書,滿腹經綸。在其少年時期,他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辯論才子。長大後,他已是一位著名的學問家,被梁孝王招攬。建元年間,外戚田蚡趁著皇帝年少,獨攬朝政大權。為了暢通自己的仕途,韓安國偷偷給了田蚡五百金。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韓安國離開梁國,進入西漢為官。起初,韓安國在一個偏遠地區當都尉,負責平定當地戰亂。令人沒想到的是,他剛上任,當地百姓就殺死了敵軍首領,餘黨悉數歸順於朝廷。就這樣,韓安國平白無故撿了個軍功,得到了皇上獎賞。

漢武帝時期,國家邊境動蕩,為了緩和自己與西漢之間的矛盾,匈奴派使者前來中原求取和親。對此,西漢大臣們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大部分臣子認為:和親只會給匈奴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因此,拒絕和親。而少部分大臣,則主張和親。面對這種情況,武帝頭疼不已。

此時,韓安國勸諫武帝:「就目前而言,西漢國力雖然有所恢復,但是,尚未能與匈奴正面對抗,因此,和親才是上計。」漢武帝覺得韓安國這人十分識大體、顧全局,因而,對其多加重用。從此以後,韓安國平步青雲,一路高遷,還差點坐上了丞相的位置。

後來,武帝向匈奴宣戰,韓安國負責管理軍隊的後勤事務。

有一天,韓安國聽信讒言而被匈奴人迷惑了,以為漢軍擊敗了匈奴,便上書奏報武帝:「現今匈奴敗退,請皇上實施屯兵政策,讓士兵們恢復農業活動。」武帝信任於他,便同意了他的建議。然而,屯兵政策剛一實施,匈奴就突襲漢軍,還搶走了許多糧食和馬匹。

武帝得知這個消息後惱怒不已,他立刻下旨撤除韓安國的職務,並將其流放出境。幾個月後,事業失意的韓安國吐血而死。

那麼,這個韓安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首先、大度有肚量。在梁國當官的時候,韓安國曾經因為犯錯而被捕入獄。當時,獄中有一個名叫田甲的獄卒。此人善妒賢能,十分勢利。田甲看見之前比自己官職高的韓安國成為階下囚後,屢次侮辱韓安國,還說:「此時的韓安國就好比一堆燃燒殆盡的灰燼。」

韓安國便反問他:「死灰可以復燃,人為什麼不可以呢?」田甲聽到此話後猖狂說道:「若是死灰復燃,我便撒泡尿去熄滅它。」後來,韓安國被太后所救,重新當上了梁國內史。復職以後,韓安國不但沒有追究田甲先前的侮辱,反而還十分友好地對待他。可見,韓安國是一個十分有氣度的人。

其次、善用人才。縱觀歷朝歷代,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有才之人都十分善妒。但是,韓安國則不一樣,他不僅不善妒人才,還能夠發現人才,並且,任用人才。在梁國當官的時候,他曾提拔了一大批有賢能的人,比如:郅都。因此,韓安國十分受士人的歡迎和皇帝的信任。

最後、貪圖財富。雖然,韓安國十分有才,但是,卻免不了世俗的誘惑而貪圖富貴。不過,因為他胸懷韜略,善於治國,所以,皇帝也就不在乎他貪財這一小缺點。

這裡,我們再來說一下,為什麼韓安國是梁王手下的一條龍?

在梁孝王的指引下,韓安國初入仕途。後來,他憑藉自己的才幹和能力得到梁王劉武的重視,擔任中大夫一職。不久後,「七國之亂」爆發,韓安國和梁國將領張羽一同抵抗吳王,阻擋七國諸侯進攻之路,為皇帝平定天下奠定了重要基礎。後來,梁王過度得意,出行儀仗和排場均以皇帝為標準。

對此,漢武帝心生不滿。梁王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忙派韓安國等人出使西漢,力挽危局。為了打消皇帝的猜疑,韓安國找到館陶長公主,跪著向她哭訴梁王的不易。對此,館陶長公主十分信任他,並將他的話轉告給了太后。就這樣,韓安國平息了很武帝的怒火,鞏固了梁國與西漢之間的關係。

之後,在韓安國的輔政下,梁王穩坐王位,更得太后與皇帝的寵愛,而梁國也在他的治理之下日益強盛。因此,人們才把韓安國比喻為梁王手下的一條龍。

相關焦點

  • 霍去病北擊匈奴後,曾為漢朝四座城市起名,名字沿用至今未改
    當時漢朝與西域在河西走廊曾發生過一場戰爭,而正是這場戰爭的勝利,才有了後面的貿易交流。 而這場戰爭的勝利,得多虧了一位戰場之上的戰神,他就是霍去病。有霍去病駐守邊疆,才有漢朝的安穩,使得敵人不敢進犯。霍去病為漢朝立下大功,別以為霍去病只是一個莽夫,他也有文思智謀。比如他曾經為四城市起名,並沿用至今。
  • 嬴政的赫赫武功,遠不止滅六國,還有北擊匈奴,南平百越
    嬴政六滅國、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這段歷史大夥並不陌生。其實,嬴政的"赫赫武功"可不止是歷時十年滅掉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從前230年滅韓俘虜韓王安到前221年滅齊俘虜齊王建),正式締造了大秦帝國後,嬴政還建立了兩大輝煌"武功",一個是大夥有點熟悉的北擊匈奴,一個是大夥可能不太熟悉的南平百越。
  • 大漢帝國不敗戰神霍去病究竟有多厲害?匈奴的一句詩道盡血淚
    霍去病,提到此人,第一個想法此人是個穿越者吧。霍去病具備穿越者幾乎所有的特點,出生卑微(私生子),十七歲即出人頭地,勇冠三軍。王霸之氣照射四方(渾邪王和休屠王上書要投降漢朝。漢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當霍去病率部度過黃河的時候,果然匈奴降部中發生了譁變。
  • 《河西走廊》「匈奴未滅 何以家為?」
    「馬邑之謀」過去四年後,漢武帝決定派出四路大軍回擊匈奴的突襲,這是漢帝國面對匈奴襲擾的第一次全面反擊。但結果卻是,四路大軍中唯獨衛青領銜的一支,出其不意地深入險境,並且在漢帝國歷史上首次俘虜了匈奴將士近千人,這就是名噪一時的「龍城之戰」。這讓漢武帝感到振奮,但另外三路大軍的失敗,卻讓漢武帝陷入沉思,對於匈奴的不了解和缺乏必要的情報成為了更加迫切的問題。
  • 匈奴單于陪葬品曝光,怪不得漢朝一定要滅匈奴,其陪葬品讓人憤怒
    現在在我國北方地區,蒙古新疆地區,有很多的匈奴人的墓的,其中單于的墓地也不在少數,上個世紀初,考古興起,大量的匈奴墓穴被挖掘出來,其中大部分匈奴的陪葬品讓人憤怒,尤其是匈奴單于的陪葬品,讓很多人都驚呆了。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兩個人的傳奇一生,鑄就了大漢軍魂
    談起歷史上的匈奴,我們總能想到漢武帝。昔日秦王朝為了抵禦匈奴,不得不修建了萬裡長城。而到了漢武帝時,情況大有轉折,他不僅要打匈奴,還要求匈奴臣服於大漢。漢武帝說到做到,他把匈奴打到了今日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畔,成功擊潰了囂張跋扈的匈奴帝國。而這些成就,離不開兩個人,一個是衛青,一個是霍去病。
  • 天津路、香港路、上海街……鄭州首次以城市名字命名道路,位於這個區
    河南商報記者 崔文南京路、西藏路、香港路......走在上海、武漢、成都等城市,以城市名字命名的道路讓人眼前一亮,有種穿梭於各大城市的感覺。1月8日,鄭州航空港區公布一批新命名道路名稱,香港路、天津路、上海街、臺北街等上榜,這也是鄭州第一次以城市名字命名道路。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外國的話,整個中亞包括部分歐洲有很多地區都算是匈奴人的後代,尤其是匈牙利,首都廣場上還有北匈奴首領阿提拉的銅像。但是,注意,他們都只能算是匈奴的後代,匈奴這個族群早已消失。歷史上,匈奴曾經有兩次高光時刻,第一次是秦末漢初的時候,冒頓領導的匈奴帝國。
  • 威壓中原數百年,攪亂歐洲政局的的匈奴是何來歷?現在是什麼民族
    獫狁(xian yun)」佔領,直到周宣王派兵將其驅逐至北方,此時的它們被史學家稱為「戎狄」;戰國時期,北方這些少數民族有了真正的名字——匈奴,這個名字的本意是「驅逐到遠方」,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給遊牧民族起名字,自此「匈奴」成為中原人的噩夢。
  • 成都「反差最大」的一條街,用兵器的名字命名,文藝網紅範卻十足
    除了網紅寬窄巷子、錦裡、琴臺古徑等街道外,成都還藏著一條名字與實際反差最大的網紅街,它的名字以兵器命名,但卻處處瀰漫著文藝氣息。成都是一座文藝的城市,很多街巷的名字也都是文藝小清新的,比如小通巷、太古裡、錦裡等等,這些街巷的內部設置也同它們的名字一樣,相當文藝,每走100米都可以出一張文藝大片。
  • 白登之圍左右了西漢兩百年對匈奴政策
    首戰告捷,乘勝追擊匈奴至樓煩一帶時,天降大雪,劉邦被勝利衝昏頭腦,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匈奴圍困於白登山,數次突圍均告失敗,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連日雨雪不斷。劉邦和將士都凍得手腳發僵,手指被凍壞者十有八九,漢軍饑寒交迫,危在旦夕。冒頓單于對新得的閼氏十分寵愛,朝夕不離。
  • 「永嘉之亂」匈奴滅西晉
    當時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這四個少數民族,人們通常將其稱為「胡人」。至西晉時期,這些胡人已人居關中以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國首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八王之亂後,西晉王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軍力迅速衰退。而就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胡人也趁機起兵反晉,其中尤以匈奴首領劉淵起兵最早。
  • 秦始皇北擊匈奴,真是因為「亡秦者胡也」的讖語嗎?
    秦始皇一統六國稱皇帝後,便想著萬世基業,長生不老,於是派方士盧生前往蓬萊仙山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沒吃想仙丹沒帶回來,反倒帶回了一條「亡秦者胡也」的讖語,秦始皇認為「胡」就是指北方的匈奴,為了秦的萬世基業,秦始皇果斷派蒙恬北擊匈奴。
  • 汝州市檢察院駐村幹部時智峰:韶華不負檢察藍 情滿脫貧致富路
    走進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沙古堆村,寬闊的東西水泥大道橫穿轄下三個自然村,村街水泥道路通向每戶人家,從移動信號塔上方鳥瞰沙古堆南山坡,排列成型的藍色光伏板似一顆水滴趴著不動,再向南看五棟藍色羊舍格外鮮明,西坡下去更有四百畝的豬舍別墅層疊鋪開,釘耙山下兩百畝的軟籽石榴樹上零散掛果,年初新栽的三百畝花椒一米多高,欣喜的還有溝間冒出清泉的南瓜坑,魚兒不時吐串水泡。
  • 蘇武持節被匈奴扣留19年,讓人傳頌千年,其實他被扣一點都不冤
    蘇武的行為確實令人感佩,但實際上蘇武被匈奴扣押並非匈奴人的過錯,他被扣押一點都不冤枉。下面就具體說說是怎麼回事。漢武帝時期,漢朝不斷進攻北方的匈奴,雙方為了了解對手的情況,於是雙方都不斷派出使節。這個目的自然很容易被了解,於是雙方就開始了扣押對方的使節,匈奴這邊先後扣押了郭吉、路充國等十多批使者,而漢朝這邊扣押的匈奴使者也差不多。到了侯單于的時候,因為害怕漢朝繼續向匈奴用兵,因此鞮侯單于主動示好,他說道:「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 令古人頭疼的匈奴人,到今天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有匈奴後裔?
    有很多人認為今天的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後裔,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我將在文章最後進行分析。匈奴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在公元前215年時,被秦國大將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到西漢前期,匈奴強大起來並屢次進犯邊境,後為漢武帝所敗。
  • 匈奴是否還有後裔?專家:只要是這五姓之一,或許就是匈奴後代
    而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則認為匈奴其實就是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等部族,到周朝時改稱獫狁,春秋時稱戎、狄,戰國時稱胡,後世則統稱為匈奴。從商朝時期開始,每當匈奴一族強大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南下侵擾中原地區。比如與匈奴接壤的趙國,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就修建了一條長達數千裡的長城,這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 說過「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23歲就逝世了
    漢武帝的天下一生仰仗的主要有兩個人物,一個是他的小舅子衛青,還有一個就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比起低調懷柔,謹慎內斂的衛青,霍去病的一生,可以說活得是極為囂張肆意、絢爛奪目,他真正發光發亮的人生雖然只有短短七載,卻勝過了旁人一輩子。
  • 上海路名為什麼多以省市命名?
    一個城市當中街道的命名,往往體現了該城市特別的歷史底蘊與人文傳統。凡是對上海的城區交通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都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上海的道路很多都以全國其他省市的名字命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等,好像大上海成了縮小版的中國地圖。
  • 匈奴被漢朝打敗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這個民族有著一個讓人敬畏的名字——匈奴!匈奴人用自己的彪悍和勇武建立了當時亞洲大陸上最強大、幅員最遼闊的大帝國——匈奴帝國,並且與漢帝國連年徵戰。雖然漢帝國在與匈奴的徵戰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也損耗了巨大的國力,逐漸衰落。匈奴則在漢帝國的壓力下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與漢族交往頻繁,逐漸與漢族融為一體,北匈奴則西遷以後銷聲匿跡。